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70-慎柔五书-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故也。用羌活五分,酒炒防风五分,酒连一分,酒苓三分,白茯苓一钱,人参二钱,甘草 
五分,半夏一钱,破故纸一钱,枸杞子一钱。二服,脉即粗而不细,而头痛亦除。 
治梅核气,用四七汤加人参一钱、干姜三分、细辛二分、桂芍一钱、半夏一钱,此皆下气散 
痰温中升阳之剂。非细辛之升阳,上焦无阳,则痰气焉能得动。(此症因忧郁而成者,因禀 
赋不足伤于房室与劳倦而成者,十居八九,与痰何涉?即以为痰,亦是燥痰,未可用辛燥也 
。此非喉中多一物,乃其处无血温养,木而不仁,遂如有别物附之。由于任脉血虚不周于上, 
督脉气虚不交于前,气血两脱于上也。下焦燥盛者,龟、鹿大剂急施,久服或可挽回,兼溏 
泄者万无生理。) 
凡痨疰病,须用金银藤叶煎汤药。如肺虚,加保元、五味子;心脾虚,归脾汤。六脉俱 
有火而虚,八珍;脾肺虚,补中;肾脉洪大,地黄汤。 
凡病久呕,用补脾下气之药,其中须用当归钱许,以润下枯。盖气在上,久而不下,下 
无津液,故用润之。然脾胃虚而呕者,又忌当归。(肝热与中焦湿热为患者并忌之。) 
五月火月,六月湿月,火旺则生湿,二者相并,肺金受克,则热伤气,而痿倦之疾作矣。故 
设清暑益气之法。黄 助肺,人参助元气,甘草泻心火,则元气复而肺气清;湿热盛而胃气 
不清,故加苍术;湿热在中而饮食不化,故加陈皮、青皮以开胸膈,加神曲以助消饮食;小 
便赤涩,加泽泻以去下焦之湿;口渴,加葛根以解肌热,又能接胃家津液上润;胃家湿热盛 
,则肾水受克,加黄柏以救肾水;湿热盛则阳道遏而身热,加升麻以升阳,又走表以益阳; 
而门冬清心,五味敛肺,恐湿热伤肺故耳。 
五苓散为四、五、六月时令之药,(五苓散非可常服之药,令人畏发散而喜利小便,其祸甚 
大。盖人之病,从毛窍来者十九,即从呼吸入者,亦借发散之功以鼓动阳气,俾得吐故纳新 
。若利小便,必病从下而上及饮酒饮水得之者可耳!过用即伤膀胱元气,三焦下陷不可复 
元矣,曾屡见之。)盖湿热盛,则三焦气不清,上咳中满下泻等症作矣。猪苓清上焦,茯苓清 
中焦,泽泻清下焦,恐湿热盛而不化,故用白术以健脾。然阳气不到,则湿不去,譬如日所不 
照处,地不易干,用官桂之辛升至表,引表之阳气入里,里得阳气,而湿即行矣。此方可升 
可降可吐。欲吐,先煎前散冷服,次饮热汤一碗,即吐;欲利小便,温饮;欲发汗,热饮。 
去湿,湿去则金清,金清则降下之令复,譬如主人久不在家,家中秽污所塞,须扫除秽污心俟主人回之意。 
截疟方,用白术五钱,当归三钱,陈皮二钱,雄丁香五枚,乌梅三枚,母丁香四枚。水一大 
碗,浸露一宿,五更,去渣取汁温服。盖凡久疟则内伤,五脏俱虚,内起火,发热。火所畏者 
水也,以水浸药,略温服之,则火见水而火退矣,火退则诸药皆能成功。白术补脾,当归润 
肝,陈皮消痰,丁香温胃,乌梅敛肺润下,其病痊矣。露一宿以收清阳之气,五更服者,子 
一阳生,至寅三阳足矣。(久疟可用,初疟再加散邪之药。) 
凡右关浮缓,此阳气在上,中已虚寒,主肚疼之疾,秋来主有疟痢。盖内已虚寒,受邪已深 
,至秋,阳气下降入腹,而正气已旺,宿邪不能容,故发此二疾。邪轻则疟,重则痢,皆正 
疟疾,二尺细,此下焦寒也,温下则疟可以去矣。不然,亦成胀。 
凡豁大脉,久病按下尚浑浑一条,此阴阳未离,犹可治之。若下无一条,开在两边,此阴阳 
已离,法不可治。此脉常主作泻,盖豁大阳虚不能固下,而阴与阳不相合,故下不禁而作泻 
也。(卧病日久,不宜此脉,若带病作劳,身燥、气促而脉散者,未可径汗之。) 
凡久病患,脉大小、洪细、沉浮、弦滑,或寸浮尺沉,或尺浮寸沉,但有病脉,反属可知。 
如久病浮中沉俱和缓,体倦者决死。且看其面色光润,此精神皆发于面,决难疗矣。(此条 
