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普济方·针灸-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加胡荽三味。等分煎汤。温淋洗灸疮。自然生好肉也。若灸疮疼痛不可忍。多时不效者。加 
黄连四味。等分煎汤淋洗。立有神效。 

卷三针灸门
贴灸疮法
属性:凡贴灸疮。春用柳絮。夏用竹膜。秋用新绵。冬用兔腹上白细毛。猫儿腹毛更佳。 
资生经云。今人多以膏药贴之。两三日易全不疼。但以膏药贴则易干尔。若要脓出多而 
疾除。不贴膏药尤佳。又法。凡灸疮不瘥者。日别灸六七壮自瘥。 

卷三针灸门
忌食物法
属性:既灸。忌猪鱼热面。生动风冷物。鸡肉最毒。房劳尤当忌也。 
x又忌法x 
凡虎兔龙蛇牛马猪羊鸡犬猴鼠。以上十二相属肉物。皆不得食。及以为药。牛黄龙骨龙 
齿不可废。又经云。里下人灸后。亦忌饮水浆濯手足。 
前项诸法。并散在诸部内。不可寻究。故集之。造次删成。所以省披讨也。 

卷四针灸门
总论
属性:夫病源所起。本于脏腑之脉。并出手足。循环腹背。无所不至。往来出没。难以测量。 
将欲 
指取其穴。非图莫可。预备之要。非灸不精。故经曰。汤药攻其内。针灸攻其外。则病无所 
逃矣。方知针灸之功。过半于汤药矣。然去圣久远。学徒蒙昧。孔穴出入。莫测经源。济弱 
扶危。临事多惑。因慨其不逮。鸠集今古名医明堂。以述此篇。用补私阙。庶根据孔知穴。按 
经识分。则孔穴亲疏。居然可见矣。旧明堂图。年代久远。传写错误。不足指南。今根据甄权 
等所撰。为定云耳。 
铜人经云。黄帝问曰。余闻气穴三百六十五。以应一岁。未知其所。愿卒闻之。岐伯稽 
首再 
拜对曰。窘乎哉问也。其非圣帝。孰能穷其道焉。因请益意尽言其处。雷公问曰。禁服之言 
凡刺之理。经脉为始。愿闻经脉之始生。帝答曰。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 
不可不通矣。 

卷四针灸门
流注经络井荣说
属性:夫流注者。为刺法之深源。作针术之大要。是故流者。行也。注者、住也。盖流者要知 
经脉 
之行流也。注者、谓十二经脉各至本时。皆有虚实邪正之气注于所括之穴也。夫得时谓之开 
失时谓之阖。夫开者。针之必除其病。阖者。刺之难愈其疾。可不明此二者乎。况经气内干 
五脏。外应支节。针刺之道。经脉为始。若识经脉。则诸行气部分。脉之短长。血气多少。 
行之逆顺。祛逐有过补虚泻实。则万举万痊。若夫经脉之源而不知。邪气所在而不辨。往往 
病在阳明。反攻少阴。疾在厥阴。却和太阳。遂致贼邪未除。本气受弊。以此推之。经脉之 
理不可不通也。昔圣人深虑此者。恐后人劳而少功也。广因闲暇之际。爰取前经以按旧典。 
缘柯摘叶。采摭精华以明流注之幽微。庶免讨寻之倦怠。不揣荒拙。列图于后。凡我同声之 
者。见其违阙。改而正之。庶行之久远而无弊焉。不亦宜乎。 

卷四针灸门
平人气象论经隧周环
属性:经脉一周于身。内长一十六丈二尺。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 
六寸 
计二百七十定息。气可环周。然尽五十荣卫以一万三千五百息。则气脉都行八百一十丈。 
如是则应天常度。脉气无不及太过。气象平调。故曰。平人也。 
凡刺之理。经脉为始。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也。夫经气 
者。 
内干五脏。而外络支节。其浮气不循经者。为卫气。精专行于经隧者。为荣气。阴阳相随。 
外内相贯。如环之无端。常以平旦为纪。其脉始从中焦手太阴出。注于手阳明。上行注足阳 
明。下行至 上。注大指间。与足太阴合。上行抵脾。从脾注心。中循手少阴。出腋下臂。 
注小指。合手太阳。上行乘腋出 。内注目内 。上巅下项。合足太阳。循脊下尻。下行注 
小趾之端。循足心注足少阴。上行注肾注心。外散于胸中。循手心主脉。出腋下臂。入两筋 
之间。入掌中。出中指之端。环注小指次指之端。合手少阳。上行注膻中。散于三焦。从三 
焦注胆。出胁注足少阳。下行至 上。复从 注大指间。合足厥阴。上行至肝。从肝上注肺 
中。复出于手太阴。此荣气之行也。逆顺之常。荣气之行。常循其经。周身之度。一十六丈 
二尺。一日一夜行八百一十丈。计五十度。周于身。卫气则不循其经焉。昼则行阳。夜行于 
阴。行于阳者行诸经。行于阴者行诸脏。凡刺之道。须卫气所在。然后迎随。以明补泻。此 
之谓也。黄帝内经曰。凡人两手足各有三阴三阳脉。以合为十二经脉也。手之三阴。从脏走 
至手。手之三阳。从手走至头。足之三阳。从头下走至足。足之三阴。从足上走入腹。络脉 
传注。周流不息。故经脉者。行血气。通阴阳。以荣于身者也。其始从中焦注手太阴阳明。 
手阳明注足阳明太阴。足太阴注手少阴太阳。手太阳注足太阳少阴。足少阴注手厥阴少阳。 
手少阳注足少阳厥阴。厥阴复还注手太阴。其气常以平旦为纪。以漏水下百刻。昼夜行流。 
与天同度。终而复始也。 

