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38-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第4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相溷,内外不通。上焦怫郁,脏气相熏,口烂食龈也。中焦不治,胃气上冲,脾气不转,胃中为浊,营卫不通, 
血凝不流。若卫气前通者,小便赤黄,与热相抟,因热作使,游于经络,出入脏腑,热气所过,则为痈脓。若 
阴气前通者,阳气厥微,阴无所使,客气入内,嚏而出之,声 咽塞,寒厥相追,为热所拥,血凝自下,状如 
豚肝。阴阳俱厥,脾气孤弱,五液注下,下焦不阖,清便下重,令便数难,脐筑湫痛,命将难全。 
【注】寸口阴阳俱紧者,谓六脉浮沉俱紧也。浮脉紧,则雾露之邪中于上焦;沉脉紧,则寒邪中于下焦。 
上焦指太阳也,下焦指少阴也。雾露之邪,曰洁、曰清。清邪中上,发热头痛,项强颈挛,腰疼胫酸者,雾露 
之邪中于太阳表也。寒邪曰浑、曰浊。浊邪中下,阴气为栗,足胫逆冷,便尿妄出者,寒邪中于少阴里也。经 
曰∶虚邪不能独伤人,必因身形之虚而后客之也。盖因其人表气虚,里气不固,清浊之邪,中伤上下。三焦相 
溷,表里不通,以致上焦清气不宣,邪气怫郁,与脏相熏,口烂食龈;中焦不治,胃气主下,而反上冲,脾气 
主运,而反不转,中焦皆浊,营卫不通,血凝不流行也。若正能胜邪,卫气先通,其人必先小便赤黄,热伤之 
经必血凝肉腐,而外发为痈脓也。若营气先通,其人必先嚏 咽塞,热拥于里之血凝者自下,状如豚肝也。若正 
不胜邪,阴阳俱逆,营卫不通,脾气孤弱,不能散精,五液注下,下焦不阖,里急坠痛,圊便数窘,命将难全也。 
【集注】沈亮宸曰∶伤寒之证,转热即佳,故少阴、厥阴,皆以发热而愈,而凡下脓血与痈脓皆非死证。 
若阴阳俱厥,厥者必利,五液注下,下焦不阖,命将难全也。 
方有执曰∶清指风,浊指寒,曰洁、曰浑,以天地之偏气言也。阴中于邪已下至浊邪中下一节,是释上文。 
阴即下焦,阳即上焦也。阴气为栗已下至血凝不流,是言证。若卫气前通已下,言变痈脓之故。若阴气前通 
已下,言变脓血利之故。卫气既阳气,营气即阴气,乃承上营卫不通而言,而清浊之所以为病,在其中矣!阴 
阳俱厥已下,言证并于里而加重,故曰∶命将难全也。 
脉阴阳俱紧者,口中气出,唇口干燥,蜷卧足冷,鼻中涕出,舌上苔滑,勿妄治也。到七日以来,其人微 
发热,手足温者,此为欲解;或到八日以上,反大发热者,此为难治。设使恶寒者,必欲呕也;腹内痛者,必 
欲利也。 
【注】此承上条互详其证,戒人临此阴阳混淆之病,慎勿妄治也。此条之蜷卧足冷,即上条之浊邪中下 
也。此条之鼻涕舌苔,即上 
条之清邪中上也;此条之唇口干燥,即上条之口烂蚀龈也;此条之反大发热,即上条之痈脓下血也;此条之腹 
中痛,即上条之下重湫痛也;此条之恶寒,即上条之必内栗也。脉阴阳俱紧,伤寒脉也;口中气出,唇口干燥, 
胃经热也;蜷卧足冷,少阴寒也;鼻中涕出,表伤风也;舌上苔滑,里无热也。似此表里、阴阳、寒热、虚实 
杂揉未定之病,慎勿妄治,则当审其孰轻、孰重、孰缓、孰急,先后施治可也。到七日以来,其人微发热手足 
渐温者,此阴退阳复为欲解也;若到八日以上,反大发热煮,乃邪盛正衰,此为难治也,设使恶寒,知尚在表。 
若呕,必欲入里也。腹内痛者,知邪已入里,内攻必欲下利也。 
【集注】方有执曰∶微发热,邪退也。大发热,邪盛也。恶寒,尚在表也。腹内痛,已入里也。 
脉阴阳俱紧,至于吐利,其脉独不解;紧去入安,此为欲解。若脉迟,至六七日不欲食,此为晚发,水停 
故也,为未解;食自可者,为欲解。 
【按】紧去入安之“入”字,当是“人”字。人安,谓不吐利也。必是传写之讹。“此为晚发,水停故也” 
二句,与上下文义不属,当是衍文。 
【注】此发明脉阴阳俱紧,内外寒甚,至于吐、利解不解之义也。吐利后脉仍紧,为邪未尽不解也;紧去 
脉缓,为邪尽人安欲解也。若紧去脉迟,至六七日不欲食者,则胃未和为未解也;若欲食者,则胃已和,虽脉 