论死脉极验,体倦二字着眼,此时大率神清音朗而长卧不能反侧也。) 
凡肝脉细,余脉和缓,周慎斋用补中汤加枸杞即愈,以枸杞补肝故也。 
凡寸脉大,阳邪胜,则病者乱而言神;阴脉胜,则病者乱而言鬼。 
病重药宜轻宜少,只以固中剂三四味,渐渐取效。(只言阳邪阴邪未晰,气在血上多言神 
,亢吉散凶;血在气上多言鬼,郁吉陷凶。亢、郁可治,散、陷脱也。) 
大抵吐极难医,泻极难医。 
凡久病,左尺浮大,宜补肺气,须保元加白芍、白茯苓之类,盖金能生水之义。 
大抵病在上,宜求之下;在下,宜求之上。凡用药,有用味留气者,须热饮为妙。倘 
有畏服热药者,以水洒药面上,即气收在内,是留气也。 
凡四时之令,皆有寒热温凉,有及时来者,谓之正令。譬如春宜温而反寒,谓之不及; 
温而先热,谓之太过。宜温而寒,用香苏散解之。如当春得正令,夏初反复 峭,其春初之 
令未除也,犹宜香苏散解之。倘春遇极温,即为太过,则口渴、舌燥之症见矣。第发热而不 
恶寒者,谓之温病。此温令之过,治有温病条说具。四时各有时令之病,各有时令之过,咸以此类推之。 
若夏时四、五、六月正当夏令,而寒凛凛犹春初之意,香苏犹不免耳。若当时小便赤、口渴 
等症见,此时令症也,宜五苓、清暑益气、十味香薷之类治之。若当时不热,至秋七、八月 
天气暑热,人患前症,仍以前汤治之。是治其不及之症,而调其不及之候也。 
譬如春天正令,三月温和,偶或风寒大作,即有感冒伤风寒之症。若五、六月正令大热 
,偶或大雨,遍地尘热之气,为寒雨逼入人家,即为受暑之症,宜清暑益气汤解之。 
凡诊老人及病患,六脉俱和缓而浮,二、三年间当有大病或死,何也?脉浮则无根,乃阳气 
发外而内尽阴火也。(阳衰于外,阴竭于内,即洪缓而按之无一条者也,最忌喘促、泻利与 
彻夜不眠、饮食日减、四肢无力等证。)急用保元或建中服之,则阳气收于内,即反见虚脉 
,或弦或涩,此真脉也,宜照脉用保元助脾之剂,脉气待和,病亦寻愈,寿有不可知者。( 
此条说得好,尝见老人冬月体倦、少食、畏寒、右寸短、左关陷、两尺缓长或左尺微陷,立 
春加病,春分死,未有能延至立夏者,金败水枯,木无所生也。两尺缓长,所谓缓临水宫也。) 
大凡内伤症,下俱虚寒。 
凡病,肺脉浮大即喘,用温脾敛肺之药,敛不下则成胀,既敛下,肺脉犹大则成疟。若遍 
身发疮,浮大无妨矣。右关浮大则肚疼,建中敛之,敛不下则成痢,皆内伤之症。 


历例题辞
属性:语云∶百闻不如一见。固有着书盈栋,而见之施行,则胶瑟罔效。宋义谭兵,非不娓娓 
一用辄蹶,曾不如一小卒之久于行间者,迹所睹闻,恒为七书韬略所未经道,此无他,其所 
回来,千书万轴,数言可了,更为躬行体验,要语无多,发前人之未发,开后人之津梁, 
慎柔固有功于今古哉!故为列虚劳历例,次于师训云。 

卷二
医劳历例第二
属性:尝治虚损,脉缓五六至,但咳嗽、发热、无恶寒、喉痛、喉梗等症,以为可治。服保元 
君之类十余剂,咳嗽略可,热亦微退。至二十剂外,咳嗽反甚,热又如故,而身反不能展侧 
,两足渐无力,至不能行而足 。此何也?缘下焦肾气衰惫,而百骸间无津液涵溉,且 
阳气不能四达,脾肺之气不能下输。(数语实括尽虚损机关,但保元、四君、八味、补中, 
断难治此大症,偶有治愈者,必其血分犹未甚虚甚痹也。)故足无力而蜷,虽药有效,病难 
暂减,终不治也。 
尝治虚损,六脉俱数,有神和缓,虽数至十余至,不妨可治,初用四君加黄 、五味子 
数剂后,数脉渐减,仍带和缓意,可治之。若退出,细如丝,尚数,决不可治。又有退出如 
丝而不数,此犹有胃气,无肚疼作泻,(肚疼为血死,作泻为气脱。)而饮食如常,亦可保元 
、参、术调理,二三年愈。然所云服药后数脉渐减,和缓有神为可治者,亦须三月见功,年 
半方全愈。又须看年力之衰壮,及精神脾胃之强弱也。若服药后,脉虽和缓,而腿足渐无力 
,如前所述,且痰嗽不止,脉虽缓,治之无益焉。然或如前症,足虽无力,而热已退,嗽减 
