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伏,其鸣自呼。”
释义:石者之山有一种长得像豹子的野兽,头上有花纹,身子是白色的,名叫孟极。善于卧伏躲藏,叫声跟它的名字(孟极)相似。
【足訾】
《山海经·北山经》“又北二百里,曰蔓联之山,其上无草木,有兽焉,其状如禺而有鬣,牛尾、文臂、马蹏,见人则呼,名曰足訾,其鸣自呼。”
【虚耗】
【简介】
虚耗,古代神兽之一,虚耗是给人招来祸害的恶鬼。传说虚耗身穿红色的袍服、长有牛鼻子,一只脚穿鞋着地、另一只脚挂在腰间,腰里还插有一把铁扇子。
【传说】
唐玄宗曾经在梦中见到一个小鬼偷盗了自己地玉笛和杨贵妃的香袋,玄宗叫住小鬼,鬼自称叫“虚耗”、喜欢偷盗他人的财物,也能偷去他人的欢乐、使他变得忧郁。玄宗大怒,立即唤人,于是有一个大鬼出现将虚耗撕成两半吃掉了。大鬼指的是钟馗。
【“虚耗”鬼的由来】
完整记载钟馗捉住虚耗并将其吃掉的故事是《唐逸史》,南宋理宗时人陈元靓编《岁时广记》卷四0“梦钟馗”条引了该书,可知小鬼虚耗擅长盗窃人之物品和破坏人家喜事,与妖孽同类。
唐末《辇下岁时记·灶灯》说,都人至年夜,祀灶后,“夜于灶里点灯,谓之照虚耗”。此虚耗是灯照的对象,当是鬼名。
虚耗成为鬼名与钟馗信仰密切相关。高国藩考察了唐代的钟馗信仰,他根据初唐至盛唐时王仁煦《切韵》“钟馗,神名”,全唐文所载张说《谢赐钟馗及历日表》中“屏祛群厉,绩神像以无邪”,刘禹锡《为淮南杜相公谢赐钟馗历日表》中“伏以图写神威,驱除群厉”等文献记载,认为“钟馗信仰产生于初唐,并在盛唐、中唐广泛流传”,旨在“驱除鬼邪”。又根据敦煌唐写本斯二零五五《除夕钟馗驱傩文》、伯三五五--<;<;郎伟》提出,“钟馗是在岁末统领大众‘驱傩’之神.这就说明钟馗信仰,是从周代一直流传下来的驱傩风俗演化而来的”(高国藩《敦煌古俗与民俗流变》第331~333页)。在斯二零五五《除夕钟馗驱傩文》中有句:“感称我是钟馗,捉取江游浪鬼。”前引张说、刘禹锡文中钟馗所降之物为“群厉”。关于“厉”,《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厉之不如。”杜预注:“厉,恶鬼也。”所以“群厉”即为众恶鬼的意思。根据这些记载,盛唐以前的钟馗信仰中,尚未发现虚耗鬼名,或至少不流行,“虚耗”鬼名流行于盛唐以后。
【“虚耗”研究】
事实上,虚与厉有着更深的内在联系,虚是产生厉的根源,厉作为被驱除之物,也应当放在傩的礼俗中理解。《尚书·尧典》说:“宵中星虚,以正仲秋。”即北方玄武七宿之一的虚星巡天,时值仲秋。陆思贤先生指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少嗥专事司秋,居住在西方日落之地,立杆测定日落之景。此时太阳在西,晷影在东,先民们谓之“反景”,并引《山海经·两次三经》:“长留之山,其神白帝少昊(华按:少吴即少嗥)居之……实惟员神*'石+鬼'氏之宫。是神也,主司反景。”认为“*'石+鬼'字从鬼,‘鬼氏之宫’即‘鬼宫’、‘鬼国’,先民们创作鬼神话,从秋分开始,到冬至结束,占领整个西北天。过了冬至,《礼记·郊特牲》说:‘天子大蜡八’,‘蜡也者,索也’。大傩驱鬼,鬼统治的节令才算过去”(陆思贤《神话考古》,第221~222,文物出版社l995ff-)扳)。傩与送阴气及虚星也有密切关系。《汉书·律历志》说,秋为西方,属少阴;冬为北方,属大阴。秋冬季正是阴气兴盛之时。《礼记·月令·季冬之月》:“命有司,大傩旁磔,出土牛,以送寒气。”东汉郑玄注:“此傩,傩阴气也。傩阴始于此者,阴气右行此月之中,日历虚、危,虚、危有坟墓、四司之气,为厉鬼,将随强阴出害人也。”唐孔颖达疏:“虚、危有坟墓、四司之气者,熊氏引《石氏星经》云‘司命二星在虚北,司禄二星在司命北,司危二星在司禄北,司中二星在司危北’。史迁云:‘四司,鬼官之长。’又云:‘坟四星在危东南’,是危、虚有坟墓、四司之气。”可知二十八宿北宫的虚宿因北有司命、司禄、司危、司中这作为鬼官之长的四司,若阴气在十二月出来,意味着厉鬼“随强阴出害人”,所以要行大傩以逐除之。因此,虚是厉的根本,厉是虚造成的,虚厉可作为一个词汇看待,是厉鬼的意思。
