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365-古今医案按-第4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乎。曰。然。愈三年而得我。马以为此。必误服升药之故。凡患此疮者。中寒凉轻粉之毒。 
毒发于身。升药之毒。毒发于愈后所生子女。毒深者且延及于孙若甥。倘不以治结毒之法治 
之。必死。以甘桔汤为君。少入山豆根、龙胆草、射干。每剂用土茯苓半斤浓煎。送下牛黄 
二分。半月而痊。竟不用吹药。后询知伊芳父母。果服升药愈。愈后曾口碎。故遗毒如此之烈 
也。 
景岳治一来宅女人。年近三旬。患虚损。更兼喉癣疼痛。多医罔效。张诊其脉。则数而 
无力。察其证。则大便溏泄。问其治。则皆退热清火之剂。然愈清火而喉愈痛。因知其本非 
实火。而且多用寒凉。以致肚腹不实。总亦格阳之类也。遂专用理阴煎及大补元煎之类。出 
入间用。不半月而喉痛减。不半年而病全愈。 
又治王蓬雀。年出三旬。患喉痹。十余日。头面浮大。喉颈粗极。气急声哑。咽肿口疮 
痛楚之甚。一婢倚背。坐而不卧者累日矣。及察其脉。则细数微弱之甚。问其言。则声微 
似不能振者。询其所服之药。则无非芩、连、知、柏之属。此盖以伤阴而起。而复为寒凉所 
逼。以致寒盛于下。而格阳于上。即水饮之类俱已难入。而尤畏烦热。张曰危哉。再迟半日 
必不救矣。遂与镇阴煎。以冷水顿冷。徐徐使咽之。用毕一煎。过宿而头项肿痛尽消如失 
继进五福饮。数剂而起。 
震按古人喉证案无甚佳者。以上数条。亦取其不同者而选之。王蓬雀案治法最佳。然此 
人能受温补。故一剂即效。亦有投以温补而不效者。即阳证阴脉之死候也。未可谓景岳之法 
概能活人。余乡有戚许君。初起外感发热。继则左耳门生小疖。溃腐。认为 耳。敷以药。 
溃腐不退。通耳肿赤。延及头面皆肿赤。痛极汗大出。身热反得凉。颇能进食。似觉稍安。 
越 
三日。忽又发热。左耳前后连头面肿痛更甚。渐神昏谵语。盖因连日出门登厕。复受风邪所 
致。内外科皆以脉小而数。按之无力。虑其虚陷。余友李昆阳兄至。曰。是为耳游风。非致 
命之疮。重复冒风。故现险象。外敷以药。内用大剂风药散之。而肿痛与身热俱退。惟神昏 
谵语不减。两日后。昏谵更甚。汤粥入口即吐。手足厥冷。呃逆不止。势又危极。李以箸抉 
其 
口视之。则咽喉腐烂。悬雍赤紫肿大。如茄子下坠。脉仍细数。右手尤软。乃曰。连日不食 
胃气大虚。故呕且呃。命以白米三升。大锅煮粥。取锅面团结之粥油与食。遂纳而不吐。 
复用药搅洗喉间之腐秽。随以石膏四五两。竹叶一大把。煎汤与漱。且服。服竟夜。神昏稍 
醒。呃止厥回。又进大剂芩、莲、白虎、栀、翘等药。数日得愈。此与景岳之案冰炭相反。 
因思凡为医者。读古人书。断不可执其一说。自以为是也。 

卷七

属性:高果哉治魏子一。未发时。常患嘴唇干燥。自服麦冬一两。生地四钱。元参二钱。五味 
一钱。甘草六分。乌梅三个。虽有小效。而病根不去。果哉云。此证宜用神水。其法以铅熔 
化。散浇于地。成薄片。取起。剪作长条数块。以一头钻眼。悬吊于锅。锅内置烧酒。烧酒 
之上。仰张一盆。与铅片相近。锅下燃火。使酒沸而气上冲于铅片。铅片上有水滴下盆内。 
为之神水。取服之。以此水从下而上。能升肾中之水。救上之燥干也。 
震按神水亦古方所载。而得高公之释。其义始明。 

卷七

属性:程仁甫治一妇。年近四十。信来求药。云不时悬 堕下。劳苦即衄血。或偏身作痛。程 
虽未诊视。按经云。喉舌之疾。皆属痰火。推察其原。又是阴血不足。不能制上焦虚火。而 
前证作矣。必滋下焦阴血。使水升火降。病当不举。若峻用正治之药。上焦之火未去。而中 
寒之疾复生。前病何由得愈。八物汤加桔梗、陈皮、贝母、元参。喉痛甚加荆芥、薄荷。丸 
用加减八味丸加黄柏。久服而安。 
一人口内生肉球。有根。线长五寸余。吐球出。方可饮食。以手轻按。痛彻于心。水调 
生麝香一钱。频服之。三日根化而愈。 

