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临证指南医案-第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薤白(三钱) 杏仁(三钱) 半夏(三钱) 姜汁(七分) 浓朴(一钱) 枳实(五分) 
徐(六一) 胸痹因怒而致。痰气凝结。 
土栝蒌 半夏 薤白 桂枝 茯苓 生姜 
王(五七) 气逆自左升。胸脘阻痹。仅饮米汤。形质不得下咽。此属胸痹。宗仲景法。栝蒌薤白汤。 
又 脉沉如伏。痞胀格拒。在脘膈上部。病患述气壅。自左觉热。凡木郁达之。火郁发之。患在上 
宜吐之。 
巴豆霜(一分制) 川贝母(三分) 桔梗(二分) 
为细末服。吐后。服凉水即止之。 
某(二六) 肺卫窒痹。胸膈痹痛。咳呛痰粘。苦辛开郁为主。当戒腥 。 
栝蒌皮 炒桃仁 冬瓜子 苦桔梗 紫菀 川贝母 
华 阳气微弱。胸痹。苓桂术甘汤。 
某(二十) 脉弦。色鲜明。吞酸胸痹。大便不爽。此痰饮凝冱。清阳失旷。气机不利。法当温通阳气为主。 
薤白 杏仁 茯苓 半夏 浓朴 姜汁 
某(三八) 气阻胸痛。 
鲜枇杷叶 半夏 杏仁 桔梗 橘红 姜汁 
某 脉沉。短气咳甚。呕吐饮食。便溏泻。乃寒湿郁痹。胸痹如 。无非清阳少旋。(寒湿郁痹)小半夏 
汤加姜汁。 
王(三三) 始于胸痹。六七年来。发必呕吐甜水黄浊。七八日后渐安。自述病发秋月。意谓新凉天降。 
郁折生阳。甘味色黄。都因中焦脾胃主病。仿内经辛以胜甘论。(脾胃阳虚) 
半夏 淡干姜 杏仁 茯苓 浓朴 草蔻 姜汁法丸。 
某 痛久入血络。胸痹引痛。(血络痹痛) 
炒桃仁 延胡 川楝子 木防己 川桂枝 青葱管 
胸痹与胸痞不同。胸痞有暴寒郁结于胸者。有火郁于中者。有寒热互郁者。有气实填胸 
而痞者。有气衰而成虚痞者。亦有肺胃津液枯涩。因燥而痞者。亦有上焦湿浊弥漫而痞 
者。若夫胸痹。则但因胸中阳虚不运。久而成痹。内经未曾详言。惟金匮立方。俱用辛滑温 
通。所云寸口脉沉而迟。阳微阴弦。是知但有寒症。而无热症矣。先生宗之加减而治。亦惟 
流运上焦清阳为主。莫与胸痞结胸噎膈痰食等症混治。斯得之矣。(华玉堂) 
徐评 此即俗名心头痛也。病有数种。偶然卒得者。不外仲景栝蒌薤白汤。其余诸种。各有治 
法。非一煎剂所能必愈也。案中俱不能见及。 

卷四

属性:王 受寒哮喘。痰阻气。不能着枕。(寒) 
川桂枝(一钱) 茯苓(三钱) 淡干姜(一钱) 五味(一钱同姜捣) 杏仁(一钱半) 
炙草(四分) 白芍(一钱) 制麻黄(五分) 
卜(十九) 哮喘。当暴凉而发。诊脉左大右平。此新邪引动宿邪。议逐伏邪饮气。小青龙法。 
徐(四一) 宿哮廿年沉痼之病。无奏效之药。起病由于惊忧受寒。大凡忧必伤肺。寒入背俞。内合肺 
系。宿邪阻气阻痰。病发喘不得卧。譬之宵小。潜伏里 。若不行动犯窃。难以强执。虽治当于 
病发。投以搜逐。而病去必当养正。今中年谅无大害。精神日衰。病加剧矣。肾气去桂膝 
病发时。葶苈大枣汤或皂荚丸。 
