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故特举此为谕。若能效而用之,则疾虽久,未有不愈者也。)
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内而久留之,
(《灵枢·终始篇》。久远之疾,其气必深,针不深则隐伏之病不能及,留不久则固结之邪不得散也。)间日而复刺之,
必先调其左右,去其血脉,刺道毕矣。(一刺未尽,故当间日复刺之。再刺未尽,故再间日而又刺之,必至病除而后已。
然当先察其在经在络,在经者直刺其经,在络者缪刺其络,是谓调其左右,去其血脉也。义详本类前三十。)
二十二卷针刺类
五十三、刺诸病诸痛
属性:(《灵枢·九针十二原篇》《寒热病篇》《热病篇》《厥病篇》《杂病篇》《终始篇》《素问·骨空论》)
刺诸热者,如以手探汤;(《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此以下皆言刺治诸病之法也。如以手探汤者,用在轻扬。热属
阳,阳主于外,故治宜如
此。)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如人不欲行者,有留恋之意也。阴寒凝滞,得气不易,故宜留针若此。)阴有阳疾者,
取
之下陵三里,正往无殆,气下乃止,不下复始也。(阴有阳疾者,热在阴分也。下陵即三里,足阳明经穴。殆,怠同。
气
下,邪气退也。如不退,当复刺之。)疾高而内者,取之阴之陵泉;疾高而外者,取之阳之陵泉也。(疾高者,在上者也,
当下取之。然高而内者属脏,故当取足太阴之阴陵泉。高而外者属腑,故当取足少阳之阳陵泉也。)
身有所伤,血出多,及中风寒,若有所堕坠,四肢懈惰不收,名曰体惰,(《灵枢·寒热病篇》。身有所伤,血出多
而中风寒者,破伤风之属也。或因堕坠,不必血出,而四肢懈惰不收者,
皆名体惰也。)取其小腹脐下三结交。三结交者,阳明、太阴也,脐下三寸关元也。(关元,任脉穴,又足阳明太阴之脉
皆结于此,故为三结交也。)
癃,取之阴跷及三毛上,及血络出血。
(《灵枢·热病篇》。小便不通曰癃,当取足少阴之照海穴,乃阴跷之所生也。及三毛上者,足厥阴之大敦也。盖肾
与膀胱为表里,肝经行于少腹,故当取此二经以治之。若其有血络者,仍当刺之出血。癃,良中切。跷音乔。)
男子如蛊,女子如 ,身体腰脊如解,不欲饮食,先取涌泉见血,视跗上盛者,尽见血也。(蛊,如犯蛊毒胀闷也。
当作胎。如蛊如胎,无是病而形相似也。身体腰膝如解,倦散不收也。涌泉,足少阴经穴。跗上,足面也,以阳明经
为言,凡其盛者,皆当刺出其血也。 ,将预切。)
病注下血,取曲泉。
(《灵枢·厥病篇》。病注下血,肝不能内也,故当取足厥阴经之曲泉穴。)
疟不渴,间日而作,取足阳明;渴而日作,取手阳明。
(《灵枢·杂病篇》。《刺疟论》曰∶疟不渴,间日而作,刺足太阳;渴而间日作,刺足少阳。详疾病类五十。)
喜怒而不欲食,言益小,刺足太阴;怒而多言,刺足少阳。(善怒而不欲食,言益小者,伤其脾也,故当刺足太阴
而
补之。怒而多言者,肝胆邪实也,故当刺足少阳而泻之。)
哕,以草刺鼻,嚏,嚏而已;无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惊之,亦可已。(哕,呃逆也。治之之法,用草刺鼻则嚏,
嚏则气达而哕可已,此一法也。或闭口鼻之气,使之无息,乃迎其气而引散之,勿令上逆,乃可立已,此二法也。又或
以他事惊之,则亦可已,此治哕之三法也。愚按∶内经诸篇,并无呃逆一证,观此节治哕三法,皆所以治呃逆者,是古
之所谓哕者,即呃逆无疑也。如《口问篇》曰∶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胃,新故相乱,
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又曰∶肺主为哕。仲景曰∶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
