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砂仁、韭子(炒研)、益智仁(煨研)、茯苓、石见穿、生姜。数服渐纳谷食矣。
丁 中年丧子,悲惋成噎,脘痛吐食。此清阳不旋,逆气不降,宜善自排遣,达观随化,非药石能愈之
。贝母、郁金、茯神、制半夏、栝蒌、韭白汁、姜汁、苏子汁冲服。痛呕俱减。
族某 客冬怫悒吐食,粒米不纳,仅进粥饮。今春怯寒吐沫,二便俱少,脉细涩模糊,浊逆阳微,肝肾
不主吸气。岂容再服萸、地酸腻,阅所服方,竞不识辛通大旨,仿两通厥阴、阳明主治为近理。苏子、杏仁、
川贝、益智、橘白、潞参、茯苓、制半夏、姜汁、韭白汁冲服。数剂涎沫少,粥饮多进,间进牛乳,亦不吐。
用香粳米(炒黄)、九香虫煎汤煨药,更适。转方用大半夏汤,谷食安而大便渐通。
卷之三噎膈反胃论治
翻胃脉案
属性:某 长夏吐食,症属翻胃,服四君异功加炮姜、桂、附,不应。予谓五脏以守为补,六腑以通为补,
此不易之经训。四君异功本脾药,非胃药,胃腑宣通则和,一与守中,必致壅逆,白术、炮姜皆守剂,且阳
土喜柔 ,忌刚燥劫液,久吐则胃阴伤,须辛通使胃气下行则效。韭子(炒研)、杏仁、豆蔻衣、半夏、砂
仁、太子参、姜汁粉、栝蒌仁。戒毋谷食,暂用面食,盖谷性阴而滞,面性阳而通,加意调养可痊。
毕 嗜饮翻胃,面食颇安,谷食则越宿倾吐无余。此胃阳衰,酒食化痰,瘀浊不降故也。用通阳泄浊法,制
半夏、茯苓、益智仁、干姜、陈皮、吴萸、砂仁。惜不能戒酒,故时发时愈云。
卷之三
关格论治
属性:下不得出为关,二便俱闭也。上不得入为格,水浆吐逆也。下关上格,中焦气不升降。乃阴阳离绝之危候。
景岳以此为阳亢阴竭,元海无根。症见粒米不能下咽,渴饮茶汤,少顷即吐,复饮复吐,热药入口随出,冷
药过时亦出,大小便俱阻。关无出之由,格无入之理,急症难从缓治。《内经》以阴气太盛,则阳不能荣,
故曰关;阳气太盛,则阴弗能荣,故曰格∶阴阳俱盛,不得相荣,故曰关格。关格者不得尽期而死,因是症气逆
于上,津涸于下,与噎膈反胃同,而势较骤,最忌燥热劫阴,法宜甘润滋液,生脉散加甜杏仁、玉竹等。
或甘酸化阴。参、麦、阿胶、地黄、白芍、乌梅、牛膝等。如脉洪大者先降火,山栀、犀角、竹茹、黄连等。
沉滑者先豁痰,大半夏汤。兼虚弦者先和阴,甘露
饮去茵陈、黄芩。喘满者先降逆,降气汤去桂。阳结者先通痞,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液虚者主通润,一阴煎。真
阴素亏者滋化源,大营煎。气血两不足者填虚损,大补元煎。尝治一老人,吐欲死,便不通,上格下关,用参、
苓、归、芍、山药、牛膝、麦冬、百合等。吐止,用炒粳米汤,浓煨三阴煎调理,便通获愈,可以审所治矣。
卷之三关格论治
关格脉候
属性:经言寸口主中,人迎主外,两者相应,俱往俱来若引绳,大小齐等。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
