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35-黄帝素问直解-第4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x人气应天。x 
人身之气,一如天之营运不息,故人气应天。 
x人发齿耳目五声,应五音六律。x 
人上发下齿,两耳两目,位同六合,以应六律,其五声高下,以应五音。 
x人阴阳脉,血气应地。x 
人身阴阳之脉,血气循行,一如地里散殊而会通,故人阴阳脉血气应地。 
x人肝,目应之。x 
旧本赘一九字,今移下作烂文。人之五脏,外合九窍,故人肝, 
则两目应之。此处疑有缺文。此人身针刺之道,通贯三才,而合于天地之阴阳也。 
x九九窍三百六十五人一以观动静天二以候五色七星应之以候发母泽五音一以候宫商角征羽x 
x六律有余不足应之二地一以候高下有余九野一节愈应之以候闭节三人变一分人候齿泄多x 
x血少十分角之变五分以候缓急六分不足三分寒关节第九分四时人寒温燥湿四时一应x 
x之以候相反一四方各作解。x 
王冰曰∶“此一百二十四字,蠹简烂文,义理残缺,莫可寻究,而上古书,故且载之,以 后之具本 
也”。愚按《素问》一书,论天人运气之理,经脉俞穴之会,饮食输泻、血气循行,惟生知之圣,开天立 
极,始能道之。今观蠹简烂文,存而不去,则素问传自轩歧,确乎不爽。奈后儒不能探索,妄疑此书,非 
上古之文,乃战国时人所。而战国时人、未闻有如黄帝之圣者也,有如黄帝之圣,何难自名成 
伦,岂必假问答于轩歧,而故为隐晦若是耶。西晋王叔和,编次张仲景伤寒论,毫无所得。犹以己之序例, 
附于论中,称第二卷,伊芳何人而甘自没耶。若谓战国时人,能作是论,则此人亦圣人矣。 
若谓书传上古,后人增饰,则烂文必删去矣。孔安国序尚书云∶伏 
羲、神农、黄帝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宋·林亿序《素问》云∶至精至微之道,传之至下至浅之人, 
其不废绝为已幸矣。由此观之,则后儒不谙三坟,浅下妄疑,不亦宜乎。 

卷之五
长刺节篇第五十五篇
属性:《灵枢·官针》篇云∶刺有十二节。《刺节真邪》论云∶刺有五节。长,犹广也。长刺节者,即以 
病之所在,而为刺之之节。如头痛、寒热、腐肿、积疝、痹病、狂癫诸风,皆以病之所在,而取刺 
之,所以广五节十二节之刺,故曰长刺节。 
x刺家不诊,听病者言。x 
岐伯承上编针解,而广刺节之意。《九针十二原》论云∶凡将用针,必先诊脉。今曰刺家不诊,但 
听病者言,是施刺之法,有凭脉者,有证书者,所以广刺法之未尽也。 
x在头,头疾痛,为藏针之。刺至骨,病已,上无伤骨肉,及皮。皮者,道也。x 
藏,如字。此刺头痛之法也。在头,病在头也。头疾痛,因病 
在头,卒然而痛也。藏,犹深也。藏针,深刺也。为藏针之,故刺 
至骨,其病始已。刺虽在骨,其上则无伤骨外之肉,以及于皮。刺法由皮至骨,乃行针之道。故曰∶皮 
者道也。道,犹路也。 
x阳刺入一,旁四处,治寒热,深专者,刺大脏,迫脏刺背,背x 
x俞也,刺之迫脏,脏会,腹中寒热去,而止与刺之,要发针而浅出血。x 
阳,旧本讹阴,今改。处,去声。此刺寒热之法也。《灵枢·官针》篇∶五曰阳刺,阳刺者,正内一, 
旁内四。阳刺入一,即正内一也,旁四处,即旁内四也。此阳刺之法,乃治寒热之病,若寒热不 
在阳分,深而且专。深专者,入于阴分,故刺大脏。申明大脏者,迫脏刺背。五脏之俞,皆在于背,是 
背俞也。又申明刺之迫脏者,以脏俞在背,为脏之会。夫入一旁四,乃阳刺,而治阳分之寒热。 
迫脏刺背,乃阴刺,而治腹中之寒热。故腹中寒热去,而止与刺之。止与刺者,中病即止之意。下凡言止者, 
皆止与刺也。无论阳刺阴刺,大要发针之时,贵浅出其血,以通络脉也。 
x治腐肿者,刺腐上,视痈小大,深浅刺。刺大者多血,小者深之,必端内针,为故止。x 
内,音纳。此刺腐肿之法也。肉烂已腐,高硕曰肿,治腐肿者,治其内腐外肿也。内腐外肿,即 
当刺其腐上,更视痈之小大,以为深浅之刺。刺大者,刺大痈也。多血,多脓血也。大痈多血,当浅刺之。 
小者,小痈也。痈小未溃,毒瓦斯在内,当深刺之,其深刺也,必端以内针,为复其故,而止与刺之。 
x病在少腹有积,刺皮HT 以下至少腹而止,刺挟脊两旁四椎间,x 
