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陈皮、枳壳、天花粉、牛蒡之类。
痧后咳嗽不止者,二陈加栝蒌、桔梗、玄参、黄芩治之。渴则门冬、花粉,喘则苏子、桑皮可也。
痧出过三日后不没者,此内有实热也,加清利之药则自消矣,四物汤加芩、连、牛蒡之类。
凡出痧之时,大忌生冷荤腥之食、风寒水湿之气,苟有不谨,最为深患。间有犯之而获愈者,此内禀之气实,外感
之邪轻耳。余虽不敏,验之屡矣,当慎守此戒。
有一种初出淡红润色,酷似痘疹,但粒头尖小为异,此为赤痘。有初出尖小而头白光亮有清水,此为水痘,此二者
皆属心火流于脾肺,最为易出易靥,极称轻症。但恐变疮疡,脓水溃坏,此皆不避风绝荤耳,以四物加荆芥、防风、芩、
连之类。
〔附方〕
x开豁腠理汤x 陈皮 天花粉 防风 荆芥 桔梗 枳壳 前胡 干葛 紫苏 羌活 甘草 升麻
x百解散x 见热症内。
x牛蒡汤x 牛蒡 大黄 防风 荆芥 薄荷 甘草
x五苓散x 见惊风症内。
x二陈汤x 见诸吐症内。
x四物汤x 见痢疾症内。
上卷
喘症
属性:(附∶ )
总括 喘为恶候古今传,气急形症看须详;白虎梅花自解急,一服可散病必痊。
脉法 脉浮迟滑人生活,涩数微虚命必倾,脉宜浮迟不宜急,脉数有热喘咳吐血,上气不得卧者死,上气面浮肿有
息,脉浮大不治,又加刺尤甚。
《内经》曰∶诸逆冲上,皆属于火。又曰∶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此肺之脉络逆也。
河间曰∶火气甚为夏热,衰为冬寒,故病寒则息衰而气微,病热则气盛而息粗。又寒水为阴,主乎迟缓;热火为阳,
主乎急数。是以寒则息迟气微,热则息数气粗而为喘也。大抵哮以声响名,喘以气息言,促以气短论也。夫喘促喉中如
水鸡声者谓之哮,气促而连续不能以息者谓之喘,虽然,未有不由痰火内郁、风寒外来而致者。有伤寒肺气壅盛发喘者
是表不解也,以麻黄、杏仁、甘草、石膏之类,辨真寒热而治之。
有伤风咳嗽肺虚而发喘者,以麻黄杏仁甘草三物汤加减而治之。
其因惊发喘,逆触心肺,暴急张口,虚烦神困则以化痰定喘丸主之。
又有哮吼喘者,喉间如拽锯之声,可服梅花饮子。其食盐酸而喘者,啖之以生豆腐。有热者治之以清凉定喘之剂。
凡喘与胀二症相因,必皆小便不利,喘则必生胀,胀必生喘。要分标本先后,如先喘而后胀者主乎肺,先胀而后喘
者主乎脾。盖肺金司降,外主皮毛,肺朝百脉,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肺既受邪则失降下之令,故小便渐短,致水溢皮
肤而生胀满,此则喘为本而胀为标,治当清金降火为主,而行水次之。脾土恶湿而主肌肉,土能克木。若脾土受伤,不
能制水,则水溢妄行,浸渍肌肉。水既上溢,则邪反侵肺,气不能降而生喘矣。此则胀为本而喘为标,治当实脾行水为
主,而清金次之。若肺症而用燥脾之药,则金燥而喘愈甚。脾病而用清金之药则脾寒而胀益增矣,可不辨哉。
丹溪曰∶久病发喘,故用人参、阿胶、五味;新病气实,故用桑白皮、麻黄、杏仁。
有痰者,凡喘便有痰声,降痰为先。有气喘者,呼吸急促而无痰声,降气为主。
有胃虚者,抬肩撷肚,喘而不休,和胃消痰为主。有火痰者,乍进乍退,得食则减,食已则喘,降火清金为主。
上气燥而喘者为肺胀,欲作风水,发汗则愈。一云咳而上气肺胀,其脉沉,心下有水气也。
(批∶喘有三,热喘发于夏,不发于冬;冷喘则遇冬而发;水喘停饮,胸膈满闷,脚先肿也。)
钱仲阳曰∶肿胀内有大喘者,重也。何以然?肾水盛而克退脾土,土胜心火,心又胜肺,肺为心克故喘。或问曰∶
心刑肺,肺本先虚,今何喘实?曰∶此有二,一者肺水喘,此五脏之逆。二者肾水气逆上行,旁侵于肺,故令大喘,此
皆难治。
〔附方〕
x化痰定喘丸x 雄黄 朱砂 蝉衣 全蝎 僵蚕 南星 白附 轻粉
x梅花饮子x 硼石 芒硝 人参 甘草 辰砂 麝香 马牙香 冰片 末之,以瓷器贮好,麦门冬汤下,气喘咳
