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15-杂病广要-第8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治虚劳烦热,不得睡卧,宜服黄芩散方。 
黄芩(三分) 甘草(半两) 羚羊角屑 知母 酸枣仁 白茯苓(各一两)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入枣三枚,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圣惠》) 
烦不得眠,六一散加牛黄服之。(即益丸散)(《纲目》引丹溪) 
养心安神丸,治心虚多梦,除乱梦、恶梦。 
当归身 白茯神 酸枣仁 五味子 犀角 琥珀 玄明粉 黄连 朱砂(为衣) 甘草(熬膏各等分) 
为细末,甘草和炼蜜,丸黍米大,每服二十丸,夜卧时津下,久服梦自少,(《医统》) 
加味温胆汤,治病后虚烦不寐,或触物惊悸。(《医汇》)(按∶此系于《三因》温胆汤,加人参、酸枣仁、 
远志。) 
高枕无忧散(云林制),治心胆虚怯,昼夜不睡。百方无效,服此一剂如神。 
人参(五钱) 软石膏(三钱) 陈皮 半夏(姜汁浸炒) 白茯苓 枳实 竹茹 麦门冬 龙眼肉 甘 
草(各钱半) 酸枣仁(炒一钱) 
上锉,水煎服。(《医鉴》)(按∶酸枣诸方既出《伤寒》中,仍不复赘。) 
x补心诸方x 治胆虚不得睡,神思不安,宜服茯神散方。 
茯神(一两) 柏子仁(半两) 酸枣仁(一两) 黄 (一两) 人参(一两) 熟干地黄(半两) 
远志(半两) 五味子(半两) 
上件药筛为散,每服不计时候,以温酒调下一钱。(《圣惠》)《三因》大补心丹,安心神,调血脉,镇惊 
补虚,即本方蜜丸如梧子大,用辰砂为衣,每服三十丸,米汤、温酒任下。《是斋》十四友丸,补诸虚不足,益 
血,收敛心气,治怔忡不宁,精神昏倦,睡卧不安,于本方去五味子,加紫石英、川当归、白茯苓、阿胶、 
肉桂、龙齿、辰砂、炼蜜丸,此韩魏公方。 
治虚劳,起动汗出,恒热多惊恚,不得睡卧,宜服茯神散方。 
茯神 人参 熟干地黄 牡蛎(烧为粉) 麦门冬 酸枣仁 黄 龙骨(各一两) 五味子 苍术 甘草(各半 
两)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枣三枚,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圣惠》)(按∶此方苍术可疑,宜去而不用。又此方即《千金》枣仁汤变方,宜与《虚劳》相参。) 
治劳心胆冷,夜卧不睡,定志丸,加炒酸枣仁,炒柏子仁,共为末,蜜丸如梧子大,朱砂、乳香为衣,每 
服五十丸,枣汤送下。(《医鉴》) 
x破气方x 苏合香丸,若用心过度,夜睡不安,临卧以酒调服,其功不在妙香散、宁志膏之下。(《易简》) 
x附睡法x 睡不厌 ,觉不厌舒。 者,曲膝卷腹,以左右肋(《慈航》肋作勿)侧卧,修养家所谓狮子 
眠是也。西山蔡季通,引《千金方》睡诀云∶睡则必侧(《慈航》睡则而屈),觉正而伸,早晚以时,先睡心,后睡眼。 
晦庵以为此古今未发之妙。(《寿世》) 

脏腑类
嗜眠
属性:x源候x(鼾眠)嗜眠者,由人有肠胃大、皮肤涩者,则令分肉不开解,其气行则于阴而迟留,其阳气不 
精,神明爽昏塞,故令嗜眠。(《病源论》) 
鼾眠者,眠里喉咽间有声也。人喉咙气上下也,气血若调,虽寤寐不妨宣畅。气有不和,则冲击喉咽而作 
声也。其有肥人眠作声者,但肥人气血沉浓,迫隘喉间,涩而不利,亦作声。(同上) 
夫胆热多睡者,由荣卫气涩,阴阳不和,胸膈多痰,脏腑壅滞,致使精神昏浊,昼夜耽眠,此皆积热不除, 
肝胆气实,故令多睡也。(《圣惠》) 
胆热多睡者,胆腑清净,决断所自出,今肝胆俱实,荣卫壅塞,则清净者浊而扰,故精神昏愦,常欲寝卧 
也。(《圣济》) 
x证治x 热病愈后,阴气得复,必恬睡,醒则清爽,与热证昏睡、醒亦沉迷者不同。食入则困倦欲睡者, 
