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忍之绝学-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国内各地的进献物品,应该供养皇上一人;现哀帝在麒麟殿摆酒,平静地看着董贤,笑着
说:“我想效仿尧舜禅让之事,怎么样?”这时王潭的儿子王闳进谏说:“天下是高祖皇帝的
天下,不是您所有的。”哀帝不作声,心里不高兴。第二年,哀帝去世,董贤因为犯罪被罢
免,第二天和妻子一起自杀了。人们怀疑他是假死,就打开他的棺材送到牢房检验后,才
埋进牢房里。他的家属被贬到合浦具。史家说:“这是什么样的人啊!窃取这等富贵,积
累财富到了这个地步,真可以给后世作为警戒啊!”
不少人难以忍受屈辱,一旦受辱,便不能平静,非要把心中的愤恨全部发泄出去。这
样在条件不许可的情况下,只能是使自己遭受到更大的屈辱,试想作为一个流民的韩信,
连饭都吃不饱,而要不忍受那富家子弟胯下之辱。而只是激于义愤,一剑把他杀了,自己
也要为他抵命,那就太不值得了。只有能够忍辱负重的人,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贤士,为
社会贡献自已的才能。
!忍之绝学!!〃#
!!!!!!!!!!!!!!!!!!!
!!!!!
!!!!!!!!!!!!!!!!!!!
!!!!!




立业之忍
#能屈能伸———挫折之忍
人的一生之中,不可能什么事情都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挫折,无
论是来自自身的,还是来自外界的,都在所难免。能不能忍受一时的不顺利,这就要看你
是否有雄心壮志。一个真正想成就一番事业的人,志在高远,不以一时一事的顺利和阻碍
为念,也不会为一时的成败所困扰,面对挫折,必然会发奋图强,艰苦奋斗,去实现自己的
理想,成就功业,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困难正是磨练人意志的最好时机,只有经受
了困难挫折考验的人,也才能成大事。
《周易?乾?象》中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小息”的话,是说天道运行强健不息,君子也
应该积极奋发向上,永不停息才对,《孟子?告子下》中那一段尽人皆知的“天将降大任于是
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
其所不能”的话,也很好地总结了如何才能走向成功的彼岸的道理。
传说在尧的时候,天下洪水泛滥,大水冲毁了田园房屋,人们只能逃到树上和山中去
居住,无法种植庄稼。作为部落首领的尧心急如焚,他决心治水,但因年老只能苦心寻找
能降服洪水,为民造福的能人。禹是颛顼的孙子,他勤奋敏捷,聪明能干,深受民众喜爱。
接受了尧的命令之后,大禹和伯益、后稷开始了治水的工程。而此时禹才刚刚成婚! 天,
他毅然告别新婚的妻子涂山女,投入了治水大业。在禹之前,他父亲鲧也曾治水,鲧采用
沿河堵截,拦水筑坝的方法治水,在水患不太严重的时候还行,但一有大水,则无济于事,
所以治水〃 年,一事无成,最后被杀了。禹面对这种艰难的局面,不气馁,不后退,认真总
结了父亲治水的经验和教训,虚心地向有经验的老人请教,慢慢地摸索出了疏通河床,开
渠凿道,把水引导到旷野之中去的办法。
然而,治水谈何容易!当时人们不知道河水的源流、走向和地理环境,怎么去疏导洪
水呢?于是大禹亲自带人跋山涉水,与野兽斗,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斗,考察山川形势,克服
了各种难以设想的困难,总算制定出了制服洪水的方案。
但是治水依然无法进行,一些异族部落如三苗,不听劝说,拒不合作治水,成为治理水
患的严重障碍,而对此种状态,大禹只好发动战争,征服了三苗。扫清了治水障碍以后,大
禹夜以继日地与治水群众一起大干。有一次禹路过家门,本想去看一看离别几年的妻子,
这时从远处走来了一群扶老携幼的灾民,禹看见了以后,毅然转身离开赶往别处治水去
了。就这样,历经失败、成功,大禹治水# 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后终于消除了水患。
面对一次又一次的困难,大禹没有被挫折吓倒,而是坚定不移地进行治水,以至于大
#%&!忍之绝学
腿不长肉,小腿也不长毛,吃尽百般苦,才换得人民拥戴他为王。所以《劝忍百箴》中讲:
“不受触者,怒不顾人;不受抑者,忿不顾身。一毫之挫,若达于市;发上重冠,岂非壮士!
