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简明中国神谱大全-第5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纫淮乃到獭U馐且蛭咀谑且谰菝滞用媸诘馁饰拇戳⒔讨嫉模晕湾鹊乃到滩还际前镏私饷滞用媸诘哪罘鸬囊馑迹蚨锰焯ā⒒系脑怖砜梢园涯罘鸬纳钜獠⑶宄
  第三,凡是他力宗,都说教称名念佛的功德,说明绝待界的真如(亦名离言真如)与念佛的融通,虽有讲念佛与其他万行的融通的,但是,它们都不说甲的念佛与乙的念佛是融通的。唯独本宗有这种论述,关于说这种念佛融通的,这是本宗独得的教义。论述融通,有事理融通和事事融通两种,其中本宗则以事事融通为主。既然事事融通,那么一人念佛与众人融通;众人念佛也与一人融通,人人相通,行行互融,恰如灯灯相照,镜镜相映一样。因此,只要是精勤不怠地念佛,那怕是在命终以前短时间的称名念佛,也会产生圆满无边的功德,所以死后可以得到成佛的大果。
  第四,他力教在讲他力的时候,无不是以弥陀的愿行作为他力。本宗认为他力往生是︰依据人人互融、行行相通的理论,其他千万人的称名念佛的功德,与自己的称名念佛是融通的,而自己一个人的称名念佛,也与其他千万无量的人的称名念佛融通,这样,甲乙相互彼此都达到了圆满的念佛功德。弥陀授赞中的‘一行一切行,一切行一行,是名他力往生’,正是这个意思。
  第五,他力教在谈安心、起行的过程中,无不以弥陀的愿行作为安心的决定对境,唯独本宗,对安心、起行作了如下的理解︰听到了自、他念佛融通的道理,在心中发誓每天要做称念佛号的课业,并且把自己名字写在名簿上加入融通念佛会,在这种时候完全相信自、他誓愿与修行必有成就,这就叫做‘安心’;而不问僧俗,只要每天漱洗完毕面向西方,合掌唱念弥陀所传融通念佛亿万遍、决定往生,念佛十声,这就叫做‘起行’。
  这些都是本宗独特的情况,它是脱胎于弥陀面授偈颂,吸取了天台、华严、真言宗的教理产生的。因此,我们把本宗教义看作是由圣教门向净土门过渡的桥梁而创立的。
  起点中文网 qidian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禅宗五家七宗之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
更新时间2010…4…22 11:12:26  字数:9269

 【临济宗】
  禅宗五个主要流派之一。从曹溪的六祖慧能,历南岳、马祖、百丈、黄檗,一直到临济的义玄,于临济禅院举扬一家,后世称为临济宗。义玄是慧能的六世法孙。又临济六世孙为石霜之圆禅师。圆禅师以后分杨岐派、黄龙派。
  【临济宗的创立及发展】
  临济宗为禅宗南宗五家之一,由希运禅师住持宜丰黄檗寺时暂露端倪。
  希运(?-857),少时在家乡福建福清县随师出家。之后,参谒名师,得奉新百丈山怀海禅师(720-814)正传,唐开成年间(836-840)到宜丰黄檗山驻锡,宣讲自己所悟得的禅宗新法,四方僧侣趋往问法者甚众。僧徒义玄(?-867)从希运学法33年,之后往镇州(河北正定)滹沱河畔建临济院,广为弘扬希运所倡启的禅宗新法。这种禅宗新法因义玄在临济院举一家宗风而大张天下,后世遂称之为“临济宗”,而黄檗禅寺也因之成为临济宗祖庭。
  与希运同时,另一高僧常观也在宜丰五峰山开法堂。常观与希运同出百丈怀海门下,两人在宜丰互倡禅学。常观虽未创宗派,然而门裔繁衍不衰,黄檗山也成为禅门祖庭。
  【临济宗祖庭—黄檗山】
  黄檗山,原名鹫峰,坐落在宜丰县西北部的黄岗乡黄檗村境内,是我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的临济宗的祖庭。山高林密,层峦叠嶂,飞瀑鸣泉,极称幽静。山中古迹主要有古寺、塔林、虎跑泉、龟石、飞瀑等。
  黄檗山不仅是佛教五大禅宗之一临济宗的祖庭圣地,而且是赣西北著名的风景名胜。山高林密,层峦叠嶂,飞瀑鸣泉,是赣西北著名的风景名胜。寒婆泉位于黄檗山下,天然清纯,冬暖夏凉,味道甘洌。
