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15-杂病广要-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者,更有《千金》续命煮散,今不录。) 
《短剧方》治中柔风,身体疼痛,四肢缓弱,欲作不随方。 
羌活(三两) 肉桂(三两) 生姜(六两) 干地黄(三两) 葛根(三两) 
芍药(三两) 麻黄(二两去节) 甘草(二两) 
凡八物,以清酒三升,水五升,煮取三升,温服五合日三。(今案《千金方》云∶酒二升,水八升,大验。 
)(《医心方》) 
附子大独活汤,治男子妇人体虚中风,半身不遂,左瘫右痪,口眼 斜,手足战曳,经脉挛缩,足膝软弱 
,四肢酷冷,肌肉麻痹。 
白姜 人参 肉桂 干葛 北芍药 当归(各九两) 川独活(十六两) 大附子(九枚) 防风 甘草 
(各十二两) 
上为 咀,每服三钱,水两盏,煎至一盏去滓,无时温服,其验如神。中风者,此药不过十服,立见殊效 
也。(《朱氏集验方》) 
x顺气方法x 大气,不息之真气也,不转则息矣。故不特气厥类中,即真中风邪,亦以转气为先。经云∶ 
大气一转,邪气乃散,此之谓也。(《金匮翼》) 
乌药顺气散,治风气不顺,手脚偏枯,流注经络,并湿毒进袭,腿膝挛痹,筋骨疼痛。 
乌药(去皮) 麻黄(去节汤) 橘皮(各二两) 甘草(炙) 川芎 枳壳(麸炒去穣) 桔梗 白僵 
蚕(炒去丝) 白芷(各一两) 白姜(炮半两) 
上为末,每服二钱匕,水一盏,姜三片,薄荷七叶,煎七分,空心服。治气,去薄荷,用枣子二枚同煎。 
(《和剂》) 
八味顺气散。 
白术 白茯苓(去皮) 青皮(去白) 香白芷 陈皮(去白) 天台 乌药 人参(各一两) 甘草 
(炙半两)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大盏,煎至七分温服,不拘时候,仍以酒化苏合香丸间服。(《济生方》) 
匀气散,此方前代曾服有效,风药服之十三日安。可治腰腿疼,半身不遂,手足不能屈伸,口眼 斜。风 
气中风中气,便用风药治之,十无一愈;当以气药治之,气顺则风散,近有人服之见效。 
白术(四两煨) 沉香(五钱镑) 天麻(一两) 天台乌药(三两) 青皮(五钱去穣) 白芷 甘草 
(各五钱) 人参(去芦,按袖珍方五钱) 
上为 咀,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紫苏五叶,木瓜三片,枣子一枚,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温服。 
(《瑞竹堂方》) 
省风散,治气不和,为风寒邪湿之气着于手足,麻痹,头重偏疼,起居旋运,四肢倦怠,足胫缓弱,掣痛 
无时。每遇阴晦风寒,神思不清,痰气相逆,并宜预服。 
羌活 防风 甘草 白茯苓(各半钱) 木香(一分) 人参 陈皮(各三钱) 天台乌药(三钱) 白 
术(一两麸炒) 南星(半两重者一只炮去皮切如豆大) 附子(九钱炮去皮脐切) 
上 咀,每服四钱,大姜十片,枣二个煎,不拘时候。(《朱氏集验方》)叶氏醒风汤,治左瘫右痪,口 
眼斜,筋脉拳挛,手足无力,行步艰难。于本方去羌活、甘草、茯苓、人参、陈皮,加白附子、当归、白芍 
药。 
治卒中风,痰涎,牙关紧急,不省人事。 
南木香(半两生用) 
上碾为细末,以生姜七片,天南星七片,栝蒌子十四粒,浓煎取汤七分盏,调木香末,候温灌之。若牙关 
不开,自有开牙关药,方在后(按∶如乌梅、细辛、麝香末揩牙关,及以皂角末搐鼻中是也。)近世人医卒中 
风,便以附子等药与之,往往多不救。盖缘卒中气逆,遽进以风药,甚不相投。惟木香可以顺其气,助以姜、 
星、瓜子,以下其痰,庶几气顺而人醒,然后可以用星、附等药。若仓猝未能办上项药材,急以苏合香丸一二 
丸,木香汤调与服亦佳。(《卫生十全方》) 
x宁神诸方x 延年急疗偏风,膈上风热经心脏,恍惚神情,天阴心中 ,如醉不醉方。 
