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读医随笔-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润之剂,补养阴血,兼连、柏以坚之。又曰∶凡脉浮取软大,而按之滑者,湿并在胃之痰也 
;按之涩者,湿伤营经之血也。夫《内经》云∶湿流关节。又云∶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 
筋脉。如此,则血液不得流通,而燥结之证见矣。故湿之证,有筋急,(《内经》因于湿, 
大筋软短也。)口渴,(有欲饮、有不欲饮者。)大便秘结,(肺中浊气不降。)小便赤涩;(太 
阳经、腑气皆郁滞。)燥之证,有肢痿,胸满溏泻,(微溏而泻不多。)痰坚,(粘结胸中,力 
咯不出。)咳嗽。(湿咳夜甚、卧甚;燥咳昼甚、劳甚;)更有病湿脉涩,以气滞也,必兼弦 
紧;病燥脉滑,以阴虚也,必兼芤弱,按之即无。此皆同形而异实也,宜求其本而委曲以治 
之。 
按∶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亢甚皆见火化,郁甚皆见湿化,郁极则由湿而 
转见 
燥化。何者?亢甚则浊气干犯清道,有升无降,故见火化也;郁则津液不得流通,而有所聚 
,聚则见湿矣;积久不能生新,则燥化见矣。故吾尝说六气之中,皆有正化,惟燥是从转化 
而生。前人谓燥不为病,非无燥病也,谓无正感于燥之病也。凡转筋、疔疮、阴疽、心腹绞 
痛,皆燥化之极致也,皆从湿、寒、风、热转来。 
燥湿同病者,燥中有湿,湿中有燥,二气同为实病,不似同形者之互见虚象也。张石顽 
曰∶ 
每有脾湿肺燥之人,阴中之火易于上升,上升则咽喉作痛而干咳,须用贝母之润,以代半夏 
之燥,煨姜之柔,以易干姜之刚,更加姜汁竹沥,以行其滞。又有素禀湿热而挟阴虚者,在 
膏粱辈少壮时每多患此,较之中年以后触发者更剧,又与寻常湿热治法迥异,当推东垣、河 
间类中风例,庶或近之。原文云∶素禀湿热而挟阴虚者,以其平时娇养,未惯驰驱,稍有忧 
劳,或纵恣酒色,或暑湿气交,即虚火挟痰饮上升,轻则胸胁痞满,四肢乏力,重则周身疼 
痛,痰嗽喘逆。亦有血溢、便秘、面赤、足寒者,甚则痿厥瘫废不起矣。大抵体肥痰盛之人 
,则外盛中空,加以阴虚则上实下虚,所以少壮犯此最多。若用风药胜湿,虚火易于僭上; 
淡 
渗利水,阴津易于脱亡;专于燥湿,必致真阴耗竭;纯用滋阴,反助痰湿上壅。务使润燥合 
宜,刚柔协济,始克有赖。如清燥汤、虎潜丸等方,皆为合剂。复有阴阳两虚,真元下衰, 
湿热上盛者,若乘于内,则不时喘满、眩晕;溢于外,则肢体疼重麻瞀。见此,即当从下真 
寒上假热例治之,否则防有类中之虞。即此痰厥昏仆,舌强语涩,或口角流涎,或口眼 斜 
, 
或半肢偏废,非内热招风之患乎?历观昔人治法,惟守真地黄饮子,多加竹沥、姜汁,送下 
黑 
锡丹,差堪对证。服后半日许,乘其气息稍平,急进大剂人参,入竹沥、姜汁、童便,啐时 
中分三次服之。喘满多汗者,生脉散以收摄之。若过此时,药力不逮,火气复升,补气之药 
又难突入重围矣。服后元气稍充,喘息稍定,更以济生肾气丸,杂以黑锡丹一分,缓图收功 
可也。至于但属阳虚而阴不亏者,断无是理。虽邪湿干之,亦随寒化,不能为热也。即使更 
感客邪,自有仲景风湿、寒湿治法可推,不似阴虚湿热之动辄扼腕也。按此论义理精微,治 
法确凿,真不厌百回读云。 
按上所论,乃脾湿热而肾虚燥之事也。尝考《金匮》黑疸,亦即脾胃湿热流积于肾之所 
致也 
。《折肱漫录》云∶脾胃湿热盛,则克伤肾水。《内经》云∶肾者,胃之关也。水之入胃, 
其精微洒陈于脏腑经脉,而为津液,其渣滓下出于膀胱,而为小便,皆赖肾中真阳有以运化 
之。肾阳不足,则水之清浊不分,积而为饮,泛而为肿,此脾肾湿寒之证也。若脾胃湿热, 
肾阴又虚,则湿热下陷于肾,而为黑疸。何者?肾恶燥者也。肾燥而适脾湿有余,遂吸引之 
不暇矣,遂不觉并其热而亦吸之矣。湿热胶固,菀结浊气,不得宣泄,熏蒸渐渍,久郁下焦 
,致血液之中久不得引受清气,而色为浊暗矣,故为黑疸也。若早治得法,肾阴早复,则阳 
气有所助,而力足以运浊不出矣。若其始肾阴不亏,则本无借于脾之湿,而不致吸受其毒矣 
,故黑疸发原于肾燥也。故治法往往有滋阴与利水并用者,此之谓也。(按∶肾气丸,即滋 
阴利水之剂。内泽泻、茯苓、桂枝,即五苓之法也;地黄、薯蓣、山萸,滋阴之药也;丹皮 
、附子,所以行经通络也。) 



