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合。佐桂枝以解肌。石膏味甘辛微寒。风阳邪也。寒阴邪也。风则伤阳。寒则伤阴。荣
卫阴阳。为风寒两伤。则非轻剂所能独散也。必须轻重之剂以同散之。乃得阴阳
之邪俱已。荣卫之气俱和。是以石膏为使。石膏为重剂。而又专达肌表者也。大青
龙汤。发汗之重剂也。非桂枝汤之所同。用之稍过。则又有亡阳之失。经曰。若脉微
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服之则厥逆。筋惕肉 。此为逆也。又曰。一服汗者停后服。
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即此观之。剂之轻重可见矣。其用汤
者。宜详审之。
麻黄(君六两去节) 桂枝(臣二两去皮) 甘草(佐一两炙) 杏仁(佐四十枚去皮尖) 生姜(佐三两切) 大
枣(佐十枚擘) 石膏(使如鸡子大碎)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
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止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一作逆)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又温粉方
白术 本 川芎 白芷(各等分)
上捣罗为细末。每末一两。入米粉三两。和令匀。粉扑周身止汗。无 本亦得。
卷下诸药方论
小青龙汤方
属性:青龙象肝木之两歧。而主两伤之疾。中风见寒脉。伤寒见风脉。则为荣卫之两伤。
故以青龙汤主之。伤寒表不解。则麻黄汤可以发。中风表不解。则桂枝汤可以散。
惟其表且不解。而又加之心下有水气。则非麻黄汤所能发。桂枝汤所能散。乃须
小青龙汤。始可祛除表里之邪气尔。麻黄味甘辛温。为发散之主。表不解。应发散
之。则以麻黄为君。桂味辛热。甘草味甘平。甘辛为阳。佐麻黄表散之。用二者所以
为臣。芍药味酸微寒。五味子味酸温。二者所以为佐者。寒饮伤肺。咳逆而喘。则肺
气逆。内经曰。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故用芍药五味子为佐。以收逆气。干姜味辛
热。细辛味辛热。半夏味辛微温。三者所以为使者。心下有水。津液不行。则肾气燥。
内经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是以干姜细辛半夏为使。以散寒水逆气。收寒水。
散津液。通行汗出而解矣。心下有水气散行。则所传不一。故又有增损之证。若渴
者去半夏。加栝蒌根。水蓄则津液不行。气燥而渴。半夏味辛温。燥津液者也。去之
则津液易复。栝蒌根味苦微寒。润枯燥者也。加之则津液通行。是为渴所宜也。若
微利去麻黄。加芫花。水气下行。渍入肠间。则为利。下利者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胀
满。麻黄专为表散。非下利所宜。故去之。芫花味苦寒。酸苦为涌泄之剂。水去利则
止。芫花下水。故加之。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经曰。水得寒气冷必相搏。其人即溏。
又曰。病患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噎为胃气虚竭。麻黄发汗。非胃虚冷所宜。
故去之。附子辛热。热则温其气。辛则散其寒。而噎者为当。两相佐之。是以祛散冷
寒之气。若小便不利。少腹满。去麻黄。加茯苓。水蓄在下焦不行。为小便不利。少腹
满。凡邪客于体者。在外者可汗之。在内者下之。在上者可涌之。在下者可泄之。水
蓄下焦。渗泄可也。发汗则非所当。故去麻黄。而茯苓味甘淡。专行津液。内经曰。热
淫于内。以淡渗之。渗溺行水。甘淡为所宜。故加茯蓄。若喘者去麻黄。加杏仁。喘为
气逆。麻黄发阳。去之则气易顺。杏仁味甘苦温。加之以泄逆气。金匮要略曰。其形
肿者。故不内麻黄。乃内杏子。以麻黄发其阳。故喘逆形肿。标本之疾。加减所同。盖
其类矣。
麻黄(君三两去节) 甘草(臣三两炙) 桂枝(臣三两去皮) 芍药(佐三两)
五味子(佐半升) 北细辛(佐三两) 干姜(使三两) 半夏(使半升洗)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
卷下诸药方论
大承气汤方
属性:承顺也。伤寒邪气入胃者。谓之入腑。腑之为言聚也。胃为水谷之海。荣卫之源。水
