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黑,脉弦滑。治宜除痰。
x一为瘀血郁热x(痈疽同)
理同痰饮。证见小便利,大便黑,小腹脐或胸胁急结,按之痛,或两足厥冷,
或吐红鼻衄,不渴,即渴亦嗽水不咽,脉必涩。治宜行血。柴胡、黄芩、川芎、
白芷、桃仁、五灵脂、甘草,便结加大黄、浓蜜,利出黑物愈。疮毒则脉弦数恶寒,
饮食如常,而有痛处。
x一为水湿郁热x
水湿由外感者,理同风寒,由内伤者,理同痰饮。证见身重,或重痛不可转侧,
骨节掣痛,屈伸不利,汗出恶风,不欲去衣,头如裹,声如从瓮中出,脉迟缓。治
宜利湿。
x一为肝气郁热x
恚怒不发,止自摧抑,则肝气不宣,郁而成热,妇人最多此证。证见胸胁胀痛,
或飧泄,面青,手足冷,太息不乐,脉沉弦。木郁则达之,宜逍遥散。(见郁。)
x一为脾气郁热x
或劳倦气散,或思虑气结,或饥饿气馁,中气因而衰微,不能营运,或滞于中,
或陷于下,而郁滞成热。证见怠惰嗜卧,行动喘乏,四肢困倦,(此劳倦饥馁伤。)或时自
言自语,不知首尾,(此思虑伤。)夜分即热,(气行里亲下,滞陷愈甚也。)天明暂缓,(气外出上升,郁
陷得略解也。此初郁病证)。或昼夜不解,(郁久则热甚,不分昼夜矣)。或日出气暄则热,天阴夜
凉则缓,(郁热又久,则气耗散,愈热愈耗,愈耗愈热。昼动阳浮,故加烦热,动散静存,故天阴夜凉则缓。缘
初则郁热而生火,继则火发而热剧,终则火壮而气耗。节次如此,乃病成而变之理,不可不知)。五心烦热,甚
则肌肉筋骨如烧。此李东垣所谓阳虚发热也。(此症《内经》名阴虚发热。阴字当内字看,东垣名
阳虚发热,阳字当气字看,合二说言之,是内气虚发热也)。与上条阳虚发热,戴阳格阳症不同。盖
此为中焦之阳,彼为下焦之阳,彼格阳是内寒而外热,此则内外皆热而无寒。戴阳
是上热而下寒,此则热反下陷而无寒,故不同也。治宜培补中气。气旺则滞者运,
气升则陷者举矣。(五脏郁证,止举肝脾,余当于郁证门求之。)劳倦者,加酸味以敛其浮越。
上疏发热之理,至热分脏腑、经络、三焦、昼夜、血气、虚实,详后。
x一热分脏腑经络x
东垣云∶五脏有邪,各有身热,其状各异。(脉皆洪数,而有浮沉之别。)以轻手扪之则
热,重按之则不热,(王海藏谓∶皮肤如火燎,重按则不甚热。然则东垣所云不热,非全不热也,特不甚热耳。
下仿此。)是热在皮毛血脉也。在皮毛者属肺热,申酉尤甚。(肺金气旺时也。)症见喘咳,洒淅恶寒,
轻者泻白散,重者凉膈散、白虎汤、地骨皮散之类治之。白晴赤,烦渴,黄芩一物
煎汤,丹溪清金丸,即黄芩为末,粥丸。二方泻肺中血分之火,泻白散泻肺中气分
之火。在血脉者属心热,日中益甚。症见烦心,掌中热,以黄连泻心汤泻丁,导赤
散泻丙,火腑丹(见淋)丙丁俱泻,朱砂安神丸(见烦躁)、清凉饮子(见伤燥)之类治之。
重按至筋骨之分,则热蒸手极甚,轻摸之则不热,是热在筋骨间也。在筋者(肌肉之下,
骨之上也)属肝热,寅卯间甚。(或寅申间发。)症见胸胁满闷,便难,转筋,多怒善惊,四肢
困热,筋痿不能起床,泻青丸、柴胡饮(见虚损)之类治之。或当归龙荟丸(见胁痛)、左金丸。
在骨者属肾热,亥子尤甚,骨蒸,酥酥然如虫蚀,困热不任,亦不能起
于床,滋肾丸(见小便不通)、六味地黄丸(见虚损)主之。轻扪重按俱不热,不轻不重按之而热,
是热在肌肉也,属脾热,遇夜尤甚。(脾阴土,夜属阴。)症见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无气
以动。实热,以泻黄散、调胃承气汤(见大便不通)治之。虚热,以人参黄 散、补中益
气汤(见气)治之。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心神被火灼,故悬悬不宁也。)善饥,脐以上皮热,
(胃居脐上也。)肠中热则出黄如糜,(糜粥也。)脐以下皮热。(肠居脐下也。)由是推之,肝胆热,