卷七

属性:薛己治一妇人。善怒。舌本强。手臂麻。薛曰。舌本属土。被木克制故耳。用六君加柴 
胡、芍药治之。 
一男子舌下牵强。手大指次指不仁。或大便秘结。或皮肤赤晕。薛曰。大肠之脉散舌下 
此大肠血虚风热。当用逍遥散加槐角、秦艽治之。 
一人舌肿胀。舒退场门外。以蓖麻油蘸纸捻烟。熏之而愈。 
一人伤寒。舌出寸余。连日不收。用梅花片脑糁舌上。应手而收。重者用五钱。方愈。 
一妇人产子。舌出不能收。医有周姓者。令以朱砂末敷其舌。仍令作产子状。以二女掖 
之。乃于壁外潜累盆盎置危处。堕地作声。声闻而舌收矣。 
江曰。舌乃心之苗。此必难产而惊。心火不宁。故舌因用力而出也。今以朱砂镇其心火 
又使倏闻异声以恐下。经曰。恐则气下。故以恐胜之也。 
本事方曰。一妇人舌肿满口。不能出声。用蒲黄一味为末糁之。一宿即愈。 
良方曰。一士人无故舌出血。仍有小穴。一医云。此名舌衄。炒槐花为末掺之而愈。 

卷七
牙齿
属性:东垣治一妇人。年三十。齿痛甚。口吸凉风则暂止。闭口则复作。乃湿热也。足阳明贯 
于上齿。手阳明贯于下齿。阳明多血聚。加以膏粱之味助其湿热。故为此病。用黄连、梧桐 
泪苦寒。薄荷、荆芥穗辛凉。治湿热为主。升麻苦辛。引入阳明为使。牙者骨之余。以羊 
骨灰补之为佐。麝香少许入内为引。作细末擦之。痛减半。又以调胃承气去硝。加黄连以 
治其本。二三行而止。其病良愈。不复作。 
一人因服补胃热药。致上下牙疼痛不可忍。牵引头脑。满面发热大痛。足阳明之别络入 
脑。喜寒恶热。乃是手阳明经中热盛而作也。其齿喜冷恶热。以清胃散治之而愈。 
震按齿痛不属阳明。即属少阴。此二条与后易案。乃两大局正面文章也。 
卫生十全方云。一人牙齿日长。渐渐胀开口。难为饮食。盖髓溢所致。只服白术愈。 
魏云。可见肾虚者。不宜服术。 
易思兰治一人患齿病。每遇房劳。或恼怒。齿即俱长。痛不可忍。热汤凉水。俱不得入 
发必三五日。苦状难述。竟绝欲。服补阴丸、清胃饮。俱不效。易诊其脉。上二部俱得本 
体。惟二尺洪数有力。愈按愈坚。乃曰。沉濡而滑者肾脉。洪数有力者心脉。今于肾部见心 
脉。是所不胜者侮其所胜。乃妻入乘夫。肾中火邪盛矣。清胃饮惟胃脉洪数者为宜。今胃脉 
平和。清之何益。肾主骨。齿乃骨余。火盛而齿长。补之何益。况有干姜。更非所宜。乃用 
黄柏三钱。以滋水泄火。青盐一钱为引。升麻一钱。升出肾中火邪。药入口。且漱且咽。服 
后即觉丹田热气上升。自咽而出。再进二帖。病即全愈。 
震按此案医理讲得最精。由于脉象诊得的真。而更运以巧思。斯发无不中矣。清胃散之 
庸。诚不足责。即泛用滋阴药。亦难应手。只此三味。铨解甚明。信乎缺一味不可。多一味 
不必也。余乡有患齿痛数年。诸药不效者。叶天士先生用山萸肉、北五味、女贞子、旱莲草 
各三钱。淮牛膝、青盐各一钱而全愈。此取酸盐下降。引肾经之火。归宿肾经。可与易公之 
方。并垂不朽。而其义各别。 