x刺两髂 ,季胁肋间,导腹中气,热下已。x 
HT , 同,音突。髂,音驾。 ,音料,余篇同。此刺腹积之法也。 ,肥浓也。病在少腹有积, 
刺其积上皮 之处。少腹有积,则少腹皮 ,故以下至少腹而止是其处也。挟脊两旁四椎间, 
乃心包厥阴之俞。少腹有积,刺厥阴俞者,脉要精微论云∶病名心疝,少腹当有形,故刺也。腰骨曰髂。 
两髂 ,两边腰骨之侧,居 穴也。季胁肋间,章门穴也。季胁肋,乃足厥阴肝脉之经。髂 
,乃足少阳胆脉之经。少腹有积,合刺厥阴少阳者,乃导腹中之气,温热其下,则病可已。下,指少腹也。 
x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得之寒,刺少腹两x 
x股间,刺腰髁骨间,刺而多之,尽炅病已。x 
此刺寒疝之法也。病在少腹,少腹且痛,并不得大小便者,病名曰疝。得之于寒,当刺少腹两股间,冲 
门穴也。刺腰髁骨间,乃背十三椎下外旁,盲门穴也。刺少腹两股间,所以治疝也。刺腰髁 
骨间,所以治寒也,故当刺而多之。炅,犹热也。俟其尽热,则病可已。 
x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刺筋上为故,刺分x 
x肉间,不可中骨也,病起筋炅,病已止。x 
中,去声。此刺筋痹之法也。病在筋,则筋挛而骨节痛。筋挛节痛,则不可以行,病名曰筋痹。即当 
刺其筋上,使之不挛,为复其故其刺筋上之法,当刺分肉间,不可中骨也。刺之得宜,则病起 
筋热。病起筋热,则病已,病已,则止刺也。 
x病在肌肤,肌肤尽痛,名曰肌痹,伤于寒湿。刺大分小分,多发针而深之,x 
x以热为故,无伤筋骨,伤筋骨,痈发若变,诸分尽热,病已止。x 
此刺肌痹之法也。病在肌肤,肌肤尽痛,则名曰肌痹。此因伤于寒湿而为痹也,当刺肌肉之大分小分。 
大分,肉之大会;小分,肉之小会。分肉之间,三百六十五会、故当多发针而深刺之、以热 
气之至,为复其故。虽曰深之,无伤筋骨,伤筋骨,则痈发而若变,其未变时,刺得其宜,使诸分肉尽热, 
则病已而止针。 
x病在骨,骨重不可举,论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深者, 
刺无伤脉肉,为故,其道大分小分,骨热,病已止。x 
酸,作 。此刺骨痹之法也。病在骨,骨重不可举,兼骨髓 痛。寒气至骨,病名曰骨痹。痹在于骨, 
当刺其骨,而刺之深者,其刺当无伤其脉肉。刺得其宜,则骨痹去,而为复其故。其道,骨 
道也。无伤脉肉者,其骨道之气,亦从肉之大分小分而出也,在骨 
刺骨,候其气至,骨热,则病已而止针。 
x病在诸阳脉,且寒且热,诸分,且寒且热,名曰狂。刺之虚脉,视分尽热,病已止。x 
此刺狂病之法也。病在诸阳脉,而且寒且热,则邪气乘于经脉矣。诸分而且寒且热,则邪气乘于 
分肉矣。分肉之邪、经脉之邪,两相交并,病名曰狂。刺之虚脉,使邪不乘于经脉也。视分尽热, 
视分肉之间,正气聚而尽热也,如是,则狂病已而止针。 
x病初发,岁一发。不治,月一发。不治,月四五发,名曰癫x 
x病。刺诸分诸脉,其无寒者,以针调之,病已止。x 
此刺癫病之法也。病初发,癫病初发也。初发不治,则岁一发。岁发不治,则月一发。月发不治, 
则月四五发,凡此病发,名曰癫病。当刺诸分诸脉。诸分,诸分肉也;诸脉,诸经脉也。其无 
寒者,言无寒热,不同于狂病之且寒且热也。狂病为阳,癫病为阴,阳属有余,阴属不足,故当以针调 
补之,使病已而止针。 
x病风,且寒且热,炅汗出,一日数过,先刺诸分理络脉,汗出,且寒且热,三日一刺,百日而已。x 
此刺风病之法也。病风,且寒且热,炅汗出。一日数过者,风为阳邪,其性鼓动,故寒热,炅汗出, 
一日数至也。先刺诸分理络脉者,先其未发之时,刺分肉之腠理,经外之络脉也。汗出,刺出 
其汗也。汗出而寒热不解,仍且寒且热,则当三日一刺,至百日,则天干十周,其病可已。 
x病大风,骨节重,须眉堕,名曰大风。刺肌肉为故,汗出百日,刺骨髓汗出百日,凡二百日,x 
x须眉生,而止针。x 
此刺疠风之法也。大风、疠风也。风邪客于脉而不去、皮肤疡 、名曰疠风。故病大风,内 
则骨节重,外则须眉堕,名曰大风。当刺其肌肉,使肌肉为复其故,刺肌肉。而汗出百日,去其风邪。 
