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些名称的起源或许很早。但在丹元子之前,人们并没有把它们直接作为划分天区的主体。只有在《丹元子步天歌》一书中才首次将三垣作为三个天区的主体,应用于星空的划分。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天文学新思想。《续文献通考》之《象纬考》曾就此作了一个评述:
《史记·天官书》、《汉书·天文志》恒星只分中宫、二十八宿及在二十八宿之外者。其中宫之星,凡三垣及二十八宿以上之列星近中宫者,皆属之。其二十八宿之星则止二十八宿及附宿之星而已。其二十八宿以下之列星近地平者,则皆属之二十八宿之外焉。隋丹元子《步天歌》始将恒星分属三垣二十八宿。三垣之星,固在中宫,其二十八宿之星,则不论近中宫与近地平,计星之经度,分属各宿。郑樵《天文略》宗之。《续文献通考》之《象纬考》。
第二部分:夜观星象——道教天学思想发微“三垣二十八宿”的星空划分新思想(2)
古代天文学文献中,紫微垣简称紫垣、紫宫,其所在的天区是北极周围,共有三十七个星座,分别为北极(包括太子、帝、庶子、后宫、北极共五星),四辅(又称四弼,共四星),天乙(又称天一,一星),太乙(又称太一,一星),左垣(又称东垣,共八星),右垣(又称西垣,共七星),阴德(共二星),尚书(共五星),女史(一星),柱史(一星),御女(又命御女宫,共四星),天柱(共五星),大理(共二星),勾陈(又作钩陈,共六星),六甲(共六星),天皇大帝(一星),五帝内座(又称五帝座,共五星),华盖(共十六星),传舍(共九星)、内阶(共六星),天厨(共六星),八谷(共八星),天
蒬(共五星),内厨(共二星),文昌(又名司禄,共六星),三师三公(共六星),天床(共六星),天尊(一星),天牢(共六星),太阳守(一星),势(共四星),相(一星),玄戈(一星),天理(又名贵人牢,共四星),辅(一星),北斗(共七星),天枪(又名天钺,共三星)。紫微垣乃三垣的中垣,居北天中央位置,故又称中宫。丹元子把二十八宿星官与紫微垣天区之间空隙较大的区又划出二垣,即将星宿、张宿、翼宿和轸宿以北的天区称作太微垣;而将房宿、心宿、尾宿、箕宿和斗宿等以北的天区称作天市垣。太微垣在紫微垣下的东北脚,位于北斗的南方,包含二十个星座。太微垣的两垣主要由十颗星组成,左垣、右垣各五星。太微之于三垣,乃象征天宫的政府官署,所以太微垣内的星名多用官名,如左垣(又称东垣或东藩)五星为左执法、上相、次相、次将、上将,右垣(又称西垣或西藩)五星为右执法、上将、次将、次相和上相。其余星座分别是:谒者(一星),三公(共三星),九卿(共三星),五诸侯(共五星),内屏(共四星),五帝座(共五星),幸臣(一星),太子(一星),从官(一星),郎将(一星),虎贲(一星),常陈(共七星),郎位(共十五星),明堂(共三星),灵台(共三星),少微(又名处士星,共五星),长垣(共四星),三台(又名三能、三衡、三奇、三阶、台阶、天阶、泰阶、天柱,共六星)。天市垣又名天府、长城、天旗庭、天旗,乃三垣的下垣。天市垣象征天帝率诸侯所幸都市,故东西两藩各星均用各地方诸侯国命名。天市垣包含十九个星座,分别是:左垣(又称东垣或东藩,共十一星),右垣(又称西垣或西藩,共十一星),市楼(共六星),车肆(共二星),宗正(共二星),宗人(共四星),宗(共二星),帛度(共二星),屠肆(共二星),候(一星),帝座(一星),宦者(共四星),列肆(共二星),斗(共五星),斛(共四星),贯索(共九星),七公(共七星),天纪(共九星),女床(共三星)。这种采用三垣、二十八宿作为全天星空的划分主体,将整个星空划分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三十一个区域系统的方法,始于道门中人丹元子,无疑是《丹元子步天歌》中又一独到的天文学思想。这种分区方法使得每个区域都有一个主体,范围得当。正是由于这种星空划分方法较为合理且又十分形象,例如,三垣中每垣都有若干颗星作为框架,如同围墙一般界限出这三个天区的范围。故一直被历代所沿用,直至近代。