淡竹沥(三升,若热多用竹沥,冷多用荆沥) 羚羊角(二分屑) 膏石(十分碎绵裹) 茯神(六分切) 
上四味,以水一升,合竹沥,煮取一升五合,去滓,食后欲消,分为三服。常能服之,永不畏风发。忌酢 
物。(《外台》) 
治中风,失音不语,宜服桂心散方。 
桂心(一两) 羌活(二两) 防风(二两去芦头) 附子(一两炮裂去皮脐) 
赤箭(一两) 羚羊角屑(一两) 酸枣仁(一两) 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煎至五分去滓,入竹沥一合,更煎一两沸,不计时候温服。 
(《圣惠》)《传家秘宝》名解语散(《简易方》引《资寿方》散作汤)。《圣济》名桂附汤,治中风,精神 
冒闷,语声不出。 
神仙解语丹,治风入心脾,言语謇涩,舌强不转、涎唾溢盛,及疗淫邪搏阴,神内郁塞,心脉闭滞,不能 
言。 
石菖蒲(去毛) 远志(去心甘草水煮) 天麻 白附子(炮) 全蝎(酒炒) 羌活 牛胆酿南星(如无 
只炮南星用) 白僵蚕(炒各一两) 南木香(半两) 辰砂(研细量用为衣) 
上为细末,面打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无时,生姜薄荷汤吞下。(《管见大全良方》) 
x除热方法x 内风之气,多从热化,昔人所谓风从火出者是也。是证不可治风,惟宜治热。《内经》云 
∶风淫于内,治以甘凉。《外台》云∶中风多从热起,宜先服竹沥汤。河间云∶热盛而生风,或热微风甚,即 
兼治风也。或风微热甚,但治其热,即风亦自消也。(《金匮翼》) 
中风,外有六经之形证,先以加减续命汤随证治之;内有便溺之阻格,复以三化汤主之。 
浓朴 大黄 枳实 羌活(各等分)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三两,水三升,煎至一升半,终日服之,以微利为度,无时。(《保命集》)(按∶ 
此与次方俱非尤氏所谓内风之治,然实为中风除热之剂,仍并列于斯。) 
牛黄通膈汤,初觉中风一二日,实则急宜下之。 
牛黄(研三钱) 朴硝(三钱研) 大黄 甘草(各一两炙) 
上四味,除研药为末,每服一两,水二盏,除牛黄、朴 
硝外,煎至一盏,去渣入牛黄、朴硝一半调服,以利为度,须动三两行,未利再服,量虚实加减。(《卫生宝 
鉴》) 
中风,又不可概用大戟、芫花、甘遂等味,以泻大肠,损其阴血,以致莫救。即欲下痰,与夫便溺阻隔, 
特宜以顺气滑肠之品而微利之。若毒热痰火,气实脉实,清之利之可也。(《医经会解》) 
x善后诸方x 治一切瘫痪风,铁弹丸。 
乳香(以乳钵坐水盆中研) 没药(各一两) 五灵脂(拣如鼠屎者四两) 川乌(一两半炮去皮尖) 
上先将乳香、没药,于阴凉处,当风细研,更用研了麝香一钱,将下一味为细末,然后同前二味,再碾令 
匀,滴水为丸,如弹子大,瓷合收,每服一粒,薄荷酒磨下,日三服。(《本事方》)高评事中风稍缓,张令 
涌之,后服铁弹丸,在《普济》加减方中。或问张曰∶君常笑人中风服铁弹丸,今自用之何也?张曰∶此收后 
之药也。今人用之于大势方来之时,正犹蚍蜉撼大树,不识次第故也。(《十形三疗》) 
病有终身不愈者,其在腰或屈而不能伸,或伸而不能屈者,在手足亦然。以风伤肝,肝主筋、筋为之也。 
治法活血为先,多服四物汤吞活络丹。(《要诀》)(按∶活络丹用川乌、草乌、地龙、天南星、乳香、没药, 
盖铁弹丸为优) 
仁寿丸,治肝肾气虚,风冷所中,筋脉 动,口眼 斜。常服补肝丸,行荣卫,养气血。 
附子(炮熟去皮脐一两) 桂心 白茯苓 山茱萸 五味子 杜仲(去皮姜制炒丝断) 续断 枸杞子 
熟地黄(洗) 巴戟(去心) 菟丝子(酒浸湿研) 防风(各半两) 牛膝(酒浸二两) 
上为末,蜜丸梧子大,每三五十丸,温酒盐汤食前任 
下。(《三因方》) 
中风,外无六经之形证,内无便溺之阻格,知血弱不能养筋,故手足不能运动,舌强不能言语,宜养血而 
筋自荣,大秦艽汤主之。 
秦艽(三两) 甘草(二两) 川芎(二两) 当归(三两) 白芍药(二两) 细辛(半两) 川羌活 
