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降。郁而不升,虽曰木病,亦即土病。故升木即是培土。由是言之,若有升无降
,则降金亦未始非培土矣。)愚按赵
氏之说甚有理,诚能触类引伸,则五脏互相关系之故,无不了然矣。赵氏又论五行各有
五,其说颇凿,未甚的当。予谓五脏无一脏无血液,是皆有水也;无一脏无气,
是皆有火也;无一脏不发生,是皆有木也;无一脏不藏敛,是皆有金也。有气、有
血、有发、有敛,是无一脏不和平,则皆有土也。知五脏各具五行,则其互相关涉
之故,愈推愈觉无穷,而生克之妙,不愈可见哉。
卷之一·杂症
五邪说
属性:五脏互相关涉,则五脏皆得为一脏之病,故有本脏自病者,有他脏传来者,何
以别之?以证之先后见者别之。如止见腰热、足心热,尺脉沉数,是肾水
虚而热也。若先见目赤胁痛,左关脉数,而后见前脉证,是子病及母也。若先见咳
嗽喘满,右寸脉数,而后见前脉证,是母病及子也。若先见腹痛肚热,大便秘结,
右关脉数,而后见前脉证,是夫病传妻也。若先见心烦舌赤,小便赤涩,左寸脉数,
而后见前脉证,是妻病传夫也。他脏仿此。《难经》论五邪,谓假令心病,因伤暑
得之,为正邪。(暑属心火,本经自病。)因中风得之,为虚邪,乃从后来者也。(木向前生
火,是火在木前,木在火后,心病自肝传来,故曰从后来也。)因饮食劳倦得之,为
实邪,从前来者也。因伤寒(犹言因肺受寒。)得之,为微邪,从所胜来者也。因中湿(《
难经》以湿属肾,以湿即水也。)得之,为贼邪,从所不胜来者也。《脉诀》又以脉言之
,谓心火当夏令时,反见肝脉,为虚邪,虚则补其母,难愈。反见脾脉,为实邪,实则
泻其子,易愈。反见肺脉,为微邪,虽不治,自愈。盖以夏令心火当权,脉应洪大,今
犹见春脉,是至而不至,不得乘时正位,为火气不足,故见伤风飧泄之证,须用辛温之品以补
肝,使木气上升以生火,而补正难于速效也。又脾脉未及长夏而先见,为土气有余,
故见饮食停滞,大便燥结等证,须用苦寒以泻其子,一泻而邪即去,易于为力
也。又火令当权,金偶来乘,立即避去,不逐自退。如夏月偶然感寒咳嗽,即不发
表,而暑月多汗,邪随汗散,不药而愈也。然《脉诀》又谓∶春得脾而难疗,冬见
心而不治,反以微邪为可畏者。何也?解者谓∶本脉得令,而兼带妻脉,则为
微邪,不治自愈。(如夏令见洪肺,略带涩也。)若本脉全无,而独见妻脉,则不可
以微邪论也。(如夏令脉涩而不洪,是全见妻脉也,恐金生水,来克火,故不治。)当细察之。
卷之一·杂症
十二经配三阳三阴说
属性:心经脉名手少阴经,小肠经脉名手太阳经,肺经脉名手太阴经,大肠经脉
名手阳明经,心包络经脉名手厥阴经,三焦经脉名手少阳经,以各脉俱行于手,故
言手,以别于足经也。肾经脉名足少阴经,膀胱经脉名足太阳经,脾经脉名足太阴
经,胃经脉名足阳明经,肝经脉名足厥阴经,胆经脉名足少阳经,以各经俱行于足,
故言足,以别于手经也。阴阳之分,则从其所系之脏腑而命之耳。然太阳、少阳、
太阴、少阴,四象也。四象之外,又增阳明、厥阴名色,非蛇足乎?则何不直以心
经、小肠经等称称之之为得乎?又《内经》尝以厥阴为一阴,少阴为二阴,太阴
为三阴;少阳为一阳,阳明为二阳,太阳为三阳矣。则又何不以一阴、二阴等称称
之乎?窃谓五脏配五行,六经配六爻。三阴经,坤之三画也;三阳经,干之三画也。
以一、二、三为序命之,似为妥当。而必立此太、少、厥等名色,且泥此生解,支
离牵强,无当病情,千古相沿不改。此庄生所谓,呼牛者姑应以牛,呼马姑应以马耳。
卷之一·杂症
六气说
属性:六气,风、热、暑、湿、燥、寒也。风属木;暑、热皆属火,而分热为君火,
暑为相火;(此与心为君火,肾为相火之说各别。)湿属土;燥属金;寒属水,此《内经》之说
也。夫四时之气,春则温,夏则热,秋则凉,冬则寒。然温热蒸而为湿,凉寒肃而