嗽桑白皮汤下,平时薄荷汤下。
上卷喘症
附∶
属性:总括 小儿 为啼时,食以酸咸又乳之,因是肺经伤水湿,风痰结聚早为医,诸病原来有药方,惟愁 最难当,
麻黄桑杏寻苏子,白果冬花更又良,甘草黄芩同半夏,水煎百沸必须姜,病患遇此仙方药,服后方知定喘方。
一症,本为寒湿所浸,未经发散,邪传心肺,变而为热。有热生风,有风生痰,痰结不化,因循日久,成为软
块,圆如豆粒,遂成痰母。推本其原,或啼哭未休,遽与乳食,或食以酸咸,气郁不利,致令生痰,或节令变迁,风寒
暑湿袭之,或堕水中,水入鼻口,传之于肺,故痰发而风随之,风痰潮紧,气促而喘,乃成痼疾,急宜去风化痰,以知
母汤、如意膏治之。
〔附方〕
x知母汤x 诃子 知母 贝母 羌活 滑石 大黄 麻黄 葶苈 甘草
x如意膏x 半夏 赤茯苓 枳壳 朴硝 用硝风化,以生姜打糊为丸,绿豆大,淡姜汤下。
上卷
症
属性:总括 原来 病属膀胱,口噤如痫身反张;此是伤风感寒湿,故分病症有柔刚。
脉法 太阳病发,其脉沉而细者为痉。
《内经》曰∶诸痉项强皆属于湿。又曰∶诸暴强直皆属于风。《原病式》曰∶筋劲强直而不柔和也,夫肝木属风而
主筋。《经》曰,诸暴强直皆属于风,理宜然也。其所谓诸痉项强而属于湿者何与?盖太阳经湿甚则兼风,化亢则害,
承乃制也,故知痉之为病,湿为本,风为标耳,其症项背强直,腰身反张,垂头螈 ,口噤不语,发热腹痛,镇日不醒,
其状可畏,病在足太阳经。刚痉无汗,柔痉有汗。其症面红眼赤,牙紧口张,痰涎壅盛,昏溃烦渴,小便赤涩,先谵语
而发者,此刚痉也;其大便滑泄,不渴不语,先手足冷而发者,此柔痉也。柔痉为之解肌,刚痉为之发汗,并以小续命
汤加减疗之。其间一症,身体壮热,谵语,口干,手足反微寒,大便滑泄,此为刚柔不反之症。无汗干葛汤主之,有汗
桂枝加葛根汤主之。无汗则用麻黄,有汗慎勿用也。若痰塞气盛则南星、半夏、茯苓以消其痰,枳实、陈皮、紫苏以顺
其气。痰消则风止,气顺则神清,然后察热之轻重而解利之。热轻者败毒散,热重者小柴胡汤解之。壮热有汗、胸满、
口噤、切牙而大便秘者为内实,大承气汤下之,后用大柴胡汤解之。痉最难痊,十救其一,过三日则难治。
(自批∶痉则齐身强直,痫则手足冰冷。强直反如弓,神昏似中风,涎流唇口难,螈 与痫同。)
刚柔二痉,如阴隔阳、阳隔阴之类。
补遗∶
此痉多由亡血,筋无所荣,故邪得以袭之,所以伤寒汗下过多,与夫病疮人及产后致此病者概可见矣。
《内经》云∶太阳所谓强直引背者,阳气太上而争,故强上也,出“脉解”篇。足少阴之筋循脊内挟背上至项,其
病主痫 反痉,在外者不能俯,在内者不能仰。故阳病者,腰反折不能俯;阴病者,不能仰,治在燔针。
〔附方〕
x小续命汤x 麻黄 人参 黄芩 川芎 芍药 杏仁 防己 肉桂 防风 附子 甘草
x葛根汤x 见惊风症内。
x败毒散x 见痢疾症内。
x小柴胡汤x 见诸吐症内。
x大承气汤x 见痢疾症内。
x大柴胡汤x 见疟疾症内。
上卷
痫症
属性:总括 六种惊痫阴与阳,胎狂六畜食留藏;痰迷胞络心神乱,至宝安神壮志汤。
脉法 脉弦为风痫,脉浮为阳痫,脉沉为阴痫。
凡癫狂脉虚者可治,脉实者死。又小儿脉紧者是风痫,如雀啄者。风痫,又云惊风三次便为痫。虎口脉纹如弓反外
者主痰热,夹惊,夹食,睡卧不稳,风痫之症。
《内经》曰∶巨阳之厥则首肿头重,足不能行,发为 仆,是盖阳气逆乱,故令人卒。然暴仆而不知人,气复则醒,
此则痫之类也。小儿为风邪所伤,惊怪所触,乳哺失节,停滞经络,故成痫也。其候神气拂郁,瞪眼直视,面目牵引,
口噤涎流,肚腹紧张,手足搐掣,似生似死,或声或默,或项背反张,或腰脊强直,但四肢柔软,发而时醒者为痫。若
一身强硬,终日不醒,则为痉 矣。所谓六畜痫者,咽喉风痰所梗,声自如此,其理甚明,谓之六畜,特强名耳。
又称五痫,病关五脏,当察五脏之色,观五脏之症,合之心中便了了矣,总之为惊、风、食三种治之。
惊痫者,震骇恐惧,打坠积惊,其初惊叫犬啼,恍惚失魂是也。