卷八
黄胆
属性:东垣治一人。年六十二。素有脾胃虚损病。目疾时作。身面目睛俱黄。小便或黄或白。 
大便不调。饮食减少。气短上气。怠惰嗜卧。四肢不收。至六月中。目疾复作。医以泻肝散 
下数行。而前疾增剧。李谓大黄、牵牛。虽除湿热而不能走经络。下咽。不入肝经。先入 
胃中。大黄苦寒。重虚其胃。牵牛其味至辛。能泻气。重虚肺本。嗽大作。盖标实不去。本 
愈虚甚。加之适当暑雨之际。素有黄证之人。所以增剧也。此当于脾胃肺之本脏。泻外经中 
之湿热。制清神益气汤主之。茯苓、升麻各二分。泽泻、苍术、防风各三分。生姜四分。此 
药能走经。除湿热而不守。故不泻本脏。补肺与脾胃本脏中气之虚弱。青皮一分。橘皮、生 
甘草、白芍药、白术各二分。人参五分。此药皆能守本而不走经。不走经者。不滋经络中邪 
守者。能补脏之元气。黄柏一分。麦冬二分。人参二分。五味子三分。此药去时令浮热湿 
蒸。上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空心服。火炽之极。金伏之际。而寒水绝 
体于此时也。故急救以生脉散。除其湿热以恶其太甚。肺欲收。心苦缓。皆酸以收之。心火 
盛。则甘以泻之。故人参之甘。佐以五味子之酸。孙思邈云。夏月常服五味子。以补五脏气 
是也。麦门冬之微苦寒。能滋水之源于金之位。而清肃肺气。又能除火刑金之嗽。而敛其痰 
邪。复微加黄柏之苦寒。以为守位。滋水之流。以镇坠其浮气。而除两足之痿弱也。 
震按此案讲得冗杂不清。药又太轻。岂能取效。然尚属纯正。道理亦颇有发明处。故选 
之。 
罗谦甫治兀颜正卿。二月间因官事劳役。饮食不节。心火乘脾。脾气虚弱。又以恚怒。 
气逆伤肝。心下痞满。四肢困倦。身体麻木。次传身目俱黄。微见青色。颜黑。心神烦乱。 
怔忡不安。兀兀欲吐。口恶生冷。饮食迟化。时下完谷。小便癃闭而赤黑。辰巳间发热。日 
暮则止。至四月尤盛。罗诊其脉浮而缓。金匮要略云。寸口脉浮为风。缓为痹。痹非中风。 
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跗阳脉紧为伤脾。风寒相搏。食谷则眩。谷气不消。胃中 
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疸。以茵陈叶一钱。 
茯苓五分。栀子仁、苍术去皮炒、白术各三钱。生黄芩六分。黄连、枳实、猪苓去皮、泽泻 
陈皮、汉防己各二分。青皮去白一分。作一服。以长流水三盏。煎至一盏。名曰茯苓栀子 
茵陈汤。一服减半。二服良愈。内经云。热淫于内。治以酸寒。佐以苦甘。又湿化于火。热 
反胜之。治以苦寒。以苦泄之。以淡渗之。栀子、茵陈苦寒。能泻湿热而退其黄。故以为君 
难经云。苦主心下满。以黄连、枳实苦寒。泄心下痞满。肺主气。今热伤其气。故身体麻 
木。以黄芩苦寒。泻火补气。故以为臣。二术苦甘温。青皮苦辛温。能除胃中湿热。泄其壅 
滞。养其正气。汉防己苦寒。能去十二经留湿。泽泻咸平。茯苓、猪苓甘平。导膀胱中热。 
利小便而去癃闭也。 
至元丙寅六月。时雨霖霪。人多病湿温。真定韩君祥。因劳役过度。渴饮凉茶。及食冷 
物。遂病头痛。肢节亦疼。身体沉重。胸满不食。自以为外感内伤。用通圣散二服。加身体 
困甚。医以百解散发其汗。越四日。以小柴胡汤二服。复加烦热躁渴。又六日。以三一承气 
汤下之。躁渴尤甚。又投白虎加人参、柴胡饮子之类。病愈增。又易医用黄连解毒汤、朱砂 
膏、至宝丹之类。至十七日后。病势转增。传变身目俱黄。肢体沉重。背恶寒。皮肤冷。心 
下痞硬。按之则痛。眼涩不欲开。目睛不了了。懒言语。自汗。小便利。大便了而不了。罗 
诊其脉紧细。按之空虚。两寸脉短不及本位。此证得之因时热而多饮冷。加以寒凉寒药过度 
助水乘心反来侮土。先囚其母。后薄其子。经云。薄所不胜。乘所胜也。时值霖雨。乃寒 
湿相合。此为阴证发黄明矣。罗以茵陈附子干姜汤主之。内经云。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 
以苦辛。湿淫所胜。平以苦热。以淡渗之。以苦燥之。附子干姜辛甘大热。散其中寒。故以 
为主。半夏、草豆蔻辛热。白术、陈皮苦甘温。健脾燥湿。故以为臣。生姜辛温以散之。泽 
泻甘平以渗之。枳实苦微寒。泄其痞满。茵陈苦微寒。其气轻浮。佐以姜、附。能去肤腠间 
寒湿而退其黄。故为佐使也。煎服一两。前证减半。再服悉去。又与理中汤服之。数日气得 
平复。或者难曰。发黄皆以为热。今暑隆盛之时。又以热药治之而愈。何也。罗曰。主乎理 
耳。成无己云。阴症有二。一得始外伤寒邪。阴经受之。或因食冷物。伤太阳经也。一者始 
得阳证。以寒治之。寒凉过度。变阳为阴也。今君祥因天令暑热。冷物伤脾。过服寒凉。阴 
气大胜。阳气欲绝。加以阴雨寒湿相合。发而为黄也。仲景所谓当于寒湿中求之。李思顺云 
解之而寒凉过剂。泻之而逐寇伤君。正以此耳。圣贤之制。岂敢越哉。或曰。洁古之学。 
有自来矣。 
震按此二案。前系湿热。后系湿寒。病固易辨。而论治论药。悉本内经。由其学有根柢 
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