卷四针灸门
手太阴肺之经
属性: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中焦者。在胃中脘。主腐熟水谷。水谷精微。上注于肺。肺行 
荣卫 
故十二经脉。自此为始。所以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又高 德云。中焦。乃脐中也) 
下络大肠(大肠为肺之维。故肺脉络大肠)。还循胃口(胃口。谓胃之上口。贲门之谓也)。上 
膈属肺(手太阴为肺之注。故其脉上膈属于肺)。从肺系横出腋下(腋谓肩之里也)。下循 内 
(为肩肘之间也)。行少阴心主之前(少阴在后。心主处中。而太阴行其前也)。下肘中(尺 
泽穴分下)。循臂内上骨下廉(上骨为臂之上骨也。下廉为上骨之下廉也)。入寸口(经渠穴在 
此寸口中)。上鱼(鱼谓手大指之后也。以其处如鱼之形。故曰鱼)。循鱼际(鱼际。谓手鱼之 
际。有穴居此。故名曰鱼际也)。出大指之端(少商穴分也)。其支者(针经曰。支而横者为络 
此手太阴之脉。别走阳明者也穴名列缺)。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手太阴自此交入手 
阳明)。是动则病(手大阴常多气少血。今气先病。是谓是动。难经曰。是动者气也。此之谓 
乎)。肺胀满。膨膨而喘咳(膨膨。谓气不宣畅也)。缺盆中痛(缺盆穴在肩下横骨陷中。言其 
处 
如缺豁之盆。故名曰缺盆)。甚则交两手而瞀(太素注云。瞀。抵目也)。是谓臂厥(肘前曰臂 
气逆曰厥)。主肺所生病者(邪在气留而不去。则传之于血也。血既病矣。是气之所生。故 
云。所生病也。难经曰。所生病者血也。斯之谓乎)。咳嗽上气。喘喝。烦心。胸满。 臂 
内前廉痛。掌中热。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数频也。欠少也。言 
小便频而少也)。气虚则肩背痛。寒。则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卒遗失无度。盛者。寸口 
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寸口人迎。诸书不同。有言寸口人迎者。有言 
肺口人迎者。有言气口人迎者。然则气口脉。与寸口脉异乎。同乎。按五脏别论注云。寸口 
可以候气之盛衰。故云气口。可以切肺之动静。故云肺口。由是则肺口气口。皆寸口也。观 
丁德用二难图可知矣。气口人迎在头而法取之手也。左手关前一分。人迎之位也。右手关前 
一分。气口之位也。候气口以知阴。候人迎以知阳。知阳知阴。而盛躁明矣。明盛躁。而死 
生定矣。扁鹊所谓经脉十二。络脉十五。皆因其原如环之无端。转相激灌。朝于寸口人迎。 
以处百病。而决其死生也者。正谓兹矣。人迎主外。寸口主内。两者相应俱往俱来。若引绳 
小大齐寸命之口平。无病。若其不一。谓之有病。素问云。人迎盛病在三阳。寸口盛病在三 
阴。若细而信言之。则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在手。少阳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二 
盛而躁在手。太阳人迎三盛病在足。阳明三盛而躁在手。阳明人迎四盛以上。谓之格阳。寸 
口一盛病在足。厥阴一盛而躁病在手。心主寸口二盛病在足。少阴二盛而躁病在手。少阴寸 
口三盛病在足。太阴三盛而躁病在手。太阴寸口四盛以上。谓之关阴。若寸口人迎俱盛四倍 
以上。谓之关格。关格者。不得尽其命而死矣。是以人迎一盛泻足少阳。补足厥阴。二泻一 
补。曰一取之躁取之手。人迎二盛。泻足太阳。补足少阴。二泻一补。曰一取之躁取之手。 
人迎三盛。泻足阳明。补足太阴。二泻一补。曰二取之躁取之手。寸口一盛。泻足厥阴补足 
少阳。二补一泻曰一取之躁。取之手。寸口二盛。泻足少阴补足太阳。一补二泻曰二取之躁 
取之手。寸口三盛泻足太阴。补足阳明。二补一泻。曰二取之躁。取之手。寸口人迎。皆 
宜切而验之。气和乃止。今肺经言盛者。寸口大一倍于人迎。则是寸口二盛而躁。泻手太阴 
补手阳明。二补三泻。曰。二取之者是也。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则是人迎三盛而躁。泻 
手阳明补手太阴。三泻一补。曰二取之者是也。余同此例。又阴阳别论注云。胃脘之阳者胃 
人迎之气也。察其气脉动静大小。与脉相应否也。胃为水谷之海。故候其气而知病处。人 
迎在结喉两旁一寸五分。脉动应手。其脉之动。常左小而右大。左小常以候脏。右大常以候 
腑。气口在手鱼际之后二寸皆可以候脏腑之气)。 
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起于腕上分间。并太阴之经。直入掌中。散于鱼际。实则手锐掌 
热。虚则欠KT 。小便遗数。取之去腕半寸。别走阳明也。 
手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上。循指上行。结于鱼际之后。行寸口外侧。上循臂。结肘中 
上 
内廉。入腋下。出缺盆。结肩前 上。结缺盆下。结胸里散贯贲。合贲下。下抵季肋。其 
病当所过者。下支转筋痛。甚则成息贲。胁急。吐血。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 
名曰仲冬痹也。 
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髀 足皆痛。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 
聋嗌 
干。取其经太阴足太阳之外。厥阴内血者。肺热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舌上黄。 
身热。热则喘咳。痛走胸膺背不得太息。头痛不堪。汗出而寒。丙丁甚。庚辛大汗。气逆则 
丙丁死。刺手太阴阳明出血。如大豆立已。 
手太阴肺经。从腹走手。长三尺五寸。左右共七尺。凡二十二穴。 
中府二穴。云门二穴。天府二穴。侠白二穴。尺泽二穴。孔最二穴。列缺二穴。经渠二 
穴。鱼际二穴。太渊二穴。少商二穴。 