陈(四八) 哮喘不卧。失血后。胸中略爽。苇茎汤加葶苈大枣。 
某(十三) 哮喘久咳。 
桂枝木 杏仁 橘红 浓朴 炒半夏 炒白芥子 
马(三二) 宿哮痰喘频发。(哮兼痰饮) 真武丸。 
朱(五一) 宿哮咳喘。遇劳发。小青龙去麻辛加糖炒石膏。 
邹(七岁) 宿哮肺病。久则气泄汗出。脾胃阳微。痰饮留着。有食入泛呕之状。夏三月。热伤正气。宜常 
进四君子汤以益气。不必攻逐痰饮。(气虚) 
人参 茯苓 白术 炙草 
哮与喘。微有不同。其症之轻重缓急。亦微各有异。盖哮症多有兼喘。而喘有不兼哮者。要 
知喘症之因。若由外邪壅遏而致者。邪散则喘亦止。后不复发。此喘症之实者也。若因根 
本有亏。肾虚气逆。浊阴上冲而喘者。此不过一二日之间。势必危笃。用药亦难奏功。此喘 
症之属虚者也。若夫哮症。亦由初感外邪。失于表散。邪伏于里。留于肺俞。故频发频止。淹 
缠岁月。更有痰哮咸哮醋哮。过食生冷。及幼稚天哮诸症。案虽未备。阅先生之治法。大概 
以温通肺脏。下摄肾真为主。久发中虚。又必补益中气。其辛散苦寒豁痰破气之剂。在所 
不用。此可谓治病必求其本者矣。此症若得明理针灸之医。按穴灸治。尤易除根。噫。然则 
难遇其人耳。(华玉堂) 

卷四

属性:伊芳 先寒后热。不饥不食。继浮肿喘呛。俯不能仰。仰卧不安。古人以先喘后胀治肺。先胀后喘 
治脾。今由气分 郁。以致水道阻塞。大便溏泄。仍不爽利。其肺气不降。二肠交阻。水谷蒸腐 
之湿。横趋脉络。肿由渐加。岂乱医可效。粗述大略。与高明论证。(肺郁水气不降) 
肺位最高。主气。为手太阴脏。其脏体恶寒恶热。宣辛则通。微苦则降。若药气味重浊。直入 
中下。非宣肺方法矣。故手经与足经大异。当世不分手足经混治者。特表及之。 
麻黄 苡仁 茯苓 杏仁 甘草 
某 气逆咳呛喘促。小青龙去桂枝芍草加杏仁人参。 
某 气逆咳呛喘急。 
淡干姜 人参 半夏 五味 茯苓 细辛 
单 疮毒内攻。所进水谷不化。蒸变湿邪。渍于经隧之间。不能由肠而下。膀胱不利。浊上壅遏。 
肺气不降。喘满不堪着枕。三焦闭塞。渐不可治。议用中满分消之法。必得小便通利。可以援救。 
葶苈 苦杏仁 桑皮 浓朴 猪苓 通草 大腹皮 茯苓皮 泽泻 
汪 脉弦坚。动怒气冲。喘急不得卧息。此肝升太过。肺降失职。两足逆冷。入暮为剧。议用仲景 
越婢法。(肝升饮邪上逆) 
又 按之左胁冲气便喘。背上一线寒冷。直贯两足。明是肝逆挟支饮所致。议用金匮旋复花汤法。 
旋复花 青葱管 新绛 炒半夏 
姜 劳烦哮喘。是为气虚。盖肺主气。为出气之脏。气出太过。但泄不收。则散越多喘。是喘症之 
属虚。故益肺气药皆甘。补土母以生子。若上气散越已久。耳目诸窍之阻。皆清阳不司转旋 
之机。不必缕治。(中气虚)人参建中汤去姜。 
沈(二三) 晨起未食。喘急多痰。此竟夜不食。胃中虚馁。阳气交升。中无弹压。下焦阴伤。已延及胃。难 
以骤期霍然。(胃虚) 
黄精 三角胡麻 炙草 茯苓 
吴 浊饮自夜上干填塞。故阳不旋降。冲逆不得安卧。用仲景真武法。(肾阳虚浊饮上逆) 
