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释迦牟尼生命历险记-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心灵是污浊的,他的道路就会坎坷不平。如果心灵是清净的,他的道路就会平理宽阔,从而就会感到安祥。
  
  能享受身心清净之乐的人,就意味着冲破了烦恼的迷网,踏上了佛陀的大道。心平气和的人能得到安祥,从而就会昼夜不停地更加努力修心。
  
  遵循佛陀的教导,让我们向佛陀学习,从心开始。
  
  不偏不倚的中道生活
 
  总结雪山上无法悟道的苦行生活,佛陀得出结论:力图解脱烦恼的人必须避免两种偏倚的生活。一种是不能战胜私欲,过度追求私欲的生活;另一种是不必要地折磨自己的身心,过着苦行的生活。
  
  除这两种偏倚的生活之外,还有一种打开心眼,开动智慧,走向觉悟的中道生活。
  
  什么是中道的生活呢?
  
  佛陀提出,就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八个正确之道。
  
  所有的东西都是由缘而生而灭,所以解脱是超越“有”和“无”的。无明时我们或者把它们看成“有”,或者把它们看成“无”;具有正确智慧时我们可以超脱“有”和“无”。这就是中道的正确观点。
  
  譬如一根木材漂在大河中,如果这根木材不接左右两岸,不沉于河底,不漂上陆地,不被人们打捞,不被卷入漩涡,也不致从中心腐烂,那么它就可以漂入大海。
  
  中道观点、中道生活就同这个木材的比喻一样,要超脱内外,超脱有无,超脱正邪,摆脱迷惑,不拘泥于觉悟,身处中流,任凭漂流,自然而然。
  
  对追求解脱的生活来说,重要的是,要摆脱两个极端,坚持中道。
  
  知道一切事物都没有生,没有灭,没有固定的性质,从而要加以超越,还要超越自己的善行,不受任何事物的束缚。
  
  所谓解脱,就是要放开,不执着。不恐惧死亡,不追求生存。不追随这种观点和那种观点以及任何观点。
  
  如果我们产生了执着之念,我们就会立即开始迷惑的生活。所以求道的人,要放开,不贪心,不停留,这就是解脱的生活。
  
  觉悟是没有固定的形态和实体的,我们可以觉悟,但不存在被觉悟的对象。
  
  因为有迷惑,所以有觉悟,如果消除了迷惑,觉悟也就不存在了。离开了迷惑就没有觉悟,离开了觉悟就没有迷惑。
  
  既然有觉悟就说明还存在障碍,因为有黑暗,所以就有光明,没有黑暗也就不存在光明了。因为光明和光明的对立面都不存在了。
  
  我们觉悟后仍不会停顿。因为有觉悟说明还有迷惑。
  
  到了这个境界,迷惑的状态也就是觉悟,黑暗本身就有光明。必须彻底觉悟,使一切烦恼同时都成为觉悟。
  
  佛陀指出:真正的解脱,不是外在达到了某种条件,而是拥有一颗觉悟的心。而觉悟的人,就只是这样。
  
  觉悟的种子
 
  佛陀立志要让世人同自己一样觉悟真理以后,他以大彻大悟的目光扫视世界:
  
  有各种各样的人:聪明的人,愚痴的人,性情好的人,性情坏的人,容易教诲的人,不容易教诲的人等等。
  
  就同池中的莲花一样,池中有青、红、黄、白各种莲花,它们都生在池中,长在池中,有的不出水面,有的刚出水面,有的离开了水面碰不到池水。
  
  除上述差别之外,还有男女之别。
  
  但这一切并不是在人的本性上有什么差别。男人通过修行可以觉悟,女人通过修行,也可以觉悟。
  
  佛陀怀着这样的信念,开始传授佛法。
  
  在到达觉悟的大道上,人们用其眼看待佛陀,用其心信仰佛陀。使人们在生和死的道路上一直徘徊到今天的,也是这种眼和心。
  
  我们之所以都被“烦恼”的纽带所缠绕,不断地经历了迷界,是由于两个根源:
  
  一个是我们把生死的根源,即迷惑的心,当作自己的本性,我们不了解觉悟的本性,即清净的心;再一个是我们不了解觉悟的本性,即清净的心,是隐藏在迷惑的心的背后、并存在于自身之中的。
  
  我们捏着拳头举起胳膊时,我们的眼睛可以看到,心灵可以知道。但是,知道这种情景的心,并不是真实的心。
  
  活动的心,是从欲望产生的,是为自己而活动的心,是与缘相接触而产生出来的心,是没有真实本体的、变化无常的心。我们往往把它看成是具有实体的心,所以就产生了迷惑。
  
  当你放开拳头时,心灵就会知道拳已经放开。那么活动的是手呢,还是心呢?或者这两者都不是呢?
  