迟亦为欲解也。 
【集注】成无己曰∶脉阴阳俱紧,为寒气甚于上下。至于吐利之后,紧脉不罢者,为其脉独不解,紧去则 
人安为欲解也。 
寸口脉浮而大,浮为虚,大为实,在尺为关,在寸为格,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 
【注】平脉以脉内外候关格,此以脉尺寸候关格。于此推之,凡阴阳盛极皆病关格,而不必定在内外、 
尺寸也。寸口脉浮而大,浮为正气虚,大为邪气实。在尺则阴邪实,关闭正气不能宣,名曰关,关则不得小便 
也。在寸则阳邪实,格拒正气不能化,名曰格,格则吐逆也。 
【集注】张锡驹曰∶浮大之脉在于尺,则为关阴,阴气不能施化,故不得小便。浮大之脉在于寸,则为格 
阳,阳气不能宣通,故吐逆。 
脉浮而滑,浮为阳,滑为实,阳实相搏,其脉数疾,卫气失度。浮滑之脉数疾,发热汗出者,此为不治。 
【注】浮为阳,滑为实,阳实相搏,其脉行于脉外者,数且疾矣。卫气行疾,营气行迟,营卫不相辅而行, 
故曰失度。浮、滑、数、疾,有余之脉,见发热无汗有余之证,脉证相合则为可治;若见发热汗出不足之证, 
脉证不合,不治明矣。 
【集注】成无己曰∶浮、滑、数、疾之脉,发热汗出解者,邪气退也。若不解者,正气脱也,必不可治。 
经曰∶脉阴阳俱盛大,汗出不解者死。 
脉浮而数,浮为风,数为虚,风为热,虚为寒,风虚相搏,则洒淅恶寒也。 
【按】数为虚之“虚”字,当是“热”字。“风为热,虚为寒”二句当是衍文。风虚相搏之“虚”字,亦 
当是热“字”。 
【注】风寒在表则脉浮紧,风热在表则脉浮数。表受风邪,故洒淅恶寒也。 
诸脉浮数,当发热而洒淅恶寒,若有痛处,饮食如常者,蓄积有脓也。 
【注】诸脉浮数,谓寸、关、尺六脉俱浮数也。浮则为风,数则为热,风热遏郁于表,则当发热而洒淅 
恶寒也。若有隐痛之处,饮食如常者,非表邪之诊,乃内痈蓄积有脓之 
诊,于此知浮数之脉,不可概为风热。 
【集注】王肯堂曰∶人身有 肿痛楚处,未有不自觉者,此条所言,必是内痈,故曰∶蓄积有脓也。如 
胃脘痈。肺痈,肠痈,皆各有辨,而胃痈之脉,人迎反盛,未有不误以为伤寒者,故宜察之。 
程应旄曰∶脉证似伤寒,若不于若有痛处,饮食如常之证参酌,而误以辛温发散,助其阳热,否则误以 
寒凉彻热,遏住邪气,滋害深矣。 
张璐曰∶若有 肿,为热壅经络;若无肿处,必邪留脏腑,随内外而发痈脓也。 
脉浮而大,浮为风虚,大为气强。风气相搏,必成瘾疹。身体为痒,痒者名泄风,久久为痂癞。 
【注】六脉俱浮而大,浮为风虚,大为气强。强者,热也。风热相搏,必成瘾疹也。身体为痒,痒者肌 
虚,热气外薄故也,名为泄风。若久不愈,则成痂癞。痂癞,疥、癣、疠、癞之类是也。 
【集注】成无己曰∶痂癞者,疠风也,眉少发稀,身有干疮而腥臭,经云∶脉风成疠是也。 
朱震亨曰∶经云∶诸痒为虚,血燥不荣肌腠,所以痒也。 
方有执曰∶经云∶外在腠理,则为泄风。 
寸口诸微亡阳,诸濡亡血,诸弱发热,诸紧为寒,诸乘寒者则为厥。郁冒不仁,以胃无谷气,脾涩不通, 
口急不能言,战而栗也。 
【按】濡浮而无力,候阳虚也,岂有亡血之理?弱沉而无力,候阴虚也,岂止发热而已?诸濡亡血,当 
是诸濡卫虚;诸弱发热,当是诸弱营虚。 
【注】寸口者,指寸、关、尺三部而言也。诸微,谓凡病见微脉,皆亡阳也。诸濡,谓凡病见濡脉,皆 
卫虚也。诸弱,谓凡病见弱脉,皆营虚也。诸紧,谓凡病见紧脉,皆为寒也。诸乘寒者,谓诸微濡弱脉,亡阳 
营卫不足之人,一病即见残贼。紧脉则为寒乘病厥也。厥于中者,郁冒昏迷,不知痛痒;厥于经者,战栗口噤 
不能言语,以平日胃虚损谷,脾虚不运,中虚不胜外邪也。 
【集注】程知曰∶诸乘寒者,则以阳极虚,而阴寒直乘之也,故为厥逆。其所以昏冒不知人,强直而无觉 
者,则以胃无谷气,脾不流通,故使口噤不能言,外战内栗而厥也。 
问曰∶曾为人所难,紧脉从何而来?师曰∶假令亡汗若吐,以肺里寒,故令脉紧也;假令咳者,坐饮冷水, 
故令脉紧也;假令下利,以胃中虚冷,故令脉紧也。 