谷会聚于胃。变化而为荣卫。邪气入于胃也。胃中气郁滞。糟粕秘结。壅而为实。是
正气不得舒顺也。本草曰。通可去滞。泄可去邪。塞而不利。闭而不通。以汤荡涤。使
塞者利而闭者通。正气得以舒顺。是以承气名之。王 曰。宜下必以苦。宜补必以
酸。言酸收而苦泄也。枳实苦寒。溃坚破结。则以苦寒为之主。是以枳实为君。浓朴
味苦温。内经曰。燥淫于内。治以苦温。泄满除燥。则以苦温为辅。是以浓朴为臣。芒
硝味咸寒。内经曰。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人伤于寒。则为病热。热气聚于胃。则谓之
实。咸寒之物。以除消热实。故芒硝为佐。大黄味苦寒。内经曰。燥淫所胜。以苦下之。
热气内胜。则津液消而肠胃燥。苦寒之物。以荡涤燥热。故以大黄为使。是以大黄
有将军之号也。承气汤下药也。用之尤宜审焉。审知大满大实。坚有燥屎。乃可投
之也。如非大满。则犹生寒热。而病不除。况无满实者。而结胸痞气之属。由是而生
矣。是以脉经有曰。伤寒有承气之戒。古人亦特谨之。
枳实(君五枚炙) 浓朴(臣半斤炙去皮) 芒硝(佐三合) 大黄(使四两酒洗)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渣。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渣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
得下余勿服。
卷下诸药方论
大柴胡汤方
属性:虚者补之。实者泻之。此言所共知。至如峻缓轻重之剂。则又临时消息焉。大满大
实。坚有燥屎。非峻剂则不能泄。大小承气汤峻。所以泄坚满者也。如不至大坚满
邪热甚。而须攻下者。又非承气汤之可投。必也轻缓之剂攻之。大柴胡汤缓。用以
逐邪热也。经曰。伤寒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宜大柴胡汤。又曰。太阳病
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
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可大柴胡下之则愈。是知大柴胡为下剂之缓也。柴胡味
苦平微寒。伤寒至于可下。则为热气有余。应火而归心。苦先入心。折热之剂。必以
苦为主。故以柴胡为君。黄芩味苦寒。王 曰。大热之气。寒以取之。推除邪热。必以
寒为助。故以黄芩为臣。芍药味酸苦微寒。枳实味苦寒。内经曰。酸苦涌泄为阴。泄
实折热。必以酸苦。故以枳实芍药为佐。半夏味辛温。生姜味辛温。大枣味甘温。辛
者散也。散逆气者。必以辛。甘者缓也。缓正气者。必以甘。故半夏生姜大枣为之使
也。一方加大黄。以大黄有将军之号。而功专于荡涤。不加大黄。恐难攻下。必应以
大黄为使也。用汤者。审而行之。则十全之功可得矣。
柴胡(君半斤) 黄芩(臣三两) 枳实(佐四枚炙) 芍药(佐三两)
生姜(使五两切) 半夏(使半升洗) 大枣(使十二枚擘)
上件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渣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一方加大黄
二两。若不加。恐不名大柴胡汤。
卷下诸药方论
小柴胡汤方
属性:伤寒邪气在表者。必渍形以为汗。邪气在里者。必荡涤以为利。其于不外不内。半
表半里。既非发汗之所宜。又非吐下之所对。是当和解则可矣。小柴胡为和解表
里之剂也。柴胡味苦平微寒。黄芩味苦寒。内经曰。热淫于内。以苦发之。邪在半表
半里。则半成熟矣。热气内传。攻之不可。则迎而夺之。必先散热。是以苦寒为主。故
以柴胡为君。黄芩为臣。以成彻然发表之剂。人参味甘温。甘草味甘平。邪气传里。
则里气不治。甘以缓之。是以甘物为之助。故用人参甘草为佐。以扶正气而复之
也。半夏味辛微温。邪初入里。则里气逆。辛以散之。是以辛物为之助。故用半夏为
佐。以顺逆气而散邪也。里气平正。则邪气不得深入。是以三味佐柴胡以和里。生
姜味辛温。大枣味甘温。内经曰。辛甘发散为阳。表邪未已。迤逦内传。既未作实。宜
当两解。其在外者必以辛甘之物发散。故生姜大枣为使。辅柴胡以和表。七物相
合。两解之剂当矣。邪气自表未敛为实。乘虚而凑。则所传不一。故有增损以御之。
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烦者热也。呕者气逆也。胸中烦而不呕。则
热聚而气不逆。邪气欲渐成实也。人参味甘为补剂。去之使不助热也。半夏味辛
为散剂。去之以无逆气也。栝蒌实味苦寒。除热必以寒。泄热必以苦。加栝蒌实以