是者为平人。寸口即太阴气口,《内经》本以人迎察六腑之阳,气口察五脏之阴。若人迎盛至四倍,且大且数,
名溢阳,为外格。此孤阳独存,水不济火,阴为阳格也。寸口盛至四倍,且大且数,名溢阴,为内关。此元阴
失附,气不归精,阳为阴关也。人迎气口俱盛,且大且数,为关格,与之短期。此阳气不藏,故阴中无阳,
阴气不升,故阳中无阴,阴阳相离,死不治。越人以上鱼为溢,为外关内格;入尺为复,为内关外格。及仲景、
东垣等,以在尺为关,在寸为格,皆与经背。
卷之三关格论治
附方
属性:〔滋液〕x生脉散x 见一卷暑。
〔豁痰〕x大半夏汤x 参 夏 白蜜
〔和阴〕x甘露饮x 见二卷衄血。
〔降逆〕x降气汤x 见二卷失音。
〔通痞〕x半夏泻心汤x 见一卷温。
〔液虚〕x一阴煎x 见二卷咳嗽。
〔滋阴〕x大营煎x 熟地(三钱) 当归 杞子 杜仲(各二钱) 牛膝(钱半) 肉桂 炙草(各一钱)
〔填虚〕x大补元煎x 人参 山药 当归 杞子 杜仲(各二钱) 熟地(三钱) 萸肉 炙草(各一钱)
〔调理〕x三阴煎x 见二卷汗。
卷之三
诸气论治
属性:天地之气和,则 戾不作;生人之气和,则诸疾不兴。其氤氲一身,有宗气、有卫气、有元气、有中气。
宗气积于胸中,为气之海;卫气行于脉外,为营之护;元气根于脾土,中气出纳丹田。顾经云∶百病皆生于
气者。由六淫戕于外,七情战于中,则气之冲和者致偏,清纯者化浊,流利者反滞,顺行者多逆。如寒
则气收,暑则气泄,喜则气缓,怒则气上,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劳则气耗。清
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 胀。甚则厥逆哕呃,痞呕噎膈,攻逐刺痛,无非气所主病。局方治法,
通用辛香燥剂,然当审其虚实新久。如气虚宜培,用四君、补中、保元诸汤。气实宜泄,用七气、五磨、降气
诸汤。新病胀满,宜辛通,用半夏、砂仁、枳壳、苏子、杏仁、生姜、蒜。久抱悒郁,宜温散,用越鞠丸去
苍术、神曲,加木香、郁金、陈皮。肺气 郁,宜开,用桔梗。栝蒌、杏仁、枇杷叶、贝母、桑白皮。虚促
宜敛,补肺汤。肝气升逆,宜降,青皮、枳壳、降香、浓朴,香附、苏子。燥急宜缓,白芍、甘草、木瓜、
阿胶、生地、石斛。胆气郁滞,宜和,温胆汤。火热宜泄,丹皮、嫩桑叶、连翘、山栀、龙胆草、黄芩。
胃气结燥,宜疏,苏梗、枳实、藿香、栝蒌、竹茹、木瓜。 痛宜调,乌药、香附、半夏、丁香、广皮、煨姜。
木火乘土,宜平。胆乘脾,戊己汤。肝乘胃,白芍、陈皮、枳壳、浓朴、乌梅、吴茱萸。腑不宣通,宜升降,
正气散,降气汤。肾气厥逆,宜温,吴茱萸汤。三焦痞塞,宜运,丁香五套丸。六气失调,伤暑霍乱,清不升,
浊不降,六和汤。七情气郁,喉间如絮,咯不出,咽不下,三因七气汤。气痞,半夏泻心汤。气结,沉香化气
丸。气虚挟滞,异功散,寒者治中汤。挟痰,二陈汤加香附、枳壳。挟火,左金丸、龙胆泻肝汤、戊己丸、
