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百里奚在齐国时曾很困顿,向别人讨吃的,蹇叔把他养了起来。百里奚后来为虞国做
事,可是晋国把虞君和百里奚抓走了。后来秦穆公娶晋国的公主,晋国把百里奚当作秦穆
公妻子的陪从送到了秦。他从秦国跑到宛,被楚国人抓住。秦穆公听说百里奚很贤能,想
用重金把他赎回来,又怕楚国人不给,就请求用〃 张羊皮将他换回。这时,百里奚已经#
多岁了。穆公换回百里奚,与他谈话,十分高兴,便把国家大事交给他处理,人们称他为
“五羧大夫”。《孟子》说:“晋人拿垂刺出产的璧和屈地出产的好马向虞国借路,去讨伐虢
国,宫之奇劝说虞君,而百里奚不劝。不可以劝谏的就不去劝谏,难道能说这是不明智的
吗?”又说:“虞国因为不重用百里奚而灭亡,秦穆公则因重用百里奚而称霸。”任甩不任用
有才能的人,结果大不一样。
在历史上和日常生活中,我们都遇见过这样的人,他们看问题往往不注重大局,只拘
泥于小节,他们看待人,也不看别人的主流,而是纠缠于一点小过失。
柳文在《与友人论文书》中写道:“大玉上的瑕疵,怎么可能损害它的光泽呢?”所以司
马光在《谏院题名记》说:“处在这个官位的人,应当从大处着眼,舍弃细小之事。”
这是对每一位统治者的告诫,也是对所有人的告诫。作为统治者从大处着眼,不计较
小事小节,能够忍受自己的部下犯错误,宽以待人,才能使他们的智谋为自己所用。
西汉的陈平家里很穷,可是他从小就喜欢读书,因此村里举行社典,都由陈平主持,并
帮助屠户分肉,分得很公平。乡亲说:“不错,姓陈的小子分得好。”陈平说:“唉,如果让我
分割天下,天下也会像这肉一样被处理得很好。”起初陈平为魏王做事,因出错而不被重
用。离开魏王去跟随项羽,结果又因犯了罪跑掉了。
后来楚在荥阳包围了汉王。汉王对陈平说:“天下动乱纷争,什么时候才能安定?”陈
平说:“项王的正直之臣,只有亚父等几个人,现在若用反问计使他们互相猜疑,我们就一
定会攻破楚国。”于是汉王给陈平% 万斤黄金,让他去实施计策,从不过问金子的使用情
况。陈平运用反问计,使项羽特别猜忌亚父,不再用范增的计策,因此击败了楚国。
陈平在归顺汉高祖刘邦前,曾经为魏王、项羽等人服务,由于名声不好,都没有受到重
视。而汉高祖重用他,运用他所出的方案、妙计,获得了楚汉相争的胜利。
西汉的东郭先生,汉武帝时等待任命,他因很贫困,没有车坐,只好在雪中行走,鞋子
&!%!忍之绝学!
有上半截没有下半截,脚全部踩在地上,路上的人都取笑他。等到被拜为大夫后,佩戴青
色绶带,从宫门走出来,路上的人都羡慕他的荣华富贵。俗语说:“选马往往因为马瘦而失
去好马,选人往往因为人穷而失去良才。”马的好坏不在其肥瘦,人的能干与否不在其贫
富,也不在其是否有过小毛病,所以任用人才应本着用其之长避其之短的原则。
刘晏在唐代宗时担任转运租庸监钱使。赎买土地造船时,给钱!〃〃〃,有人说,费用有
一半就够,可以减少一些,刘晏说:“不行,要办大事,就不应该吝惜小的费用。如果斤千计
较,怎么能够长久生产呢?”以后果然像他所说的那样。
!要拍马屁———谄谀之忍
北宋王安石实行变法革新的时候,任用了一些新人做官,邵康节给他写信说:“您现在
当政。对于您的改革,一些人有看法。特别是有些有道德的人,他们虽然说话难听,常常
使你厌烦憎恶,但以后您会得到他们的帮助。相反那些善于阿谀奉承的人,目前他们的话
您听起来很顺耳,心里感到高兴,可是一旦您失势,他们之中一定有人会出卖您去求荣,应
该警惕这种谄谀之辈。”后来果如邵康节所说。深受王安石欣赏的吕惠卿就背叛了他。
古人说得好,好阿谀奉承的人不能不防。他今天能对你极尽能事地吹捧,明天他也能
对别人如此这般地炮制一番。这种人只是图一己之私利,没有什么道德、气节可言。但现
实之中却是这种人吃得开,他们随波遂流,善于溜须拍马,没有多少真本事。对于这样的
人和事,正人君子是不屑一顾的。古人对此有这样的说法:“上交不谄,知机其神,巧言令
色,见谓不仁。孙弘曲学,长孺面折;萧诚软美,九龄谢绝。郭尝元忠之便液,之间奉五
郎之溺器,朝夕挽公主车之履温,都堂拂宰相须之丁渭。节之简册,千古有愧。”
“好誉人者谀,好人誉者愚。夸燕石为瑾瑜,诧鱼目为骊珠。尊桀为尧,誉跖为柳。爱
憎夺其志,是非乱其口。世有伯乐,能品题于良马;岂伊庸人,能定驽骥之价,古人君子,闻
过则喜。好面誉人,必好背毁。”
