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与众不同的心理学-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极影响的一个典型例子。最初人们认为抽动秽语这种病是由脑
的退化过程引起的。但 
20世纪初期,当弗洛伊德的理论成为
时尚时,人们开始把注意力偏离了脑……其结果是使患该类疾


第二章可证伪性。 
45 。 

病的病人转而求救于使用精神分析法的精神科医生,而不去求
治于神经科的大夫,从而忽略了对身体器官的检查和研究。 


(Thornton ; 1986 ; p。210) 

夏皮罗 
(Shapiro)等人曾提到当时许多精神分析师对抽
动秽语综合征的一些现在看来很可笑的想法 
(Shapiro 
et 址, 
1978 )。其中一位认为他的病人〃不愿意放弃抽捕,是因为
对她而言,这种抽搞已经变成性快感的源泉和潜意识性欲的表
达方式〃。另一位精神分析师则认为这种抽搞〃已经等同于
手淫……与生殖器相联系的里比多 
(libido)错放在了身体的
其他部位〃。第三个把这种抽播看作是〃脏门…被虐转化期
的症状〃。第四个认为抽动秽语综合征患者具有〃强迫性人
格和自恋倾向〃,病人的抽搞〃代表或者曾经代表一种情感
的症状,是对想要表达情感的压抑性防御〃。夏皮罗等人 
( 1978 )下面的一段总结很好地说明了忽视可证伪性这一标准

所可能会对理论带来多坏的影响:

精神分析学派建构理论的方式实际上面面俱到。抽搞是一
种转化期症状,表现为歇斯底里但又反映了性欲,受意志控制
而又是强迫性的,是器官性病变,同时又与心理冲突有关……
所有这些心理学的标签、诊断和治疗,很不幸地通通都贴到了
病人及其家人的身上。而且这样做的过程中,治疗者对待病人
及其家属毫不客气,相当武断,从而给他们造成很大的伤
害……由于这些论文后来产生了广泛影响,因而给人们认识和
治疗这个疾病造成了极大的障碍 
(pp。39…42, 
50 ; 63)。

后来,当研究人员认识到,精神分析理论的〃解释〃对


。 46 。与〃众〃不同的心理学

治疗该疾病毫无用处时,进一步认识和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才
变为可能。但那些毫元用处的解释往往相当诱人,因为它们
看似在解释事情。但是事实上它们确是解释了所有事情,不
过都是在事后而已。精神分析理论所给予的解释只创造了理解
的假象而已。由于要努力解释所有事后发生的事情,所以这
一理论本身得不到进展。一个理论只有在不去预测任何事件都
可能发生,而只是具体地去预测,即事前告诉我们什么特别
的行为会出现时,进步才会发生。当然,由这类理论所推导
出的预测很有可能被证实是错误的,但这正是科学研究的长
处,而绝非其缺点。

如果人们能够从所研究的问题抽离出来一下的话,就不难
察觉哪些理论的构想是不可以证伪的。特别是如果人们能汲取
前人错误的教训的话(就像拉什的例子那样),那就会更容
易察觉了。另外,当事例很明显是编造出来的时候,也很容
易察觉出其不具可证伪性。例如,我发现了人的大脑中有一
个可以控制行为的潜在机制,一开始这一发现还鲜为人知。
但不久之后,你就会在一些随处可购得的八卦报刊上读到有关
这一发现的报道。这一潜在机制是这样的:在大脑的左半球
靠近言语区域,住着两个鬼精灵。他们有能力控制发生在大
脑多个区域的化学放电过程。也就是说,这两个鬼精灵基本
上是控制了一切。不过有一点,这两个鬼精灵很狡猾,有本
事觉察一切对大脑的探测活动(无论是通过手术或是 
X线之类
的途径),→旦他们感觉到外界的探测,他们就会悄悄地躲