防风 黄芩(各一两) 石膏(二两) 吴白芷(一两) 白术(一两) 生地黄(一两) 熟地黄(一两) 
白茯苓(一两) 川独活(二两) 
上十六味锉,每服一两,水煎去渣,温服无时。如遇天阴,加生姜煎,七八片。如心下痞,每两加枳实一 
钱同煎。(《保命集》) 
省之仆年老患中风,气血衰弱,痰火上升,而言语涩,手足臂体疼,动履不便,饮食不思,脉虚软无力。 
乃以人乳二酒杯(妇人壮健),香甜者好甜梨汁一酒盏,倾放银旋中,入汤锅内少滚热,有黄沫起开青路为 
度,每日五更后一服饮之,每服交进参术膏温服,能消痰补虚。后用补中益气汤,加五味子、麦门冬与斑龙丸 
本丹,遂获安。(《汪石山医按》)(按∶斑龙丸系鹿茸、阳起石、肉苁蓉、柏子仁、酸枣仁、黄 、当归、 
附子、地黄、朱砂十味。) 
x灸法x 黄帝问岐伯曰∶凡人中风,半身不遂,如何灸之?岐伯答曰∶凡人未中时,一两月前,或三五 
个月前,非时足胫上忽发酸重顽痹,良久方解,此乃将中风之候也。便须急灸三里穴与绝骨穴,四处各三壮, 
后用葱、薄荷、桃柳叶四味,煎汤淋洗灸疮,令驱逐风气于疮口内出也。灸疮若春较秋更灸,秋较春更灸,常 
令两脚上有灸疮为妙。凡人不信此法,或饮食不节,酒色过度,忽中此风,言语謇涩,半身不遂,宜于七处, 
一齐下火,各灸三壮。如风在左灸右, 
在右灸左。一百会穴,二耳前发际,三肩井穴,四风市穴,五三里穴,六绝骨穴,七曲池穴。上件七穴,神效 
极多,不能具录,根据法灸之,无不获愈。(《圣惠黄帝明堂灸经》) 
圣人以风是百病之长,深为可忧,故避风如避矢。是以防御风邪,以汤药针灸蒸熨,随用一法皆能愈疾, 
至于火艾特有奇能,虽曰针汤散皆所不及,灸为其最要。昔者华佗为魏武帝针头风,华佗但针即瘥,华佗死后 
数年,魏武帝头风再发。佗当时针讫即灸,头风岂可再发,只由不灸,其本不除。所以学人不得专恃针及汤药 
等,望病毕瘥,既不苦灸,安能拔本塞源。是以虽丰药饵,诸疗之要,在火艾为良。初得之时,当急下火,火 
下即定,比煮汤熟,已觉眼明,岂非大要。其灸法,先灸百会,次灸风池,次灸大椎,次灸肩井,次灸曲池, 
次灸间使,各三壮,次灸三里五壮。其炷如苍耳子大,必须大实作之,其艾又须大熟。从此以后,日别灸之, 
至随年壮止。凡人稍觉心神不快,即须灸此诸穴各三壮,不得轻之,苟度朝夕,以致殒毙。戒之哉。(《千金 
翼方》) 
岐伯曰∶凡欲疗风,则用火灸。风性浮轻,色或赤或白痒多者,风热也。欲灸风者,宜从少以至多也。至 
多者,从三壮、五壮、七壮,又从三十、五十、七十壮,名曰从少至多也。灸风者,不得一顿满一百。若不灸 
者,亦可以蒸药熨之。风性浮轻则易散,故从少而至多也。(《外台秘要》) 
半身不遂,男女皆有,此患但男尤忌左,女尤忌右尔。若得此疾后,风药不宜暂阙,常令身上有灸疮可也 
。最忌房室,或能如道释修养,方能保其无它。若灸则当先百会、囟会,次风池、肩 、曲池、合谷、环跳、 
风市、三里、绝骨,不必拘旧经病左灸右、病右灸左之说,但按酸疼处灸 
之,若两边灸亦佳,但当自上而下灸之。(《针灸资生经》) 
治痰涎壅塞,声如牵锯,服药不下,宜于关元、丹田二穴多灸之,良。(《得效方》) 
凡用灸法,必其元阳暴脱,及荣卫血气不调,欲收速效,惟艾火为良。然用火之法,惟阳虚多寒、经络凝 
滞者为宜。若火盛金衰,水亏多燥,脉数发热,咽干面赤,口渴便热等证,则不可妄加艾火。若误用之,必致 
血愈燥而热愈甚,是反速其危矣。凡灸法,头面上艾炷宜小不宜大,手足上乃可粗也。又须自上而下,不可先 
灸下、后灸上。(《景岳全书》) 
灸非风卒厥危急等证,神阙。用净盐炒干,纳于脐中令满,上加浓姜一片盖定,灸百壮至五百壮,愈多愈 
妙,姜焦则易之。或以川椒代盐。或用椒于下,上盖以盐,再盖以姜,灸之亦佳。丹田、气海二穴俱连命门, 
实为生气之海,经脉之本,灸之皆有大效。 
灸非风连脏,气塞涎上,昏危不语等证∶百会、风池、大椎、肩井、曲池、间使、足三里。 
灸口眼歪斜∶听会(灸眼)、客主人(灸眼)、颊车(灸口)、地仓(灸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