【注】此详申上条,诸亡阳营卫不足之人,而见紧脉之义也。曾为人所难,问紧脉为寒实之诊,虚冷亦见 
紧脉,是从何而来也?师曰∶假令其人亡汗表虚,若吐胸虚,下利里虚,寒邪乘虚为病,或外感寒邪,或内饮 
冷水,或中寒阴化,皆令脉紧也。若与浮同见,无汗,则为伤寒实邪;有汗,则为亡阳虚邪。与沉同见,腹痛 
不便,则为中寒实邪;腹痛下利,则为中寒虚邪。由此推之,凡诸实脉从虚化者,即未可谓之实矣。 
【集注】程应旄曰∶紧则为寒,称曰乘脉,今复列之残贼何义?曰∶虚则为人乘,实则乘人,凡脉皆然, 
不独紧也。 
寸口脉微,尺脉紧,其人虚损多汗,知阴常在,绝不见阳也。 
【注】上条以浮沉见微紧,此条以寸尺见微紧,皆阴盛阳亡之诊,故曰∶知阴常在,绝不见阳也。只曰虚 
损多汗者,略言之也。 
【集注】程知曰∶言寸微、尺紧为虚损多汗之证也。寸微弱为亡阳,尺紧疾为阴胜,阴胜于内,阳绝于外, 
故为虚损多汗。 
师曰∶病患脉微弱涩者,此为医所病也。大发其汗,又数大下之,其人亡血,病当恶 
寒,后乃发热,无休止时。夏月盛热,欲着复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阳微则恶寒,阴弱则发热。 
此医发其汗,使阳气微,又大下之,令阴气弱。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阳气内微,不能胜冷,故 
欲着复衣。十一月之时,阳气在里,胃中烦热,以阴气内弱,不能胜热,故欲裸其身。又阴脉迟涩,故知血亡也。 
【按】“又阴脉迟涩,故知血亡也”二句,与上文义不属,非有阙文,即是衍文。 
【注】病患脉微而涩,询之为医大发其汗,又数大下之,所以致此病也。其人亡血,略辞也,谓亡其血 
气也。气亡则阳微,阳微则恶寒;血亡则阴弱,阴弱则发热;阳微阴弱,故病当恶寒后乃发热也。轻者邪不留 
连,遇所不胜时则愈;重者无休止时,即遇所不胜尤甚也。然恶寒虽遇夏月盛热,欲着复衣。所以然者,五月 
之时,阳气在外,胃中虚冷,大发其汗,令阳气微,故不胜寒也。发热虽遇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 
十一月之时,阳气在内,胃中烦热,又数下之,令阴气弱,故不能胜热也。此即论中所谓热在骨髓寒在皮肤、 
寒在骨髓热在皮肤,沉痼寒热之病也。 
【集注】王肯堂曰∶非必遇夏乃寒,遇冬乃热也。此但立其例,论其理耳。 
寸口脉微而缓,微者卫气疏,疏则其肤空;缓则胃气实,实则谷消而水化也。谷入于胃,脉道乃行,水 
入于经,其血乃成。荣盛则其肤必疏,三焦绝经,名曰血崩。 
【注】寸口脉微而缓,微者卫气疏,疏则其表空虚也;缓者胃气实,实则消化水谷也。谷入于胃,脉道 
之气乃行;水入于经,脉络之血乃成。今荣愈盛而卫愈疏,血愈多而气愈少,气血失其经常之道,故曰∶三焦 
绝经。气不能制血,血不能归经,故血妄行而崩也。 
【集注】成无己曰∶卫气者,温分肉,肥腠理。卫气既疏,皮肤不得温,肥则空虚也。经曰∶缓者胃气 
有余。有余为实。故云∶缓者胃气实。《内经》曰∶食入于胃,淫精于脉。是谷入于胃,脉道乃行也。《针经》 
曰∶饮而液渗于络,合和于血。是水入于经,其血乃成也。经,常也。三焦者,气之道路。卫气疏则气不循常 
度,故三焦绝其常度也。 
方有执∶疏言不能固护,实犹言强也。谷入于胃至其血乃成,乃承上文谷消而水化也。阴血大下,而曰 
崩者,言其不能止静,如山坏之势也。 
寸口脉微而涩,微者卫气不行,涩者荣气不逮,荣卫不能相将,三焦无所仰,身体痹不仁,荣气不足, 
则烦疼口难言,卫气虚,则恶寒数欠,三焦不归其部,上焦不归者,噫而酢吞;中焦不归者,不能消谷引食; 
下焦不归者,则遗溲。 
【注】凡经脉内外,荣卫也;脏腑内外,三焦也。故经曰∶荣行脉中,卫行脉外。上焦心肺主之,中焦 
脾胃主之,下焦肝肾主之。分而言之,荣也,卫也,三焦也;合而言之,皆本乎一气之流行,随其所在而得名 
也。脉微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