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81-伤寒大白-第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和, 然汗出而解矣。 
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少阳半表半里,和解发汗之症,故宜小柴胡 
汤。此申明和解,可以通津液发汗也。 
太阳阳明者,脾约也。正阳阳明者,胃实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躁烦实,大 
便难是也。 
言太阳阳明者,太阳表邪,后归阳明之里,阳明里热,又内传太阴,约束大便坚结,故曰 
脾约也。正阳阳明者,阳明热邪,不传太阴而传大肠燥热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 
后,传阳明肠胃,烦燥而大便难也。此章分别三阳传里,大便结硬也。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 
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 
此承明上条阳明之热,内传太阴而为燥热脾约者,当用脾约丸。若少阴复传阳明,大便 
硬,脉大沉数者,仍用承气汤,不比太阴篇湿热系在太阴而下秽腐之条。 
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上条言太阴热邪,外传阳明。此条言少阴热邪,外传阳明,有便腹胀急下之症,宜用大承气汤。 
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 
上章言腹胀满不大便,宜急下;此章言下利谵语,无腹胀不大便,即有燥屎亦止,宜小承气汤。 
二阳并病,太阳病罢,但发汗潮热,手足 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太阳症罢,则表症全无。但发潮热,手足多汗,大便难,谵语者,此阳明应下之症。 
x小承气汤x 
枳壳 浓朴 大黄 
此方下剂之轻者。表有邪,加柴胡、葛根;中气虚,加人参、广皮、甘草;小便不利,加木通。 
x大承气汤x 
枳壳 浓朴 大黄 芒硝 
痞满腹胀,应急下症,则用此方。 
x大柴胡汤x 见寒热。 
下症虽见,尚带少阳表症者,则以此方双解表里。 
x麻仁丸x 
麻仁 白芍药 枳实 大黄 杏仁 浓朴 
热结阳明气分者,则用承气汤。热结太阴血分者,则此方。 

卷四
合病
属性:太阳症兼见阳明,名曰太阳阳明合病;太阳症兼见少阳,名曰太阳少阳合病;阳明症兼见少 
阳,名曰阳明少阳合病。以上两阳经合病也。若三阳皆见症者,名三阳经合病。夫曰合病, 
初起一齐发病之谓。若一经先病,先病之经未解,又见一经起者,名并病。若先起之经病 
解,又见一经病起者,名传经病,皆非合病也。若太阳与阳明合病,先治太阳,兼治阳明; 
太阳少阳合病,先治太阳,兼治少阳。凡治外感,先重太阳表症,故见太阳症,多用羌活汤 
为君。兼阳明症,加葛根;兼少阳症,加柴胡。三阳皆见,三经之药俱用,而太阳之药倍之。 
三阳合病,多发春夏秋三时。三阳合病,多下利。按《伤寒论》合病,言太阳有二条,不言合 
病,然用方一以KT KT 有汗,用桂枝葛根汤以解肌,一以KT KT 项背强无汗,用葛根汤以发汗, 
则暗合阳明合病矣。又明言太阳与阳明合病三条,一以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一以 
不呕下利者,但用葛根汤;一以喘而胸满者,麻黄汤。其太阳与少阳合病者二条。一以自下 
利者,黄芩汤;一以下利兼呕者,黄芩汤加半夏生姜。阳明少阳合病者一条,以下利脉滑而 
数者,有宿食,用大承气汤。三阳合病二条,一曰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不 
立方治;一曰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额上生 
汗,手足逆冷,若自汗者,白虎汤主之。前言三阳合病,一见太阳病,重用太阳表症之药, 
再视何经有合病,再加某经药治之。此言太阳表邪为重,故以太阳经络而分轻重也。又云合 
病并病,要看症之多少轻重,舍少从多,舍轻从重主治,未可尽执经络上分轻重。又见仲景 
于太阳阳明合病,见呕加半夏,不加太阳药。太阳阳明合病,见喘满用麻黄汤,不用阳明 
药。下文太阳阳明合病,见下利用黄芩汤清少阳,不用太阳药。下利见呕,加半夏、生姜, 
不加少阳药。此又在症上分轻重缓急而言。此告戒经络病症,互相参治,方无遗漏。 