为燥,此四气之外,又添燥、湿二气也。湿极于夏,燥始于秋,故系湿于长夏,系
燥于秋。一以终言,一以始言,乃互文以见意,非谓春无湿而冬无燥也。又四时皆
有风,而属巽木,故系之春,岂夏秋冬无风乎?不言温凉者,以寒热为举隅,非谓
春必当以风易温,秋必当以燥易凉也。此等最宜活看,倘若执运气之说,则于理难
通矣。何则?阴阳水火,相为对待,本无偏胜,故四序不愆。若泥分大寒、立
春、雨水、惊蛰属风木,则混冬月之节令入于春矣。分春分、清明、谷雨、立夏
属热火,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属暑火,则春夏混乱,火令过多矣。分大暑、立
秋、处暑、白露属湿土,则秋气反多于夏,而土为失位矣。九秋皆属燥气,而
割三节以与相反之湿,止存秋分、寒露、霜降三节,反取立冬一节以益之,牵混破
碎,节序皆愆,尚可信乎?虽云阳有余阴不足,亦何至火二而水一。因分火为热暑
二气,以致此盈彼缩,而四序皆愆,亦何为乎?窃谓温凉寒热四气,分布四时,铁
板不易。燥湿二气,皆属之土,有寒湿,有热湿,有寒燥,有热燥,分布四季,月辰未
为湿土,温热之所蒸也;戌丑为燥土,寒凉之所肃也,是为热湿寒燥。又火在地中而土燥,
坤土次于离火之后是也。水在地中而土湿,艮土次于坎水之后是也。是为热燥寒湿。盖土
德兼该,有如是也。风则无时不有,而秋冬更为凛烈,合之为七气,夫何不可
之有哉。昔人谓《内经》非岐黄书,乃后人之假托,要未必出于一手,故有醇
有疵,分别观之可耳。
卷之一·杂症
六气后论
属性:有在天之六气,有在人之六气。上编所言,天之六气也。此篇所言,人身之六
气也。《经》曰∶人身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是人身之气,可名之为风也。各脏
腑皆有气,皆可名风,而属之肝者。以风为动物,肝主动也。《经》曰∶在天为风,
在地为木,在人为肝。故古人于肝,或名之为木,或名之为风。凡医书中所言风证,
作外感风寒看不合者,作肝气看则合,初学之士,不可不知也。若误作外邪治,妄
行发散,则非矣。然内风亦有当发散者,以肝气郁抑于中,则与之升发,或服药后,
温覆以取微汗,令之外发,或但服药令之内升,不用温覆取汗,酌之可也。外感之
风多属寒,虽夏月得风亦凉,可见也。内生之风则多属热。何者?人身之气,有寒
有热,气寒则微,气热则盛,盛则鼓荡飘忽而风生焉,所谓热极生风。又谓风从火
断,汗之宜也。风既为热气所生,则其气必热。而亦有寒者,以火气暴盛者,元气
被其冲激,煽而为风,风动而生凉也。验之焚燎,火起则风发,(风即虚空之气耳,不煽不
动,火之冲激,与用扇 之无异也。)习习生凉可见。故丹溪谓∶寒气自下上冲为火。即此义
也。火在天为热气、(《经》以属之春分后四气。)暑气,(《经》以属之小满后四
气。)在地为五行之火,在人身为君相之火,已详水火论。湿,在天为湿气,在地为土,
在人为脾胃,故古人言脾胃,往往以土名之,或以湿名之。然脾胃居中,兼该六气,六气皆能
为之病,不独主湿恶湿也。燥,在天为清气,在地为金,在人为肺,故古人言肺,往往
以金名之,以燥名之。而或主寒燥言,或主热燥言,则当细与辨别,庶不致错误。
寒,在天为寒气,在地为水,在人为肾,故古人言肾,往往以水名之,以寒名之。
《经》曰∶冬伤于寒。寒字即肾字之替身,非言时令之寒也。人身六气为病,有自生
者,有与天之六气相感应而生者,故外感内伤,大端最宜分晰也。
卷之一·杂症
运气说
属性:运气之说,拘牵不通,固为有识者所不信。然其大指,在详举六气有许多变幻,
寒中有热,热中有寒,邪正交错,蕃变纷纭,莫可纪极。一以明人之病源,一
以例人之病情耳。明人之病源者,言人感六气而生病,欲人细推所感之气,其中有
无夹杂他气,当兼治也。例人之病情者,天地之气变幻无定,则人身之气亦变
