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38-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第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集注】方有执曰∶病患,谓凡有病之人。而证犯如此者,则皆当如此治之。此示人辨 
凡百胃实之大旨也。 
程应旄曰∶攻法,必待有燥屎,方不为误攻。所以验燥屎之法,不可不备,无恃转 
矢气之一端也。病患虽不大便五六日,屎之燥与不燥未可知也。但绕脐痛,则知肠胃干, 
屎无去路,滞涩在一处而作痛;烦躁发作有时者,因屎气攻动,则烦躁发作;又有时伏 
而不动,亦不烦躁,而有绕脐痛者,断其不大盒饭无差矣。何大承气汤之不可攻耶! 
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 
【注】此承上条以明其治也。下之未尽,仍当下之,乃大下之后,六七日后不大便。烦 
亦不解,腹仍满痛者,此有燥屎下之未尽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复下之自愈也。 
【集注】程知曰∶大下之后,宜乎病解矣,乃复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面腹满痛,此必 
有燥屎未尽而然。盖宿食因热复为之结硬也。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 ,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注】阳明经病下之,身热未除,手足温,不结胸者,是所陷之邪浅也。心中懊 ,饥 
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是阳邪蒸郁于胸膈间也。宜栀子豉汤涌其热也。 
【集注】程知曰∶其外有热者,经邪未解也;手足温者,热入未深也。 
程应旄曰∶懊 扰胃,故饥不能食。热郁气蒸,故但头汗出。 
魏荔彤曰∶表邪未全入里,乃即以为胃实而遽下之,则其外仍有热,究不能随下药 
而荡涤也。于是虽热而不潮,手足虽温而无 然之汗出,则是在表者,仍在表而下之,徒 
伤其里耳!即不至于全在太阳者,误下成结胸,而心下懊 ,饥不能食,但头汗出,其 
阳明蒸蒸之热,为阴寒之药所郁,俱凝塞于胸膈之上,其证已昭然矣。但病仍带表,既 
不可再下,且已入里,又不可复发汗,惟有主以栀子豉汤,仍从太阳治也。 
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 
【注】伤寒三阳多有呕证,以其风寒之表未除,胸中阳气为寒所郁,故皆不可攻下也。 
其干呕而恶寒发热者,属太阳也;喜呕而寒热往来者,属少阳也。今虽只有恶热、不恶 
寒、大便硬之阳明证,而呕多亦不可攻之,其气逆在上而未敛,为实也。 
【集注】 沈明宗曰∶恶寒发热之呕属太阳,寒热往来之呕属少阳,但恶热不恶寒之呕属 
阳明。然呕多则气已上逆,邪气偏侵上脘,或带少阳,故虽有阳明证,慎不可攻也。 
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注】阳明,谓阳明里证。中风,谓太阳表证也。口苦咽干,少阳热证也。腹满,阳 
明热证也。微喘,发热恶寒,太阳伤寒证也。脉浮而紧,伤寒脉也。此为风寒兼伤表里同 
病之证,当审表里施治。太阳、阳明病多,则以桂枝加大黄汤两解之;少阳、阳明病多,则 
以大柴胡汤和而下之。若惟从里治,而遽以腹满一证,为热入阳明而下之,则表邪乘虚 
复陷,故腹更满也;里热愈竭其液,故小便难也。 
【集注】程知曰∶此言阳明兼有太阳、少阳表邪,即不可攻也。阳明中风,热邪也。腹 
满而喘,热入里矣。然喘而微,则未全入里也。发热恶寒,脉浮而紧,皆太阳未除之证, 
口苦咽干,为有少阳之半表半里,若误下之,则表邪乘虚内陷,而腹益满矣。兼以重亡津 
液,故小便难也。 
程应旄曰∶此条与太阳大青龙证同。太阳以风寒持其营卫,故有烦躁证而无腹满证; 
此以风寒持住阳明,故有腹满证而无烦躁证。然口苦、咽干,实与烦躁同其机兆也。 
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 
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 