卷四
并病
属性:并病者,一经先病未愈,又起一经病者。如先见太阳病未解,又见阳明病,此太阳与阳明并 
病。如先见太阳病未解,又见少阳病,此太阳与少阳并病。《伤寒论》言二阳并病两条,一曰 
面赤色,不足言,阳气怫郁在表,烦躁不知痛处,但坐以汗出不彻,更发汗则愈。此言宜汗 
也,虽不立方,然北方冬月麻黄汤,南方羌活汤跃跃矣。二曰太阳症罢,潮热汗出,大便难 
而谵语者,宜大承气汤。此言宜下也。其论太阳少阳并病三条,第一言头项强痛,眩冒如结 
胸,心下痞硬,当刺大椎,慎不发汗。脉弦谵语,当刺期门,此言不可汗也。第二言心下 
硬,颈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此言慎勿下也。第三言反下之,成结胸,下利 
不止,水浆不入,其人心烦,此言误下变症也。 

卷四
坏症
属性:汗吐下温针诸法皆用过而病不解,名坏症。又有汗吐下诸法,颠倒误用而病不解,亦名坏 
症。言坏症,非言必坏之症,言无经络表里,无汗吐下诸法可治者,故曰坏症。按《伤寒论》 
坏症两条,上条言太阳病,汗吐下温针用过,桂枝汤又不中用;下条言太阳病,已吐下发汗, 
温针反见谵语,此为坏症。自此详之,则太阳病用不得发表解肌,少阳病用不得柴胡和解, 
阳明症用不得葛根汤,即是坏病。总之,此经之病,用不得此经之方法正治者,亦名坏症。 
故曰看其脉症,知犯何逆,随症治之,而不立方法。 

卷四
昏冒
属性:昏冒,即昏愦不醒也。内伤而至昏冒,则死。伤寒热病至昏冒,亦重矣。方书皆言虚,误 
也。仲景云∶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当刺大椎、肺俞、肝俞。又曰∶阳明 
病,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热,喘冒不能卧,宜大承气汤。此言冒未至昏者,以下 
乃言昏冒矣。海藏云∶伤寒传至五六日,渐变神昏不语,或睡中自语,目赤神焦,稀粥与之 
则咽,不与则不思,此言热邪内传手少阴心经,心火上薰于肺,则神识昏迷,若脉浮数,热 
在小肠,用导赤散;脉细数,热在心经,宜泻心汤;若浮沉皆数,两经皆热,导赤各半汤。 
《伤寒直格》云∶邪热传内昏冒,脉应疾数。若热极内甚,脉反沉细欲绝,未明造化,误认阴 
症。或有始得病时,阳热暴甚,初起便见昏冒者。或两感热甚,亦有昏沉者。或失下热极, 
以至身冷脉微,昏冒将死。若急下之,则残阴暴绝而死,不下亦死,并宜凉膈散、黄连解毒 
汤,待积热散则心胸暖,脉渐出。若有下症者,大承气汤。可见昏迷症,未可以虚概之。余 
今酌定解表清里,化痰消导等法。若 痧疫毒,用升发;寒凉抑遏,用温散;热结大肠,用 
下法∶汗下太过,脉空泻脱,用补元。 

