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15-杂病广要-第7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六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七合,分温三服。(《千金》) 
治大肠积热,下血不止,日夜度数无恒,宜服黄芩散方。 
黄芩 黄柏 黄连 地榆锉 生干地黄 犀角屑(以上各一两) 
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入青竹茹半鸡子小,煎至六分去滓,每于食前温服。(《圣惠》) 
治肠风泻血如痢,腹中 痛,面色痿黄,黄连饮方。 
黄连(去须一两) 干姜(炮一两) 甘草(炙半两) 
上三味捣为粗末,每服三钱匕,以水一盏,生姜二片,枣一枚劈,同煎至五分,去滓温服。(《圣济》) 
解毒四物汤,治大便下血,不问粪前粪后。(《寿世》)(按∶此系四物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地榆、槐花、 
阿胶、侧柏叶。) 
沈王府长史王庭,任国子学正时,病大便下血,势濒危殆。一日昏愦中,闻有人云∶服药误矣,吃小水好。 
庭信之,饮小水一碗,顿苏,逐日饮之,病势渐退。(《菽园杂记》) 
x驱风诸方x 治肠风下血。 
荆芥穗 地黄(各二两) 甘草(半两) 
上为末,每服一钱,温酒调下,食后,日三夜一。(《中藏经》) 
治肠风脏毒,槐花散。 
槐花(炒) 柏叶(烂杵焙) 荆芥穗 枳壳(去穣细切麸炒黄) 
上修事了方秤,等分细末,用清米饮调下二钱,空心食前服。(《本事》)《济生》加减四物汤,治肠风下 
血不止,于本方加生地黄、当归、川芎、甘草、生姜、乌梅,水煎。 
风入肠胃,纯下清血,或湿毒下血,以胃风汤去桂,加枳壳、荆芥、防风主之。(《原病集》) 
x泻血诸方x 治肠风,枳实丸方。 
枳实(麸炒黄) 槐荚(麸炒黄) 皂荚(猪牙者涂酥炙) 大黄(炒令焦黄各一两) 
上四味捣罗为末,用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荆芥腊茶下,空心食前服。(《圣济》) 
大黄槟榔丸,治便血久不可止,脐腹疼痛,里急后重,诸药无效者。 
大黄(半两) 细墨(半两) 大槟榔(二个) 荞面(一钱) 
上为细末,醋和丸,分为三丸,用灰火内烧令紫色,醋内磨开,临卧都作一服,早晨取下恶物为效。(《医 
林方》) 
治便血,用黄连四两,朴硝二两,同炒,地上出火毒,研为细末。用酒调服。(《经验良方》) 
董龙山公夫人,年三十五而病便血,日二三下,腹不疼,诸医延医者,三年不效。予诊之,左脉沉涩,右脉 
漏出关外,诊不应病。予窃谓血既久下,且当益其气而升提之,以探其证。乃用补中益气汤加阿胶、地榆、侧柏叶, 
服八剂,血不下者半月,彼自喜病愈矣。偶因劳而血复下,因索前药。予语龙山公曰∶夫人之病,必有瘀血积 
于经隧。前药因右脉漏关难凭,故以升提兼补兼涩者,以探虚实耳。今得病情,法当下而除其根也。龙山公曰∶ 
三年间便血,虽一日二三下,而月汛之期不爽,每行且五日,如此尚有瘀血停蓄耶?予曰∶此予因其日下月至, 
而知其必有瘀血停蓄也。经云∶不塞不流,不行不止。今之瘀,实由塞之行也,不可再涩。古人治痢,必先下之, 
亦此意也。即用桃仁承气汤,加丹参、五灵脂、荷叶蒂,水煎,夜服之,五更下黑瘀血半桶,其日血竟不来。复 
令人索下药。予曰∶姑以理脾药养之,病根已动,俟五日而再下,未晚也。至期复用下剂,又下黑瘀如前者半。 
继以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调理全愈。(《赤水》) 
治泻血不止,决效方。 
巴豆(一枚去皮) 
上一味,以鸡子开一小窍,纳巴豆一枚入鸡子壳中,以 
纸塞定,别以湿纸裹,用火煨熟透,去壳并巴豆,只一味吃尽鸡子,其病即止,不得稍生气,虚人作二服。(《圣 
济》) 
治肠风脏毒便血等疾。 
温州枳壳(不以多少) 
上逐个刮去穣,入去壳巴豆一粒,以线扎两片合定,银石器内,米醋煮枳烂为度,洗净去巴,只以枳锉焙为 
