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60-脉症治方-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书名:脉症治方
作者: 
朝代: 
年份: 



属性:余当读方技传。至扁鹊善治病。秦太医令李醯使人刺杀之。未当不废书而叹也。曰庸医之嫉能 
益至此乎?夫庸医者。当以药杀人。固囿于才。而暗于识矣。其心或本不欲误人。则犹有可原。使得秘术而 
传焉不转庸为良乎。今不自耻。其能之庸徒解妒贤嫉能。是泥方误人。与阴贼害人者。罪同实也。终其身 
为人之贼而已。又怪扁鹊者。明能洞见垣。一方而不能烛。李醯之嫉忌术。足以起死人智不能全身以还 
害岂非正道之难容从。古圣贤夫皆然。固不独医师技术之流乎语。曰。士无贤不肖。入门见嫉。名医国手 
间世而仅一。见嫉能之子。往往不绝于世。越二千余年而有吴春严先生遇毒一事。先生讳正伦。字子叙。 
别号春严。今医家所传养生类要诸方。即其书与其人也。先生幼而失怙。家贫不能从师。童年畜鸡积卵 
以购书读。谓儒业必登第仕宦。而后能济生利物。不必登第仕宦而可以济生利物。莫如医。于是弃儒业 
不事。专精医。壮岁游京师值。穆宗有贵妃善病日。就困太医院。屡药不效。诏求良医疗治之。春严公以 
布衣应诏。为诊脉呈方一药而愈。太医某者既愧其方不售。而又自身居高位。布衣疏贱一旦技出以上 
。且惧移主眷而夺其位。于是忌心识。杀机兆矣。置毒卮中以饮。公相对尽欢。公归就枕。午夜忽大笑数声。 
有次子。从公闻其声。疑公喜其方速效鸣得意也。平明启衾僵卧物故。死时年仅四十。然则先生术 
太医之忌。虽有全身之智。猝不及防。此与泰医事。适相烦。古今人同事。亦同正道之难容。 
宁独一醯之嫉忌乎。韩非子曰。秦医虽善除。不能自弹也。乃于公益信然。彼小人者。计能贼善良。至其所 
为书。与其所为名。卒不能少毁而掩蔽之也。扁鹊虽见刺。而古今以良医。闻春严公虽遇毒。公之书至今 
而流传岐黄家。多奉为绳尺。子孙盖世传之。公曾孙有冲孺翁者。曰。吾先曾祖善着书。书存数种。有活人 
心监、有养生类要、有脉症治方、虚车 等书。惟类要一书。久行于世。余尚秘青囊在我。后人责其可辞。于 
是研精较订。梓其书传之。脉症治方此其一也。冲孺翁亦世其家学。州闾疾病者。多在门梓。未就而翁即 
世翁之子侄。善承翁志。并成春严公之志。欲使是书终表见于世。而谒予问。序余颔之而未报也。明年秋 
适余较士秦中骢车行部道扁鹊之墓。感鹊技高而遇刺。又感春严公事与鹊适相类。又喜公后人能世 
其家学。是书行。不仅以发明先业循其方。以济生利物。其有功于生人者甚大。遂 笔而为之序。余闻公 
殁时。仲子居敬公辞行简在旁。年才舞象力能持其丧归。兄弟皆读书。而恒苦 糜。不继居敬公读父 
书。继父业。而以资兄弟勤读。兄居易讳行素。弟居可讳行兆。皆举明经官学博最有名。黉序至今。比五世 
而读书知医者。蝉联不绝。春严公益泽流姚远哉。 
x时康熙癸丑阳月秦中督学使者洪琮拜题x 


刻脉症治方序
属性:署卫生家言者。或曰方脉。或曰症治。犹四时错举。春秋其实各有义也。脉主内症。主外有一脉。而诸症同 
者。此症得此脉则生。彼症得此脉不必生。有一症而诸脉异者。某症得。某脉则善。某症得。某脉未必善。有 
脉症浅深不相应凶吉。或相反则主脉不主症者。什七主症不主脉者。什三此脉症之不可混也。治通一 
症而言。方指专剂而言。有合数方治一症。名相反实相成者。有分一方治数十百症特殊。先后别轻重者 
。有与闻施。治之规模而主方未善。厥效不克。臻有恪守百验之古方。而施治失宜。不惟无益。甚且有害者 
此方治之主可混也。故余往往语。病家尤详于症。告学道人尤详于治。幸不河汉余言矣。澄水吴子冲孺 
。暨从弟任弘深得医家三昧迹。其言论多与余同。而复时发余之所未逮。癸巳夏。冲孺尊人涵虚。公患癃 
闭。余以是过从。欲见留信宿不可得。因索其曾大父春严公一编袖归读之。是所谓详于脉。不略于症。详 
于方。不略于治者也。然其为幅仅二百余。未满十万言。于以 轩岐绎长沙河间主婺朱氏而 及诸家 
庶几备矣。余以是勉。冲孺氏梓行之。以嘉惠来学故虽不能序其所以然。而亦不敢默也。则亦言其论 
方。先论治者。以告于世而已。挑灯竟读越宿而序。既成终不待信而已。振手告别也。 
x癸巳六月后学程道衍敬通氏灯下拜题x 