,饮食如平人,此脾气尚弱,犹可迁延岁月。又有如前症,六脉俱和缓,服前剂,热退而脉 
渐弦,反作泻下血,此平时经络留血,为火热煎熬而成者也。(此凉药遏血,伏阳灼而败之 
,即仲景平脉篇热气所过血为痈脓义。)下半月或十日五日自愈。下血时,能饮食,不死; 
不能饮食,精神倦怠,死可立待。其用药,健脾保元气为主。腹痛、脉弦,理中汤;恶心、 
饮食少,六君子汤。无此二症,用四君、保元治之。盖下血者,邪气从下窍而出也;又有变 
作伤风状者,邪气从上窍而出也,宜温肺助脾之药,亦得半月而愈。又有六脉俱和缓,数八 
九至,服前剂,先右三脉退去二三至,左脉尚数不退,是右表先退,左里未退也。至数脉尽 
退,病将痊愈,左脉犹比右脉多一至,足见表退而里未和耳。《难知》云∶伤寒以左为表, 
右为里;杂病以右为表,左为里。信然。(看元气之存亡在左,看元气之轻重在右,百不爽 
慎斋师尝云∶凡病求汗不出者,不治。虚损,六脉俱数,服滋阴降火之品,不及四、五十剂 
者,犹可治之。如服至数十剂及百剂者,真元耗尽,虽脉大洪缓,中已无神,因用补剂即退 
去,洪缓变为细数,即渐痿困不起而毙矣。戴人∶年少不妄服药,易治。正此谓也。又或服 
寒凉未多,用保元、四君加生姜一二钱,一二十剂。求汗不出,而洪缓之脉不退,亦属难救,或虽无汗,而洪缓 
渐减,病亦渐去,且能饮食,则无妨矣。如此脉,大抵秋冬易治,春夏难疗也。 
凡虚损,三四月,脉虽数,尚和缓,六七至。若逢春夏火令,津液枯槁,肾水正行死绝之乡 
,肺绝脾燥,无有不死者。若秋冬,火令已退,金水正旺,脉虽数,可治也。然使病者,骨 
立、喉哑、喉痛、寒热、脉细数、肚疼作泻,亦不治。如前症求治,初用补剂,病当反重, 
何也?病已延至三四月,服药已多,其不效者,必过用寒凉,病者五脏愈虚,邪火愈炽,初 
用补剂,或数帖,或一二十帖,邪火一退,反觉头眩、恶心、骨疼、脚酸、神气昏懒、不思 
食。(亦有宣肺疏肝健脾滋肾反见火大者,初为凉剂遏其真阳下伏,接用振阳安阴法即愈, 
以根气尚稳也。)倘脉不细数,而带和缓,急用保元、四君大剂连服之,便安寝半日或一日 
,睡觉即精神顿爽。再一剂,再寝,饮食渐增,则可治矣。倘脉细如丝,肚饱昏愦,即属难治。 
凡虚损病久,脉虽和缓,未可决其必疗。盖久病之人,元气虚弱,脉气和缓者,假气也。 
(真气涣散,不能鼓动而怠缓也。)过七、八月,间服补剂,病得渐减,此生机也。或延至十 
一月,一阳初动,阳气渐升,内气空虚,无以助升发之机,则变憎寒壮热。(久病忽见寒热 
如新感者,乃生死关头也。得微汗而体轻气旺,为阳气振;或微汗,或不汗热退而体重气弱 
,为阳气脱;或肢困不能反侧,或胸痹饮食日减,是皆奇经已败之绝证。)服补药十余帖, 
寒热渐退,犹可延挨,调理至二三月不变,得生矣,否则不治。缘春木旺,脾肺久病气衰, 
不能敌时令矣。 
尝医新病,或痢或杂病,初时有邪,脉浮数。用按脉病药数剂,数脉即退,病亦向安。 
剂,即倦,脉反觉浮数,此时不可谓尚有邪也。盖邪退而神气初转,故浮,只宜保元汤养元 
气。浮数之脉,得微汗而退,此乃阳气升,元神足,而邪自退之法也。倘不识此,仍以祛邪 
之药治之。精神日损,肌肉日消,久之变为虚劳矣。 
凡病遇时节则变换不定,或又加者,盖遇时节,则天地之气或升或降,而人身之气亦应 
病者精气尚充,犹能与时令相应。若元气久虚之人,无以助升降之气,上升则头眩、呕哕, 
下降则足热、身寒,反为气候所牵,而身不能为之主矣。(病随节气而动者,气败也;随月 
之盈亏而动者,血败也。故重病朔望有加即不治。本文是专指升降太过,更有当升不得升, 
当降不得降,身气与天地参差者,其实亦是一般机括。) 
脾胃病,十分虚,死于初春,亦有望春而死者;八分虚,死于孟春;五、六分虚,死仲春。 
及医之不得其当者,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