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汤。(杂一百十七)虚烦者。不可表也。诸虚烦热与伤寒相似。然不恶寒。身不疼。故知非伤寒也。不可发
汗。头不痛。脉不紧。故知非里实也。不可下。宜服竹叶汤。(正九十五)病患腹间左右上下有筑触动气者。
不可表也。动气在左。不可发汗。发汗则头眩。汗不止。筋惕肉 。此为逆难治。先服防风白
术牡蛎汤。(杂方二)汗止。次当服建中汤。(正三十七)动气在右。不可发汗。发汗则衄而渴。心苦烦。饮则吐水。先
服五苓散一二服。(正六十六)次服竹叶汤。动气在下不可发汗。发汗则气上冲。正在心端。宜服李根汤。(杂方三)动
气在下。不可发汗。发汗则无汗。心中大烦(杂方四)。骨节疼烦。目晕恶寒。食即反吐。谷不得化。先服大橘皮汤。(杂
方四)吐止后。服小建中汤(正三十七)以此见古人慎用表
药如此。
x(十四)问里证x
不恶寒。反恶热。手掌心并腋下 汗出。胃中干涸。燥粪结聚。潮热。大便硬。小便如常。
腹满而喘。或谵语。脉沉而滑者。里证也。(仲景云。手足 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伤寒欲下
而小便少。手足心并腋下不滋润者。不可攻也)里证者。(内热是也。内热者。里之弱)此
属阳明也。宜
下之。○伤寒始发热恶寒。今汗后不恶寒。但倍发热而躁。始脉浮大。今脉洪实。或沉细数。始惺静。
今狂语。此为胃实阳盛。再汗即死。须下之即愈。○亦有始得病。便变阳盛之证。须便下之。不可
拘以日数。○更有心胸连脐腹大段疰闷。腹中疼。坐卧不安。冒闷喘急极者。亦不候他证。便下之。
凡大便秘。妨闷恐尚有表证者。亦须少少饮小承气汤(正四十二)微解之。不可过多。令大泄也失下则气
血不通。四肢便厥。医人不知。反疑是阴厥。复进热药。祸如反掌。不可不察也。○又问三阴有可
下者乎。三阴大约可温。然须有积证方可也。何谓积证。太阴腹满时痛。桂枝加芍药汤(正十二)痛甚者桂枝
加大黄汤。(正十三)少阴口燥咽干。或腹满不大便。或下利清水。心下痛。皆积证也。仲景云。少阴病
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正四十一)。少阴病自利清水。心下痛。口干者。宜大承气汤。
少阴病六七日腹满不大便者。宜大承气汤也。下证悉具。服汤已。更衣者。止后服。不尔尽剂服
之。(更衣谓病患服承气汤后得下利。故勿与也)下后慎不中服补药。孙真人云。服大承气汤。
得利瘥。慎不中服补药也。热气得补复成。更复下之。是重困也。宜消息安养之。○大抵伤寒最慎
于下。若表证未罢。不可乱投汤剂。虚其胃气。(仲景云。表解而内不消。非大满。犹生寒热。则
病不除也。表已解而内不消。大满大实。坚有燥屎。乃可下之。虽四五日不能为祸。若不宜下而便
攻之。内虚热入。协热遂利。烦躁诸变。不可胜数。轻者困笃。重者必死矣。古人所以伤寒有承气
之戒)脉浮者。不可下。(仲景云。脉浮者。病在表。可发其汗。应汗而下。为懊 。为痞。为
结胸)脉虚细者。不可下。(王叔和云。脉微不可吐。虚细不可下)恶寒者不可下。(恶寒者。
表之虚。虽是阳明证。尚恶寒。即与太阳合病。属表。可发其汗。少阴恶寒。当温之)呕吐者。不
可下。仲景云。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下。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宜与小
柴胡汤。(正二十九)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 然汗出。得屎而解。不转失气者。不可下。转
失气。今人所谓下泄也。伤寒论云。阳明病。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
腹中转失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失气者。此但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
不能食也。又云。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正四十二)因与小承气汤一升。腹中转失
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失气者。勿更与之。仲景无治法。今详。宜与小柴胡汤。(正二十九)明日又不大便。
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仲景亦无治法。宜与黄 建中汤。大便坚。小便数。不可用承气