末,醋糊为丸,绿豆大,每服三十粒,空心腊茶清吞下,病愈住服。痢疾亦可用,初患则留巴少许亦可。(《增品 
易简》)(《澹寮》) 
世传经验方,下血,用乳香、没药、血竭、儿茶各一钱,巴豆霜五分,丸绿豆大,空心酒下,神妙不可言。 
(《六要》) 
x止遏诸方x 治大肠风,下血不止,腹痛,日渐 羸,宜服此方。 
棕榈皮(二两烧灰) 艾叶(二两烧灰) 鸡子(三枚炒令焦) 
上件药都研如粉,每于食前,以粥饮调下一钱。(《圣惠》) 
治积年肠风下血,肛门肿痛,肌体羸劣,宜服此方。 
蛇黄(一枚大者) 酽醋(五合) 
上以炭火烧蛇黄通赤,即入醋中 ,重迭烧 ,醋尽为度,捣细研为散,每于食前,以粥饮调下半钱。(同上) 
黑圣散,治肠风脏毒痔 及诸下血。 
当归 川芎 茯苓 地榆 槐花(焙) 败棕 艾叶(烧存性) 百草霜 
上件等分为末,每服二钱,食前陈米饮调下。(《直指》) 
真人养脏汤,加生槐花,治肠风,冷热不调下血。(同上) 
陈彦质患肠风下血,近三十年,体肥身健,零星去血,旋亦生长,不为害也。旧冬忽然下血数斗,直出如箭, 
以致肛门脱出三五寸,一昼夜下利二十余行,苦不可言,面色浮肿,夭然不泽,唇焦口干,鼻孔黑煤。于是以人 
参汤调赤石脂末,服之稍安。次以人参、白术、赤石脂、禹余粮为丸,服之全愈。(《寓意草》)(节录) 
x利气诸方x 肠风方。 
香附(一两制) 枳壳(三分) 当归 川芎(各半两) 槐花(炒) 甘草(炙各一分) 
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新水一盏半,姜枣煎,食前服。(《直指》) 
法制香附方,治诸下血。 
大香附(杵去毛皮,以童子小便浸一日夜,日干截碎,又用米醋蘸过,焙干。) 
上为末,每二钱,米汤调下。治冷带,用炒艾叶煎汤调下。(同上) 
姜香散,止血有奇功。若肠风脏毒,下血不止者,可服。若是肠脏虚弱,则不可服也,专以凉药攻之,必至 
脾虚,血必大下,宜谨之。 
干姜 香附子 乌梅(各烧灰存性) 乌药 
上等分细末,煎乌梅汤调下,不拘时候。(《魏氏》) 
沉香汤,失血之后,脾虚人尤宜服。 
香附子(去毛三两) 白茯苓(去皮) 缩砂仁 甘草(炙锉各一两半) 沉香(二钱不见火) 
上为细末,入盐汤点服。如煎服,则用姜枣。(同上) 
x平胃诸方x 病必问药,药贵当病。 苦下血十五年,盖 
因思虑损心,饮酒过量,百药俱尝,或暂止复作,或屡投不验。近有俾服平胃散,云得于绍兴国医王继先,主浓 
朴浓肠也。以十五年之病,欲愈于此浅近之剂,固可笑。然日进一杯,固无反误,虽未保断除根本,似有近效。 
广求博访,徒费前劳,道在迩而求诸远,其斯之谓乎。(《清波别志》)(按∶《续医说》引《清波杂志》,作 
或教以服人参平胃散,逐日进一服,至月余而十五年之病瘳矣。盖妄意所改,然人参平胃散却妙,故《观聚方》 
取之。) 
唐生者,病因饮酪水及食生物,下利紫黑血十余行,脾胃受寒湿毒。与六神平胃散(当考)半两,加白术三 
钱,以利腰脐间血,一服愈。(《阴证略例》) 
杨氏饮冷酒泻血,服对金散止(即胃苓散),亦理中脘,分利阴阳,安定血脉之意也。(《纲目》引《海藏》) 
肠风下血,平胃散加续断煎服。又方,加小麦四十九粒,去续断。(《理伤续断方》) 
x温中补虚诸方x 胶姜理中汤,治腹虚便血。 
上用理中汤,加黄 、阿胶、艾、当归煎,食前服。(《魏氏》) 
阳虚阴乏之人,久年便血不时,面带黄柏皮色者,理中汤加附子、百草霜,为丸服。(《丹溪》) 
理物汤,即理中汤、四物汤并用。(《证治类方》) 
艾附汤,治脏寒大便血作。 
大附子(二两炮去皮脐切片) 熟白艾(一两) 川姜(七钱炮洗) 
上 咀,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七分去滓,食前温服。(《魏氏》) 
归附汤。 
当归(半两去芦) 附子(一两炮去皮脐) 
上 咀,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煎七分去滓,食前温服。(同上) 
治凡下血虚极,麦门冬汤方。 