  当手活动时,心也活动;当心活动时,手也随着活动。可是,所活动的心,是心的表象。而不是心的根本。
  
  所有的人都具有清净的心。这个清净的本性,却被那些产生于外在因缘的迷惑的灰尘覆盖着。不过,不管怎么说,迷惑的心是次要的,而不是主要的。
  
  月亮即使被云翳覆盖了,月亮也不致被云翳所污染,也不会被云翳所动摇。
  
  所以我们不能把飘动的类似灰尘般的迷惑的心,当作自己的本性。
  
  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不动摇、不被污染的觉悟本心,重新认清自己。
  
  我们心中的迷惑和污浊,是由于欲望及变化无常的外界的缘而产生的。
  
  不受这种缘的来去影响,永远不动摇、不消亡的心,才是人的心的本体和主人。
  
  不能说客人走了之后,房屋就不存在了,同样的道理,不能认为由于缘而产生或消亡的这种活动的心消失了,自己也就不存在了。因外界的缘而变化的心的活动,并不是心的本体。
  
  一座礼堂当太阳出来时,就明亮,太阳下山后,就黑暗。
  
  可以把明亮还给太阳,把黑暗还给夜晚。但是能够感觉明亮和黑暗的力量,却无处归还。只能把它归还给心的自性和本体。
  
  太阳出来后感到明亮,这是一时的心;太阳下后感到黑暗,也是一时的心。
  
  由此可见,在明和暗这种外在的缘的影响下,便产生感觉明暗的心。而感到明和暗的心,是一时的心,并不是心的本体。感觉明暗的力量的根本才是心的本体。
  
  由于外在的因缘的影响而产生或消亡的关于善恶、爱憎的念头,是堆积在我们心灵上的客尘引起的一时的心。
  
  我们本来就有一颗被烦恼的灰尘裹着而又不会遭到污染的清净的心。
  
  当水盛入圆形的器皿时,水就成圆形;盛入方形的器皿时,水便成方形。然而水本来是不存在圆形或方形等形状的。可是我们却忘记了这一点,总是拘泥于水的形状。
  
  我们看到善恶,感到好恶,想到有无,然后受这些思惟驱使,受这些观点的束缚,苦于追逐这些外在的事物。
  
  佛陀让我们把心眼转向自身的本质,把被束缚的观点归还给外在的缘,回到不受束缚的自己的本性上来,这样,身心都会获得不受万物阻挡的自由境界。
  
  隐藏着的珍宝
 
  我们的本性,也就是佛性。所谓佛性就是成为佛陀的种子。
  
  把聚光镜对着太阳,把光聚在艾茸上,艾茸就会起火。那么火是从何而来的呢?太阳和聚光镜相距很远,两者不可能碰到一起,但太阳的火以聚光镜为缘,出现在艾茸上了。不过即使有了太阳。如果艾茸不是可燃物,艾茸也不可能点燃。
  
  把佛陀智慧的聚光镜对准在佛性(成佛的根本)这个艾茸上,佛陀的火就会作为佛性开化的信火,在心灵这个艾茸上点燃。
  
  我们背离了本来所具有的能够觉悟的佛性,为烦恼的灰尘所缠绕,我们的心受善恶形态的束缚,深深地感到不自由。
  
  我们本来是具有觉悟之心的,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虚假现象,遮住了佛性之光,在迷界徘徊呢?
  