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故攻其热必哕。又曰∶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成无己曰∶若哕则吃吃然有声者是也。
此哕为呃逆,而由于阳明、太阴之虚寒,又可知也。奈何自东垣以下,谓哕属少阳,无物有声,乃气病也。丹溪曰∶有
声有物谓之呕吐,有声无物谓之哕。是皆以干呕为哕也。及陈无择则又以哕为咳逆。夫干呕者呕也,咳逆者嗽也,皆何
涉于哕?诸说不同,皆未之深察耳。哕,于决切,又音诲。)
络季胁引少腹而痛胀,刺 。
(《素问·骨空论》。季胁下软处曰 中。 ,足太阳经穴。 音秒。 音衣希。)刺诸痛者,其脉皆实(《灵枢·终
始篇》。此言痛而可刺者,脉必皆实者也。然则脉虚者,其不宜刺可知矣。)故曰∶从腰以上者,手太阴、
阳明皆主之;从腰以下者,足太阴、阳明皆主之。(此近取之法也。腰以上者,天之气也,故当取肺与大肠二经,盖肺经
自胸行手,大肠经自手上头也。腰以下者,地之气也,故当取脾胃二经,盖脾经自足入腹,胃经自头下足也。病之在阴
在阳,各察其所主而刺之。)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 。(此远取之法也。
有病在上而脉通于下者,当取于下。病在下而脉通于上者,当取于上。故在头者取之足,在腰者取之 。盖疏其源而流
自通,故诸经皆有井荥俞原经合之辨。)病生于头者头重,生于手者臂重,生于足者足重,治病者先刺其病所从生者也。
(先刺所从生,必求其本也。)
病痛者阴也,(同前篇。凡病痛者,多由寒邪滞逆于经,及深居筋骨之间,凝聚不散,故病痛者为阴也。)痛而以手
按之不得者阴也,深刺之。(按之不得者,隐藏深处也,是为阴邪,故刺亦宜深。然则痛在浮浅者,有属阳邪可知也,
但
诸痛属阴者多耳。)病在上者阳也,病在下者阴也。痒者阳也,浅刺之。(阳主升,故在上者为阳。阴主降,故在下者为
阴。痒者,散动于肤腠,故为阳。凡病在阳者,皆宜浅刺之。其在下者,自当深刺无疑也。)病先起阴者,先治其阴而
后
治其阳;病先起阳者,先治其阳而后治其阴。(此以经络部位言阴阳也。病之在阴在阳,起有先后。先者病之本,后者
病
之标。治必先其本,即上文所谓先刺其病所从生之义。)
二十二卷针刺类
五十四、刺痈疽
属性:(《灵枢·寒热病篇》《素问·骨空论》《长刺节论》)
五脏身有五部。
(《灵枢·寒热病篇》∶五脏在内而要害系于外者,有五部,如下文。)伏兔一,(在膝上六寸起肉间,足阳明胃经之
要害也。)腓二,腓者 也,(即小腿肚也。足太阳、少阴及三焦下 之所系者。腓音肥。 音篆。)背三,(中行督脉,
旁四行足太阳经,皆脏气所系之要害也。)五脏之 四,(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五脏之所系也。)项五。此
五
部有痈疽者死。(项中为督脉阳维之会,统诸阳之纲领也。凡上五部,皆要会之所,忌生痈疽,生者多死。)病始手臂者,
先取手阳明、太阴而汗出;病始头首者,先取项太阳而汗出;病始足胫者,先取足阳明而汗出。(刺痈疽者法当取汗,
则
邪从汗散而痈自愈;然必察其始病之经,而刺有先后也。此节义当与刺热篇参看,详疾病类四十四。)臂太阴可汗出,
足
阳明可汗出。(臂太阴,肺经也。足阳明,胃经也。按《热病篇》曰∶脉顺可汗者,取之鱼际、太渊、大都、太白,泻
之
则热去,补之则汗出。按以上四穴,皆手足太阴经之荥、 也。此言臂太阴者,即鱼际、太渊二穴。然则足阳明者,亦
当取之荥、 ,则内庭、陷谷是也。详义见本类前四十。)故取阴而汗出甚者,止之于阳;取阳而汗出甚者,止之于阴。
(补太阴而汗出甚者,阴之胜也,当补阳明可以止之。泻太阴而汗出甚者,阳之胜也,当泻阳明可以止之。盖以阴阳平
而汗自止也。取阳而汗出甚者,其止法亦然。)凡刺之害,中而不去则精泄,不中而去则致气;精泄则病甚而 ,致气
则
生为痈疽也。(针已中病,即当去针;若中而不去,则精气反泄,故病必益甚而 羸也。针未中病,自当留针;若不中