这两段话的大意是说:与地位高的人交往不阿谀奉承,可谓悟到了交人的关键。那些
花言巧语、察颜观色的,则被认为是不仁的小人。公孙弘将学习的目的歪曲为阿谀取媚,
汲黯能当面指责汉武帝过失。萧诚和柔而善美言,张九龄因此而断绝了与他的往来。郭
品尝魏元忠的小便,宋之间为张易之等人端尿壶,赵履温甘为安乐公主拉车的牛马,丁
渭在部堂为寇准擦胡须上的汤渍。这些人载于史册,遗耻千古。
喜欢过度赞扬别人的人是佞人,喜欢听阿谀奉承的人是愚人。他们颠倒是非,讹言燕
石为美玉,将鱼眼睛说成珍珠。将暴君桀尊为仁主尧,把强盗跖誉为圣人柳下惠。因爱憎
而移其志趣喜好,说话颠倒黑白。世上有伯乐,能够品评辨识良马,岂是庸人凡才而能确
定坏马与骏马的价格!古代的君子,闻已有过则喜。好当面奉承人者,必然好背后抵毁
人。
以上是古人对谄谀的态度。古人认为一个人对上司和权势奴颜媚态是可耻的,所以
也用来告诫后人。确实,在日常工作和正常的人际交往过程中,我们会和各种各样的人打
交道,那么这里面就有一个怎么为人处世的问题。在和有权势、地位高于自己的人交往
时,应该保持自我的尊严,不卑不亢,更不去巴结讨好他们。在和地位低于自己的人相互
〃忍之绝学〃!〃#
交往时,要忍住自己的成功感、虚荣感和权势感,不疾言厉色,不冷淡对待他人,这样做才
会受到别人的尊敬。
有人认为对他人多说好话总比讲别人的坏话要好,对此占人认识得很清楚。孔子的
弟子子思回答公丘懿子说:“不明辨事情的是非而喜欢别人赞扬自己的人,是再糊涂不过
的了。不掂量是不是合于礼义,而一味阿谀奉承,对他人说好活是再谄媚不过的了。”
这里所讲的誉,就是表扬别人好的方面过了度。谀,就是不根据是非原则说话,是为
了谄佞阿媚。燕石,即燕山所产的石头,形似玉。《新序》说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宋国
的蠢人得到了一块燕石,把它当作非常珍贵的宝物,用十层皮柜子装着它,周围的客人看
见了,都掩口而笑,说:“这是燕石,和砖瓦没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人的见识短浅,才会是不分玉石,而误将石头当成玉。很多人只听了谄谀之言,合于
自己的心思,就把它当成金玉良言,这不是像那个术人保存燕石一样愚蠢吗?要忍住自己
喜欢听别人的好话,爱听别人吹捧的心理,多去注意对你进行批评的话语中有价值的东
西,这样才能做到和比自己地位高的人交往,不阿谀奉承,和比自己地位低的人相交往,不
发烦怠慢。
世界上喜欢揣摩他人心思的人,大多怀有自己的目的,察颜观色,见风使舵,元非是为
自己获得更大的利益罢了。所以《论语》中说:“话说得很动听,爱观察别人的脸色行事,仁
义就减少了。”那些言语很动听,机敏地观察别人的脸色,尽力修饰言行,用来取悦别人的
人,他的欲望虽得到满足,但本心的仁德就没有了。
西汉公孙弘,武帝时对策,被选拔任金门待诏。当时有个齐人叫辕固的,年龄!〃 多岁
了,也以贤良被征召。公孙弘非常恭敬地对待辕固。辕固说:“你要端正学风以直言,而别
把学习目的歪曲为阿谀奉承世人。”这是长者的忠告。
对人恭敬是一个尊重他人的外在表现,但是真正地接近一个人,成为知已或朋友,需
要的肝胆相照,而不是表面的恭敬。更何况有的人尊敬、佩服他人的言语不是发自内心,
而只不过是逢场作戏,虚假得不得了,所以应该戒除阿谀之言。
唐朝的张九龄和严挺之、萧诚很要好。严挺之讨厌萧诚阿谀奉承别人,就劝张九龄谢
绝和萧诚的来往。一次张九龄忽然气愤地自言自语:“严挺之太刚直,只有萧诚和柔可
人。”当时李泌在旁边。对他说:“您从布衣出身,凭借自己的正直才当上宰相,难道你还喜
欢和柔的人吗?”张九龄听了,吃了一惊,马上郑重其事地对李泌表示感谢。
这段故事反映了李泌的为人,他主张应该亲近正直的君子,而远离善于钻营,溜须拍
马的小人,忍住自己喜欢受恭维的心态。
唐朝的郭弘霸,凭借阿谀奉承的本事侍奉武则天,当上了御史。当时御史中丞魏元忠
生了病,魏元忠的属下都去问候他。而郭弘霸一个人最后才去,他请求察看病人的大小
便,并且把手指头伸进去沾了一点,放到嘴里品尝,用来检验病情的轻重程度。尝后高兴
地说:“如果味甜就让人担忧了。现在它的味苦,没有什么大伤害了。”元忠因此十分讨厌
他的阿谀奉承。
自以为得意的作法,完全不顾及自己的地位、人格,一味地讨好他人的作法,被人看不
起,也暴露了自身的卑鄙。
#〃%!忍之绝学!