汤攻之。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
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正九十二)。千金云。脾约者。大便坚。小便利。宜枳实
丸。太阳阳明者。脾约乃是也。小便清者不可下。(仲景云。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疼有热。与
承气汤。小便清者。知不在里)大便硬。小便少者。未可攻。(恐津液还入胃。必先硬后溏也。
小便自如。乃可攻之。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为
小便数少。以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不可下。
此为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之。当须自大便蜜导之。若土瓜根、大猪胆汁。皆可导之。(正一百十一)以此知
古人慎用转药如此。
x(十五)问表里两证俱见x
伤寒表证当汗。里证当下。不易之法也。发表攻里。本自不同。甘遂神丹不可以合饮。桂枝承气
安可以并进。○然而假令病患脉浮而大。是表证当汗。其人发热烦渴。小便赤。却当下。此是表里证
俱见。五苓散主之。(正六十六)(仲景云。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者。水入则吐。
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假令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是里证当下。其人小便清者。
知不在里。仍在表。当须发汗。此是两证俱见。即未可下。宜与桂枝汤。(正方一)○假令病患心下满。口不
欲食。大便硬。脉沉细。是里证当下。其人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却当汗。此两证俱见者。仲景
所谓半在里半在表也。小柴胡汤主之。(正二十九)○假令太阳病表证未除。而医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不止。
心下痞硬。仲景谓之表里不解。桂枝人参汤主之。(正十六)○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痛。是有表。复有
里。仲景用桂枝加芍药汤。(正十二)痛甚者。桂枝加大黄汤。(正十三)此皆仲景治伤寒有表复有里之法。学人当以意
推
之也。
x(十六)问无表里证x
伤寒四五日后。以至过经。(十三日为过经)无表证。又于里证未可下者。但非汗证。亦非下
证者。皆可用小柴胡。(正二十九)随证加减用之。(加减法在第十二卷药方中也)以至十余日者。亦可用。
十余日外用小柴胡汤不愈者。若大便硬。看证可下。则用大柴胡下之。(正三十)以过经。其人气稍虚当下者。
用大柴胡汤则稳。盖恐承气汤太紧。病患不禁也。○仲景云。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
大便难。身微热。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正四十一)○又云。病患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脉虽浮
数。可大柴胡下之。(正三十)假令已下。脉数不解。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也。属抵当汤。(正九十一)
x(十七)问病患有身大热。反欲得衣。有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x
此名表热里寒。表寒里热也。病患身大热。反欲得衣。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仲景无治法。宜
先与阴旦汤。(杂方六)寒已。次以小柴胡加桂(杂三十九)以温其表。病患身大寒。反不欲近衣。寒在皮肤。热在骨髓
也。
仲景亦无治法。宜先与白虎加人参汤。(正六十五)热除。次以桂枝麻黄各半汤(正方二)以解其外。大抵病有标本。治
有先
后。表热里寒者。脉须沉而迟。手或微厥。下利清谷也。所以阴证亦有发热者。四逆汤(正七十五)、通脉四逆
汤主之。(正八十一)表寒里热者。脉必滑而厥。口燥舌干也。所以少阴恶寒而 。时时自烦。不欲浓衣。用大
