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65-伤寒明理论-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而无 
声也。若哕则吃吃然有声者是也。哕者成金也。胃受疾故哕。 
哕也。KT 皆胃之疾。但轻重有差尔。虚寒相搏。反饮水令汗大出。水得寒气。冷必 
相搏。其人即KT 。言胃气虚竭也。伤寒大吐大下之后。极虚复极汗出者。其人外气 
怫郁。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又胃中虚冷。不能食 
者。饮水则哕。即是观之哕、KT 皆胃疾可知矣。经曰。趺阳脉浮。则为气KT 。脉滑则为 
哕。此为医咎。责虚取实之过也。大抵妄下之后。胃虚气逆。则成哕也。经曰。湿家若 
下之太早则哕。本虚攻其热则哕。而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诸如此者。皆下 
之后。胃虚而哕者也。然KT 者正为水寒相搏。必曰小青龙汤去麻黄加附子而可 
矣。至于哕者。则又热气壅郁。气不得通而成者也。轻者有和解之证。重者有攻下 
之候。经曰。有潮热时时哕。与小柴胡汤者。即是和解之证也。哕而腹满。视其前后。 
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即可攻下之候也。伤寒至于哕。则病已极也。非若渴烦等 
轻缓之候。如太阳中风。以火劫发汗。阴阳俱虚竭。身体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 
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是言其极也。又不尿。腹满加 
哕者不治。是为真病。其若是者。虽有神医之术。当斯脱绝之候。又何以措其手足 
哉。 

卷上

属性:伤寒咳者。何以明之。咳者声咳之咳。俗谓之嗽者是也。肺主气。形寒饮冷则伤之。 
使气上而不下。逆而不收。冲击膈咽。令喉中淫淫如痒。习习如梗。是令咳也。甚者 
续续不已。连连不止。坐卧不安。语言不竟。动引百骸。声闻四近矣。咳之由来。有肺 
寒而咳者。有停饮而咳者。有邪气在半表半里而咳者。虽同曰咳。而治各不同也。 
内经曰。肺之令人咳。何也。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寒气。寒气以从其合也。其 
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咳嗽者。是肺寒 
而咳也。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小青龙汤主之。少阴病腹痛。小 
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者真武汤加五味子细 
辛干姜主之。二者是停饮而咳者也。虽皆为水饮所作。而小青龙场所主。为水饮 
与表寒相合而咳者。真武汤所主。为水饮与里寒相合而咳者。又不可不知也。伤 
寒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咳者。小柴胡汤去人参 
大枣生姜。加干姜五味子主之。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者四逆散加干姜五味子 
主之。二者是邪气自表传里而咳者。虽皆为邪气传里。而小柴胡汤所主。为阳邪 
传里。动肺而咳者。四逆散所主。为阴邪传里。动肺而咳者。又不可不识也。表、寒也。里、寒也。挟水饮则必动肺。 
以形寒寒饮则伤肺故也。阳、邪也。阴、邪也。自表传里。则 
必动肺。以脏真高于肺故也。咳为肺疾。治之必发散而可矣。而又有不可发汗者。 
经曰。咳而小便利者。不可发汗。发汗则四肢厥逆冷。又曰。咳而发汗。蜷而苦满。腹 
中复坚。兹虽逆也。又脉散者。为心火刑于肺金。鬼贼相刑必死。临病之侧。可不察 
之。 

卷中

属性:伤寒喘者。何以明之。肺主气。形寒饮冷则伤肺。故其气逆而上行。冲冲而气急。喝 
喝而息数。张口抬肩。摇身滚肚。是为喘也。伤寒喘者。有邪气在表。气不利而喘者。 
有水气之气射肺而喘者。各不同也。喘家作桂枝加浓朴杏仁汤。太阳病头痛发 
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伤 
寒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喘者。小青龙汤去麻黄加杏仁主之。是欲发散 
水寒也。经曰。喘而汗出者。与葛根黄芩黄连汤以利之。汗出而喘者。与麻黄杏子 
甘草石膏汤以发之。二者如何而然也。且邪气内攻。气逆不利而喘者。因喘而汗 
出。见其邪气在里也。虽表未解。未可和之。若邪气外盛壅遏。使气不利而喘者。虽 
汗而喘不已。见其邪气在表也。虽经汗下。亦可发之。此亦古人之奥义。伤寒止于 
邪气在表而喘者。心腹必濡而不坚。设或腹满而喘。则又为可下之证。经曰。短气 
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为因满胀而喘矣。又或邪气内盛。正气 
欲脱。气壅上逆。亦主喘也。经曰。直视谵语喘满者死。又汗出发润。喘不休者。此为 
肺绝。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此为命绝。皆为不治之喘也。省疾问病。更宜消息。 

