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言诊审者,如鼓应桴,何有不当者也。平按∶诊《灵枢》作HT ,注∶音轸。)
黄帝问于岐伯曰∶水与肤胀、鼓胀、肠覃、石瘕、石水,何以别?(此之六病,有
难分者,故请别之也。平按∶《甲乙》无石水二字。《灵枢》、《甲乙》别下有之字。)
岐伯曰∶水始起也,目果上微 ,如卧新起之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 ,
腹乃大,其水已成也。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水病之状,
候有六别∶一者,目果微肿;二者,足阳明人迎之脉, 见其动,不待按之;三者,胀
气循足少阴脉上冲于肺,故时有咳;四者,阴下阴股间冷;五者,脚 肿起;六者,腹
如囊盛水状,按之不坚,去手即起。此之六种,水病候也。平按∶《灵枢》、《甲乙》
目果作目窠,微 作微肿。足 《灵枢》作足胫 ,《甲乙》作足胫肿。注 袁刻作
眼。)黄帝曰∶肤胀何以候之?岐伯曰∶肤胀者,寒气客于皮肤之间, 然不坚,腹
大身尽肿,皮浓,按其腹, 而不起,腹色不变,此其候也。(次解肤胀,凡有五别∶
一者,寒气循于卫气,客于皮肤之间;二者,为肿不坚;三者,腹大身肿;四者,皮浓,
按之不起( ,焉了反,深也);五者,腹色不变。肤胀所由与候,有斯五别也。平按∶
然《灵枢》作 然。 《甲乙》作腹陷二字。)鼓胀何如?岐伯曰∶腹身皆大,
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脉起,此其候也。(次解鼓胀,凡有六别∶所由及候,四种
同于肤胀,五者腹色青黄,六者腹上脉络见出,鼓胀之候,有此六别也。平按∶腹身皆
大《灵枢》作腹胀身皆大,《甲乙》作腹身皆肿。《灵枢》、《甲乙》仓作苍,脉起作
筋起,《甲乙》注云∶一本作脉。)肠覃何如?岐伯曰∶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薄,
气不得营,因其所系,瘕而内着,恶气乃起,息肉乃生。其始也,大如鸡卵,稍以益大,
至其成也,如怀子之状,久者离岁,按之则坚,
推之则移,月事以时,此其候也。(次解肠覃,水停聚也。肠覃凡有六别∶一者,得
之所由,谓寒客于肠外,与卫气合,瘕而为内;二者,所生形之大小;三者,成病久
近,(离,历也)久者或可历于年岁;四者,按之坚硬;五者,推之可移;六者,月经
时下。肠覃所由与状,有斯六种也。平按∶《灵枢》、《甲乙》相薄作相搏。气不得营
《甲乙》作正气不得营。《灵枢》营作荣,瘕作癖,息肉作 肉。《甲乙》离岁作离岁
月。)石瘕何如?岐伯曰∶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通,恶血当
泻不泻, 以留止,日以益大,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次解石瘕,凡有四别∶一
者,瘕住所在;二者,得之所由,谓寒气客子门之中,恶血凝聚不泻所致;三者,石瘕
大小形;四者,月经不以时下。石瘕所由与状,有斯四种。石水一种,缺而不解也。平
按∶气不通《灵枢》作气不得通。)皆生于女子,可导而下。黄帝曰∶肤胀、鼓胀可刺
耶?岐伯曰∶先刺其腹之血络,后调其经,亦刺去其血脉。黄帝曰∶善。(肠覃、石瘕
二病,皆妇人病也。水病刺而去之,肠覃、石瘕可以针刺导而下之,未知肤鼓二胀可刺
已不?先泻其血络以去恶血,后调其经,亦去血络也。平按∶《灵枢》腹之血络作胀之
血络,去其血脉作去其血络。)
黄帝问于岐伯曰∶有病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此为何病?岐伯曰∶名为鼓胀。
曰∶治之奈何?曰∶治之以鸡醴,一齐知,二齐而已。黄帝曰∶其时有复发者何也?岐
伯曰∶此饮食不节,故时痛,虽然其病且已,时当痛,气聚于腹。(气满心腹,故旦
食暮不能也,是名鼓
胀。可取鸡粪作丸,熬令烟盛,以清酒一斗半沃之,承取汁,名曰鸡醴,饮取汗,一齐
不愈,至于二齐,非直独疗鼓胀,肤胀亦愈。有复发者,以不慎节饮食故也。平按∶鼓
胀,《素问》新校正云∶“《太素》鼓作谷。”兹本仍作鼓,注同。《素问》、《甲乙》
鸡醴作鸡矢醴,齐作剂,故时痛作故时有病也。时当痛《素问》作时故当病,《甲乙》
作因当风。注取汗袁刻作取汁。)