第二章可证伪性 
。47 
。 


起来(哦,我刚才忘记说,他们有隐形的本事),所以
人们永远无法证实确有他们的存在。
你也许认为我用这样一个骗小学生的故事来做例子,是
侮辱了你的智慧。但是如果你能设想,你像我一样作为一个
心理学导论的授课老师,却经常被学生问及为什么我在课堂上
不和大家讲有关超感知现象( 
extrasensory perception ; ESP) 
这一领域的惊人发现,或是为什么不讲过去几年在通灵学所取
得的进展的话,也许你就不会怪我为什么会用这么幼稚的例子
来说明问题了。回答这些学生所提出来的这些幼稚的问题,
我不得不告诉他们:听到的大部分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无
疑都来自大众媒体,不是来自有学术价值的科学刊物。事实
上,有一些科学家已经在调查及重验这些媒体炒作的研究成
果,但是都不成功。我进而提醒这些还没有完成心理学研究
方法课程的学生,一个研究成果能否成为一个科学事实,并
被人们所接受,是取决于它的可重验性,特别是在我们遇到
研究结果与过去已收集到的数据或者现有理论所预期的相矛盾
的时候,这一点尤为重要。

让我进一步指出,很多科学家现在对有


现象的研
究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原因之一固然是该领域已经被诈
、江湖郎中、媒体剥削所搞臭了。但是更重要的却是,科
学家们已经察觉到,如马丁·加德纳( 
Martin Gardner )曾经
指出的,超感知现象研究的无法被证伪性( 
Gardner ; 1972)。

超感知现象的研究通常是这样进行的:首先,〃相信者〃
(即在研究开始前就已经相信超感知现象存在的人)宣称已经
在实验室里证明了超感知现象的存在。然后,一位〃怀疑者〃


。 48 。与〃众〃不同的心理学
(对超感知现象的存在持怀疑态度的人)被邀请到实验室去证
实超感知现象的存在。通常怀疑者在检查完实验的内外环境之
后,都会建议〃相信者〃对实验条件进行更严密的控制(关
于实验控制的类型,将在第六章详细讨论),以减少〃相信
者〃从中做假的可能性。虽然有时这些建议会遭到拒绝,但
大部分善意的相信者是会〃从善如流〃的。一旦这些较严格
的控制条件都设置好了之后,超感知现象就不复存在了(见 


Alcock ; 1990; Druckman & Swets ; 1988; Hoòft ; 2000; 
Humphrey ; 1996; Hyman ; 1992、 
1996; 
Marks ; 2001; 
Milton & Wiseman ; 1999; Wiseman ; Beloff; & Morris ; 
1996 )。然后,怀疑者就会说:实验的失败说明,原来的实
验是因为缺乏有效的控制,才会得出超感知现象存在这一错误
的结论。但他们常常会惊讶地发现相信者并不这样认为。相反
地,这些相信者会用不可被证伪的方式来解释超感知现象:他
们坚持认为心灵的力量,例如超感知是非常隐晦的、细致的,
而且很容易因被干扰而失灵的。怀疑者〃怀疑的颤波〃很可
能是这一心灵力量瓦解的罪魁祸首。当怀疑者反对的〃气氛〃
被移开时,这种心灵的力量肯定会再回来的。

令人惊讶的是,在昕完我解说了相信者的心态之后,学
生们不但没有失笑,反而恍然大悟的说,〃呀!这很对呀,
我说嘛,原来是怀疑者所发出的负面干扰把超感知现象给摘没
了。〃听到学生们的反应,我虽稍感惊讶,但仍然保持
定,并耐着性子提醒他们想想在几个星期前的课堂上,我举
的会隐形的鬼精灵的例子。我说,当时全班同学都认为鬼精
灵的存在证据,会因为一要探究它就隐身不见了,这一说法



第二章可证伪性。 
49 。 

是非常荒谬的,现在相信者提出的超感知现象的存在证据与会
隐形的鬼精灵具有同样的性质。超感知现象运作的方式与鬼精
灵是一样的一一只要你不闯进去仔细地观察它,它就好好的在
那里。但是,你若闯进去想看个究竟,它就马上隐形消失。
如果我们接受这种解释,那么就永远也元法证明给怀疑者看到
它的存在,因为照相信者的解释任何怀疑者的出现都是令其失
灵的原因。它存在的证据只能在相信者面前显现。显然,这
种说法是不能被科学所接受的。在科学的领域里,我们没有
磁力学家和非磁力学家(亦即那些相信磁力存在和不相信磁力
存在的物理学家)之分。在这一点上,学生显得有点胆怯,
他们咕哝着说同意我的观点后,迅速离开了我的办公室。当
然,我永远不知道学生的这种同意是意味着真正理解,还是
意味着尴尬因此想尽快逃离现场。也许,两者兼而有之,因
为对学生来说,他们正面临一件世界上最困难情景:面对与
自己所坚信的正相反的事实。严谨地运用科学准则来验证自己
长期固守的信念是相当令人不舒服的事,但是这是一个心理学
家必须做的。从来没有人说这会是很容易做到的。