火郁汤。挟寒,乌沉汤。挟食,大和中饮,或保和丸。挟血瘀,血郁汤。噫嗳,代赭旋复汤。呃逆,橘皮竹茹
汤。刺痛,木香调气汤。膈噎,神香散、秘传膈噎膏。怒后胁满,解肝煎去砂仁,加山栀、金橘。暴怒气厥,
人事不省,苏合香丸灌之。妇女
血气攻冲,心腹猝痛,乌沉汤。大约气行则痛止,气调则血和。清者宜升,浊者宜降。郁则生火,滞则生痰。
辛香暂用开导,燥热又易劫阴。以气本属阳,有余便是火。且上升之气,自肝而出,中挟相火,故气病多属肝
逆犯胃,肝阳化风。再若冲脉失镇,丹田失纳,肺肾不交,喘促交至。治气者,当从此际参之。
卷之三诸气论治
诸气脉候
属性:下手脉沉,便知是气。其或沉滑,气兼痰饮。沉极则伏,涩弱难治。沉实有力宜辛散,沉弱少力宜温养。
弦洪有火宜苦降,细涩无神宜甘缓。
卷之三诸气论治
附方
属性:〔补气〕x四君子汤x 参 苓 术 草
〔补气〕x补中益气汤x 见一卷火。
〔补气〕x保元汤x 见一卷火。
〔理气〕x三因七气汤x 见二卷咳嗽。
〔温散〕x五磨饮x 槟榔 沉香 乌药 枳实 木香 磨汁加白酒。
〔降气〕x苏子降气汤x 见二卷失音。
〔解郁〕x越鞠丸x 香附 苍术 川芎 神曲 栀子 曲糊丸。
〔敛补〕x补肺汤x 参 五味 紫菀(各八分) 熟地 桑皮(各钱五分) 水煎加白蜜。
〔降涎〕x温胆汤x 见一卷温。
〔乘脾〕x戊己汤x 参 苓 术 草 陈 芍
〔升降〕x正气散x 见一卷中风。
〔温理〕x吴茱萸汤x 茱萸 参 姜 枣
〔三焦〕x丁香五套丸x 丁香 木香 青皮 橘红(各五钱) 白术 茯苓 干姜 良姜(各一两) 南星
半夏(各二两) 汤浸蒸饼为丸。
〔伤暑〕x六和汤x 见一卷暑。
〔散痞〕x半夏泻心汤x 见一卷温。
〔散结〕x沉香化气丸x 大黄(酒蒸) 条芩(各二两) 人参 术(各三两)
沉香(五钱,另研) 前四味挫碎,用姜汁、竹沥,浸晒研末,和沉香末,神曲糊丸。
〔虚滞〕x异功散x 见一卷中风。
〔温行〕x治中汤x 见本卷饮食。
〔痰气〕x二陈汤x 陈 夏 苓 甘草
〔火郁〕x左金丸x 见一卷火。
〔肝火〕x龙胆泻肝汤x 龙胆草 黄芩 栀子 泽泻 生地 木通 车前 当归 柴胡 甘草
〔肝火〕x戊己丸x 见本卷饮食。
〔清泄〕x火郁汤x 连翘 薄荷 黄芩 桃仁 麦冬 甘草 郁金 栝蒌 竹叶
〔温散〕x乌沉汤x 乌药 沉香 人参(各一两) 炙草(五钱) 每服五钱,入姜三片,煎成,加盐一字。
〔消导〕x大和中饮x 见本卷饮食。
〔消食〕x保和丸x 见二卷痰饮。
〔理瘀〕x血瘀汤x 丹皮 红曲 红花 降香 苏木 山楂 桃仁 韭汁 甲片
〔嗳气〕x代赭旋复汤x
〔呃忒〕x橘皮竹茹汤x 见本卷呕吐。
〔止痛〕x木香调气散x 见一卷中风。
〔噎膈〕x神香散x 丁香 蔻仁
〔噎膈〕x膈噎膏x 见本卷噎膈。
〔怒伤〕x解肝煎x 陈 夏 苓 朴(各钱半) 苏叶 白芍(各一钱) 砂仁(七分)
〔气厥〕x苏合香丸x 见一卷中风。
卷之三诸气论治
诸气脉案