唐朝的宋之间,字延清,是汾州人,武则天时担任尚方监丞、左奉宸内的官职。当时张
易之等,与武则天关系很不一般,人称张易之等五人是武则天的五郎。宋之间倾力巴结张
易之,阿谀奉承他,甚至在张易之大小便时,也给他端着溺器。后来张易之失势,宋之间也
被贬到了钦州。
自轻自贱,讨好、奉迎权贵到这种程度,让人看不起,完全是一副奴才嘴脸。这只有不
知忍谄谀的人才干得出来。
唐朝的安乐公主与太平公主都依仗她们的权势干预朝政,她们接受别人的贿赂后,为
人谋职。她们的这种活动都是用墨写诏书来委任官职,斜封后送到中书省,当时人称这种
官为斜封官。到了睿宗景云年间,临淄王起兵讨伐韦氏一族,杀死了安乐公主。当时有个
叫赵履温的司农卿,阿谀奉承安乐公主,曾经有一次脱下他的朝服,以脖套挽拉公主的牛
车。公主被杀后,赵履温飞快地赶到承天门,手舞足蹈,高呼万岁,但他的声音还没有消
失,临淄王就把他杀了,其父与子同时被杀。百姓痛恨赵履温大兴徭役,于是纷纷动手割
剐他的肉体。
赵履温还想故技重演,旧主子被杀,马上摇身一变寻求新主子,可是世上并不是所有
的人都喜欢整日谄谀他人的小人。赵履温被杀是他自取其辱。
赵宋真宗时,寇准为宰相,丁渭为参政。他们曾一起在中书省吃饭,汤洒到了寇准的
胡子上,丁渭便赶紧站起来并轻轻地为寇准擦去胡子上的汤液。寇准笑着说:“参政,你为
国家大臣,居然为你的上司抹胡子!”丁渭感到特别的羞愧。
以上阿谀奉承之辈的丑行,都被记载在史书上,因此才留下万年之遗臭,真可谓愧对
千古。所以平常为人行事时应该尽力地去克制自已的欲望,就能使自己心胸高远,不去谀
奉他人。
《占史?韩非子传》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过去有个叫弥子瑕的人,深受卫君宠爱。卫
国有法律,私自驾驭君主的车马,按罪应当砍去双脚。不久弥子瑕听说他的母亲生病了,
在晚上假借王命驾着君主的车马出去看他的母亲。卫君听说了这件事,认为他很贤惠,说
道:“真是个孝子啊!为了母亲的缘故他情愿被砍去双脚。”弥子瑕和君王在果园游玩,弥
子瑕吃了一个桃子,觉得这个桃子很甜,就把吃剩的桃子给了君主。君主说:“你真是爱
护、喜欢我啊!忘记了自己却想着我。”等到弥子瑕老了,卫君渐渐不喜欢他了。有一次弥
予瑕冒犯了卫君,卫君便说;“这个人曾经盗乘我的车子,又曾经将吃剩的桃子给我吃。”弥
子瑕开始受到宠爱而后来却变成罪人,不是因为别的,是因为他自己谄谀别人太过分,连
受他恭维、奉迎的人也产生了反感。人总是希望生活有所变化,总希望吃到不同口味的食
品,同样无论是君主和常人,每天听到是同一套东西,早晚耍心生厌烦。巴结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