刻脉症治方小言
属性:医固非小技也。上之察连气之变迁。下之原方土之殊异远之。窥两圣之奥 近之通。群哲之源流。庶几 
乎切脉有必中之方。而临症无不平之治。虽技乎进于道也。已往者。先大人为余小子言。曾大父春 
严公幼失怙。资颖嗜学年舞象已博。极群书每典衣以补不逮。尤笃好医医。日进小试之乡曲间。罔弗验 
者。已而游三吴。服膺平湖陆声野先生从之游。既告归犹不远千里而析疑。因着有虚车录一书。方是时 
。公之全活人甚众。名藉藉吴越间矣。已而东游齐。悲其人之不善摄生也。着养生类要。诏之比入燕不 
戒。而孚日起名。公卿之剧疾而甚。则救大司马王。公于已死。慨然谓运气变迁方域殊异。非身阅寒暑足 
遍南北者。未能知此医验录所由作也。由是誉噪京师。声闻于大内。方是时明神宗皇帝尚在。襁会不 
豫。一七而痊。越月。某贵主弥留。亦应手愈沐明穆宗皇帝奖谕甚盛。赏赉甚丰。一夕。诸太医官公治具酒 
公。公坦衷人弗疑也。酒而归达曙遂不起。时大父居敬。公以侍养。兼肆业侍侧视 
之。已不可治矣。甚矣。人心之险。与嗟乎罢。盛则必争名高。则必忌朝市尽尔方技。犹然甚矣。夫人心之险 
也。时先大人教小子至此。未尝不涕下。 发上指也。先是类要一书梓于齐。不啻洛阳纸贵矣。若医验 
录成于燕。及活人心。监脉症治方成于手便辑古格。论录师说之余。而酌以己见。尚未布诸天下也。余小 
子窃窥斯道。着述家多矣。或引前证后。而雅郑之杂陈。或葺案搜奇。而枣芰之偏隘。偏则阙。遗而嗟。其少 
杂陈。则芜蔓而叹其多。若脉症治方一书。察其脉随审其症。教之治。又主以方。井井有条。意多辞简。辙表 
辙里。至大至精。下学可与。遵途而上达。无能立异。倘所称汇群哲之源流。而探圣人之奥 者。其在斯乎。 
先大父善读父书。凡诸父兄弟畴敢不敬其业。代有能者。惟小子HT 焉后之胜冠。时偶膺疾。因辍举子 
业覆读曾大父诸书。忻然有得。而疾亦瘳。既而思小道不能致远。遂持筹游。吴越淮海间。所如多合会 
。亲友有疣痼不起者。按脉审症。而定方。以治之。无有不效。此非余小子之效。曾大父之书之效也。耄而 
归。卧南窗念。欲合梓。曾大父诸书。俾其功在一时者。在后世。而小子亦得以验之。已者公之人庶几不 
大拂乎天地之心。与古今圣贤之志尔岁歉不继。谨以脉症治方先之用。俟昆弟子侄力田有秋务成 
斯志。云已酉菊月。鲁孙象先百拜谨书。 


脉症治方凡例
属性:一此书专以六气四因为主。盖风寒暑湿燥火自外而致。气血痰郁自内而生。虽曰变幻多端。 
大要皆不越此。 
一治病。必以脉为先。脉不明。则无由识症。而阴阳寒热。亦无从辨。故引用脉义。专以崔 
真人脉诀为主。而以王叔和脉经参之。其有未备者。则 附己意。一脉明。而后审症。症不 
审。则无以施治。故论症专以内经为主。次以刘张李朱四家议论为羽翼。或未备。则参以诸 
家之说。而直称某书云。或某云。使阅者知有根据。 
一症明。而后论治。治法不明。则用药无所据。故治法亦以内经。四子为主然后参以诸家之 
说。有合经意者。则录之。未备者。则 附已意以补之。其余概不敢泛录。恐雅郑之混也。 
一治法明。而后义方。方不当。则不能愈疾。故立方专取古之名方一二道为主。顺四时变症 
。随症加减。则庶乎无胶柱之诮矣。 
一按脉审症。因症酌治。因治定方。四者相承。诚于此四者无讹。而医无余理矣。书中分门 
别类。既已条理井然。而每门类中。又复挨次编辑。首论脉。次论症。次论治。次论方。使 
见者了如指掌。故即以是名书。庶阅者。可因名思义也。 
一症治内。或宜用别方。悉探附于卷末。以便检阅。 
一妇人小儿诸症。虽有胎产血气惊疳变蒸痘疹之异。亦不外乎六气四因。然病同丈夫者。治 
亦同法。余症亦各附于篇内。兹不详及。 
一药方。悉照今之分两。以一帖为式。所以便用也。 
一纂述此书。甚有便于初学。所谓下学之事也。而上达之功。亦不外此。 
然人命匪轻。何敢自信为议论之已精。采摭之尽当。设有疵漏 
。惟高明之士。幸垂正焉。 
x春严吴正伦议。x 