卷三证治类

寒热同形同病

属性:寒热同形者,寒极似热,阴寒逼其微阳外越也;热极似寒,所谓热深厥深也。更有久服 
温补 
,清浊混处,畏寒异常,攻以寒下之剂,而阳达寒退者。前人之名论、治案伙矣。同病者, 
真寒、真热二气并见也。如伤寒大青龙证,是寒束于外,卫陷于内,而化热也。其人必胃热 
素盛者。太阳中 ,是先伤于暑,后伤冷水,乃寒热两感之病也。《内经》论疟,义亦如此 
。此表寒里热也。须辨其浅深轻重,气分血分,而分治之。表热里寒,则有内伤生冷,外伤 
烈日,发为霍乱者;瓜果酒肉,杂然并食,发为痢疾者。至于上热下寒,是肺热肾寒,内虚 
之病也;亦有下受寒湿,逼阳上升者;前人皆有名论。独有上寒下热,真阳怫郁之证,近日 
极多。其脉沉之见滑,或兼大;浮之见弦,或兼细。其病因,或由久受湿寒,阳气不得流通 
,或因微热,过服清肃之剂。每怪前贤,绝无论及,及读许叔微破阴丹一案,乃深叹其独具 
只眼也。又有气寒血热、血寒气热之辨,即仲景荣寒卫热、卫寒荣热之事也。血热则脉形缓 
大,气寒则起伏不大而无力,血寒则脉形紧小,气热则来势盛大而有力矣。此亦前人之所未 
及也,惟叶天士通络之说,于此等病治法甚合。吾每窃取而用之,其效殊捷。又有其人本寒 
而伤于热,及本热而伤于寒,日久往往与之俱化。若初起未化,与邪盛而不化者,其治法须 
仿《内经》治胜安伏之义,恐得药后复化也。 



卷三证治类

寒热同形同病

属性:乡人李信道得疾,六脉沉不见,深按至骨,则若有力。按∶周本“若”字作“弦紧”。 
头痛 
,身温,烦躁,指末皆冷,中满恶心,两更医矣。医皆不识,止供调气药。予因诊视曰∶此 
阴中伏阳也。仲景法中无此证,世人患此者多。若用热药以助之,则为阴邪隔绝,不能导引 
真阳,反生客热;若用冷药,则所伏真火,愈见消烁。须用破散阴气,导达真火之药,使火 
升水降,然后得汗而解。授破阴丹二百粒,作一服,冷盐汤下。不半时,烦躁狂热,手足躁 
扰按∶周本“躁”作“燥”。其家大惊。予曰∶此俗所谓换阳也,无恐。须臾稍定,略睡, 
已中汗矣。自昏达旦方止,身凉而病除。硫黄、水银、陈皮、青皮四味,面丸,冷汤下,名 
破阴丹。 