脾弱不能即运,不运则静矣,静故欲睡也,六君加麦芽、山楂、神曲之类。(《医碥》) 
x治方x 治胆腑实热,精神不守(《圣济》此有“昏困多睡”字),泻热,半夏千里流水汤方。 
半夏 宿姜(各三两)(按照别方亦即生姜。) 生地黄(五两) 酸枣仁(五合) 黄芩(一两) 远志 
茯苓(各二两) 秫米(一升) 
上八味 咀,以长流水五斗,煮秫米令蟹目沸,扬之三千遍,澄清取九升,煮药取三升半,分三服。(《千 
金》) 
镇心省睡益智方。 
远志(五十两去心) 益智子 菖蒲(各八分) 
上三味捣筛为散,以淳糯米酒,服方寸匕,一百日有效。(《千金翼》按∶又止睡方,有龙骨、虎骨、龟 
甲为散。治多睡方,有麻黄、白术、甘草为散服。又《圣惠》有泻热镇心诸方。今并不录,宜阅) 
治胆风毒瓦斯,虚实不调,昏沉睡多,宜服酸枣仁散。 
酸枣仁(一两睡多生用) 金腊茶(二两以生姜汁涂炙令微焦) 
上件药二味,各根据法修制了,捣罗为散,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六分,温服不计时候。(《济众方》) 
(按∶《本草》曰∶《五代史》后唐刊石药验云∶酸枣仁,睡多生使, 
不得睡炒熟。) 

脏腑类
霍乱
属性:霍乱一病,经文具存,唯干霍乱为经所未言,宜取而补者。但后世诸说,概涉多歧,今仅摘其要,以着于篇。 
x名义x 霍乱,言其病挥霍之间,便致撩乱也。(《病源论》) 
若止呕吐而利,经止谓之吐利。必也上吐下利,躁扰烦乱,乃谓之霍乱,其与但称吐利者,所以异也。 
(《明理论》) 
x源由x 凡所以得霍乱者,多起饮食。或饮食生冷杂物,以肥腻酒 ,而当风履湿,薄衣露坐,或夜卧 
失覆之所致。(《肘后》) 
霍乱者,由人温凉不调,阴阳清浊二气,有相干乱之时。其乱在于肠胃之间者,因遇饮食而变,发则心腹 
绞痛。其有先心痛者,则先吐。先腹痛者,则先利。心腹并痛者,则吐利俱发。挟风而实者,身发热,头痛体 
疼而复吐利;虚者。但吐利,心腹刺痛而已。亦有饮酒食肉,腥脍生冷过度,因居处不节,或露卧湿地,或当风 
取凉,而风冷之气,归于三焦,传于脾胃,脾胃得冷则不磨,不磨则水谷不消化,亦令清浊二气相干。脾胃虚 
弱,便为吐利,水谷不消,则心腹胀满,皆成霍乱。(《病源论》) 
原夫霍乱之为病也,皆因饮食,非关鬼神。夫饱食肫除,复餐乳酪,海陆百品,无所不啖,眠卧冷席,多饮 
寒浆,胃中诸食,结而不消,阴阳二气,拥而反戾,阳气欲升,阴气欲降,阴阳乖隔,变成吐利,头痛如破,百节如 
解,遍体诸筋,皆为回转,论时虽小,卒病之中,最为可畏,虽临深履危,不足以谕之也。养生者,宜达其旨 
趣。庶可免于夭横矣。(《千金》) 
冒伤暑毒,露卧卑湿,当风取凉,风冷邪气入于肠胃,加以嗜好肥腥,饮啖生冷,居处不节,激而发焉。 
于是邪正相干,中脘即闭,气不得通,吐利暴作,所谓脾受贼邪,木来胜土者此也。(《直指》) 
内有所积,外有所感,致成吐泻。(《丹溪》) 
霍乱证,虽有风寒湿热之异,大抵伤暑居多。盖由夏暑内伤元气,脾胃俱虚,必因饮冷停寒酒色所伤,外 
因受凉,邪气所郁,不得发越,而霍乱之证作矣。故此证多作于秋凉之时,从可知矣。(《医统》) 
x病邪在中焦x 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因风冷或饮食伤胃,致中焦不和,则正气不守, 
而邪得以干,挥霍之间,便致撩乱。(《圣济》) 
霍乱吐利者,以三焦气不升降,而清浊相干于胃间。治此者当以中焦为本,中焦既和,则清浊自分而吐利 
止矣。(同上) 
邪在上焦者,但吐而不利。邪在下焦者,但利而不吐。若邪在中焦,胃气不治,为邪所伤,使阴阳乖隔, 
遂上吐而下利。(《明理论》) 
x脉候x 伏者霍乱。(《脉经》) 
诊其脉来代者,霍乱。又脉代而绝者,亦霍乱也。(按∶《圣济》曰∶脉必代者,以气不足也。说互见下。) 
霍乱,脉大可治(《脉诀》曰三部浮洪必救得),微细不可治。霍乱吐下,脉微迟,气息劣,口不欲言者。不 
可治。(《病源论》) 