而
去,则病未除而气已致,故结聚而为痈疽。皆刺之害也。此节与九针十二原篇同,见后六十。 音匡。)
鼠 寒热,还刺寒府,寒府在附膝外解营。
(《素问·骨空论》。鼠 ,瘰 也。寒府在附膝外解营,谓在膝下外辅骨之骨解间也。凡寒气自下而上者,必聚于
膝,是以膝膑最寒,故名寒府。营,窟也。当是足少阳经之阳关穴。盖鼠 在颈腋之间,病由肝胆,故当取此以治之。
音漏。)取膝上外者使之拜,取足心者使之跪。(拜则骨节显,故可以取膝穴。跪则深隙见,故可以取足心穴。)
治腐肿者刺腐上,视痈小大深浅刺,
(《素问·长刺节论》。腐肿,内腐外肿也。大为阳毒其患浅,小为阴毒其患深,故当察其小大而刺分深浅也。)刺大
者多血,小者深之,必端内针为故止。(痈大患浅,但多泄其血则毒可去。痈小患深,必端内其针而深取之也。为故止,
言以此为则,而刺痈之法尽矣。)
二十二卷针刺类
五十五、冬月少针非痈疽之谓
属性:(《素问·通评虚实论》)
帝曰∶春亟治经络,夏亟治经俞,秋亟治六腑,冬则闭塞。闭塞者,用药而少针石也。(亟,急也。凡用针取病者,
春宜治各经之络穴;夏宜治各经之俞穴;秋气未深,宜治六腑阳经之穴;冬寒阳气闭塞,脉不易行,故当用药而少施针
石,此用针之大法也。亟音棘。塞,入声。)所谓少针石者,非痈疽之谓也,痈疽不得顷时回。(冬月气脉闭塞,宜少针
石者,乃指他病而言,非谓痈疽亦然也。盖痈疽毒盛,不泄于外,必攻于内,故虽冬月,亦急宜针石泻之。不得顷时回
者,谓不可使顷刻内回也,内回则毒瓦斯攻脏,害不小矣。)痈不知所,按之不应手,乍来乍已,刺手太阴旁三 与缨脉各
二。(痈疽已生,未知的所,故按之不应手也。乍来乍已,痛无定处也。刺手太阴旁者,太阴之脉,自腋下出中府,中府
之旁,乃足阳明气户、库房之次。刺瘢曰 ,三 ,三刺也。缨脉,结缨两旁之脉,亦足阳明颈中水突、气舍等穴。)掖
痈大热,刺足少阳五,刺而热不止,刺手心主三,刺手太阴经络者,大骨之会各三。(刺足少阳五者,少阳近掖之穴,则
渊腋、辄筋也。刺手心主三者,天池在腋下也。刺手太阴经络者,列缺也。大骨之会各三者,谓肩后骨解中,手太阳肩
贞穴也。)暴痈筋 ,随分而痛,魄汗不尽,胞气不足,治在经俞。( ,缩也。随分而痛,随各经之分也。魄汗,阴汗
也。胞气不足,水道不利也。治在经俞,随痈所在,以治各经之俞穴,如手太阴之俞,太渊之类是也。 音软。)
二十二卷针刺类
五十六、贵贱逆顺
属性:(《灵枢·根结篇》)
黄帝曰∶逆顺五体者,言人骨节之小大,肉之坚脆,皮之浓薄,血之清浊,气之滑涩,脉之长短,血之多少,经络
之数,余已知之矣,此皆布衣匹夫之士也。夫王公大人,血食之君,身体柔脆,肌肉软弱,血气 悍滑利,其刺之徐疾
浅深多少,可得同之乎?(五体者,五形之人也。故其骨节皮肉,血气经脉,禀有不齐,刺治亦异,所以有逆顺之变;
至于贵贱之间,尤有不同,故欲辨其详也。脆音翠。 音飘,急也。悍音旱。)岐伯答曰∶膏粱菽藿之味,何可同也?
(膏,
脂肥也。粱,粟类,谷之良者也。菽,豆也。藿,豆叶也。贵者之用膏粱,贱者之用菽藿,食味有浓薄,禀质所以不同
也。)气滑即出疾,气涩则出迟,气悍则针小而入浅,气涩则针大而入深,深则欲留,浅则欲疾。(气滑者易行,故出宜
疾。气涩者难致,故出宜迟。气悍者来必勇利,故针宜小而入宜浅。气涩者至必艰迟,故针宜大而入宜深。所以宜深者
则欲留,宜浅者则欲疾也。)以此观之,刺布衣者深以留之,刺大人者微以徐之,此皆因气 悍滑利也。(布衣气涩,故
宜深宜留。大人气滑,故宜微宜徐。盖贵人之气, 悍滑利,有异于布衣之士耳。)黄帝曰∶形气之逆顺奈何?岐伯曰∶
形气不足,病气有余,是邪胜也,急泻之。(貌虽不足,而神气病气皆有余,此外似虚而内则实,邪气胜也,当急泻之。)
形气有余,病气不足,急补之。(形虽壮伟,而病气神气则不足,此外似实而内则虚,正气衰也,当急补之。)形气不足,
病气不足,此阴阳气俱不足也,不可刺之,刺之则重不足,重不足则阴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