骨节之邪,犹未去也,故更刺骨髓,亦汗出百日,凡二百日,则天干二十周,须眉生,而止针。 
此举头痛腐肿积疝痹病狂癫诸风,刺之有节,而为长刺节也。 

卷之五
皮部论第五十六篇
属性:皮部,皮之十二部也。手足三阳三阴。十二经络之脉,皆在于皮,各有分部。故曰十二经络脉者, 
皮之部也。部有左右上下,复有外内浅深。百病之生,先于皮毛,由皮毛而腠理,腠理而络脉, 
络脉而经脉,经脉而腑脏。腑脏之气,亦通于皮,亦有分部,其腑脏之气,不与于皮,而生大病矣。 
x黄帝问曰∶余闻皮有分部,脉有经纪,筋有结络,骨有度量,x 
x其所生病各异。别其分部,左右上下,阴阳所在,病之始终,愿闻其道。x 
量,平声。别,音逼。皮主通体,分属经脉,各有其部,故皮有分部。周身脉道,有径直之经,横 
络之纪,故脉有经纪。《灵枢·经筋》十三,各有所结,间有所络,故筋有结络。骨度长短不同,不可以度而 
量之,故骨有度量。皮脉筋骨,生病不同,故生病各异。凡此,当别其分部,左右上下,阴阳所在, 
而知病之始终,故举以问。 
x岐伯对曰∶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x 
皮有分部,乃以经脉而分其部,故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 
十二经皆然。诸,十二也。 
x阳明之阳,名曰害蜚,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阳明x 
x之络也,其色多青则痛,多黑则痹,黄赤则热,多白则寒,五色皆x 
x见,则寒热也。络盛则入客于经,阳主外,阴主内。x 
蜚,飞同。经脉之气,从内达外,由阖而枢,枢而开。故首论阳明之阖,次论少阳之枢,终论太阳 
之开。阳明之阳,行身之前而主阖。阖则不开,有害于飞,故名曰害蜚。蜚,犹开也。上下,犹 
手足也。无分手足,皆为害蜚,故上下同法。但视其阳明部中,皮内有浮络者,皆手足阳明之络也。其浮 
络之色,多青则痛,多黑则痹,黄赤则热,多白则寒。若青黑黄赤白,五色皆见,则寒热互呈 
也。皮络之邪过盛,则入客于经。盖络为阳,主外,经为阴,主内也。 
x少阳之阳,名曰枢持。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少阳x 
x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故在阳者主内,在阴者主出,以渗于内,诸经皆然。x 
少阳之阳,行身之侧,而主枢,故名曰枢持。持犹主也。无分手足,皆为枢持,故上下同法。但 
视其少阳部中,皮内有浮络者,皆手足少阳之络也。皮部之邪过盛,则入客于经。络为阳,主外, 
络盛客经,则阳气内入,故在阳者主内。经为阴,主内,阳气内入,则阴气外出,故在阴者主出。出而复 
入,以渗于内。此阴阳经络,外内出入,不独手足少阳为然,而诸经皆然。 
x太阳之阳,名曰关枢。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太阳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x 
太阳之阳,行身之背,而主开,故名曰关枢。关,犹系也。枢转始开,开之系于枢也。无分手足, 
皆为关枢,故上下同法。但视其太阳部中,皮内有浮络者,皆手足太阳之络也。皮络之邪过盛,则入客于经。 
x少阴之阴,名曰枢儒。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少阴x 
x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其入经也,从阳部注于经,其出者,从x 
x阴内注于骨。x 
经脉之气,有阳有阴,枢为之主。故先论少阴之枢,次论厥阴之阖,终论太阴之开。少阴之阴,从 
而上,注胸中而止,枢转神机,区别水火,故名曰枢儒。儒,犹区也。手足少阴,皆为枢 
儒,故上下同法,但视其少阴部中,皮内有浮络者,皆手足少阴之络也。皮络之邪过盛,则入客于经。 
其入经也,从浮络之阳部而注于经,有入则有出。其出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