滑而不匀,必是吐泻,霍乱之候,脉代勿讶。(《崔氏脉诀》) 
霍乱脉多结促,皆不可断以死。(《医统》) 
若见代脉,因一时清浊混乱,故脉不接续,非死脉也。(《必读》) 
霍乱者,挥霍撩乱,不能自持,阴阳乖离,上下亟夺,是时脉或代止,勿惊讶也。乃卒吐暴下,谷神顿委, 
暂不接续故耳。若手足厥冷,脉复迟微,是则大为可怕。盖手足为诸阳之本,迟微为纯阴之脉,阳衰阴盛,真元 
渐绝之象也。是故暴脱者能渐生,而渐绝者又何能暴起哉。(《续焰》) 
微弱渐绝死,脉渐大者生。(《玉案》) 
如大痛时,脉多伏,不宜渐迟。(《简明医彀》) 
凡结脉、促脉、代脉、滑脉,皆霍乱之脉也。故霍乱脉洪滑而大则易治,沉涩而细则难治耳。(《医约》) 
脉细者死,弦甚者死。(《本草权度》) 
x证治诸说x 霍乱吐泻者,有冷热二证∶寒多不渴者,可与理中丸、姜附汤、来复丹;霍乱吐泻有热烦 
躁而渴者,可服香薷散、五苓散、嘉禾散、参苓白术散、四君子汤。霍乱吐泻后,调理脾胃,可与服参苓白术 
散、五苓散、四君子汤、调气散之类。(《和剂指南》)(按∶仲景霍乱之冷热,为就病邪之未化寒与既化寒者 
而为辨,此说犹不失其意。如明清诸家,往往划然分析,与伤寒之寒热同例。然验之事为,殊不见其当。今姑 
列数说于下,以俟识者论定。) 
其证有冷有热∶冷者面惨不光,口气冷,息微不欲语言,肌肤寒,肢节清冷,汗时出,肚腹疼痛,口不渴而 
喜饮热,脉必沉迟,或微而欲绝是也。热者,面色如故,口气热,息粗,烦躁闷乱,肌肤热,肢节温,肚腹绞痛,或自 
汗,或无汗,口干渴而喜饮冷,脉必浮洪,或沉而伏是也。(《会解》) 
因寒者,不烦少渴,或吐利后乃见烦渴,以津液外亡也。因暑者,大烦大渴,吐利清水,未吐利前预见 
烦渴,以暑邪内扰也。(《汇补》) 
甚者脐腹绞痛,厥逆脉脱,举体转筋,当温补回阳复脉。若暑月多餐生冷瓜果泉水,以致食郁于中而成霍 
乱者,宜辛温散其标寒,次以寒凉清其暑热可也,渴甚者冰水解之。(《指掌》) 
吐利转筋,胁下痛,脉弦者,木克土也,故痛甚,建中加柴胡、木瓜。吐利四肢厥冷,脉微缓,属厥阴, 
建中加归、附。(《玉机》引《保命集》)(按∶当是云岐子书。) 
吐利不止,元气耗散,病势危笃,或水粒不下,或口渴喜冷,或恶寒战掉,手足逆冷,或发热烦躁,欲去 
衣被,此盖内虚阴盛,却不可以其喜冷欲去衣被为热,宜理中汤,甚则附子理中汤,不效则四逆汤,并宜放十 
分冷服。霍乱并诸吐泻后,胸膈高起,痞塞欲绝,理中汤加枳实半钱,茯苓半钱,名枳实理中汤。吐泻已愈, 
而力怯精神未复者,十补汤(按∶即十全大补汤)。夏月感暑吐泻如霍乱者,六和汤、香薷汤皆是要药。人于 
夏月,多食瓜果及饮冷乘风,以致食留不化,因食成痞,隔绝上下,遂成霍乱,六和汤倍藿香煎熟,调苏合 
香丸。(《要诀》) 
吐泻若已透畅,人困弱,脉虚软,是邪已去而正虚也;若吐泻未透,脉仍涩滞有力,人仍烦躁不宁,是邪 
尚未尽也,须别之。(《医通》) 
x干湿辨异x(宜参涌吐及泻下诸方) 霍乱者,多吐利也,干霍乱者,是冷气搏于肠胃,致饮食不消, 
但腹满烦乱,绞痛短气,其肠胃先挟实,故不吐利,名为干霍乱也。(《病源论》) 
许仁则云∶此病有两种∶一名干霍,一名湿霍。干霍死者多,湿霍死者少,俱繇饮食不节,将息失宜。 
干霍之状,心腹胀满,搅刺疼痛,烦闷不可忍,手足逆冷,甚者流汗如水,大小便不通,求吐不出,求利不下, 
须臾不救,便有性命之虑。湿霍之状,心腹亦搅痛,诸候有与干同,但吐利无限。此病始得,有与天行相似者, 
亦令头痛,骨肉酸楚,手足逆冷,四体发热。(《外台》)(按∶原疗干霍有巴豆等三味丸,今见后。) 
许仁则云∶病有干霍乱,有湿霍乱。干霍乱死者多,湿霍乱死者少。盖吐利则所伤之物得以出泄,虽霍乱 
甚,则止于胃,若水谷泄尽,则止矣,所以死者少。及其干霍乱死多者,以其上不得吐,下不得利,则所伤之 
物不得出泄,拥闭正气,关隔阴阳,烦扰闷乱,躁无所安,喘胀,干霍乱而死。(《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