人参 淡熟附子 生淡干姜 茯苓块 猪苓 泽泻 
徐(四二) 色痿腠疏。阳虚体质。平昔喜进膏粱。上焦易壅。中宫少运。浓味凝聚蒸痰。频年咳嗽。但内 
伤失和。薄味自可清肃。医用皂荚搜攒。肺伤气泄。喷涕不已。而沉锢胶浊。仍处胸背募俞之 
间。玉屏风散之固卫。六君子汤之健脾理痰。多是守剂。不令宣通。独小青龙汤。彻饮以就太 
阳。初服喘缓。得宜通之意。夫太阳但开。所欠通补阳明一段工夫。不得其阖。暂开复痹矣。且 
喘病之因。在肺为实。在肾为虚。此病细诊色脉。是上实下虚。以致耳聋鸣响治下之法。壮水 
源以熄内风为主。而胸次清阳少旋。浊痰阻气妨食。于卧时继以清肃上中二焦。小剂守常。 
调理百日图功。至于接应世务。自宜节省。勿在药理中也。(肾气不纳) 
熟地(砂仁制) 萸肉 龟甲心 阿胶 牛膝 茯苓 远志 五味 磁石 秋石 
蜜丸。早服。卧时另服威喜丸。竹沥姜汁泛丸。 
张(三十) 幼年哮喘已愈。上年夏令。劳倦内伤致病。误认外感乱治。其气泄越。哮喘音哑。劳倦不复。 
遂致损怯。夫外感之喘治肺。内伤之喘治肾。以肾主纳气耳。 
加减八味丸每服二钱五分盐汤下 六服。 
胡(六十) 脉沉。短气以息。身动即喘。此下元已虚。肾气不为收摄。痰饮随地气而升。有年。陡然中厥 
最虑。 
熟地 淡附子 茯苓 车前 远志 补骨脂 
吴 气不归元。喘急跗肿冷汗。足寒面赤。中焦痞结。先议通阳。 
熟附子 茯苓 生姜汁 生白芍 
王(十九) 阴虚喘呛。用镇摄固纳。 
熟地 萸肉 阿胶 淡菜胶 山药 茯神 湖莲 芡实 
翁(四二) 脉细尺垂。形瘦食少。身动即气促喘急。大凡出气不爽而喘为肺病。客感居多。今动则阳 
化。由乎阴弱失纳。乃吸气入而为喘。肾病何辞。治法惟以收摄固真。上病当实下焦。宗肾气 
方法意。 
熟地 萸肉 五味 补骨脂 胡桃肉 牛膝 
茯苓 山药 车前子 蜜丸。 
沈(二三) 阴虚阳升。气不摄纳为喘。 
熟地 萸肉 五味 海参胶 淡菜胶 茯神 山药 芡实 湖莲肉 紫胡桃 
杨(六一) 老年久嗽。身动即喘。晨起喉舌干燥。夜则溲溺如淋。此肾液已枯。气散失纳。非病也。衰也。 
故治喘鲜效。便难干涸。宗肾恶燥。以辛润之。 
熟地 杞子 牛膝 巴戟肉 紫衣胡桃 青盐 补骨脂 
陈(氏) 咳喘则暴。身热汗出。乃阴阳枢纽不固。惟有收摄固元一法。 
人参 炙草 五味 紫衣胡桃 熟地 萸肉炭 茯神 炒山药 
又 摄固颇应。 
人参 附子 五味 炙黄 白术 
某 疮痍疥疾。致气喘咳出血痰。固是肺壅热气。今饮食二便如常。行动喘急。与前喘更有分 
别。缘高年下虚。肾少摄纳。元海不固。气逆上泛。是肿胀之萌。宜未雨绸缪。六味丸加牛膝 车前胡桃。 
孙 望八大年。因冬温内侵。遂致痰嗽暮甚。诊脉大而动搏。察色形枯汗泄。吸音颇促。似属痰 
阻。此乃元海根微。不司藏纳。神衰呓语。阳从汗出。最有昏脱之变。古人老年痰嗽喘症。都从 
脾肾主治。今温邪扰攘。上中二焦留热。虽无温之理。然摄固下真以治根本。所谓阳根于阴。 
岂可不为讲究。 
熟地炭 胡桃肉 牛膝炭 车前子 云茯苓 青铅 