卷中
呕吐
属性:伤寒呕吐。何以明之。呕者有声者也。俗谓之 。吐者吐出其物也。故有干呕。而无干吐。是以于呕则曰食谷欲呕。 
及吐则曰饮食入口即吐。则呕吐之有轻重可知矣。伤寒呕。有责于热者。有责于寒 
者。至于吐家。则悉言虚冷也。经曰。太阴之为病。 
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又曰。胃中虚冷故吐也。呕家则不然。呕有 
热者。有寒者。有停饮者。有胃脘有脓者。皆当明辨之。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与 
其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大柴胡汤主之者。是邪热为呕者也。膈上有寒饮。干 
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与其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是寒邪为呕者 
也。先呕后渴者。此为欲解。先渴后呕者。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是停饮呕者。呕家 
有痈脓。不须治。脓尽自愈。是胃脘有脓而呕也。诸如此者。虽有殊别。大抵伤寒表 
邪欲传里。里气上逆。则为呕也。是以半表半里证。多云呕也。伤寒三日。三阳为尽。 
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是知邪气传里者。必致呕也。 
至于干姜附子汤证云。不呕不渴。为里无热。十枣汤证云。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 
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即此观之。其呕为里热明矣。呕家之为病。气逆者必散之。痰 
饮者必下之。千金曰。呕家多服生姜。此是呕家圣药。是要散其逆气也。金匮要略 
曰。呕家用半夏以去其水。水去呕则止。是要下其痰饮也。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 
攻者。谓其气逆而未收敛为实也。其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已为 
难治。盖谓其虚寒之甚也。医者必审其邪气之虚实。疾症之逆顺。为施药丸。治则 
当矣。 

卷中

属性:伤寒悸者。何以明之。悸者心忪是也。筑筑踢踢然动。怔怔忪忪。不能自安者是矣。 
心悸之由。不越二种。一者气虚也。二者停饮也。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 
中汤主之。少阴病四逆。其人或悸者。四逆散加桂五分。是气虚而悸者也。饮水多。 
必心下悸。是停饮而悸者也。其气虚者。由阳气内弱。心下空虚。正气内动而为悸 
也。其停饮者。由水停心下。心为火而恶水。水既内停。心不自安。则为悸也。又有汗 
下之后。正气内虚。邪气交击。而令悸者。与气虚而悸者。则又甚焉。太阳病发汗过 
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太阳病若下之。身重心下悸者。不可发汗。少阳病不 
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少阳病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 
则烦而悸。是数者。皆汗后挟邪者。与其气虚而悸者。有以异也。或镇固。或化散之。 
皆须定其气浮也。又饮水过多。水饮不为宣布。留心下。甚者则悸。金匮要略曰。食 
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饮之为悸。甚于他邪。虽有余邪。必先治悸。何者。以水 
停心下。若水气散。则无所不之。浸于肺则为喘为咳。传于胃则为哕为KT 。溢于皮 
肤。则为肿。渍于肠间。则为利下。不可缓之也。经曰。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与茯苓 
甘草汤。后治其厥。不尔水渍于胃。必作利也。厥为邪之深者。犹先治水。况其邪气 
浅者乎。医者可不深究之。 