下面来看耗。耗字与耗字通,所以《康熙字典》说耗“《说文》本作耗,稻属”。又讲耗“《音补》通作耗,减也,败也,虚也”。耗与虚相同。耗又有“恶”义,《后汉书·章德窦皇后纪》:“家既废坏,数呼相工问息耗。”注引薛氏《韩诗章句》日“‘耗,恶也’。息耗犹言善恶也”。耗还是恶神,晋葛洪《抱朴子·内篇·地真卷》有“月建煞耗之神”之句,煞为凶神,耗有恶义,可见当时有某月煞耗之神控制的观念。煞耗之神,当是凶神恶煞的意思。
值得注意的是古代有“耗磨日”习俗。前引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史料后接着记载:“《异苑》日;虚耗鬼所至之处,令人损失财物,库藏空竭,名为耗鬼,其形不一,怪物也。”文中所说《异苑》,为南朝彭城人刘敬叔所作志怪小说集,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异苑》,卷八记载了两则有关虚耗鬼的故事:
余姚县仓封印完全,既而开之,觉大损耗,后伺之,乃是富阳县桓王陵上双石龟所食,即密令毁龟口,于是不复损耗。
琅琊费县民家,恒患失物,谓是偷者每以扃钥,常周行宅内,后果见篱一穿穴,可容人臂,甚滑泽,有踪迹,乃作绳驱,放穿穴口,夜中忽闻有摆扑声,往掩,得一髻,长三尺许,从此无复所失。
由此可知,《一切经音义》文中的“《异苑》日”,系慧琳总结之语,并非原文。《异苑》的这两则故事系于南朝宋文帝元嘉十九年的故事之后,也应当是记载南朝刘宋时代之事。前一则故事明言龟怪可“损耗”官府仓库之物,后一则故事中的髻怪也能在锁上门的民家偷物,慧琳对《异苑》虚耗鬼故事进行的概括是准确的。《异苑》的上述故事说明,南朝刘宋时人们已有虚耗鬼怪损耗、偷盗财物的观念。而且前一则故事讲的是官府仓库被损耗,它实际上是后世所说“耗磨日”习俗的滥觞。
唐代已有“耗磨日”记载。唐人张说《张燕公集》四有《耗磨日饮二首》:
其一:
耗磨传兹日.纵横道未宜。但今不忌醉.翻是乐无为。
其二:
上月今朝减,流传耗磨辰。还将不事事,同醉俗中人。
可知自古流传有耗磨日,亦日耗磨辰,该日官府“不事事”,官员有饮酒之俗。根据《异苑》记载,此俗可上溯南朝刘宋时,它来源于古代的虚耗鬼观念。又据后来记载,耗磨日是正月十六日。如宋代袁文《瓮牖闲评》卷三记载:“《嘉佑杂录》云:‘正月十六日大耗,京师局务如都商税务亦休务一日,其令如此。’然《稿简赘笔》所载耗日,止是耗磨耳。故唐张说诗云:‘耗磨传兹日,纵横道未宜。’又诗云:‘上月今朝减,人传耗磨辰。’如此则止是耗磨,磨茶、磨麦等合忌之.官司局务去处何必休务耶!”则宋代耗磨日又称耗日、大耗,忌磨茶、磨麦及诸业务,官司局务停业。宋代在正月十六耗磨日,掌财物的部门要放假一天。明代杨慎《丹铅总录》卷三“耗磨日”条:“正月十六日谓之耗磨日……此日必饮酒,官司不令开库而已。”明人冯应京辑《月令广义·正月令》也将正月十六日作为耗磨日,并引“《野记》:‘正月十六日谓之耗磨日,官私不开仓库。”’可见耗磨日最忌亏损,仓库等与钱财关系密切之处尤其如此。张说讲此日吃酒“不忌醉”,是指衙门仓库全关起来,不必担心减损了。看来耗是仓库减损的原因,小鬼虚耗善盗基于耗的本义和耗磨民俗,自然耗也被人们视为恶。所以十六日耗磨日之耗,也被作为虚耗,后世有在是日禳除虚耗之俗。《古今图书集成·历象汇编·岁功典》第十五卷“孟春部”载直隶元氏县志书说:“十六日夜半用杵遍杵宅院,谓之捣虚耗。”