卷第二十九(卷首缺)·气论
风水论
属性: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故月事不来黄帝曰善哉,见《素问》卷九第三十三《评热病论》
篇。自黄帝问于岐伯曰有病庞然至末,见《素问》卷十三第四十七《奇病论》篇。又自
篇首至末,见《甲乙经》卷八第五。
黄帝曰∶有病肾风者,面 庞然壅,害于言,可刺不?( ,扶付反,义当腐也。
庞,普江反。肾气损腐,令面庞然起壅也,而言无声,故曰害言。此为肾风之状,可刺
以不也?平按∶庞《素问》、《甲乙》作 。《甲乙》壅上有肿字,注云∶“《素问》
无肿字。”不《甲乙》作否。)岐伯曰∶虚虚不当刺,而刺,后五日其气必至。(如此
状者,肾风之状。肾之重虚之风,不可刺也。刺之,至其水数满日,其病气当至也。除
刺之日,后取五日,合有六日,水成数也。平按∶《素问》、《甲乙》“虚虚不当刺而
刺”作“虚不当刺,不当刺而刺”。)问曰∶何如?(平按∶《素问》、《甲乙》作其
至何如。)答曰∶至必少气,时热,从胸背上至头汗,手热,口干,苦渴,不能正偃,正
偃则咳,病名曰风水。(肾风病气至者,凡有八候∶一者少气,二时热,三从胸至头
汗出,四手热,五口热,六苦渴,七不能正偃谓不能仰卧,仰卧即咳。有此八候,候
是肾风水病也。平按∶《素问》时热下重时热二字。《甲乙》时下无热字。汗下《素问》、
《甲乙》有出字。苦渴下《素问》有“小便黄,目下肿,腹中鸣,身重难以行,月事
不来,烦而不能食”二十三字,《甲乙》同,惟行上少以字,食下重食字。袁刻补入正
经,据本注不应补入,仍从原抄为是。)黄帝曰∶愿闻其说。岐伯曰∶邪之所凑,其气
必虚,阴虚者阳必凑之,故小便黄者,中有热。(邪凑虚,肾气虚也。肾气既虚,则阳
气并之,故中有热小便黄也。平按∶小便黄者中有热《素问》作“少气时热而汗出也。
小便黄者,少腹中有热也”,《甲乙》作“少气时热而汗出小便黄。小便黄者,少腹
气热也”。)不能正偃者,胃中不和也。正偃则咳甚,上迫肺也。(肾有虚风,即胃中
不和。仰卧气上迫肺,故咳也。)诸有水气者,其征见于目下。何以言?曰∶水者阴也,
目下亦阴也,腹者至阴之所居也,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肿。(水与目下及腹皆阴,故
水在腹,即目下肿也。平按∶《素问》、《甲乙》其征作微肿。何以上《素问》有帝曰
二字,《甲乙》有曰字。)真气上逆,口苦舌干者,故不得正偃,正偃则咳清水。(以
水在腹,故真气上逆,口苦舌干,正偃则咳,咳则吐清水也。平按∶《素问》、《甲乙》
逆下有故字,干下无者故二字,有卧字,咳下有出字。)诸水病者,故不得卧,卧则惊,
惊则咳甚。(又诸水病仰卧,惊则咳甚,复为候也。平按∶注复袁刻误作腹。)腹中鸣
者,月事不来,病本于胃也,薄肝则烦不
能食,食不下者,胃管隔。(月事不来之病,由于胃气不和,故气薄于肝,烦不能食,
致使胃管隔塞,腹中无食,故腹鸣也。平按∶《素问》、《甲乙》无月事不来四字。
《甲乙》病作脾。《素问》、《甲乙》薄肝作薄脾,胃管作胃脘。)身重难以行者,胃
脉在足也。(胃脉足阳明在足,今胃气不和,气下于足,遂令身重,足不能行也。)月
事不来者,胞脉闭,肺属心而溢于胞中,令气上迫肺,心脏不得下通,故月事不来。黄
帝曰∶善哉。(胞者,任冲之脉,起于胞中,为经络海,故曰胞脉也。膀胱之胞与女子
子门之间,起此冲脉,上至咽喉,先过心肺。但肺与心共相系属。今胞脉虚邪闭塞,下
则溢于胞气,上则迫于肺气,不得下,故月事不来也。平按∶肺属心而溢于胞中《素问》、
《甲乙》作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令作今,心脏作心气。)
黄帝问于岐伯曰∶有病庞然如有水气状,切其脉大紧,身无痛者,形不瘦,不能食,
食少,名为何病?岐伯曰∶病生在肾,名为肾风。肾风而不能食,喜惊,惊以心痿者死。
黄帝曰∶善哉。(庞然者,面皮起之貌。肾风之状,凡有六别∶一,面庞起;二,脉大
紧;三,身无痛;四,形不瘦;五,食少;六,喜惊。人有此六状,名曰肾风。心不痿
者可疗得生,痿者死矣。平按∶如有水气状,《素问》无气字。生《甲乙》作主。喜
《素问》、《甲乙》作善。惊以《素问》作惊已,《甲乙》作不已。心痿《素问》、
《甲乙》作心气痿。袁刻痿作委。)
卷第二十九(卷首缺)·气论
咳论