不以害人,则必自害。不如忍耐,徐观胜败。名誉自屈辱中彰,德量自隐忍中大。黥布负
气,拟为汉将,待以踞洗,则几欲自杀,优以供帐,则大喜过望。功名未见其终,当日已窥其
量。噫,可不忍欤!”
这段话的意思是:不能忍受别人冒犯的人,发起怒来不会顾及别人;不能忍受别人压
抑的人,怨愤时不会考虑自身。受到一点挫折,就好像在大庭广众之下受到侮辱,气得头
发竖起来把帽子都顶了上去。不能忍受挫折,不是害了别人,就是害了自己,不如忍耐性
情从旁慢慢观察胜败。名誉在屈辱中得到显间,得量从隐忍中增大。
古人认为,人的一生之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对于挫折,要勇于接受这种挑战,不能
因为遇上一点困难,就怒气冲天,不能忍耐。在《论语》中孔子说:“一时发起怒来,不顾自
身和亲戚。这难道不是说发怒而忘记了自己的安危吗?”
对此《孟子》也说:“北宫黝守养自己的勇猛,觉得有一点打击就好像在大庭广众之下
受到了侮辱。他平常不理睬平民百姓,也不害怕大国国王。哪个诸侯攻击他,他就马上加
以还击。”
人的一生准没有挫折?有几个是一帆风顺的?自古以来,凡成大事者,无不屡受挫
折。他们全都以自己大无畏的勇气,战胜了挫折。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列举了一系列
敢于忍受挫折,面对逆境的挑战,毫不气馁,奋发向上的例子。他说:“盖西伯拘而演《周
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
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
为作也。”
像这样遭受挫折的例子,举不胜举。
古人认为:能够屈居在一个人之下,而能取得君王信任的人是汤王和周武王,汉高祖
效法他们能够忍耐,终于带着部下取得了天下,建立了!〃〃 多年的汉家王朝,这是能伸能
屈的典型。
西汉人黥布,是楚国的大将,封九江王。听从随何的劝说投降了汉王。到了汉之后,
恰巧汉王正坐在床上洗脚,便召黥布进去。黥布非常生气,后悔归附汉王,想自杀。等出
来后到住地,吃的、随从、居住的地方都和汉王差不多,黥布大喜过望,因为待遇超过他的
想象。这就是还没有看到他将来立的功名如何,先知道了他的气量怎样的例子。这是不
能在挫折面前忍耐的人。后来黥布造反,被诛灭了。
!处变不惊———变乱之忍
世界纷繁复杂,很多事情随时都在发生变化。变乱之忍的基本点有这么几个方面。
一是善于根据不同情况作出不同的应变,不拘泥于成规,而是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灵活
变通地运用自己的智慧去解决问题。二是要跳出思维方法的固定模式,充分发挥人的主
观能动性,全方位地看问题,不为突发的事变所震慑。三是要临变不惊,临乱不慌,处理变
乱要有恒心,有决心,有勇气,不能手软心慈。四是应该多注意总结、分析,在变乱发生之
〃忍之绝学〃#〃%
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不至于事到临头,还不知如何应付,这样就会使自己处于被动的
局面。五是面对变乱要积极地寻求处理变乱的方法,而不能慌不择路,毫无原则可循。
中国历代都发生过无数次的变乱,在这个问题上有成功地处理变乱的例子,也有失败
的教训。
三国时,中郎将张辽接受曹操的命令,屯兵在长化。临出发时,军中有人谋反。这天
夜里,安静的营寨里,突然四处惊呼“着火了,着火了”,部队一下子从梦中惊醒,不知到底
发生了什么事,一下子骚乱起来。张辽临变不惊,对左右部将说:“传令下去,这不是全军
造反,只是少数人制造混乱,想以此扰乱军心,趁乱行事罢了。张辽则率领亲兵数十入,在
军营中端立不动,不久谋反的首犯就被抓住斩首示众,于是叛乱平息了。
对于变乱之忍,占人认为:“志不慑者,得于预备;胆易夺者,惊于猝至。勇者能搏猛