关于虚与耗相通的关系,前面已经涉及,这里补充一些例证。《史记·天官书》说旗星之“中六星日市楼。市中星众者实;其虚则耗”。唐张守节正义:“市中星众则岁实;稀则岁虚。”“耗,贫无也”。星稀即虚意味着耗即农业歉收。《天官书》又说:“故候息耗者,人国邑,视封疆田畴之正治,城郭室屋门户之润泽,次至车服畜产精华。实息者,吉;虚耗者,凶。”虚耗二字因意思相通而联结为一个词,这里含义是空虚。《抱朴子·内篇·微旨卷》记载:“夫阴阳之术(按:指房中术)高可以治小疾,次可以免虚耗而已,其理自有极,安能致神仙而却祸致福乎?”此处的虚耗也是一个独立的词,指身体的亏损、消耗。上述事例表明,汉代和晋代已有虚耗一词,表示空虚、亏损、消耗。虚耗的这一含义,正是产生《唐逸史》中“望空虚中盗人物如戏”、“耗人家喜事成忧”的小鬼命名“虚耗”的基础。
虚与耗为鬼还表现在文字方面。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魑,耗神也;从鬼虚声。”此“魑”即虚耗鬼,魑从鬼旁说明属于鬼类,虚声说明从虚而来。根据因声求义的原则,魑鬼当含有虚厉,使空虚、亏损的意思,魑即耗。魑也是夔即鬼,章炳麟先生《小学答问·夔即魑也》说:“古言鬼者,其初非死人神灵之称,鬼宜即夔。《说文》言鬼头为甶,禺头与鬼头同。禺是母猴,何由象鬼,且鬼头何因可见,明鬼即是夔……魑为耗鬼,亦是兽属,非神灵也。韦昭说夔为山缫,后世变作山魈,魈亦兽属,非神灵……故鬼即夔字,引申为死人神灵之称。”沈兼士进一步论证:“魃:扬雄《甘泉赋》,‘捎夔魖而抶獝狂’。张衡《东京赋》,‘残夔魖除与罔象’。《说文》,‘夔,神魖也,如龙,一足,从炙,象有角’。按魖即夔也。”(沈兼士《沈兼士学术论文集》第l88页〃、192页)
明白了虚耗之鬼“魖”即夔,有助于理解钟馗捉鬼故事的产生。明杨慎《丹铅总录》卷十三“钟葵·钟馗·终葵”条引《北史》:“尧暄本名钟葵,字辟邪。”认为“后世画钟葵之门,谓之辟邪,由此附会也”。明人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二十二“钟馗”条说:“《金石录》晋、宋人名以终葵为名,其后讹钟馗。”还引陈心敬的观点,指出“钟馗当作终夔”,因“古文夔一作馗”,“夔,山鬼”,“穷治邪鬼,故称终夔耳”。此说实乃真知灼见!根据我们以上分析,终夔之“穷治邪鬼”也就是治夔,即治虚耗之鬼。
【除“虚耗”的习俗】
钟馗捉鬼的故事产生于唐代,自唐代中后期开始,钟馗信仰迅速传播。北宋时代,禁中旧有吴道子所画钟馗,其卷首有唐人题记。题记说唐玄宗奖赏吴道子,批日:“灵祗应梦,厥疾全瘳。烈士除妖,实须称奖。因图异状,颁显有司。岁暮驱除,可宜遍知。以祜邪魅,兼静妖氛。仍告天下,悉令知悉。”(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钟馗捉鬼的故事经过官府颁发图像,告示天下,而广为流传。唐玄宗时代开始,岁暮向大臣赐钟馗图和历日,并为五代和宋朝继承,这也促进了钟馗信仰的普及。
虚耗也伴随着钟馗的普及而普及。唐末《辇下岁时记》记载了都城长安的“照虚耗”习俗,至宋代,禳除虚耗的习俗进一步流传。禳除虚耗与逐除疫鬼的驱傩有密切关系。由于驱傩为冬至后特别是腊日的活动,唐代行腊晦傩,即除夕行驱傩。宋以后除了继承除夕驱傩外,祀灶固定在腊月二十四日(或二十三日),祀灶日也是驱傩的重要时期。所以祀灶日和除夕是禳除虚耗的主要日期。用灯照是禳除虚耗的主要形式之一,正月十五日是灯节,而十六日为耗磨13,故元宵日也是禳除虚耗的重要日期。加上冬至和填仓节,攘除虚耗主要在从冬至到来年正月的冬季期间进行。
禳除虚耗的形式主要是用灯照、击鼓吓、给食物以及示以钟馗,即照虚耗、打耗、饲耗、除耗等,下面分别加以论述。
【照虚耗】
依进行时间不同分别介绍:
(1)除夕照虚耗。《辇下岁时记》讲唐代“年夜”以“灶灯”照虚耗,唐代祀灶取晦祭说,故此处的“年夜”是大年三十的除夕。此条资料《古今图书集成·历象汇编·岁功典》收在除夕部,也是一个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