属性:本 头眩口苦,胆气泄也。胁痛入脘,肝气逆也。便不通爽,腑气结也。清胆热,降肝逆,以和腑气。
用嫩桑叶、粉丹皮、生枣仁以泻少阳,枳壳、金橘皮、降香末以治厥阴,苏梗、郁李仁、谷芽以和阳明,白芍、
木瓜缓中泻木为统治。服效。
张氏 气攻胸脘胀痛,身热口干便秘,寸脉浮长,关小数,此肺脾郁久化热,致津液不行,故便燥而
艰也。用苦降法,枇杷叶、郁金汁、枳壳、杏仁、百合、麦冬、蒌霜、郁李仁、生蜜冲入。数服而平。
陈氏 气阻胸膈引背,食入胀痛,脐上瘕聚有形,脉来虚缓,胃逆不降少纳,五旬余得此,惧延中膈。
宜缓攻,姑与辛通。制半夏、杏仁、陈皮、草蔻(煨研)、枳壳、砂仁壳、淡姜渣、延胡(酒炒),韭白
捣汁冲。四服而病若失。
龚氏 食入脘胀,微渴,便苦燥,腑气阻,津液不行。胃病治肝,误用牡蛎、赭石敛镇,兼乌药、香
附辛温,痞聚更增,下壅益甚,脉沉而 。药忌温涩劫液阻隧,主辛滑通润,于腑病为宜。当归、杏仁、郁李
仁、蒌仁(俱研)、橘白、苏梗、枳壳、淡苁蓉,韭白汁冲。数服愈。
本 久嗽气促,中夜必起坐,是亥子阳升,丹田不纳。今长夏每食必脐下气冲,涌吐无余。更由劳动阴火,
扰胃劫痰,直上冲咽。先予降逆,苏子、橘红、枳壳、栝蒌、杏仁、降香、贝母,一啜吐止。议镇冲脉,青铅、
坎、牛膝、山药、五味、熟地炭、茯神。三服气定嗽减。
张 运息强通督任,致动冲气,从阴股内廉入阴囊,抵关元,直上挟脐,升至中脘,气即停泊,偏绕右膈,
冲咽欲呃。此震伤冲任经气,由丹田交会,入脘作呃。《灵枢》亦谓冲任并起胞中,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
循腹右上行,会于咽喉也。此气升逆,神不自持,恍惚无寐,自汗神烦,身左虚堕,良由精血失涵,任乏担承,
冲惯升逆,不呕不胀,无关脏腑,一切补脏通腑,奚由入络,拟镇养奇经。诊脉左右动数,仍防喘热耳。牛膝、
萸肉(俱酒炒炭)、当归须(酒拌,各一钱)、熟地炭、龟甲心(炙)、杞子(焙。各二钱)、茯神、降香末
(各三钱)、桂心(三分,隔水煨冲)。
卷之三
肝气肝火肝风论治
属性:凡上升之气,自肝而出。肝木性升散,不受遏郁,郁则经气逆,为嗳,为胀,为呕吐,为暴怒胁痛,为
胸满不食,为飧泄,
为疝,皆肝气横决也。且相火附木,木郁则化火,为吞酸胁痛,为狂,为痿,为厥,为痞,为呃噎,为失
血,皆肝火冲激也。风根据于木,木郁则化风,为眩,为晕,为舌麻,为耳鸣,为痉,为痹,为类中,皆肝
风震动也。故诸病多自肝来,以其犯中宫之土,刚性难驯,挟风火之威,顶巅易到,药不可以刚燥投也。经曰∶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古圣治肝,法尽于此。夫肝主藏血,
血燥则肝急。凡肝阴不足,必得肾水以滋之,血液以濡之,味取甘凉,或主辛润,务遂其条畅之性,则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