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27-类经-第6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少阳厥阴皆从木化,若阳气竭绝,则阴邪独盛,弦搏至极,是曰专阴,专阴者死也。按∶以上三阳为病皆言弦急者, 
盖弦属于肝,厥阴脉也,阴邪见于阳分,非危则病,故帝特举为言,正以明肝之不足贵也。)三阴者,六经之所主也,(三 
阴,太阴也。上文云三阳为表当作三阴者,其义即此。三阴之脏,脾与肺也,肺主气,朝会百脉,脾属土,为万物之母, 
故三阴为六经之主。)交于太阴,伏鼓不浮,上空志心。(交于太阴,谓三阴脉至气口也。肺主轻浮,脾主和缓,其本脉 
也;今见伏鼓不浮,则阴盛阳衰矣,当病上焦空虚,而脾肺之志以及心神,为阴所伤,皆致不足,故曰上空志心。按《阴 
阳应象大论》曰∶肺在志为忧,脾在志为思,心在志为喜。是皆五脏之志也。)二阴至肺,其气归膀胱,外连脾胃。(二 
阴至肺者,言肾脉之至气口也,《经脉别论》曰二阴搏至,肾沉不浮者是也。肾脉上行,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 
出气口,是二阴至肺也。肾主水,得肺气以行降下之令,通调水道,其气归膀胱也。肺在上,肾在下,脾胃居中,主其 
升降之柄,故曰外连脾胃也。外者,肾对脾言,即上文三阴为表、二阴为里之义。)一阴独至,经绝气浮,不鼓钩而滑。 
(一阴独至,厥阴脉胜也,《经脉别论》曰一阴至,厥阴之治是也。厥阴本脉,当软滑弦长,阴中有阳,乃其正也。若一 
阴独至,则经绝于中,气浮于外,故不能鼓钩而滑,而但弦无胃,生意竭矣。)此六脉者,乍阴乍阳,交属相并,缪通五 
脏,合于阴阳,(六脉者,乍阴乍阳,皆至于手太阴,是寸口之脉,可以交属相并,缪通五脏,故能合于阴阳也。)先至 
为主,后至为客。(六脉之交,至有先后,有以阴见阳者,有以阳见阴者。阳脉先至,阴脉后至,则阳为主而阴为客,阴 
脉先至,阳脉后至,则阴为主而阳为客,此先至为主,后至为客之谓也。然至有常变,变有真假。常阳变阴,常阴变阳, 
常者主也,变者客也。变有真假,真变则殆,假变无虞,真者主也,假者客也。客主之义,有脉体焉,有运气焉,有久 
暂焉,有逆顺焉,有主之先而客之后者焉。诊之精妙,无出此矣,非精于此者,不能及也,脉岂易言哉?!)雷公曰∶臣 
悉尽意受传经脉,颂得从容之道,以合从容,不知阴阳,不知雌雄。(颂,诵同。从容之道可诵,其为古经篇名可知,如 
《示从容论》之类是也。以合从容,合其法也。雌雄,如下文云二阴为雌,又《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曰∶肝为牡脏, 
脾为牝藏。皆雌雄之义。) 
帝曰∶三阳为父,(此详明六经之贵贱也。太阳总领诸经,独为尊大,故称呼父。)二阳为卫,(捍卫诸经阳气也。) 
一阳为纪。(纪于二阳之间,即《阴阳离合论》少阳为枢之义。)三阴为母,(太阴滋养诸经,故称为母。)二阴为雌,(少 
阴属水,水能生物,故曰雌,亦上文二阴为里之义。)一阴为独使。(使者,交通终始之谓。阴尽阳生,惟厥阴主之,故 
为独使。) 
二阳一阴,阳明主病,不胜一阴,脉软而动,九窍皆沉。(此下言诸经合病有胜制也。二阳,土也。一阴,木也。阳 
明厥阴相薄,则肝邪侮胃,故阳明主病,不胜一阴。脉软者,胃气也。动者,肝气也。土受木邪,则软而兼动也。九窍 
之气,皆阳明所及,阳明病则胃气不行,故九窍皆为沉滞不通利矣。)三阳一阴,太阳脉胜,一阴不能止,内乱五脏,外 
为惊骇。(三阳一阴,膀胱与肝合病也。肝木生火,而膀胱以寒水侮之,故太阳脉胜。一阴肝气虽强,不能禁止,由是而 
风寒相挟,内乱五脏,肝气受伤,故发为惊骇之病。)二阴二阳,病在肺,少阴脉沉,胜肺伤脾,外伤四肢。(二阴,手 
少阴也。二阳,足阳明也。少阴为心火之脏,火邪则伤金,故病在肺。阳明为胃土之腑,土邪必伤水,故足少阴之脉沉。 
沉者,气衰不振之谓。然胃为脾腑,脾主四肢,火既胜肺,胃复连脾,脾病则四肢亦病矣。)二阴二阳皆交至,病在肾, 