第二部分:夜观星象——道教天学思想发微古代历法与道教
古代天文学,重在历法。天文学在古代与农学、医学、算学并列,号称中国古代的四大学科。其中,天文学与算学关系最为密切,古人称之为“天算之学”。这里所说的“天”指日月星辰的天体结构和运行的观测研究,“算”主要指根据这些天体运行的观测,进行定量分析计算,也称“推步”。古人从事天算之学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为了“观象授时”,制定历法,为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服务。那么,什么是历法?古文历亦写作、
历。《说文》云:“,象也,通作历。”《书·尧典》则云:“,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易·革》:“君子以治历明时。”孔颖达疏:“天时改变,故须历数,所以君子观兹《革》象,修治历数,以明天时。”法在“历法”一词中有常理、制度的意思,《尔雅·释诂》云:“法,常也。”《字汇·水部》云:“法,度也。”历与法合用,指推算岁时节候的方法。即通过观测日、月、星辰的一切动态,以测定其规律,制成法度,用来度量时间。中国古代的历法学是在天文学与观象授时的密切配合下发展起来的,中国古代天文史也是一部历法史。我国古代最早的历法,按司马迁《史记·历书》的记载,始于道教所崇奉的黄帝。“太史公曰:神农以前尚矣,盖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闰余,于是有天地神祗物类之官,是谓五官。”《史记》卷二十六《历书》,中华书局标点本第4册,第1256页。太史公以为神农以前太古远了无法稽考,盖因黄帝考定星历,于是有了历法。中国的历法是否始自黄帝,有待进一步考证,但道教重视历法,道门中人与中国古代历法关系密切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道教的内修外养强调顺天应时,离不开对自然节候的把握。道士修炼,要根据天地阴阳节气的流转“进阳符,退阴火”。因此节气时辰对于道门中人来说,是一个极关键的问题。
第二部分:夜观星象——道教天学思想发微道教历法探奥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道教为了修炼的需要,还创制了一种特殊的、在道门内部流通的历法。《道藏》中有一部原题为“中华仙人李淳风注”的数术著作《金锁流珠引》,该书卷二十一《二十八宿旁通历仰视命星明暗扶衰度厄法》,前面有一道教历法“二十八宿旁通历”表,表后有一段文字说明:
右具推一周年一十二月有三十日,算其所本身属宿,即从一日而始,毕于三十日,随月而配之。上古大真太上老君受元始道君之教也,文书谓之《二十八宿经》,有一十二卷,二百纸,广大卒难寻究,后圣君降南山。(注云:大业十三年下降长安南山,今名终南山。告风有唐李氏之王天下也。今撰略《二十八宿经》,为十二月三十日相配,则行旁通示人,算配本星,即视知衰盛。)令风旁通撰略,并为要诀,教以志人,故因上圣所出旁通记也。《金锁流珠引》卷二十一,《道藏》第20册,第451页。
从这段文字说明来看,“二十八宿旁通历”出自《二十八宿经》,托名隋炀帝大业十三年(公元615年)太上老君下降终南山,令李淳风所撰,其目的“为十二月三十日相配,则行旁通示人,算配本星,即视知衰盛”。“二十八宿旁通历”是否为李淳风所撰,难以确考,很可能是唐宋间道门中人所制作,后托名李淳风。关于“二十八宿旁通历”的性质,学术界尚无定论。有学者称之为“与官方历法不同的‘太阳历’”祝亚平:《道家文化与科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5,第138页。,也有称“恒星月历”,今人李志超先生认为“此历以天文星象注日,从而成为一种‘天文历’,这对普及天文知识非常有利。”将道教这一历法略作改进设计,就可成为一种方便人们记忆天文学内容的“天文教育历表”参见《旁通历——天文教育历》,李志超著《国学薪火——科学文化学与自然哲学论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2,第197~202页。