卷中

属性:伤寒渴者。何以明之。渴者里有热也。伤寒之邪。自表传至里。则必有名证。随其邪 
浅深而见焉。虽曰一日在皮。二日在肤。三日在肌。四日在胸。五日在腹。六日入胃。 
其传经者。又有证形焉。太阳主气。而先受邪。当一二日发。头项痛而腰脊强者是 
矣。太阳传阳明。则二三日发。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也。阳明传少阳。则三四日发。 
胸胁痛而耳聋。此三阳皆受病。为邪在表。而犹未作热。故不言渴。至四五日。少阳 
传太阴经。邪气渐入里。寒邪渐成热。当是时也。津液耗少。故腹满而嗌干。至五六 
日。太阴传少阴。是里热又渐深也。当此之时。则津液为热所搏。渐耗而干。故口燥 
舌干而渴。及至六七日。则少阴之邪。传于厥阴。厥阴之为病。消渴。为里热已极矣。 
所谓消渴者。饮水多而小便少者是矣。谓其热能消水也。所以伤寒病至六七日。 
而渴欲饮水。为欲愈之候。以其传经尽故也。是以厥阴病云。渴欲饮水。少少与之。 
愈者是也。邪气初传入里。热气散漫。未收敛成热。熏蒸焦膈。搏耗津液。遂成渴也。 
病患虽渴。欲得饮水。又不可多与之。若饮水过多。热少不能消。故复为停饮诸疾。 
经曰。凡得时气病至五六日。而渴欲饮水。饮不能多。勿多与也。何者。以腹中热尚 
少。不能消之。使更与人作病也。若大渴欲饮水。犹当根据证与之。与之常令不足。勿 
极意也。言能饮一斗与五升。又曰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 
散。至于大渴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皆欲润其燥而生津液也。凡得 
病反能饮水。此为欲愈之病。其不晓病者。但闻病饮水自瘥。小渴者乃强与饮之。 
因成大祸。不可复救。然则悸、动也。支、结也。喘咳噎哕。干呕肿满。下利小便不利。数 
者皆是饮水过伤。而诊病之工。当须识此。勿令误也。 

卷中

属性:伤寒振者。何以明之。振者森然若寒。耸然振动者是也。伤寒振者。皆责其虚寒也。 
至于欲汗之时。其人必虚。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振近战也。而轻者为振 
矣。战为正与邪争。争则为鼓栗而战。振但虚而不至争。故止耸动而振也。下后复 
发汗振寒者。谓其表里俱虚也。亡血家发汗。则寒栗而振者。谓其血气俱虚也。诸 
如此者。止于振耸尔。其振振欲擗地者。有身为振振摇者。二者皆发汗过多。亡阳 
经虚。不能自主持。故身为振摇也。又非若振栗之比。经曰。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 
气上冲胸。起则头眩。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太 
阳病。发汗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 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二 
汤者。皆温经益阳。滋血助气之剂。经虚阳弱得之。未有不获全济之功者。 

卷中
战栗
属性:伤寒战栗。何以明之。战栗者。形相类而实非一也。合而言之。战栗非二也。析而分 
之。有内外之别焉。战者身为之战摇者是也。栗者心战是也。战之与栗。内外之诊 
也。昧者通以为战栗也。通为战栗。而不知有逆顺之殊。经曰。胃无谷气。脾涩不通。 
口急不能言。战而栗者。即此观之。战之与栗。岂不异哉。战之与振。振轻而战重也。 
战之与栗。战外而栗内也。战栗者。皆阴阳之争也。伤寒欲解。将汗之时。正气内实。 
邪不能与之争。则便汗出而不发战也。邪气欲出。其人本虚。邪与正争。微者为振。 
甚者则战。战退正胜而解矣。经曰。病有战而汗出。因得解者何也。其人本虚。是以 
发战者是也。邪气外与正气争则为战。战其愈者也。邪气内与正气争则为栗。栗 
为甚者也。经曰。阴中于邪。必内栗也。表气微虚。里气不守。故使邪中于阴也。方其 
里气不守。而为邪中于正气。正气怯弱。故成栗也。战者正气胜。栗者邪气胜也。伤 
寒六七日。欲解之时。当战而汗出。其有但心栗而鼓颔。身不战者。已而遂成寒逆。 
似此证多不得解。何者。以阴气内盛。正气太虚。不能胜邪。反为邪所胜也。非大热 
剂。与其灼艾。又焉得而御之。 

卷中
四逆
属性:伤寒四逆。何以明之。四逆者。四肢逆而不温者是也。积凉成寒。积温成热。非一朝 
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伤寒始者邪在皮肤。当太阳阳明受邪之时。则一身 
手足尽热。当少阴太阴受邪之时。则手足自温。是表邪渐缓而欲传里也。经曰。伤 
寒四五日。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是太阳之邪。传之少阳也。伤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