麦门冬 白术(各四两) 甘草(一两) 牡蛎 芍药 阿胶(各三两) 大枣(二十枚) 
上七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再服。(《千金》) 
人参散,治肠风脏毒。运使孙绍远传,云有此疾者,常常服之,不至力乏,不至面黄,多服为佳。屡传与人, 
皆以为妙。 
人参 白茯苓 黄 (蜜炙) 甘草 五味子 
上等分为细末,每服二大钱,白汤调下,每日四、五服。(《事证方》)(按∶此方本于《三因》,治五痔 
下血,加味四君子汤。今去白术、白扁豆,加五味子。) 
去血过多,面色萎黄,以十全大补汤去桂主之。(《原病集》) 
通府薛允 下血,服犀角地黄汤等药,其血愈多,形体消瘦,发热少食,里急后重。此脾气下陷,余用补中益 
气加炮姜,一剂而愈。(《内科摘要》) 
一人素善饮酒,不时便血,或在粪前,或在粪后,食少体倦,面色萎黄。此脾气虚而不能统血,以益气汤加吴茱 
萸、黄连。(《寿世》) 
断红丸,治脏腑阳虚,久而肠风痔疾,下血不止,或所下太多,面色萎黄,日渐羸瘦。 
侧柏叶(微炒黄) 川续断(酒浸) 鹿茸(燎去毛醋煮) 附子(炮去皮脐) 黄 (去芦) 阿胶(锉 
蛤粉炒成珠子) 当归(去芦酒浸各一两) 白矾(枯半两) 
上为细末,醋煮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 
空心食前,用米饮送下。(《济生》) 
如老年阳气虚亏,脱血不能存,走失大肠,宜鹿茸丸。 
鹿茸(七两) 熟地黄(十两) 附子(四十个) 牛膝(二十两) 山药(四斤) 杜仲(三斤半) 
五味(二斤) 肉苁蓉(三斤) 
炼蜜丸,麝香为衣,盐汤盐酒下。(《如宜》) 
肾虚下血。 
鹿茸(酥炙) 乌梅(去仁各一两) 破故纸(炒) 杜仲(各半两) 
上炒为末,粟米粥为丸,每三十粒,空心盐汤吞下。(《澹寮》) 
x调摄法x 血证不断酒色浓味,纵止必发,终成痼疾。(《六要》) 

诸血病
瘀血
属性:《准绳》、《六要》并曰∶夫人饮食起居一失其宜,皆能使血瘀滞不行,故百病由污血者多,而医书分门 
类证,有七气而无蓄血,予故增着之。此说为是,然古人间有为蓄血立类者,但不多见耳。 
x脉候x 弦而紧,胁痛脏伤,有瘀血(一作有寒血)。脉来细而滑,按之能虚,因急持直者,僵仆,从 
高堕下,病在内。(《脉经》) 
从高顿仆,内有血,腹胀满,其脉坚疆者生,小弱者死。(同上) 
据脉验之,挟血者脉来乍涩乍数,闪烁明灭,或沉细而隐伏也。若夫血与热交攻,则左手寸关按之洪盛。盖 
心主血,肝藏血,固如是尔。(《直指》)(宜参伤寒) 
瘀血内蓄,却宜牢大,沉小涩微,反成其害。(《续焰》) 
瘀血胁痛,肝脉弦紧,此为常,勿以必死论。(《医碥》) 
x源候x 夫肝藏血而心主之,动则血运于诸经,静则血归于肝脏。肝受血则能视,足受血则能步,掌受血 
则能握,指受血则能摄。故血凝于肤者为痹,凝于脉者为泣,凝于足者为厥。凡神志昏昏,惊狂冒闷,烦渴呕吐, 
语短内疼,鼻衄唾红,眼红面赤,骨热肤哄,肠垢尿多,胸满顽痰, 语多汗,甚至四肢厥冷,懵不知人,不 
问男子妇人,皆血证耳。(《直指》) 
蓄血俗名内伤,或积劳,或多怒,或饱后行房,或负重努力,或登高坠下,或奔逐过急,皆致蓄血。其证 
多发热,其热类外感,而不头疼,不作渴,天明少间,至午复剧,有汗汗多,剂颈而还,自汗无气以息,目光短, 
不思饮食,不得眠,二便自利,小便或赤,大便或泄。(《本草经疏》) 
x三焦辨异x(膈间证试法)经曰∶血上逆则忘,血下蓄则狂。上焦瘀血,小便必难;下焦瘀血,小便必自 
利。血之所在,当以此推。(《直指》) 
何以知其蓄在下焦?曰∶脐下结急,外热内痛,尺脉洪而数也。(同上) 
衄血,蓄血上焦。心下手不可近,蓄血中焦。其脐腹小肿大痛,蓄血下焦。蓄血上焦,或呕或衄或吐,此胸 
中手不可近也。(《元戎》) 
x衄血蓄血上焦x 年高噎膈,饮食屈曲下行,胃口有蓄血也。妇人郁结,久亦有之,心下手不可近,蓄在 
中焦。好嗜炙 辛辣热酒,积久血瘀胃脘,嘈杂有痛。脐腹肿大痛,血蓄下焦,小便自利。三焦蓄血,脉俱见, 
左手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