膈,心中懊 ,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 
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注】此承前条互发其义,以明其治也。前条表证居多,戒不可误下;此条表里混淆, 
脉证错杂,不但不可误下,亦不可误汗也。若以脉浮而紧,误发其汗,则夺液伤阴;或加 
烧针,必益助阳邪,故谵语烦躁,怵惕愦乱不眠也;或以证之腹满、恶热而误下之,则 
胃中空虚,客气邪热,扰动胸膈,心中懊 ,舌上生苔,是皆误下之过,宜以栀子豉汤一 
涌而可安也。若脉浮不紧,证无懊 ,惟发热,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为太阳表邪已 
衰,阳明燥热正甚,宜白虎加人参汤,滋液以生津。若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是 
阳明饮热并盛,宜猪苓汤利水以滋干。然阳明病,法当多汗,因汗出多,致小便少而渴 
者,不可与猪苓汤。盖以汗多胃燥,无水不能下行,乃水涸之小便少,非水蓄之小便不 
利也,恐猪苓汤更利其小便,则益竭津液而助燥矣。 
【按】太阳病,烦热无汗而渴,小便利者,大青龙汤证也;小便不利者,小青龙汤去半 
夏加花粉、茯苓证也。太阳病,烦热有汗而渴,小便利者,桂枝合白虎汤证也;小便不 
利者,五苓散证。阳明病,烦热无汗而渴,小便利者,宜葛根汤加石膏主之;小便不利者, 
以五苓散加石膏、寒水石、滑石主之。阳明病,烦热有汗而渴,小便利者,宜白虎汤;小 
便不利者,以猪苓汤。少阳病寒热无汗而渴,小便利者,当以小柴胡汤去半夏加花粉;小 
便不利者,当以小柴胡汤加茯苓。太阴无渴。少阴阳邪,烦呕小便赤而渴者,以猪苓汤;少 
阴阴邪下利,小便白而渴者,以真武汤。厥阴阳邪消渴者,白虎加人参汤;厥阴阴邪,转 
属阳明,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则愈。证既不同,法亦各异,当详审而明辨之。 
【集注】喻昌曰∶发热以上与前条同,而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四者皆阳明 
之见证,所以汗、下、烧针俱不可用。舌上苔,则膈热甚,故涌以栀子豉而彻去其膈热, 
斯治太阳而无碍阳明矣。若前证更加口干舌燥,则宜用白虎汤以解热生津;更加小便不 
利,则宜以猪苓汤,以导热滋干也。其汗多而渴,不可与猪苓汤者,以热邪传入阳明,必 
先耗其津液;加以汗多复夺之于外,又利小便更夺之于下,则津液有立亡之患,故示戒 
也。 
程应旄曰∶热在上焦,故用栀子豉汤;热在中焦,故用白虎加人参汤;热在下焦,故用猪苓汤。 
x猪苓汤方x 
猪苓(去皮) 茯苓 阿胶 泽泻 滑石(碎,各一两)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纳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集解】赵羽皇曰∶仲景制猪苓一汤,以行阳明、少阴二经水热。然其旨全在益阴,不 
专利水。盖伤寒表虚,最忌亡阳,而里虚又患亡阴。亡阴者,亡肾中之阴,与胃家之津 
液也。故阴虚之人,不但大便不可轻动,即小水亦忌下通,倘阴虚过于渗利,则津液反 
致耗竭。方中阿胶质膏,养阴而滋燥;滑石性滑,去热而利水;佐以二苓之渗泻,既疏 
浊热而不留其壅瘀,亦润真阴而不苦其枯燥,是利水而不伤阴之善剂也。故利水之法,于 
太阳用五苓者,以太阳职司寒水,故加桂以温之,是暖肾以行水也;于阳明、少阴用猪 
苓者,以二经两关津液,特用阿胶、滑石以润之,是滋养无形以行有形也。利水虽同,寒 
温迥别,惟明者知之。 
脉浮而大,心下反硬,有热。属脏者攻之,不令发汗;属腑者不令溲数。溲数则大 
便硬,汗多则热愈,汗少则便难,脉迟尚未可攻。 
【注】属脏,谓属里也;属腑,谓属表也。溲,谓小便也。脉浮而大,太阳、阳明脉也。 
浮属表,大属里,今太阳脉浮之表未解,而心下反硬,阳明之里又急,权乎汗、下可也。 
设里有热实,攻之无疑,不须先汗以解外也。如无热实,而有脉浮之表,不但不令攻之,即 
小便不利,亦不令利小便,仍当解外也。盖恐溲数汗多,亡其津液,致大便硬,则热愈 
实也。若汗少脉迟,即有便硬,里尚未实,亦未可攻也。 
【集注】王肯堂曰∶论言脉浮大,反发汗反下之为逆。此以心下硬有热,知传邪入里, 
故舍脉而从证也。大便则许攻之,小便则不许利何也?曰∶攻大便则内热除,利小便则津液伤也。 
