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精。化赤为血。溢于冲任。生髭须。女子天癸至而月事以时下。故精血皆谓之天癸也。再按、经云。荣血之道。内谷
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专精者行于经隧。常荣无已。男子八八。女子七七。天地之数终而
天癸绝。然行于经隧之荣血未竭也。是以老年之人。能饮食而脾胃健者。尚能筋骨坚强。气血犹盛。此篇论天癸绝而筋
骨衰。其后天水谷之精。又不可执一而论也。再按、女子过七七而经淋不绝者。此系行于经隧之血。反从冲任而下。是
以面黄肌瘦。骨惫筋柔。当知经隧之血。行于脉中。冲任之血。兼渗于脉外。)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
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此虽有子。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此
复申明天地阴阳之数。止尽终于七七八八也。天寿过度。先天所秉之精气盛也。气脉常通。后天之地道尚通也。是以肾
气有余而有子。此虽有子。然天地之精气。尽竭于七八之数者也。)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数。能有子乎。岐伯曰。夫道者。
能却老而全角身。年虽寿。能生子也。(此承上文而言。惟修道者。能出于天地阴阳之数也。)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敞天地。无有终时。
此其道生。(上古真人者。言所生之来。自然合道。而能全其天真之人也。天真完固。故能斡旋造化。燮理阴阳。吐纳精
气。与道独存。守神全角。是以肌肤若冰雪。绰约如处子。寿过天地。无有终极之时。此由道之所生。故无为而道自合
也。玉师曰、天命之性。复归于无极。是谓真人。佛老以真空见性。本经谓空中有真)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
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中
古至人者。谓有为以入道。而能全所生之天真者也。天真虽泄。复能修德全道。积精养神。故令神气充塞于天地之间。
耳目聪明于八达之外。此盖从修炼保固得来。亦能复完天真。而同归大道。夫真人者。得先天之真者也。至人者。得后
天一气者也。其趋则一。故亦归于真人。)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
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
散。亦可以百数。(至人真人者。去世离俗。修道全真。无妻室之爱。无嗜欲之情。所谓游方之外。高出人类者也。圣人
者。处天地之内。顺八方之理。教以人伦。法于制度。黻冕于朝堂之上。不欲离于世俗章服。无为而治。不劳其形。随
机而应。不役其神。此治世之圣人也。亦可以优游泮涣。而长享百年矣。)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
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协议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贤人者。处尘俗之内。鲜拘蔽之习。取法天地。
如日月之光明。推测象纬。顺逆二气。序别四时。将与上古天真之圣。同合于道。亦可使益寿而至于寿敝天地之极。此
修道之贤人。而由人以合天。超凡以至圣者也。此帝勉人修为。而不得以凡庸自弃。故移精变气章曰。去故就新。乃得
真人。)
卷一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属性:神藏于五脏。故宜四气调之。脾不主时。旺于四季月。
春三月。此谓发陈。(发、启也。陈、故也。春阳上升。发育万物。启故从新。故曰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
(天地之气。俱主生发。而万物亦以生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夜卧早起。发生气也。广、宽缓也。所以运动生阳
之气。)被发缓形。以使志生。(东方风木之气。直上巅顶。被发者。疏达肝木之气也。缓、和缓也。举动舒徐。以应春
和之气。志者。五脏之志也。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是以四时皆当顺其志焉。)生而勿杀。
予而勿夺。赏而勿罚。(予与同皆所以养生发之德也。故君子启蛰不杀。方长不折。)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四时
之令。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春气以应养生之道。)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逆、谓逆其生发之气也。肝
属木。王于春。春生之气逆则伤肝。肝伤则至夏为寒变之病。因奉长者少故也。盖木伤而不能生火。故于夏月火令之时。
反变而为寒病。)夏三月。此为蕃秀。(蕃、茂也。阳气浮长。故为茂盛而华秀也。)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夏至阴气
微上。阳气微下。故为天地气交。阳气施化。阴气结成。成化相合。故万物华实也。)夜卧早起。无厌于日。(夜卧早起。
养长之气也。无厌于长日。气不宜惰也。)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长夏火土用事。怒则肝气易逆。脾土易伤。故使志
无怒。而使华英成秀。华者心之华。言神气也。)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夏气浮长。故欲其疏泄。气泄则肤腠宣通。
时气疏畅。有若好乐之在外也。)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长上声。凡此应夏气者。所以养长气之道也。)逆之则伤心。
秋为 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心属火。王于夏。逆夏长之气。则伤心矣。心伤。至秋为 疟。因奉收者少故也。盖
夏之阳气。浮长于外。至秋而收敛于内。夏失其长。秋何以收。至秋时阴气上升。下焦所出之阴。与上焦所逆之阳。阴
阳相搏。而为寒热之阴疟也。夫阳气发原于下焦阴脏。春生于上。夏长于外。秋收于内。冬藏于下。今夏逆于上。秋无
以收。收机有碍。则冬无所藏。阳不归原。是根气已损。至冬时寒水当令。无阳热温配。故冬时为病。甚危险也。有云。
逆夏气则暑气伤心。至秋成 疟。此亦邪气伏藏于上。与阳气不收之义相同。但四时皆论脏气自逆。而不涉外淫之邪。
是不当独以夏时为暑病也。)