通胸中郁热。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参栝蒌根。津液不足则渴。半夏味辛性燥。渗津
液物也。去之则津液易复。人参味甘而润。栝蒌根味苦而坚。坚润相合。津液生而
渴自已。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宜通而塞为痛。邪气入里。里气不足。寒气壅
之。则腹中痛。黄芩味苦寒。苦性坚而寒中。去之则中气易和。芍药味酸苦微寒。酸
性泄而利中。加之则里气得通。而痛自已。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内经曰。甘
者令人中满。大枣味甘温。去之则硬渐散。咸以软之。牡蛎味酸咸寒。加之则痞者
消。而硬者软。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心下悸小便不利。水蓄而不
行也。内经曰。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坚肾则水益坚。黄芩味苦寒。去之则蓄水浸
行。内经曰。淡味渗泄为阳。茯苓味甘淡。加之则津液通流。若不渴。外有微热。去人
参加桂。不渴则津液足。去人参。以人参为主内之物也。外有微热。则表证多。加桂
以取汗。发散表邪也。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干姜。肺气逆则咳。甘补
中。则肺气愈逆。故去人参大枣之甘。五味子酸温。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气逆不
收。故加五味子之酸。生姜干姜一物也。生者温而干者热。寒气内淫。则散以辛热。
盖诸咳皆本于寒。故去生姜。加干姜。是相假之。以正温热之功。识诸此者。小小变
通。独类而长焉。
柴胡(君半升) 黄芩(臣三两) 人参(佐一两) 甘草(佐三两炙)
半夏(佐半升洗) 生姜(使三两切) 大枣(使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卷下诸药方论
栀子豉汤方
属性:内经曰。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
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治伤寒之妙。虽有变通。终不越此数法也。伤寒邪气自
表而传里。留于胸中。为邪在高分。则可吐之。是越之之法也。所吐之证。亦自不同。
如不经汗下。邪气蕴郁于膈。则谓之膈实。应以瓜蒂散吐之。瓜蒂散吐胸中实邪
者也。若发汗吐下后。邪气乘虚留于胸中。则谓之虚烦。应以栀子豉汤吐之。栀子
豉汤。吐胸中虚烦者也。栀子味苦寒。内经曰。酸苦涌泄为阴。涌者吐之也。涌吐虚
烦。必以苦为主。是以栀子为君。烦为热胜也。涌热者。必以苦。胜热者。必以寒。香豉
味苦寒。助栀予以吐虚烦。是以香豉为臣。内经曰。气有高下。病有远近。证有中外。
治有轻重。适其所以为治。根据而行之。所谓良矣。
栀子(君十四枚擘) 香豉(臣四合绵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煮栀子。取二升半。去渣内豉。更煮取一升半。去渣分二服。温
进一服。得快吐者。止后服。
卷下诸药方论
瓜蒂散方
属性:华佗曰。四日在胸。则可吐之。此迎而夺之之法也。千金方曰。气浮上部。填塞心胸。
胸中满者。吐之则愈。此随证治之之法也。大约伤寒四五日。邪气客于胸中之时
也。加之胸中烦满。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则为吐证具。乃可投诸吐药。而万全之
功有之矣。瓜蒂味苦寒。内经曰。湿气在上。以苦吐之。寒湿之气。留于胸中。以苦为
主。是以瓜蒂为君。赤小豆味酸涩。内经曰。酸苦涌泄为阴。分涌膈实。必以酸为佐。
是以赤小豆为臣。香豉味苦寒。苦以涌泄。寒以胜热。去上膈之热。必以苦寒为辅。
是以香豉为使。酸苦相合。则胸中痰热涌吐而出矣。其于亡血虚家。所以不可与
者。以瓜蒂散为峻剂。重亡津液之药。亡血虚家。补养则可。更亡津液。必不可全。用
药君子。必讲究焉。
瓜蒂(君一分熬黄) 赤小豆(臣一分)
上二味。各别捣筛为散。已合治之。取一钱七。以香豉一合。用熟汤七合。煮作稀
糜。去渣取汁。和散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诸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