兽,遇蜂蛰而却走;怒者能破和璧,闻釜破而失色。桓温一来,坦之手板颠倒,阙有谢安,从
容与之谈笑。郭一动,孝德彷徨无措;壮也秀实,单骑入其部伍。中书失印,裴度端坐;
三军山呼,张泳下马。”
以上古人举了一些实例来具体阐述他们的观点。其中有西晋大司马桓温来朝见皇
帝,孝武帝下诏让尚书谢安和侍中王坦之到新亭迎接桓温。当时,首都流言四起,说桓温
这一来,会杀了王坦之和谢安。王坦之很害怕,谢安却不动声色。桓温到了后,文武百官
拜倒在路旁。桓温摆开军队,接见这些人。王坦之浑身是汗,衣服都粘在身上了,手中的
板子也拿颠倒了。谢安却态度从容,坐在位上,对桓温说:“我听说你是把守边疆的,不知
你为何跑到首都来,你又何必在屏风后面布置那么多士兵呢?”桓温笑着说:“我也是不得
已啊!”于是桓温便命令士兵撤下去了。他和谢安开怀畅谈,直到夕阳西下。
宋朝的沈括著有《梦溪笔谈》,对他在科学方面的贡献,大家早已熟知,而他平定乱军
的故事,则反映了他另一方面的才能。沈括在延州当知州时,大将种谔临时驻军在王原这
个地方,正值天下大雪,一时军中粮响接应不上。殿值刘归仁借口回塞内来取粮响,私自
率领士兵向南逃跑。! 万多士兵一下子都溃退到寒内,乱成一团,当地的老百姓见此情景
都十分害怕。这一天沈括正要到城郊去为河东返回京师的统帅饯行,忽然看到跑来了几
千士兵,截住一问,才知道是回来取粮响的。沈括问前边当兵的:“副都总派你们回来取粮
食,主管的人是准,他在什么地方?”士兵们说:“在后头。”沈括看到乱哄哄的士兵,马上下
令叫他们各自回到自己屯兵的地点,没有命令不许到处乱跑。不到〃# 天,溃散的士兵全
都回来了。沈括仍屯兵不动,刘归仁这时才匆匆赶来。沈括质问他:“你是回来取粮响的,
为什么却没有那统帅交给你的兵符?分明是擅自南逃,违反军令。”于是斩了刘归仁示众,
乱军一下子稳定了下来。
临变有制,通达变化,这是大智之人才能为之的事情。很多人不知随机应变,不知如
何面对眼前的变故,所以要受到变故的打击。临变不慌,机智对变,才是真正的能忍变乱。
!方寸不乱———危急之忍
人的一生中,大多数时候是按步就班地从事着自己的工作,没有什么太大的变故,但
也难免要遇到危险、紧急的情况。在这个时候,一个人的行事如何,就反应出了他的作风、
〃#%〃忍之绝学〃
品质的高下。面对危难临头,急迫的事件骤然来临,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此时又要忍什么
呢?
危急情况发生时,由于人们大多没有心理准备,所以往往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吃惊、
恐慌。要忍危急,首先要沉着、镇定、果敢、自信,不为危难所吓倒,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
色,这样才能使他人不因你的紧张而更加恐慌和慌乱。其次我们应该看到危难已经临头,
势态紧急,仅仅沉着还不够,忍耐住、控制住自己的吃惊和着慌仅仅是第一步,真正的忍危
急是善于通权达变,随机应变,引导着事态向有利于自已的方向发展。
中国历史上,许多英雄豪杰都是敢于在危急之中,挺身而出,忍住内心的恐惧和无奈,
大胆地应对,排除危险和急难。
史书记载,东汉的时候,大司马吴汉率军讨伐建都成都、割据一方的公孙述,进入犍为
地区。汉光武帝刘秀曾告诫吴汉说:“成都的敌人拥兵有十几万之众,不可以轻视他们,打
下广都,要固守。如果敌人来进攻,不要和他们进行正面决战,如果敌人不出兵,你则要想
办法逗他来进行决战,时间一长,敌人疲惫了,毫无斗志的时候,我们再大举进攻。”而吴汉
打下广都之后,不听刘秀的叮嘱,率众两万余人,乘胜进军,抵达成都,且相距!〃 里地扎下
两座营盘。刘秀闻报,大惊失色,下召指责吴汉:“你为什么擅自做主,不听我的劝告?你
轻视敌人,孤军深入敌人腹地,且分营扎寨,一旦敌人来攻,你首尾无法相顾,情况危急。
趁现在敌人尚未合围,赶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