卷之一
风门
属性:(中风瘫痪疠风惊风附 伤风) 

卷之一风门
中风(附瘫痪疠风惊风)
属性:脉脉诀云∶浮为中风。又云∶阳浮而滑。阴濡而弱者。为中风。寸浮而滑者为痰。微而弱者 
为虚。缓而涩者为血虚。微而迟或沉者为气虚。浮大为风。浮数为热。浮迟为寒。浮缓而涩 
为皮肤不仁。浮滑散大为瘫痪。浮弦急数为惊风发搐。大抵六经之脉。亦与伤寒同。但少瘥耳。 
症内经曰∶风之伤人也。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偏枯。(半身不遂是也)或为疠风。或为 
惊搐。皆风之所为也。抑考风有中腑中脏中血脉之异。中腑者。面如五色。恶风恶寒。拘急 
不仁。或中身之后。或中身之前。皆易治。中脏者。唇吻不收。舌卷不转而失音。鼻不闻香 
臭。眼昏耳聋。大小便闭皆难治。中血脉者。口眼歪斜。语言謇涩。口吐涎沫。又有寒中热中 
瘫痪疠风惊风之类。此皆属湿热。或痰火兼血虚也。亦有气中。因七情所伤。与中风相似。 
若作风治。杀人多矣。盖中风者身温。且多痰涎。中气者身凉。而无痰涎。有此不同。丹溪 
云。真中风邪者甚少。若阴虚阳乏。痰火内炽。或内伤饮食。变为卒暴僵仆之病。类乎中风 
。则常有之。世医不分。悉以风治。杀人多矣。又云。真中风邪。西北人有。东南之人。只 
是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张仲景云。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经络空虚。贼邪不泻 
。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 辟不仁。邪在于络。肌肤不仁。在经则重 
不胜。入腑则不识人。入脏则吐沫难言。刘河间云。中风者。非为肝木之风实甚而卒中之。 
亦非外中于风。由乎将息失宜。心火暴甚。肾水虚衰。不能制之。则阴虚阳实。而蒸热拂郁 
。心神昏冒。筋骨不用。而卒倒无知也。或因喜怒思悲恐。五志过极。皆为火甚故也。李东 
垣云。中风者非外来风邪。乃本气自病也。凡人年逾四旬。气衰之际。或因忧喜忿怒伤其气 
者多有之。若壮岁体肥。则间有之。亦是形盛气衰所致。亦有贼风袭虚而伤者。说者谓昔人 
主乎风河间主乎火。东垣主乎气。丹溪主乎湿。而有昔人三子各得其一之说。殊不知河间之论 
实具于火类之下。而不以风言。且别注中风论治甚详。东垣谓自内伤气。且曰亦有袭虚挟风 
。而分在腑在脏之异。丹溪谓因于湿热。必曰外中者亦有。三子何尝偏于火气湿而言无中风 
也耶。愚谓风者乃六淫之一。流行于四时。浩荡于天地。上下八方。无所不至。人居其中犹 
鱼在水。水淡则鱼瘦。气乖则人病。体之虚者即感而伤之。但所受浅深不同。八方虚实有异耳。 
治东垣云。中腑者多着四肢。有表症而脉浮。恶风寒。拘急不仁。或肢节废。治宜汗之。中 
脏者。多滞九窍。唇缓失音。耳聋鼻塞。目瞀。大便秘结。或气塞涎上。不语昏危多致不救 
。治宜下之。中血脉则口眼歪斜。三者治各不同。若中血脉而外有六经。之形症则从小续命 
汤加减以发其表。调以通圣辛凉之剂。若中腑而内有便溺之阻隔。肢不能举。口不能言。此中 
经也。宜大秦艽汤。羌活愈风汤。补血以养筋。瘫痪者。有虚有实经谓土太过。则令人四肢 
不举。此膏粱之疾。非肝肾之虚。宜泻之。令土平而愈。三化汤调胃承气汤选而用之。脾虚 
亦令人四肢不举。治以十全四物。去邪以留正也。至于子和用汗吐下三法治之。盖吐者如水 
郁则达之。谓吐之令其条达也。汗者风随汗出也。下者推陈致新也。失音闷乱。口眼歪斜者 
。以三圣散吐之。如牙关紧急者。鼻内灌之。吐出涎沫。口自开也。次用凉膈�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