骂詈妄行,巅疾为狂。(二阴之至,邪在肾也。二阳之至,邪在胃也。水土之邪交至,则土胜水亏,水亏则阴不胜阳,故 
病在肾。土胜则阳明邪实,故骂詈妄行,巅疾为狂。)二阴一阳,病出于肾,阴气客游于心脘,下空窍堤闭塞不通,四肢 
别离。(二阴,肾也。一阳,三焦也。肾与三焦合病,则相火受水之制,故病出于肾。肾脉之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故阴气盛则客游于心脘也。阴邪自下而上,阳气不能下行,故下焦空窍若有堤障而闭塞不通。清阳实四肢,阳虚则四肢 
不为用,状若别离于身者矣。)一阴一阳代绝,此阴气至心,上下无常,出入不知,喉咽干燥,病在土脾。(一阴,足厥 
阴肝也。一阳,足少阳胆也。代绝者,二脏气伤,脉来变乱也。肝胆皆木,本生心火,病以阳衰,则阴气至心矣。然木 
病从风,善行数变,故或上或下,无有常处,或出或入,不知由然。其为喉咽干燥者,盖咽为肝胆之使,又脾脉结于咽 
也,故病在土脾。正以风木之邪,必克土耳。)二阳三阴至阴皆在,阴不过阳,阳气不能止阴,阴阳并绝,浮为血瘕,沉 
为脓 ,阴阳皆壮,下至阴阳。(二阳,胃也。三阴,肺也。至阴,脾也。皆在,皆病也。脾胃相为表里,病则仓廪不化; 
肺布气于脏腑,病则治节不行。故致阴不过阳,则阴自为阴,不过入于阳分也。阳气不能止阴,则阳自为阳,不留止于 
阴分也。若是者,无复交通,阴阳并绝矣。故脉浮者病当在外而为血瘕,脉沉者病当在内而为脓 ,正以阴阳表里不相 
交通,故脉证之反若此。至若阴阳皆壮,则亢而为害,或以孤阴,或以孤阳,病之所及,下至阴阳。盖男为阳道,女为 
阴器,隐曲不调,俱成大病也。)上合昭昭,下合冥冥,诊决死生之期,遂至岁首。(昭昭可见,冥冥可测,有阴阳之道 
在也。故欲决死生之期者,必当求至岁首。如甲巳之年,丙寅作首,则二月丁卯,三月戊辰;子午之年,君火司天,则 
初气太阳,二气厥阴之类。以次求之,则五行衰王,可得其逆顺之期矣。) 

十三卷疾病类
八、三阳并至其绝在肾
属性:(《素问·着至教论》全) 
黄帝坐明堂,召雷公而问之曰∶子知医之道乎?(明堂,天子布政之所,圣人向明而治,故曰明堂。)雷公对曰∶诵 
而颇能解,解而未能别,别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彰,(颇能解,粗解其义耳。别者别其条理,明者明其精微,彰则利于用 
矣。杨上善曰∶习道有五∶一诵,二解,三别,四明,五彰。)足以治群僚,不足至侯王。(群僚之情易通,侯王之意难 
测,所以有不同也。然则膏粱藜藿,其为难易亦然。)愿得受树天之度,四时阴阳合之,别星辰与日月光,以彰经术,后 
世益明,上通神农,着至教拟于二皇。(树,立也。天度立则四时阴阳之序可以合,星辰日月之光可以别,用以彰经术, 
令后世益明,是上通神农之道,着为至教,则拟德于二皇矣。二皇,伏羲、神农也。)帝曰∶善。无失之,此皆阴阳表里、 
上下雌雄相输应也,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以教众庶,亦不疑殆,医道论篇,可传后世,可 
以为宝。(阴阳表里上下雌雄相输应者,即指上文天度四时阴阳星辰日月光言,所以医道合于三才,必尽知之,斯可以垂 
教后世,不致疑殆,永传为宝矣。而道上知天文等四句,与《气交变大论》同,详运气类十。)雷公曰∶请受道,讽诵用 
解。帝曰∶子不闻阴阳传乎?曰∶不知。曰∶夫三阳天为业,(阴阳传,古经也。此三阳者,统手足六阳为言。三阳在上, 
应天之气而卫乎周身,故曰天为业者,谓业同乎天也。)上下无帝,合而病至,偏害阴阳。(三阳主表,而虚邪中之,则 
应变不定,故其气上下无常。若三阳相合而病至,阳胜伤阴,则自外而内,偏害阴阳矣。《禁服篇》曰∶审察卫气,为百 
病母。盖亦此义。)雷公曰∶三阳莫当,请闻其解。(此必古经语也。言三阳并至,则邪变之多,气有莫可当者。)帝曰∶ 
三阳独至者,是三阳并至,并至如风雨,上为巅疾,下为漏病。(此三阳独至者,虽兼手足太阳为言,而尤以足太阳为之 