林澜曰∶心下硬与腹硬满不同。腹硬邪已结聚成实,此但在心下,自与非下不可者 
异矣。腑与脏对举而言,见一为入里,一犹属表之义也。 
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疽。虽下之,腹满 
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注】阳明病不更衣,已食如饥,食辄腹满脉数者,则为胃热,可下证也。今脉迟,迟 
为中寒,中寒不能化谷,所以虽饥欲食,食难用饱,饱则烦闷,是健运失度也。清者阻 
于上升,故头眩,浊者阻于下降,故小便难。食郁湿瘀,此欲作谷疽之征,非阳明热湿,腹 
满发黄者比。虽下之腹满暂减,顷复如故,所以然者,脉迟中寒故也。 
【集注】方有执曰∶迟为寒不化谷,故食难用饱。湿郁而蒸,气逆而不下行,故微烦 
头眩,小便难也,疽黄病也。谷疽,水谷之湿蒸发而身黄也。 
张璐曰∶下之腹满如故,盖腹满已是邪隐,脉迟则胃不实,徒下其糟粕,病既不除, 
而反害之耳!夫阳明证本当下,阳明而至腹痛,尤当急下。独此一证下之,腹满必如故 
者,缘脉迟则胃气空虚,津液不充,其满不过虚热内壅,非结热当下之比也。可见脉迟 
胃虚,不但下之无益,即发汗利小便之法,亦不可用,惟当用和法,如甘草干姜汤,先温 
其中,然后少与调胃微和胃气可也。 
程应旄曰∶热蓄成黄之腹满,下之可去。此则谷气不得宣泄,属胃气虚寒使然,下之 
益虚其虚矣。故腹满如故。 
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 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 
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注】阳明病内热,则不大便,能食,小便利,手足 然汗出,是可下之证也。今中 
寒不能食,小便不利,虽手足 然汗出,不可下也,此为中寒欲作固瘕。何以知之?以 
大便必初硬而后溏也。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水谷不分,故小便不利而大便必溏也。 
【按】不能食与上条食难用饱,同一不能腐熟水谷也。小便不利与上条小便难,同一 
不能下输膀胱也。惟手足 然汗出,与上条饱则微烦、头眩不同,彼欲作谷疸,此欲作 
固瘕,皆胃中寒冷。一以微烦头眩,阳在中上,故不病泻而病疸;一以手足汗出,阳在 
四肢,故不病疸而病泻也。再上条中寒食难用饱,无汗小便难,欲作谷疸,以其尚能少 
食微烦,犹有阳气故也。此条中寒不能食,手足冷汗,小便不利,欲作固瘕,则是寒湿不 
化,纯阴故也。固瘕者,大瘕泻也,俗谓之溏泻。固者,久而不止之谓也。 
【按】人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阴阳和而后有雨,阳亢则热而雨少,阴盛则寒而雨多, 
人之汗亦若是也。四肢手足属土,土主脾胃,若脉大,其汗蒸蒸而热,则为阳盛可下之证 
也;若脉迟,其汗 而寒,则为阴盛可温之证也。 
【集注】程应旄曰∶水谷不别,属湿热偏渗者多。此点出胃中冷,欲人知病本于寒,宜 
从寒治,不在小便也。 
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 
其不下者,病患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 
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按】“但以法救之”五字,当是“若小便不利”方与上文小便数、下文“渴者”之 
义相合。此条病势不急救之之文,殊觉无谓,必有遗误。王三阳亦云∶此处五苓散难用,不 
然经文“渴者?之下,当有阙文也。 
【注】太阳病脉浮缓而弱,中风脉也;发热汗出恶寒,中风证也。不呕则里气和,缘 
何而有心下痞证?此必以医下之故也。如其不经医下,邪热自传于里,病患不恶寒而渴 
者,此邪去太阳,已转属阳明也。若小便数者,大便必硬,然使不更衣十余日,而无或 
满或痛之苦,是仍属虚燥不实之硬,不可议下,俟之可也。如或渴欲饮水,必是胃中干 
燥,当少少与之以滋其胃可耳。其或小便不利而渴者,是又为水停不化,宜五苓散以导 
其所停之水矣。盖病在膀胱,故仍治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