卷四
热入血室
属性:热入血室,《伤寒论》分四条。首条阳明病下血谵语,总论男女均有此病,故曰下血,不曰经 
水,但头汗出,刺期门。少阳三条,则专言妇人矣。第一言经水适来,七八日热除身凉,胸 
胁下满,如结胸状,言浑似太阳误下,身不发热,表邪乘虚入里,结胸症。但彼以误下,邪 
热传入阳明肠胃,故成结胸。此以热邪自传厥阴血室,故刺期门。第二条言经水适断,发作 
有时而寒热,浑似少阳似疟症,但彼以邪入少阳心胸之间,而成似疟,此以邪热入厥阴血室之 
所,而成热入血室。二者病不同,而同用小柴胡汤,以其寒热发作,如疟状相同,肝胆同 
治,故以小柴胡汤同和解。第三言虽有伤寒发热之表症,谵语见鬼之里症,然不用汗吐下等 
法,以犯胃气,惟用刺期门,以泄里热,服小柴胡汤和解表里。大凡发热有气血之分。日间 
发热为气热,夜间发热为血热。故昼安静,夜发热,名热入血室。然血热之症,又有虚实不 
同。血虚发热,营血不足,如阴虚内热之症,故脉必细数,治以补血凉血,如海藏四物汤, 
倍加柴胡,黄芩,以定寒热。血实发热,邪热入血,即热入血室等症,故脉必数大,治宜凉 
血,不必补血,归芍柴胡汤、导赤各半汤,倍加柴胡、芍药、生地、黄芩、丹皮,引入血 
分。然其症状,各有分别,血虚者,其人阴血素虚,渐渐夜间发热,日间仍能举动,其热也 
缓,其脉细数无神;血实者,素无不足,偶因外有感冒,内有积热,表邪未散,里热未清, 
或因早食浓味,或因早服补药,每夜发热,其热也甚,其脉数大有力。 
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热而泻之, 然汗出则愈。 
此条详注头汗下血门,宜互看。阳明表邪,传少阳内舍厥阴,不得外泄,上薰头汗出,刺 
期门肝穴,经络宣通, 然汗出而愈。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 
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 
中风发热恶寒七八日,热除脉迟身凉,当自愈矣。今反见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 
此因经水适来,血海正开,热邪乘虚入于厥阴藏血之室,肝主魂,热邪内乱神明,是以胁 
满谵语,故刺期门厥阴所注之 ,泻其实热外泄。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 
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上条言身凉脉迟,不用发表,但刺期门;此条言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 
血室未闭,热入血结如疟状,宜用小柴胡汤。 
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 
上二焦,必自愈。 
上条一言结胸状,一言如疟状,此条又言如见鬼状,此互发热入血室,病形不一。两条言 
刺期门,一条言小柴胡汤主之,此条言无犯胃气及上二焦,此总结上文热入血室,惟刺期 
门、小柴胡汤二法。 
x小柴胡汤x 见寒热头眩。 
此方清血室之热,家秘加当归、芍药,则引入血分。立斋以此汤加生地、丹皮,亦是此意。 
x柴芩四物汤x 
柴胡 黄芩 生地 当归 白芍药 牡丹皮 
此即海藏四物汤,家秘加入柴胡、黄芩治血虚发热,今用治热入血室最效。 
x归芍柴胡汤x 
归身 白芍 柴胡 生地 丹皮 地骨皮 秦艽 黄芩 广皮 甘草 
此方凉血养血,家秘治血虚,夜发热,热入血室,阴虚骨蒸等症最效。 
x导赤各半汤x 
血藏于肝而生于心,故心火旺则血亦热。此方清心火,生心血,家秘加柴胡、归、芍,兼 
肝热而治之矣。 

卷四
不语
属性:不语之症,内伤外感皆有。外感不语,即噤口伤寒也,世有其症,无其书,故补注之。内伤 
不语,有舌强不语者,神志仍清,口亦能开,但舌本强硬,不能言语也。有口噤不语者,舌 
本无病,但牙关紧咬,口不能开而不能言语也。有神昏不语者,呼之不应,问之不答,如醉如 
睡,而不得言语也。外感不语之症有五条,初起恶寒发热,失于发散表汗,不得发越,遂发 
烦热喘渴,误认里热,误投凉剂。有口噤不语之症,此寒凉抑遏表邪之一条也。又有发热日 
久,热邪不解,应清火而不清,有下症而失下,诸窍热壅,语言不出,此里热昏沉之一条 
也。倘因恼怒停食,又兼外冒风邪,发热谵语渴不消水,人见其谵语,误认里热,苦寒冷冻饮料 
凝结中焦,今有谵语之后,即变不语,此寒凉抑遏食气之一条也。又有内积痰饮,外冒风 
寒,又误食生冷,与夹食伤寒不相上下,此寒凉抑遏痰迷不语之一条也。以上诸条,即大便 
秘结有下症者,止用芒硝、玄明粉、硝以消坚,不用大黄重浊泥滞。又有时行异气,沿门传 
染,温毒湿毒,暴热暴寒,袭人毛窍,或发疫症, 痧毒瓦斯不得外泄,内扰神明,志识昏 
迷,叉手捻空,口噤不语,此时疫不语之一条也。治表邪不语,若身表尚热,两足无汗六脉 
浮滑数动,或脉沉伏模糊,治宜辛温发汗,冬三月北方口不干者,可用麻黄汤;若口干者, 
用羌活败毒散。余三月,不用麻黄,竟用羌活败毒散,佐以石菖蒲、半夏开窍豁痰,禁用寒凉攻下。 
治里热不语,若身表不热,手足时常有汗,口干唇焦,六脉沉数,宜清其里热,则诸窍通 
达,导赤各半汤、凉膈散;有下症者,承气汤下之。 
治食气不语,若发热胸满,手足或冷或热,唇不焦,口不渴,右脉滑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