卷四针灸门
手阳明大肠经
属性: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内侧(次指之端。商阳穴在焉)。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 
之间 
(合谷。穴名也。在此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阳谷。穴也)。循臂上廉(臂之上廉。遍历 
之分。手阳明之经也)。入肘外廉(曲池穴分也)。上循 内前廉。上肩出 骨之前廉( 骨。 
谓肩 之骨也。故肩 穴在此。遇骨之端。故亦名 骨)。上出柱骨之会上(气府论注云。柱 
骨之会。乃天鼎穴也。在颈缺盆上。直扶突气舍后。同身寸之半寸是也)。下入缺盆络肺(肺 
为大肠之维。故大肠脉络于肺)。下膈。入属大肠(手阳明为太阳之经。故其肺属大肠)。其 
支者。从缺盆上颈(结喉之后曰颈。颈后曰项)。贯颊(颊。谓面傍也)。入下齿缝中。还出挟 
口。交人中(人中。一名水沟。在鼻柱之下)。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手阳明自此交入 
足阳明)。是动则病(手阳明常多气少血。今气先病。是谓是动也)。齿痛。 肿( 谓颧之秀 
骨也)。是主津液所生病者(血受病于气。是气之所生。故云。所生病也。手阳明血气常多。 
乃 
人之常数也。亦有异于常者。灵枢经曰。手阳明之上。血气甚则须美。血少气多。则气恶。 
血气皆少。则无须。手阳明之下。血气盛。则下腋下毛美。手肤肉以温。血气皆少。则手瘦 
寒。由此。则手阳明血气多少。可得而知也)。目黄。口干。鼽衄(王冰曰。鼻中水出曰鼽。 
血 
出曰衄)。喉痹。肩前 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 
栗。战也。阴气盛。阳气不足。则为寒栗)。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 
寸口也。 
手阳明之别。名曰偏历。去腕三寸。别入太阴。其别者。上肘循臂。乘肩 。上曲颊遍 
历。其别者。入耳。合于宗脉。实则齿龋耳聋。虚则齿寒痹隔。取所别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