。关于道教“二十八宿旁通历”的来源和性质,目前还需要在史料考证和具体天文思想内容两个方面作进一步深入研究。笔者以为,从道教天文思想的角度分析,关于“二十八宿旁通历”我们目前至少可以得出如下几点认识:
首先,应当承认“二十八宿旁通历”符合历法的基本概念,是道门自创的一种历法。所谓的历法,用一种通俗的语言来说,就是根据天文的客观规律,按照某种人为的规定,把“年”、“月”、“日”三者合理的编排起来,以便人们据此安排各种活动。“二十八宿旁通历”以一年十二个月,每月三十日,以二十八宿星名作为记日符号单位,依次排出一年360天所对应的二十八宿星名,道教称之为“本生宿”。如正月一日到三十日的二十八宿星名依次为:室、壁、奎、娄、胃、昂、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角、元、氐、房、心、尾、箕、斗、女、虚、危、室、壁、奎;二月一日到三十日的二十八宿星名依次为:奎、娄、胃、昂、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角、亢、氐、房、心、尾、箕、斗、女、虚、危、室、壁、奎、娄、胃;三月一日到三十日的二十八宿星名依次为:胃、昂、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角、亢、氐、房、心、尾、箕、斗、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昂、毕。其余四月至十二月每日也都有相应的二十八宿星相配。道士根据这一固定的历表,就可以方便查阅一年之中某月某日相配的二十八宿星,得知其“本身属宿”,从而推算自己的衰盛运程,以便据此安排修行活动。
其次,“二十八宿旁通历”带有鲜明的道教色彩,道门制作这一历法其目的是为了“仰视命星明暗,扶衰度厄”:
太上老君曰:夫修长生人得知本生宿(注云:本生宿是生日所配者是也。游宿者,生命所属生地宿也。假如本生星正当位,是游宿,犯本宿甚恶,有灾,甚凶,游宿较轻。此二事,尽须思候之。明则身无灾,暗则身有灾厄疾病,须早向前依符法启谢之,即得消灭疾厄,度达衰厄之事。)所在之处。每至本命日,夜晴明即夜非人行时潜看明净者吉,暗动者有灾,不见者大厄至。即以摄地纪飞天纲各三遍,散为禹步,转天关,指有衰厄人鬼之乡(注云:夫人所生皆有灾厄之地。假如金命人长生在巳,沐浴在午,……五命总有灾厄之乡,不论见宿不见,但有衰即为之耳。)即以自消灭。常一月三度为之,即星明朗身,则无忧厄,灾害自消灭。夫学志道之人,皆须先明此法,乃可活得真身。若不明衰厄之事,致病而死。《金锁流珠引》卷二十一,《道藏》第20册,第451页。
道教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本命宿星,即自己生日所配的二十八宿星,故称“本生宿”。道人通过查阅“二十八宿旁通历”就可以得知自己的本生宿,再观测当日的宿星明暗,推测自己的盛衰运,采取相应的符NFDB3法术,就可以消灭疾厄、度过衰厄。
复次,“二十八宿旁通历”还暗涵有不同于传统历法的新思想。为了便于叙述,有关这方面的内容将在下节展开讨论。因此,道门制作“二十八宿旁通历”与一般的历法是有区别的,“行旁通示人,算配本星,即视知衰盛”,故名“旁通历”。
第二部分:夜观星象——道教天学思想发微“二十八宿旁通历”的历法思想
李志超先生的“旁通历——太阳教育历”的观点,给笔者很大的启示。“二十八宿旁通历”用二十八宿注日,十分方便人们学习天文知识,这里蕴涵了道教重视天文研习,借助历表普及天文知识,将历法与天文教育相结合的可贵思想。“这种新太阳历方案与已有诸家方案不同之处就是运用中国的二十八宿把新历充实了天文学内容。这些天文内容虽然非常粗糙简单,但对于少年儿童则恰如其分。历表的鲜明规则性,二十八字宿名的可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