某 热炽在心。上下不接。冲逆陡发。遍身麻木。喘促昏冒。肾真不固。肝风妄动。久病汤药无功。 
暂以玉真丸主之。 
喘症之因。在肺为实。在肾为虚。先生揭此二语为提纲。其分别有四。大凡实而寒者。必挟 
凝痰宿饮。上干阻气。如小青龙桂枝加朴杏之属也。实而热者。不外乎蕴伏之邪。蒸痰化 
火。有麻杏甘膏。千金苇茎之治也。虚者。有精伤气脱之分。填精以浓浓之剂。必兼镇摄。肾 
气加沉香。都气入青铅。从阴从阳之异也。气脱则根浮。吸伤元海。危亡可立而待。思草木 
之无情。刚柔所难济。则又有人参河车五味石英之属。急续元真。挽回顷刻。补天之治。古 
所未及。更有中气虚馁。土不生金。则用人参建中。案集三十。法凡十九。其层次轻重之间。 
丝丝入扣。学人宜深玩而得焉。(邵新甫) 
徐评 此篇治下之法已备。治上之法尚多遗漏。不可不讲也。 

卷四

属性:某 面冷频呃。总在咽中不爽。此属肺气 郁。当开上焦之痹。盖心胸背部。须藉在上清阳舒 
展。乃能旷达耳。(肺气郁痹) 
枇杷叶 炒川贝 郁金 射干 白通草 香豉 
王 脉微弱。面亮戴阳。呃逆胁痛。自利。先曾寒热下利。加以劳烦伤阳。高年岂宜反复。乃欲脱 
之象。三焦俱有见症。议从中治。(阳虚浊阴上逆) 
人参 附子 丁香皮 柿蒂 茯苓 生干姜 
陈 食伤脾胃复病。呕吐发呃下利。诊两脉微涩。是阳气欲尽。浊阴冲逆。阅方虽有姜附之理 
阳。反杂入 归呆钝牵掣。后方代赭重坠。又混表药。总属不解。今事危至急。舍理阳驱阴无别法。 
人参 茯苓 丁香 柿蒂 炮附子 干姜 吴萸 
某 脉歇止。汗出呃逆。大便溏。此劳倦积伤。胃中虚冷。阴浊上干。 
人参 茯苓 生淡干姜 炒川椒 炒乌梅肉 钉头代赭石 
黄 脉小舌白。气逆呃忒。畏寒微战。胃阳虚。肝木上犯。议用镇肝安胃理阳。 
人参 代赭石 丁香皮 茯苓 炒半夏 淡干姜 
又 舌白胎浓。胃阳未醒。厥逆。浊阴上干为呃。仍用通法。 
人参 淡附子 丁香皮 淡干姜 茯苓 
又 照方加姜汁柿蒂。 
又 人参 炒川椒 附子 茯苓 淡干姜 炒粳米 
呃逆一症。古无是名。其在内经本谓之哕。因其呃呃连声。故今人以呃逆名之。观内经治 
哕之法。以草刺鼻嚏。嚏而已。无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惊之亦可已。然历考呃逆之症。其 
因不一。有胃中虚冷。阴凝阳滞而为呃者。当用仲景橘皮汤。生姜半夏汤。有胃虚虚阳上 
逆。病深声哕者。宜用仲景橘皮竹茹汤。有中焦脾胃虚寒。气逆为呃者。宜理中汤加丁香。 
或温胃饮加丁香。有下焦虚寒。阳气竭而为呃者。正以元阳无力。易为抑遏。不能畅达而 
然。宜用景岳归气饮。或理阴煎加丁香。有食滞而呃者。宜加减二陈加山楂乌药之属。或 
大和中饮加干姜木香。凡此诸法。不过略述其端。其中有宜有不宜。各宜随症施治。不 
可以此为不易之法。故先生谓肺气郁痹。及阳虚浊阴上逆。亦能为呃。每以开上焦之痹。 
及理阳驱阴。从中调治为法。可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