卷三证治类

阴盛阴虚脉证辨

属性:(篇中所援诸论,并出张石顽《医通》) 
《内经》云∶阴盛生内寒,阴虚生内热。其证候不同矣。阴虚之脉,数散而涩;阴盛之 
脉, 
迟紧而涩。其脉象不同矣。阴虚宜甘润填阴,阴盛宜辛温振阳。其治法更不同矣。况阴盛格 
阳于外,与阴虚阳越于外,其机括尤不同也。阴踞于内,升降不调,阳欲内返而不得,此阴 
力之能格阳也;阴虚不能维阳,无根之阳不能内返,游弋于外,此微阳之自外越也。而前贤 
每以脉浮而大,按之无力,为阴寒内盛之脉;以面热戴阳,烦躁不安,为阴寒内盛之证。喻 
嘉言所讥为传派不清者也,殊不知此正阴虚阳越之事。其治宜温润填阴以安阳,无大热温经 
以回阳也。至于脉沉细而疾,渴欲饮水,烦躁闷乱,此阴痼于外,阳怫于内之象也,而曰阴 
盛格阳,水极似火,不亦误乎?即用热剂,如许氏之破阴,亦彻外阴以透伏阳,岂驱逐伏阴 
之谓乎?若夫所谓内外有热,其脉沉伏,不洪不数,但指下沉涩而小急,此为伏热,不可误 
认虚寒,以温热治之,是益其热也。此又阴虚而阳气下陷,入于阴中,所谓荣竭卫降者也, 
与上文阴盛阳郁之证,又自霄壤。大抵阴盛于内,为内实,其脉象决无按之反芤者,非牢即 
坚,即细紧耳!惟阴虚者,精血内空,阳气外迫,其脉则浮大而芤矣。第阴盛之人,有阳虚 
,有阳不虚;阴虚之人,有阳盛,有阳不盛。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喻嘉言有三分七分、昼 
服夜服之论矣。此专就虚劳一病言之也。若寻常杂病,只于本病对治剂中,用药略有偏寒偏 
热、兼升兼降、重散重敛之不同耳!即如阴盛之人,阳虚者,直用温经回阳矣;阳不虚者, 
用温化之药,加以微苦微酸,清肃浮阳,使之内合也。阴虚之人,阳盛者,是内热也,宜甘 
润咸润以填阴,佐以参、 、升、柴补气建中之品,提挈阳气出返阳位也;阳不盛者,即浮 
阳外越也,宜温润兼补脾肾,酸辛并用可矣。此内伤治法之大略也。总宜审察脉象,以决病 
机,无惑于重按全无是为伏阴之说,庶不致寒热攻补之倒施耳! 
东垣治一人脚漆痿弱,下尻臀皆冷,阴汗臊臭,精滑不固,脉沉数有力,是火郁于内, 
逼阴 
于外也。精不固者,髓中混以湿热也。小柴胡去参,加茯苓、胆草、黄柏苦寒泻之而愈。 
节庵治一壮年,夏间劳役后,食冷物,夜卧遗精,遂发热,痞闷。至晚,头额时痛,火 
热上 
乘也;两足不温,脾气不下也。医谓外感夹阴,以五积散汗之,烦躁,口渴,目赤,便秘。 
明 
日,以承气下之,但有黄水,身强如痉,烦躁更剧,腹胀喘急,舌苔黄黑,已六七日矣。诊 
其脉,六七至而弦劲,急以黄龙汤,下黑物甚多,腹胀顿宽,烦躁顿减,但夜间仍热,舌苔 
未尽,更与解毒汤,合生脉散,加地黄,二剂热除,平调月余而安。 



卷三证治类

瘟疫脉沉

属性:近日时疫之病,有所谓喉痧者,初起脉俱沉细,三部以两尺为甚,两尺又以左手为甚, 
其初 
至数尚清,应指有力,一二日后渐见躁疾,模糊伏匿,按之即散。旧谓∶瘟病邪从中道,起 
于阳明,其脉右大于左。窃谓∶此乃热浊之毒瓦斯熏蒸肺胃,脉形必是缓长洪大,浑浑不清, 
为气浊而中焦湿热也。近时病情,乃邪伏少阴,或冬暖不寒,阳气不潜,阴精消散;或膏粱 
无节,脾胃浊热下流,克伤肾水;或房室无度,阴精下夺,至春阳气欲升,阴精不能载阳上 
达。故虚阳之已升者,中道而止于咽喉,不能达于大表也。其毒瓦斯之未能全升者,下陷于肾 
中,熏蒸燔灼,阴尽而死。所谓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也。治法,尝拟用猪肤汤、麻 
辛附子汤,二方并用,减麻黄,附子改用生者,并重加党参,以达其毒,毒散阴可存矣。世 
每泥于喉证发于肺胃之成法,用苦寒清降,以清肺胃,故热毒愈无由达也。张石顽曰∶伤寒 
以尺寸俱沉为少阴;少阴一经,死证最多,为其邪气深入,正气无由自振也。若夫春夏温病 
热病,而见沉小微弱短涩者,此伏热之毒滞于少阴,不能撑出阳分,所以身大热而足不热者 
,皆不救也。惟沉而实,见阳明腑实证者,急以承气下之,不可拘于阳证阴脉例也。凡时行 
疫疠,而见沉脉,均为毒邪内陷,设无下证,万无生理。此论可谓详矣。至谓脉沉无下证必 
死者,为其不可下也,下之亦必死。然则于万死之中,而求一生,宜何道之从?曰∶不从下 
夺,而从上;重填其阴,以举其阳,庶有几乎!何者?此人金水并虚,木火并实,实者散之, 
虚者滋之;金复则自上而挈之,水复则自下而托之。如此而不生,可告无罪矣。近有自负明 
医,专用桂、附、椒、姜,燥阴耗血,谬称托邪外出,引火归原,应手辄毙。其罪与用苦寒 
清上者等。 



卷三证治类

血热血干

属性:伤寒阳明病,有热入血室证。妇人伤寒,经水适来适断,血室空虚,邪易陷入,有热入 
血室 
证。其证皆谵言妄语,甚或狂走见鬼,午前明了,午后昏瞀,入夜尤甚,倦卧,不知饮食, 
不能转侧。其病之轻重,固由热之微甚,而亦有血虚、血实之分。血实,则邪热之浊气有所 
聚而见重;血虚,则津枯神散,邪不得聚,反能略知人事。其治法亦有偏重攻血,偏重养津 
之殊矣。 
赵晴初曰∶凡外感之病涉心者,皆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