则胁亦热,心肺热,则胸背亦热,肾热,则当腰亦热矣。两手太热,如在火中,为
骨厥,灸涌泉穴三壮立愈。手足心热,栀子、香附、苍术、白芷、半夏、川芎、为
末,神曲糊丸。五心烦热,火郁脾中,火郁汤。三物黄芩汤(见烦躁)治妇人四肢烦热。
热时发时止,知不在表,(在表则常热也。)大小便如常,知不在里,非表非里,是在经
络也。
x一热分三焦x
热在上焦,咽干口烂,栀子、黄芩。热在中焦,心烦口渴,黄连、芍药。热在
下焦,便闭溺赤,黄柏、大黄。
x一热分昼夜血气x(详恶寒篇末)
昼热夜静,是阳邪(即热邪)自旺于阳分也。(阳分者表也、腑也、气也。阳邪在阳分,遇阳时故热
作。)昼静夜热,是阳邪下陷于阴分也。(观热入血室症,日轻夜重可见。详《伤寒·少阳篇》。)昼夜俱
热,烦躁,是重阳无阴,当亟泻其阳,峻补其阴。昼热在气分,柴胡饮(见虚损、)白虎
汤,以泻气中之火。(阴虚者不宜用。)夜热在血分,地骨皮散、清凉饮子(见伤燥),以泻血中之火。
x一热分虚实x
血肉充盛,皮毛荣润,阴有余而热,及能食而热,口苦干燥,大便难,
脉洪盛者为实热。骨痿肉燥,筋缓血枯,皮聚毛落,阴不足而热,及不能食而热,
气短脉虚者,为虚热。
卷之一·杂症
潮热
属性:有作有止,如潮水之来,不失其期,一日一发。(热者,火也。火气所在之经,必乘本经气
旺之时而发,如心经热则潮于午,肾经热则潮于子之类,已详发热门。)若日三五发,即是发热,不名潮
热矣。潮热有虚有实,伤寒日晡潮热,胃实也,已详《伤寒论》。余症潮热,若大便
结涩,小便赤短,喜冷畏热,睡卧不安,此气盛也,参苏饮(见发热)或小柴胡汤(见寒热。)
或气乏食少,神瘁体羸,病虽暂去,而五心常有余热,此为虚,茯苓补心汤、十全
大补汤、养荣汤(二方俱见虚损)之类。病后欠调理者,八珍散。症似虚,而胸膈痞满,背
心痛,服补药不效者,痰饮也。随气而潮,故热随饮而亦潮,五饮汤。夜微热,病
人不自觉,早起动作无事,饮食如常,既无别症可疑,只是血虚,阴不济阳、宜润
补,宜上条茯苓补心等汤。脉滑有宿食,常暮发热,于伤食门求之。血虚,五心热,
夜剧者,四物二连汤。热病愈后,余热伏留在经,复发热者,小便清利,误用寒凉,
致中气虚寒,无以托邪,不能行散,大剂参、术等补之,战汗而解,血虚加归、地。
卷之一·杂症
恶寒
属性:(轻则畏怯,重则战栗)
恶寒分内伤、外感。
卷之一·杂症恶寒
外感恶寒有四
属性:x一伤感初感x
伤风恶风,伤寒恶寒,犹伤酒恶酒,伤食恶食也。盖表阳被邪所郁,方欲就温
暖以宣通。故恶寒之遏闭,未发热时固恶,即发热时亦恶,不欲去衣被,甚而近火
犹凛,当暑亦恶,不论有风无风,皆生畏怯,(恶寒与恶风稍异,恶风者有风乃恶,无风则否,不
若恶寒之有风无风皆恶也。)必待表解方罢。症必发热无汗,头项强痛,脉浮紧。(所谓发热恶寒,
发于阳也。)若不发热而恶风蜷卧,则为直中阴症矣。(所谓无热恶寒,发于阴也。按《伤寒论》少阴、
厥阴篇,俱言恶寒,而太阴篇无之,阙文耳。盖六经皆有恶寒,妄生分别便非。)
x一为伤寒阳邪深入x
传经阳邪,深入阴分,热郁于内,表气不通,手足厥逆,恶寒,状若阴症,所
谓恶寒非寒,明是热症者此也。
x一为伤寒将解x
按《伤寒论·辨脉篇》曰∶脉浮而紧,按之反芤,此为本虚,故当战而汗出也。
其人本虚,是以发战,以脉浮,故当汗出而解也。若脉浮而数,按之不芤,此人本
不虚。若欲自解,但汗出耳,不发战也。盖伤寒欲解,正气实者,邪不能争,则汗
出而解,不发战。若正气本虚,邪与正争,则先战而后汗。若但内栗而汗不出,则
正气虚极,无以托邪,为危候。
x一为疟疾发作x
疟邪与卫气相争,正为邪滞,内郁不通,不达于表则表寒,不行于里则里亦寒,
故外战而内栗也。
卷之一·杂症恶寒
内伤恶寒有五
属性:x一为阳衰表虚x
此《经》所谓阳虚则恶寒也。治宜姜、附、参 之类,助阳固表。又有痹气一
症。帝曰∶人身非衣寒也,中(指脏腑言)非有寒气也,寒从中生者何?岐伯曰∶是人多