  从前有一个人,早上照镜子时,他大吃一惊。因为他看不到自己的脸和头了。然而他的头和脸并没有丢失,而是他看了镜子的背面,以为自己的头和脸不见了。
  
  佛陀说:想要觉悟而未能觉悟的人,如果为此感到苦恼,那是不必要的。本来在觉悟中是不存在迷惑的,但在无限长的时间里,受外界客尘的影响,产生了妄想,并由于这个妄想而产生了迷惑。
  
  因此,只要丢掉妄想,觉悟自然会回到身边。我们就会懂得并不是在觉悟之外还有什么妄想。而且奇怪的是,凡是觉悟的人,就不会有妄想,并会感到未曾有过什么需要被觉悟的东西。
  
  这个佛性是不会穷尽的,也不会消失。
  
  在污浊的躯体中,在烦恼的最深处,佛性仍然蕴藏着它的光辉。
  
  从前有一个人在朋友家里喝醉了酒睡着了。他的朋友由于有急事踏上了旅途。朋友为他的将来担忧,便把值钱的宝石缝在他的衣领里。
  
  他酒后醒来,不知道他的领子里有宝石。他流浪到外国,曾苦于没有吃穿。后来又遇见了他的朋友,他的朋友对他说:“你的领子里有宝石,你可以拿出来用。”
  
  这个宝石就好比佛性,佛性的宝石,尽管被贪、瞋等烦恼的衣领包藏着,但它并没有受到污染。
  
  任何人都具备了佛陀的智慧,佛陀非常清楚地看到这一点,所以他称赞说:“好极了,人人都具备了佛陀的智慧和功德。”
  
  但我们被自己的愚痴覆盖着,用颠倒的眼光看待事物,无法看到自己的佛性,所以佛陀教导我们,要我们摆脱妄念,让我们知道,我们本来是同佛陀没有区别的。
  
  这里所说的佛,是已成的佛,我们是将来的佛。除此之外,在这两者之间并没有任何区别。
  
  我们虽然是将来的佛,但不是已成的佛,如果以为自己已成了道,那就犯了极大的错误。
  
  尽管有佛性,但如果不解脱,佛性就不会出现,如果佛性不出现,就没有成道。
  
  佛性不会因人的死亡而消失,它在烦恼中也不受污染,而且永远不会消灭。这样的佛性,只有学习佛陀才能够发现它。
  
  摆脱我执显佛性
 
  据载,佛陀从伽耶出发来到频毗娑罗国王统治的主要城市王舍城。
  
  他的弟子们,包括他睿智的大弟子舍利弗也随他一起来了。舍利弗以智慧第一名闻遐迩,王舍城的许多居民竟分不清他和佛陀谁是弟子,谁是老师。
  
  佛陀有意抬高一下弟子的声望,于是就当着国王和人民说:“欢迎伟大的法师吧!舍利弗的确熟谙了佛法,取得了最高的智慧。现在他就像一个家产万贯的贵族掌握了财宝一样,他可以使那些苦难的人忘记悲痛,请显示出自己的智慧吧!”
  
  据说,佛陀话音刚落,舍利弗就立刻入定。观看的人眼前出现了奇妙的景象:舍利弗升到了半空中。人们的眼里充满了崇仰的神情,于是异口同声地大叫起来:“世尊做我们的法师吧!我们是您的信徒。”
  
  佛陀看到他们听法心切,就讲起了假“我”和欺骗。
  
  佛陀说:
  
  “思想和所有的感觉都要服从生死的规律,要理解‘我’的概念,理解‘我’组成的那些迁流变化之物,以及思想和感觉的功能是如何发挥的。这样,你身上就没有余地来容纳个体的我。
  
  “因为,正是对自我的迷信才导致了一条绳索将我们束缚于虚幻世界的痛苦。但当一个圣人知道无我的道理后,这种束缚的绳索就被砍断了。
  
  “在那些相信假我的人中,有的说‘我’死后仍然存在,有的说它迟早会消匿。这两个错误实在严重。如果说这个‘我’可以消匿,那么它所努力获得的果实也要消匿,因此世上就不会再有别人了,难道这可以说是解脱吗?
  
  “如果说这个‘我’永垂不朽,那么在虚幻世界的生死轮回中就有一种既不生,也不死的物质——偏偏是这种自我。这一来整个宇宙只需一件东西就够了——我行我素,无需什么高尚、尊贵的行为,因为这种贪得无厌的我统管了一切,一切都已完成,又有什么可去争取的呢?
  
  “但当一个人了解到世上并无这个贪得无厌的‘我’,它只不过是一场虚幻的话,那么这个人就会从中解脱出来,进入到一个较广阔的视野。他也会过着与此相同而又不尽相同的生活,就像嫩芽从种子中发育出来,但种子又不是嫩芽一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