  这甘洌的泉水在当地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相传上古时候鹫峰山下有户人家,母亲寒婆与儿子喜来相依为命,母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寒婆每日到泉井洗衣洗菜都和儿子在一起,寸步不离。可是不幸儿子夭折,寒婆再到泉井洗衣洗菜只是孤单一人,思子心切,整日哭泣,井泉同悲,泉水渐退,干涸见底。寒婆更是悲戚,从此每天以泪洗脸,坐在泉井旁呼喊儿子名字。她的哭喊声惊天地泣鬼神,感动了神灵。干涸的泉井又汩汩的涌出了泉水,清洌晶亮,泛出了她儿子喜来的影像。寒婆的心从此也得到了安慰,泉水也变的更加清凉甘洌。凄美的母子连心故事后来被广为流传,后人就把这口井叫做寒婆井。后来,唐皇叔(即李忱,是唐宪宗第13子)在黄檗寺随希运法师学佛时也到寒婆井饮寒婆泉水,对泉水的清凉甘洌而大为赞赏。
  “寻迹依稀寒婆井,千载未改是甘泉”。虽然今天的寒婆井只剩下遗址,但甘洌的泉水仍在滋养着一方水土和人们。
  据《江西通志》载:“黄檗山在新昌(今宜丰)西,山使绝顶有寺曰鹫峰。”《新昌县志》云:“黄檗寺,唐名灵鹫,断际禅师道场也。临济宗风遍于海内外,实于兹得法。”断际禅师即希运,福建福清人,出家后,云游到灵鹫寺,在此宣扬直指单传的心要,创立了新的禅宗之旨。其弟子义玄,在黄檗习禅多年后,去河北正定的临济院,阐扬希运旨义,创立了临济宗。宋代,日本僧人荣西和俊艿,先后来华学佛,将临济宗旨传到日本,至今日本有门徒500万之众,朝鲜、越南及东南亚诸国,皆不乏临济信徒。
  【希运的禅学思想】
  希运所倡立的禅宗新学主旨是无心,即“无心说”。对此,希运曾这样解释:“无心者,无一切心也。如如之体,内如木石,不动不摇;外如虚空,不塞不碍。无方所,无相貌,无得失。”又说:“但能无心,便是究竟”。因此,他称自己的禅法是教外别传心法。希运继承了马祖道一“即心即佛”的思想,力倡“心即是佛”之说。“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法”,表明了希运心佛一如的思想。他从这一思想出发,主张“心即是法,法即是心”、“以心印心,心心不异”,后世故有“心心相印”一说。
  希运不主张读佛经,而主张读“公案”(即禅祖行止记述及语录);不主张苦苦修行,而注重顿悟。他接引信徒的方式单刀直入,机锋峻烈,常以手启或警句使人悟省。凡是向希运问法的人,入门之前必遭当头一棒,能对棒击领悟者,方纳为弟子。义玄曾三度向希运求问禅义,三度被希运当头棒打,只得离开黄檗。经大愚禅师指点,义玄得省悟,又重返黄檗,终得师从希运。后来义玄在临济院接引僧徒,也袭用希运“当头一棒”的接引法,同时伴之一声大喝,后世故又有“当头棒喝”之语。
  唐会昌二年(842),希运应观察使裴休之邀到洪州隆兴寺宣讲禅法,旦夕问道。从学者逾千人。大中二年(848),裴休移镇宛陵,又迎希运至开元寺,常去参问,并录其所说辑成册,题名《黄檗希运禅师传心法要》,广为印行。这本书被后世临济宗僧徒奉为必读公案。希运另有《语录》、《宛陵录》各一卷传世。
  希运认为自己的禅学思想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他在圆寂弥留之际留言说:“前后之际,前际无去,今际无往,后际无来”,唐宣宗李忱闻其言甚为称赏,于是谥与“断际禅师”法号,尊其为空前绝后的高僧。
  【曹洞宗】
  曹洞宗为禅宗南宗五家之一,由于良价禅师在江西宜丰洞山创宗,其弟子本寂在吉水(今江西宜黄县)的曹山传禅,故后世称为曹洞宗。
  【曹洞历史传承】
  《祖庭事苑》七中记载:“曹山即洞山之嗣子,今不言洞曹,言曹洞者,盖由语便而无他。丛林或指曹为曹溪,盖不知世裔来历之远近,妄自牵合。”曹洞宗源出六祖弟子行思,传希迁,希迁传药山,药山传云岩,云岩传良价禅师。住瑞州洞山,洞山传本寂禅师。住抚州曹山,其说立五位君臣以为宗要。五位者,正中偏,偏中正,正中来,偏中至,兼中到,是也。君为正位,臣为偏位。正位即空界,偏位即色界。