秋三月。此为容平。(容、盛也。万物皆盛实而平定也。)天气以急。地气以明。(寒气上升。故天气以急。阳气下降。
故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故使神志安宁。以避肃杀之气)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皆所以顺秋收之气。而使肺金清净也。)
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凡此应秋气者。所以养收气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脏者少。(飧音孙肺属金。
王于秋。逆秋收之气。则伤肺矣。肺伤。至冬为飧泄之病。因奉藏者少故也。盖秋收而后冬藏。阳藏于阴。而为中焦釜
底之燃。以腐化水谷。秋失其收。则奉藏者少。至冬寒水用事。阳气下虚。则水谷不化。而为飧泄矣。)
冬三月。此为闭藏。(万物收藏。闭塞而成冬也。)水冰地坼。无扰乎阳。(坼音拆坼、裂也。阳气收藏。故不可烦
扰。以泄阳气。)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早卧晚起。顺养闭藏之气。必待日光。避寒邪也。)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
若已有得。(若伏若匿。使志无外也。若有私意。若已有得。神气内藏也。夫肾藏志。心藏神。用三若字者。言冬令虽主
闭藏。而心肾之气。时相交合。故曰。私者。心有所私得也。)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去寒就温。养标阳也。
肤腠者。阳气之所主也。夫阳气根于至阴。发于肤表。外不固密。则里气亟起以外应。故无泄皮肤之阳。而使急夺其根
气也。此言冬令虽主深藏。而标阳更宜固密。)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凡此应冬气者。所以养藏气之道也。)逆之则
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肾属水。王于冬。逆冬藏之气则伤肾。肾气伤。至春为痿厥之病。因奉生者少故也。盖肝
木生于冬水。主春生之气而养筋。筋失其养则为痿。生气下逆则为厥。)天气清净光明者也。(上节论顺四时之气。而调
养其神。然四时顺序。先由天气之和。如天地不和。则四时之气亦不正矣。故以下复论天地之气焉。)藏德不止。故不下
也。(上天之气。至清净光明。然明德惟藏。而健运不息者也。夫天气下降。地气上升。斯成地天之泰。惟其运用不止。
故不必下而后谓之下也。盖言天气布于六合九州。化生万物。而体位仍尊高也。)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天气至
光明者也。明德藏隐。故昼明者日焉。夜明者月焉。若不藏而彰着于外。是天明而日月不明矣。天德不藏。则虚其清净
高明之体。而邪乘虚以害之。故曰天运当以日光明。阳因而上。卫外者也。如人之阳不固密于上。不卫护于外。则邪走
空窍而为害矣。此言天包乎地。阳抱于阴。然当藏隐固密。而不宜外张下泄者也。)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阳气者。
天气也。此承上文而复言天德惟藏。而无运用不息之机。则地气上乘。而昏冒其光明矣。上节言虚其藏德之体。此节言
失其不止之机。)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地气升而为云为雾。天气降而为雨为露。云雾不精。是地气不升也。地
气不升。则天气不降。是以上应白露不下。上节言天气闭塞。此节言地气伏藏。天地不交而为痞矣。)交通不表。万物命
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表、外也。扬也。言天地之气虽上下交通。而不表彰于六合九州之外。则万物之命。不能受
其施化矣。不施则名木多死。盖木为万物之始生也。上节言不交通于上下。此节言不运用于四方。)恶气不发。风雨不节。
白露不下。则菀 不荣。(菀音郁菀、茂木也。 、禾秆也。上节言天地之气不施。则名木多死。此复言四时之气不应。
则草木不荣。盖天地之气不和。而四时之气亦不正矣。恶气、忿怒之气也。脉要精微论曰。彼秋之忿。成冬之怒。恶气
不发。则失其劲肃严凛之令矣。风雨不节。则失其温和明曜之政矣。白露不下。则无溽蒸湿泽之濡矣。四时失序。虽茂
木嘉禾。而亦不能荣秀也。按、岁运四之气。大暑立秋。处暑白露。乃太阴湿土主气。盖湿热之气上蒸。而后清凉之露
下降。故曰恶气不发者。言秋冬之令不时也。风雨不节者。言春夏之气不正也。白露不下者。言长夏之气不化也。莫仲
超曰。菀郁也。 枯也。言四时之气不行。则草木枯槁而不荣。)贼风数至。豪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
未央绝灭。(数音朔贼风数至。阳气不正而太过也。豪雨数起。阴气不正而偏胜也。此总结上文而言。天地四时。不相
保其阴阳和平。而又失其修养之道。则未久而有绝灭之患矣。)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惟圣
人能顺天地四时之不和。而修养其神气。故无奇暴之害。夫万物有自然之生气。虽遇不正之阴阳。而不至于绝灭。惟人
为嗜欲所伤。更逆其时则死。圣人内修养生之道。外顺不正之时。与万物不失其自然。而生气不绝也。朱济公曰。此
即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义。此言万物之有生气。后言万物之有根本。)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
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此论阴阳之气。随时出入。逆则四时所主之
脏。自病于内也。少阳主春生之气。春气逆则少阴不生。致肝气郁而内变矣。太阳主夏长之气。太阳不长。则心气虚而
内洞矣。太阳主秋收之气。太阴不收。则肺叶热焦而胀满矣。少阴主冬藏之气。少阴不藏。则肾气虚而独沉矣。首论所
奉者少。而所生之脏受病。此论四时之气逆。而四时所主之藏气。亦自病焉。济公曰。少阳主厥阴中见之化。故少阳
不生。而肝气内变。心为阳中之太阳。故太阳不长。而心气内虚。)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以从其根。(四时阴阳之气。生长收藏。化育万物。故为万物之根本。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
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而培养也。杨君举问曰。上节言秋冬之时。阴主
收藏。此复言秋冬之时。阴盛于外。阴阳之道。有二义与。曰。天为阳。地为阴。天包乎地之外。地居于天之中。阴阳
二气。皆从地而出。复收藏于地中。故曰未出地者。名曰阴中之阴。已出地者。命曰阴中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