柴胡下之(正三十)而愈。此皆仲景之余议也。
卷第四
属性:此一卷论阴阳。治伤寒须识阴阳二证。手足各有三阴三阳。合为十二经。在手背者为阳属表为
腑。在手掌里者为阴属里为脏。足经仿此。伤寒只传足经不传手经。素问热论。亦只说足三阴三阳
受病。巢氏言。一曰太阳属小肠误矣。足之阳者。阴中之少阳。足之阴者。阴中之太阴。足之三阳
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阳务于上。阴务于下。阳行也速。阴行也缓。阳之体轻。阴之体重。
阴家脉重。阳家脉轻。阳候多语。阴证无声。阳病则旦静。阴病则夜宁。阳虚则暮乱。阴虚则夜争。
阴阳消息。证状各异。然而物极则反。寒暑之变。重阳必阴。重阴必阳。阴证似阳。阳证似阴。阴盛
隔阳。似是而非。若同而异。明当消息以法治之。
x(十八)问阴证x
太阴少阴厥阴。皆属阴证也。太阴者。脾也。少阴者。肾也。厥阴者。肝也。○何谓太阴证。
太阴脾之经。主胸膈 胀。甲乙经云。邪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邪中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
阴阳喜怒。又曰。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入腑。阴受之
则入脏。入六腑则身热。不时上为喘呼。入五脏则 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 。○何谓少阴证。
少阴肾之经。主脉微细心烦。但欲寐。或自利而渴。又问经云。一二日少阴病者何也。谓国中病时。
腠理寒。便入阴经。不经三阳也。伤寒虽是三阴三阳。大抵发于阳则太阳也。发于阴则少阴也。
此
二经为表里。其受病最为多。阳明太阴受病颇稀。至于少阳厥阴肝胆之经。又加少焉。凡病一日至
十二三日。太阳证不罢者。但治太阳。有初得病便见。(去声)少阴证者。直攻少阴。亦不必先自太阳次传
而至。盖寒气入太阳。即发热而恶寒。入少阴经。只恶寒而不发热也。三阴中寒。微则理中汤。(正七十四)
稍厥或中寒下利。即干姜甘草汤。(正五十五)手足指头微寒冷谓之清。(音去声)此未消吃四逆。盖疾轻故也。只可服
理中干姜之类。大段重者。用四逆汤。(正七十五)无脉者用通脉四逆汤也。(正八一)○何谓厥阴证。厥阴肝之经主消
渴。气上冲。心中疼。热饥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也。若阴气独盛。阳气暴绝。则为阴
毒。其证四肢逆冷。脐腹筑痛。身如被杖。脉沉疾。或吐或利。当急灸脐下。服以辛热之药。令阳气
复而大汗解矣。古人云。辛甘发散为阳。谓桂枝甘草干姜附子之类。能复其阳气也。微用辛甘。甚
则用辛苦。阴极发躁。阴证似阳。学人当以脉别之。
x(十九)问阳证x
太阳阳明少阳。皆属阳证也。太阳者。膀胱也。发热恶寒头疼腰痛而脉浮也。阳明者。胃也。不
恶寒反恶热。 汗出。大便秘。潮热而脉长也。少阳者。胆也。口苦咽干胁下满。发热而呕。或往
来寒热而脉弦也。麻黄汤(正二十)、大青龙汤(正三十五)、桂枝汤、治太阳经伤风寒也。大柴胡汤(正三十)、调胃承
气汤(正四十三)、小承气汤(正四十二)、大承气汤(正四一)、治阳明伤寒也。小柴胡汤(正二十九)、治少阳伤寒也。
其他药皆发汗吐下后证也。○若阳气独
盛。阴气暴绝。即为阳毒。必发躁狂走妄言。面赤咽痛。身斑斑如锦纹。或下利赤黄。脉洪实。
或滑促。当以酸苦之药。令阴气复而大汗解矣。古人云。酸苦涌泄为阴。谓苦参大青葶苈苦酒之类。(杂十六)
能复其阴气也。微用苦。甚则兼用酸苦。折热复阴。若热极发厥。阳证似阴。学人当以脉别之。
x(二十)问手足逆冷。脐腹筑痛。咽喉疼。呕吐下利。身体如被杖。或冷汗。烦渴。脉细欲绝。x
此名阴毒也。阴毒之为病。初得病手足冷。背强咽痛。糜粥不下。毒瓦斯攻心。心腹痛。短气。
四肢厥逆。呕吐下利。体如被杖。宜服阴毒甘草汤(杂七)、白术散(杂八)、附子散(杂九)、正阳散(杂十)、肉桂散
(杂十一)、回阳丹(杂十二)、返阴丹(杂十三)、天雄散、正元散、退阴散(并杂十四)之类。可选用之。○大抵阴毒。
本因肾气虚寒。或因冷物伤脾。
外感风寒。内既伏阴。外又感寒。或先感外寒而内伏阴。内外皆阴。则阳气不守。遂发头疼腰重腹
痛。眼睛疼。身体倦怠。四肢逆冷。额上手背冷汗不止。或多烦渴。精神恍惚。如有所失。三二日
间。或可起行。不甚觉重。诊之则六脉俱沉细而疾。尺部短小。寸口脉或大。(六脉俱浮大。或沉
取之大而不甚疾者。非阴证也。大抵阳毒伤寒。其脉多弦而洪数。阴毒伤寒。其脉沉细而弦疾。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