属性: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素问》卷十第三十八《咳论》篇,又见《甲乙经》卷
九第三。
黄帝问于岐伯曰∶肺之令人咳何也?岐伯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五
脏六腑皆以肺传与之,称咳为肺咳,然脏腑皆有咳也。)黄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皮
毛者肺之合也,毛先受邪,气从其合;其寒饮食,饮食入胃,顺肺脉上注于肺,肺寒,
外内合邪因而客之,□为肺咳。(肺合皮毛,故皮毛受于寒邪,内合于肺。人肺脉手太
阴,起胃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肺。寒饮寒食入胃,寒气循肺脉上入肺中,
内外寒邪相合,肺以恶寒,遂发肺咳之病也。平按∶《素问》、《甲乙》“毛先受邪气
从其合”作“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饮食二字不重,顺肺脉作从肺脉,上注
于肺作上至于肺,“肺寒,外内合”作“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为上缺一字,《素
问》、《甲乙》作则,袁刻作发。注膈下缺一字,袁刻作故,不合,平拟据经文作注字,
与肺字属上读。)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五脏各以王时伤寒,肺
先受之,传为五脏之咳。非其时者,又因他脏受寒,传来与之。故肺咳之病,传与余脏,
称五脏咳也。)人与天地相参,故脏各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则为泄为痛。
(各以时者,五脏各以王时也。感于寒者,感伤寒也。感伤寒病有轻有重,轻者为咳,
重者以为泄及痛痹也。平按∶故脏各治时《素问》、《甲乙》作故五脏各以治时。)黄
帝曰∶五脏之咳奈何?岐伯曰∶五脏之久咳,乃移于腑。(以下言肺咳相传为脏腑咳也。
五脏之
咳,近者未虚,久者传为六腑咳也。平按∶《素问》、《甲乙》无此一段,五脏之久咳
二句,在后脾咳不已上。)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受之,乘至阴则脾受
之,乘冬则肾受之。(肺以恶寒,肺先受寒,乘春肝王时,肝受即为肝咳。若肺先受寒,
乘于至阴,即为脾咳。若肺先受寒,乘冬即为肾咳。平按∶《素问》肺先受邪上有乘秋
则三字,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及《太素》无乘秋则三字,疑此文误多也。”)黄帝
曰∶何以异之?(以下言问答五脏咳状也。)岐伯曰∶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
唾血。(言肺咳状也。)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仲介介如哽状,甚则咽喉肿。(介介,
喉中气如哽也。平按∶《甲乙》介介作喝喝。哽《素问》、《甲乙》作梗。咽喉肿《素问》、
《甲乙》作咽肿喉痹。)肝咳之状,咳则两 下痛,甚则不可以转,两 下以满。脾咳
之状,咳则在右胁下痛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 ,有本作胁也。平按∶两
下痛《甲乙》作 痛,《素问》作两胁下痛。两 下以满《素问》作转则两 下满,
《甲乙》 作胁。引肩上《素问》、《甲乙》有阴阴二字。则咳下《素问》有剧字。)
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演。(音涎,肾液也。谓咳涎出之也。平按∶
演《素问》、《甲乙》作涎。)黄帝曰∶六腑之咳奈何?安所受病?岐伯曰∶脾咳不已,
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欧,欧甚则长虫出。(以下问答,言六腑咳状。六腑之咳,
皆脏咳日久,移入于腑,以为腑咳。腑不为咳移入脏者,以皮肤受寒,内至于肺,肺中
外寒两邪为咳,移于五脏,然后外至于腑,故不从腑移入于脏。所以脾咳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