幻无定,而病情不可以一律拘也。如冬月固属寒气司令,然亦有客热加临,故冬月亦
有温时,所谓非时之暖也。人于冬月病外感,则未知为感寒而病欤?抑感非时之温
而病欤?是其源所当察也。寒气在上,则阳伏地中,故土上凛烈,而井泉温暖。
以验人身,则外感于寒,而内郁为热也,是其情之有可例也。此言运气者之大指。
取其大者,略其烦碎,弃其纰谬,而实物理验于人身,是在善读书者耳。
卷之一·杂症
虚实寒热说
属性:虚者,正虚也,谓其人气血虚衰也。实者,邪实也,(一切内外寒热诸邪,不论有形无形,
但着滞为患,亟宜消散者,皆为实邪。)非谓其人气血壮实也。故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所谓正自虚,而邪自实也。)虚而不实者,只用补。虚而实者,必攻补兼施。若实而不虚,
则直攻之而已。如虚人伤食,轻则于补剂中加消导之品,重则加下利之药,顷刻收
功矣。庸医乃谓须与纯补,俟其气旺,则食自运。迁延时日,坐失事机,往往变生
他证。即幸而奏效,病者受苦久矣,未有久苦于病,而元气不伤者也。名曰补之,
实以伤之,亦何为哉?有虚寒,有实寒,(如多食生冷,及寒痰停滞之类。)有虚热,有实热,
知实热而不知虚热,与知虚寒而不知实寒,皆庸医也。
卷之一·杂症
补泻论
属性:泻此即补彼,(如泻火即是补水。)补此即泻彼,(如补火即是驱寒。)故泻即补也,补即泻也。
寒以补阴,故夏月饮水,热以补阳,故冬日饮汤。必以温热为补,寒凉为泻者,谬
也。张子和谓∶良工治病,先治其实,后治其虚,亦有不治其虚时。庸工治病,
纯补其虚,不敢治其实。以为先固其气,元气实,邪自去。不知邪之中人,轻则传
久而自尽,颇甚则传久而难已,更甚则暴死。补之,真气未胜,邪已交驰横骛,
而不可制矣。惟脉虚下脱,无邪无积之人,方可议补。其余有邪积之人,必以吐、
汗、下三法,先攻其邪,邪去而元气自复也。又曰∶汗、吐、下,以药石草木治病
者也,犹君之刑罚。补者,以谷肉果菜养口体者也,犹君之德教。故曰∶德教兴平
之粱肉,刑罚治乱之药石。若人无病,粱肉而已,及其有病,当先诛伐,病之去也,
粱肉补之。如世已治矣,刑措而不用,岂可以药石为补哉。又曰∶胸以上大满
大实,病如胶粥,微丸微散,皆儿戏也,非吐,病安能出。又曰∶风寒暑湿之气,
入于皮肤之间而未深,欲亟去之,莫如发汗。又曰∶人知下之为泻,而不知下
之为补,陈 去而肠胃洁, 瘕尽而荣卫昌,不补之中有真补者存焉。又曰∶
人之食饮,酸咸甘苦,百味皆聚于胃,壅而不行,荡其旧而新之,亦脾胃之所
望也。其言可谓名通。按子和治病,不论何证,皆以吐、汗、下三法取效,此有至理
存焉。盖万病非热则寒,寒者气不运而滞,热者气亦壅而不运,气不运则热郁痰生,
血停食积,种种阻塞于中矣。人身气血,贵通而不贵塞,非三法何由通乎?又去邪
即所以补正,邪去则正复,但以平淡之饮食调之,不数日而精神勃发矣。故妇人不
孕者,此法行后即孕,阴阳和畅也。男子亦阳道骤兴,(子和云∶病久否闭,忽得涌泄,血气冲
和,心肾交媾,阳事必举,宜切戒房室。)非其明验乎?丹溪倒仓法,实于此得悟。后人不明其
理,而不敢用,但以温补为稳,杀人如麻,可叹也。
卷之一·杂症
反治论
属性:以热治寒,以寒治热,谓之正治,又谓之逆治。(逆其性也。)以热治热,以寒治寒,
谓之反治,又谓之从治。(从其性也。)而有真反假反之分。假反者,如热邪内
陷,阳气不达于外,故身冷肢厥,战 恶寒,以大承气汤下之而愈。不识者,
见其外证似寒,用寒讶其相反。识者谓其内证真热,用寒实为正治,乃假反而
非真反也。真反者,如风火暴盛,痰涎上涌,闭塞咽喉,非辛热之品不能
开散,不得已,暂用星、半、乌、附、巴豆等热药,是则真反也。又有寒热并用者,
因其人寒热之邪夹杂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