痹气也,(寒湿之气凝闭于肌体。)阳气少,阴气多,故身寒如从水中出。此则阳衰而兼寒实者也。
x一为阴乘阳位x
上焦阳虚,下焦素有阴寒之气,发动乘虚上干,故恶寒也。
x一为阳气郁陷x
或酒食、痰血、水湿、疮毒,郁抑阳气于里,不达于表;或劳倦郁抑,中气下
陷,不能升发,则表虚而怯寒也。或发之,或吐之。(产后血瘀、乳胀皆能致之。)观邪塞上
焦不通,抑遏阳气,东垣用升阳益胃汤,丹溪用吐法,吐出湿痰,使阳气随吐升发,可见矣。
x一为热盛气散x
热盛于里,火能生风,冲突元气,气从火散,故凛凛而寒,甚则振颤,鼓颔咬
牙,战栗如伤神守,有以大承气汤(见大便不通)下之而愈者。此外假寒,而内真热之症
也。(此为阳盛格阴,与阴盛格阳相反。阳,指内热言;阴,指外寒言。内热外寒,两相格拒,所谓阳盛格阴也。)
x一为肺被火刑x
肺主皮毛,热则气张汗越,失其敛肃之权,腠理虚疏,不任风寒,故恶之。
上明恶寒之理。至内伤外感之辨,昼夜之分,详后。
x一内外之辨x
外感恶寒,虽近烈火不除;内伤恶寒,得就温暖则解。
x一昼夜之分x
夜寒者,阴气(即寒邪)。旺于阴分;(为里、为脏、为血。)昼寒者,阴邪加于阳分;昼夜俱
寒者,重阴也。(与《发热篇》热分昼夜条对看,更详味下条自明。)按阳虚则畏寒而恶阴,故旦安
而暮乱;(至夜则寒也。)阴虚则畏热而恶阳,故夜宁而朝争;(昼则热也。)此正虚之候也。阳
邪实者,遇阳而愈旺,故朝热而暮轻;阴邪实者,逢阴而更强,故夜寒而昼减;此
邪实之候也。阳虚而阴邪乘于阳分,则气行阳二十五度而病发,故日寒而夜息;阴
虚而阳邪陷于阴分(即血分也),则气行阴二十五度而病发,故夜热而昼凉;(观疟疾或日发,或
夜发,可见矣。)此正虚挟邪之候也。其有昼夜俱热甚者,为重阳无阴;昼夜俱寒甚者,
为重阴无阳;昼寒夜热者,为阴阳交错也。其有久病虚弱,无分昼夜,作止不时者,
以正气不能主持,而阴阳相乘,胜复无常也。(若壮实人初病见此,又为邪正相攻,不时扰动之故。
观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初无定期可见矣。)
卷之一·杂症
寒热
属性:(恶寒发热常相兼,观彼两门自见。此篇乃以寒热往来,及内外上下寒热者言之。)
往来寒热,有期者疟也,无期者诸病也。有伤寒邪在少阳,及妇人病伤寒,热
入血室,而往来寒热者,(详《伤寒·少阳篇》。)有衰弱人,阴阳之气并虚,相为胜复而往来,
(详《伤寒·平脉篇》病有洒淅恶寒条中。)病后产后多有之。(产后黄 丸。)有郁抑而致者,如寡妇、
尼姑,独阴无阳,欲火炽于中,则内热不得遂,而气郁于里,不外达则表寒,久之
郁热得伸,则表热是也。(抑阴地黄丸。)有宿食结滞者,轻则消导,重则下之。有结热在
里者,大柴胡汤。(见疟。又气郁则痰停,而寒热作,理详疟门。)
外热内寒。仲景云∶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活人》云∶
先与桂枝汤(见伤湿)治寒,次与小柴胡汤治热。按二方谬甚,此证大抵阴盛格阳,用二
方殆矣。
外寒内热。仲景云∶身大寒,反不欲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活人》云∶
先与白虎加人参汤(见发热)治热,次与桂枝麻黄各半汤治寒。按热入三阴,其表必冷,
以阳陷于内,不达于表也。但去里热,则阳气复还于表,而外寒自解。其可印定此
二方乎?
上寒下热。(腰上寒,腰下热。)《灵枢》云∶先刺项太阳,(大杼、天柱等穴。)久留之,(久留以
补其阳。)已刺(谓已入针)则熨项与肩胛,(兼用熨法以温之。)令热下合乃止,(上热与下热相合,不复上寒下
热也。止,谓出针。)所谓推而上之者也。嵩 《尊生书》用炒栀二钱半,瞿麦五分,(二物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