风痫者,汗出解脱,风邪乘虚,其初屈指如计数,有热生风是也。
食痫者,食时得惊,停宿结滞,其初吐乳不哺,大便酸臭,或结成乳癖,先寒后热者是也。
又有阴阳之别。阳病脉浮,面色光泽,病在六腑,身体有热,抽掣啼叫是也,易治;阴病脉沉,面色黯晦,病在五
脏,身体无热,手足清冷,不抽掣啼叫是也,难治。或以仰卧属阳,覆卧属阴亦可参验。盖阳症不可用温,阴症不可用
寒也。
有狂痫者,亦属阳症。《难经》曰∶重阳则狂。至长,成小儿才发时,妄言不食而歌,甚则逾墙上屋,弃衣而走,
或一日或二日方醒,始因冒热感风,风热内蓄,久则风痰壅结,上迷心也。盖心乃神之舍,偶为邪热攻逼,则神失守而
昏乱,名曰狂痫。当疏风化热,清心平肝,镇心下痰可也。
痫症皆因神气未固,惊则神不守舍。或饮食失节,脾胃受伤,积为痰饮,以致痰迷心窍而作。治法当寻火寻痰而治,
宜服镇惊清心之剂。如痰涎胶固者,此药未能驱逐。在上者用吐法,吐后方用前药,痰实在里者亦须下之。
补遗
癫痫即头眩也,痰在膈间则眩微不仆,痰溢膈上则眩甚仆倒于地而不知人,名曰癫痫。徐嗣伯曰∶大人曰颠,小人
曰
痫,其是一疾也。但痫症中作声及醒时吐涎沫,醒后又再发,时作时止而不休为异耳。
《内经》曰∶人生而有癫疾者,名曰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积气并居,故令子惊
为颠疾。
又《内经》曰∶春脉者肝也,春脉太过,为病在外,善怒,忽眩冒而癫痰,脉来弦实而强为太过,甚则忽忽善怒,
眩冒而癫痰。
〔附方〕
x胎痫正发之剂x 天将子 天麻 蝎梢 防风 辰砂 麝香 末之,乳汁调服。
x安心神之剂x 菖蒲 石膏 犀角 人参 远志 茯苓 白苏子 甘草
x疏热解表清利之剂x 独活 羌活 天麻 人参 荆芥 防风 川芎 甘草
x化风丹x(治口噤身反目直吐涎) 人参 南星 天麻 羌活 独活 防风 川芎 荆芥 甘草
x铁粉丸x(治痫发无时,吐沫心闷) 龙齿 轻粉 天麻 南星 没药 牛黄 麝香
x猪胆南星散x 用南星一味,湿纸裹煨,研末,将雄猪胆汁调化,连服之。
x牛黄膏x 南星 全蝎 蝉蜕 僵蚕 天麻 白附子 防风 麝香
x镇心丹x 辰砂五钱为细末,用猪心血和匀,以蒸饼裹剂蒸熟,取出为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临卧时服。
上卷
积聚
属性:总括 积常有处聚无常, 有明形瘕假肌;四病所生俱是积,身中气血各遭伤。
脉法 小儿脉伏结为物聚。
钱氏曰∶小儿脉沉细为癖积。
脉经曰∶脉来细而附骨者积也。
《内经》曰∶积聚留饮痞膈,中满湿积,霍乱吐下, 瘕坚硬腹满,皆太阳湿土,乃脾胃之气积聚之根也。
丹溪曰∶块乃有形之物,气不能成形,痰与食积死血也。在中为痰饮,在右为食积,在左为死血,治法行气开血为
主。按此大略之言不可大拘也。夫小儿热气蕴于胸膈之间,留饮聚于腰胁之内,由是荣卫不能流行,脏腑不得宣通,胀
满而致癖结,势使然耳!或时发壮热是也。故疟家中脘多蓄黄水,日久而后结癖,寒热不已者,以此大抵脏腑和平,荣
卫调畅则津液自然流通,纵使多饮水浆不能为病,惟乳食失节,三焦关膈,以致水浆停滞,肠胃不得宣行,冷气搏之,
乃结聚而成癖也。治疗之法实则水晶丸下之,候所作形症消尽,便可攻补兼施。《经》云∶大积大聚乃可攻也,衰其半
而止之是也。气弱者先调脾胃,如前下之,若虚甚用三棱散、化癖丸渐消之,顺适阴阳,以平为期,然先补后泻,行迎
夺之法,去其陈寒冷积,若面黄唇白,发竖肌瘦,乃为虚极不可轻下,徐徐用药消化调理为上,古人所谓养正则积自除
也。积症寒热似疟,肚腹疼痛,面黄肌瘦,其候未可作疟治,又不可峻取,亦不可太补。峻取则耗散元气,津液虚损;
太补则积温成热,转生他症。治先发散,调和中气,缓急次序下之,勿伤其胃。
(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