  良价(807-869),少时在家乡诸暨随师出家,青年时期到嵩山受戒,之后遍游禅林。他先去南泉(今安徽贵池境内)参谒普愿(748-835),深领妙契,随后又往沩山(今湖南宁乡境内)参谒灵佑(771-853),再在云岩(湖南潭州境内)从师昙晟并受心印。昙晟圆寂后,良价离开云岩又先后云游了鄂州、袁州、吉州、宣州、建昌等地。唐大中十三年(859),良价来到宜丰洞山,当他涉蹚洞水时睹影顿悟,因是终止云游,从此驻锡洞山,宣讲他所悟是的禅宗新法,一时四方徒众纷纷前来学法。良价的弟子本寂(840-901)在洞山学法数年,后到曹山(今江西宜黄境内)弘扬师法,遂使宗风大举。由于良价住洞山,本寂居曹山,所以禅林中把师徒两人创立、弘扬的新禅宗称为“曹洞宗”(不言“洞曹”而言“曹洞”,惟语顺而已)。
  良价圆寂后,洞山众僧推举道全为洞山住持。道全进一步发展了曹洞宗,为洞山禅学作出承上启下的贡献。
  曹山法系四传之后便断绝。良价另一法嗣道膺(835-902)一脉绵延趋盛,传到天童正觉(1091-1157)时,曹洞宗再度广扬天下,国内许多著名禅林都是由曹洞宗法嗣所创,正所谓“今天下举宗者,往往推少林,而少林所宗者盖曹洞也”(赵宝俊《少林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早在良价住持洞山时,便有位叫瓦室能光的日本僧人到洞山参师良价,并在洞山住了30年。新罗(今朝鲜)僧人利严(870-936)曾嗣法于道膺,归国后在须弥山建广照寺,创须弥山派。公元13世纪初,日本僧人道元又将曹洞宗传入日本,开立日本曹洞宗。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曹洞宗信徒已发展到1000多万人。
  【良价禅学思想】
  良价禅学思想的真正形成是在他涉足洞山时,他看到水中映着自己的倒影,顿时“大悟彻悟”,由是作偈语:
  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须应凭么会,方得契如如。
  良价认为无须四处去求佛,佛在性中,心即是佛,觉悟不假外求,得道靠顿悟,用不着以打坐息想、起坐拘束其心地终年修行来渐悟。此后,良价陆续作了《玄中铭》、《五位君臣领》、《五位显诀》等偈颂,用“正”、“偏”、“兼”3个概念配以君臣之位来对其教义加以阐述:
  所谓正位,即是君位,含体、空、理,指本来无物,唯真如是本位。偏位即臣位,含用、色、事,指万物有事相。偏中正,即臣相君,指唯见真如,不见事相,舍事入理,摄用归体。正中偏,即君视臣,指唯见事相,不见真如,背理就事,从体引用。兼即君臣合道,指将体用、真俗、事理、净染统一起来,正偏兼带,事理混融,内外和合,非染非净,非正非偏。
  “五位君臣”说把万法根源归于佛性,以佛为世界最后的精神本体,即君位,而大千世界的万事万物,只不过是这个本体所显现出来的现象而已。
  曹洞宗禅风以回互细密见称,其宗旨是万物皆虚幻,万法本源为佛性,这正是良价禅学思想的体现。
  良价除作了《玄中铭》、《五位君臣颂》、《五位显诀》外,还撰有《宝镜三昧》、《纲要偈》、《新丰吟》。此外还编纂过《大乘经要》一卷。良价的言语经其弟子整理成《曹州洞山良价禅师语录》、《筠州洞山悟本禅师语录》各1卷,被曹洞宗信徒视为经典。至于良价的其他诗作及玄言则散见于历代有关宗教著述中。
  良价于唐咸通十年(869)端坐圆寂,唐懿宗敕良价以“悟本禅师”谥号。良价舍利葬洞山,立以石塔,号“慧觉宝塔”,后世俗称“价祖塔”。
  【洞山普利禅寺】
  唐大中十三年(859),良价云游到洞山,在此募邑民雷衡之地建广福禅寺,衡施以环山肥田3000余亩作寺产。
  唐朝末年,淮南节度使杨行密捐资扩大洞山寺宇。北宋咸平年间,广福寺易名为“功德禅寺”,宋真宗赵恒为禅寺专门书写了匾额。绍圣五年(1098),宜丰同安女居士雷四十三娘为纪念良价洞山悟道,特捐资在良价当年“睹影逢渠”的洞水(今葛溪,洞山禅寺前)之上建起一座颇具特色的单拱石桥──逢渠桥。元初,县人胡俊孚施资扩修寺宇。元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