主,故曰独至。盖足太阳为三阳之纲领,故凡太阳之邪独至者,则三阳气会,皆得随而并至也。阳邪之至,疾速无期, 
故如风雨。且足太阳之脉,上从巅入络脑,下络肾属膀胱;手太阳之脉,上循颈颊,下抵胃属小肠。故上为顶巅之疾, 
下为漏病。漏病者,二阴不禁,凡水谷精血之类皆是也。)外无期,内无正,不中经纪,诊无上下以书别。(三阳并至, 
倏如风雨,故外无证据可期,内无名目可正,病变之至,不中于经常纲纪。故其诊也,亦无上下一定之法及可以书记先 
别之者。)雷公曰∶臣治疏愈,说意而已。(言臣之治病鲜愈者,正如帝之所教,然愿言其意而已。)帝曰∶三阳者,至阳 
也,积并则为惊,病起疾风,至如 砺,九窍皆塞,阳气滂溢,干嗌喉塞。(太阳为至盛之阳,故曰至阳。若诸阳更为积 
并,则阳盛之极,必伤阴气。手太阳之阴心也,足太阳之阴肾也,心伤其神,肾伤其志,则为惊骇。疾风 砺,皆速暴 
之谓。其为九窍嗌喉之干塞者,以手太阳手足少阴之脉,皆循咽喉也。 砺,霹雳同。)并于阴则上下无常,薄为肠 。 
(阴,脏也。阳邪自表入脏,并聚于阴,则或上或下,亦无定诊。若留薄下焦,则为肠 而下利。)此谓三阳直心,坐不 
得起卧者,便身全三阳之病。(直心,谓邪气直冲心膈也。手太阳之脉,循臂外廉出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足太阳 
之脉,夹脊贯臀入 中,其别者散之肾,循膂当心入散,故凡病邪气直心,及坐不得起,起不得卧者,便身全三阳之病 
也。愚按∶三阳之邪多自外入,故伤寒家多有直心不得起卧之证。凡诊外感者,不可不察此节之义。)且以知天下,何以 
别阴阳、应四时,合之五行,(且,犹将也。谓欲知天下之要道,尤当别阴阳、应四时,以合之五行之理也。)雷公曰∶ 
阳言不别,阴言不理,请起受解,以为至道。(不别不理,言未明也。公因帝问,故自歉而复请。)帝曰∶子若受传,不 
知合至道以惑师教,语子至道之要。(受传于师而未明其道,适足以惑师之教,故语以其要也。)病伤五脏,筋骨以消, 
子言不明不别,是世主学尽矣。(邪并于阳则阳病,并于阴则阴病,阴阳俱病,故伤五脏。脏伤于内,则筋骨消于外也。 
医道司人之命,为天下之所赖,故曰世主。不明不别,于道何有,是使圣人之学泯矣。)肾且绝,惋惋日暮,从容不出, 
人事不殷。(肾与足太阳为表里,至阴之脏也。《上古天真论》曰∶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今如上文所云, 
三阳并至而病伤五脏,则精虚气竭,筋骨以消矣。且太阳传里,必至少阴,是以肾气受伤,真阴且绝,故惋惋不已,忧 
疑终日,宜其窘窘乎从容之不出,岌岌乎人事之不殷也。然则阳邪之至,害必归阴,五脏之伤,穷必及肾,此所谓阴阳 
表里上下雌雄相输应也,即所谓至道之要也。学人于此知救其原,则回天之手矣。故论名《着至教》者,夫岂徒然也哉。 
惋,乌贯切。) 

十三卷疾病类
九、三阴比类之病
属性:(《素问·示从容论》全) 
黄帝燕坐,召雷公而问之曰∶汝受术诵书者,若能览观杂学,及于比类,通合道理,为余言子所长,五脏六腑,胆 
胃大小肠,脾胞膀胱,脑髓涕唾,哭泣悲哀,水所从行,此皆人之所生,治之过失。(比类者,比异别类以测病情也。义 
详论治类十八。五脏六腑等义,详藏象类二十三。水,五液也,即指胆胃以下十四端血气而言,皆人之所赖以生者。此 
而不明,动必多误,故凡治过于病谓之过,治不及病谓之失,不得其中,皆治之过失也。)子务明之,可以十全,即不能 
知,为世所怨。(不能十全,必有过失,故招人之怨。)雷公曰∶臣请诵脉经上下编甚众多矣,别异比类,犹未能以十全, 
又安足以明之?(古有脉经,意即《脉要精微》《平人气象》等论之义。)帝曰∶子别试通五脏之过,六腑之所不和,针 
石之败,毒药所宜,汤液滋味,具言其状,悉言以对,请问不知。(别试通者,谓素之所通也。其有未通者,当请问其所 
不知耳。)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