并非所青的验证都是一样的

可证伪性原则对我们要如何看待理论验证具有重大意义及
影响。很多人认为→个好的科学理论是…个被反复验证了的理
论。他们认为被验证的次数对评价一?理论非常关键。但是
前面对一个理论的可证伪性的讨论,让我们看到理论被验证的
次数并不是关键。因为正如前面所举的〃敲门节奏理论〃例
子那样,并非所有的验证都是一样的。验证能否令人信服,


。 50 。与〃众〃不同的心理学

取决于理论所推衍出来的预测本身可否能被证伪。验证 
20个
实际上不可能被证伪的预测(例如,小于 
100岁的人),远
远不如验证 
1个非常具体、有可能被证伪的预测(例如,女
性, 
30岁, 
1。 57米高,左手拿着书和钱包,右手敲门),
更能令人信服。

看来,我们不应只注重理论被证实的次数,还应该注重
验证本身的质量。采用可证伪性作为评价标准,可以帮助使
用研究成果的人抵制伪科学最喜欢声称的〃全能〃(可以解
释一切的理论)的诱惑。这些全能理论不可避免地会妨碍我
们对世界和人类本质的进一步认识。这些理论死巷,无可否
认地,有时相当具有吸引力,正是因为它们无法被证伪。它
们在现代这个动荡混乱的世界里,常被视为是稳定的安心岛。

波普尔经常谈到〃这些(不可证伪)理论之所以会在心
理上对人们产生这么大的吸引力,其奥秘就在于它们能够解释
一切。知道无论发生什么事,你事先都可以找到解释它的答
案,不仅让你觉得你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它还给了你应
对这个世界所需的安全感〃 
(Magge ; 1985 ; p 
。4 
3)。然而,
获得这种安全感并不是科学研究的目的,因为它是以知识发展
的停滞为代价所换取得来的。科学是一个不断挑战先前存有观
念的机制,通过实征研究来设法证明前有理论的缺陷。这一
特点常常使科学,尤其是心理学,与所谓的世俗智慧或一般
常识发生冲突。

可证伪性与世俗智慧

心理学可以说是威胁了人们运用第一章所提到之世俗智慧


第二章可证伪性。 
51 。 

的安逸感。因为作为一门科学,心理学不能安于用这种驳不
倒的解释来理解人的行为。心理学就是要对各种不同有关行为
的理论,逐一进行检验与筛选。当然,心理学很欢迎世俗智
慧中表述清晰、可站出来接受检验的内容,而且很多这类内
容也已经被整合到心理学理论当中了。只不过心理学不会去寻
求由事后可以解释一切,但事前作不出任何预测的解释系统所
提供的安逸感。心理学也不接受那些永不需更新,并可从一
代转给另一代的世俗智慧系统。如果你我不向学生或者公众坦
白承认这→事实,我们只会像是用石头砸自己的脚那样,自
求毁灭。遗憾的是,有些心理学教师或主张将心理学大众化
的人却往往担心,心理学对世俗智慧构成的这种威胁会困扰人
们,于是就传递了一些错误的信息,来舒缓这些困扰:〃你
将学到→些有趣的知识,不过不用担心,心理学不会挑战你
深信不疑的东西。〃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会令人们对什
么是科学,以及什么是心理学更加疑惑。

科学寻求的是在想法上的改变。科学家是在努力描绘世界
的真实面目,而不是去描绘我们固有的信念所认为应该有的世
界之面貌。在现代思潮中有一股危险的趋势认为:我们要尽
量避免让一般大众知道事实的真相一一在这些人的面前遮上一
层无知的面纱是必要的,因为他们不曾学会如何处理事实真
相。这样的观点,心理学和其他科学一样都会予以驳斥。生
物学家米歇尔·吉瑟林 
(Michael 
Ghiselin)曾进一步指出,
如果知识得不到传播,我们全都会蒙受损失:

如果我们的邻居都很健康,那么我们也会更好。为了要
比别人更健康而垄断所有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