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89-敖氏伤寒金镜录-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半夏、以启一阴一阳之气。生姜、大枣、以宣发中焦之气。盖病势虽已内入。而病情仍欲外达。故制此汤。还藉少阳之 
枢而外出。非若承气之承热气也。 


第四·生斑舌
属性:舌有红色而有小黑点者。热毒乘虚入胃。蓄热则发斑。宜用玄参升麻葛根汤、化斑汤解之。 
r生斑舌图pt101a4。bmpr 
【介按】舌苔纯红起刺者。外证必有烦躁不宁。耳聋颧红。胸前发斑。甚则神昏谵语。治宜清少阳之热。解营分之 
邪。或舌如芒刺。斑见紫色。目赤面红。神呆不语。治宜犀角地黄汤。(犀角、生地、丹皮、芍药。)去芍药,加焦山栀、 
银花、菖蒲等味。以解包络之热,至于斑色之轻重。前贤吴坤安分辨甚晰。其言曰。“凡斑疹赤者为胃热。紫色为热甚。 
紫黑为胃烂。赤斑五死五生。黑斑九死一生。鲜红起发稀朗者。虽大不妨。如针头稠密。紫黑成片者难治。蓝斑黑斑者 
死。”又据《舌鉴辨正》。对于此舌之治法。大相悬殊。爰述其言曰。“全舌纯红而有小黑点者。脏腑皆热也。伤寒邪传阳 
明府。失治、以致邪火逼入三阴证。或疫毒直中三阴证。或实热人误服辛温药。燥伤三阴证均有之。不论老少何病何脉。 
见此舌,即宜十全苦寒救补汤。(生石膏八两研粉 生知母六钱去毛 黄柏四钱 黄芩六钱 大黄 芒硝各三钱 生陈浓 
朴一钱 生枳实钱半 暹犀角尖四钱)倍加真犀角尖。连服必愈。旧说用元参、升麻葛根汤及化斑汤。误人多矣。”但舌 
苔有红中兼紫黑斑。或外证兼发斑者。心胃热极也。宜用三黄汤。(黄连、黄芩、大黄。)合白虎汤。(石膏、知母、甘草、 
粳米。)加减治之。 
x玄参升麻葛根汤x 即玄参升麻汤加葛根。 
【介按】升麻性主上升。为升发上行之专药。如若治伤寒失表失清,及温暑时邪,与胃热相抟而发斑之症。须防肺 
气上逆。转致喘嗽之患。葛根虽能鼓舞胃气。升津止渴而解肌热。若治发斑亦不相宜。是以先贤朱震亨先生曾有“凡斑 
疹已见红点。不可用升麻葛根汤。恐表虚反增斑烂也”之戒。至若元参。虽能滋液消斑。兹与升麻、葛根同用。恐是杯 
水车薪。无益于事。故《舌鉴辨正》有“误人多矣”之讥评也。 
x化斑汤x 即白虎汤加人参。 
【介按】赵以德云。“石膏能治三焦火热。功多于清肺。退肺中之火。故用为君。知母亦就肺中泻心火。滋水之源。 
人参生津。益所伤之气为臣。粳米甘草补土以资金而为佐也。”据是以观。则知是方以救肺为主。虽亦能清胃生津。惟治 
舌红而有黑点。热毒入胃而发斑之证。尚须参用承气法为是。 


第五·红星舌
属性:r红星舌图pt101a5。bmpr 
舌见淡红中有大红星者。乃少阴君火。热之盛也。所不盛者。假火势以侮脾土。将欲发黄之后也。宜茵陈五苓散治之。 
【介按】发黄有如橘黄而明者。阳明热胜也。有如熏黄而晦者。太阴湿胜也。且以小便不利为湿热发黄。小便自利为 
蓄血发黄。最宜辨明症候而施治焉。兹以湿热瘀郁熏蒸成黄。故以五苓散宣化膀胱之气而利小便。加茵陈以清渗湿热。 
是属湿热发黄之治法。倘如失治之后。则郁热炽盛。灼耗脾液。而舌现红星。成为热毒传里之症。如《舌鉴辨正》所谓 
“全舌纯红而深红星。乃脏腑血分皆热也。中燥火者。中疫毒者,实热人误服温补者皆有之。其病多大热大渴。心胸胀 
满。皮肤燥痒。日夜不能眠。大便秘、小便涩不等。(均属里症)宜十全苦寒救补汤急投”者是也。 
x五苓散x 
泽泻(二两五钱) 茯苓 猪苓 白术(各一两五钱) 官桂(五钱) 木通 滑石(各一两) 甘草(炙,一两) 
上为末,每服五钱,入姜汁并蜜各少许,用白滚水调服。 
【介按】《医宗金鉴》云。“五苓散,非治水热之专剂。乃治水热小便不利之主方也。君泽泻之咸寒。咸走水府。寒 
胜热邪。佐二苓之淡渗。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并泻水热也。用白术之燥湿。健脾助土。为之堤防以制水也。用桂之辛 
温。宣通阳气。蒸化三焦以行水也。泽泻得二苓下降。利水之功倍。小便利而水不蓄矣。白术须桂上升。通阳之效捷、 
气腾津化。渴自止也。”又云。“加茵陈,名茵陈五苓散。治湿热发黄表里不实。小便不利者。无不克也。”兹又加以滑石、 
甘草、木通者。因太阴湿郁蒸热为黄。既宣其气化。并渗其湿热。使黄从小便而解也。 


第六·黑尖舌
属性:r黑尖舌图pt101a6。bmpr 
舌见红色。尖见青黑者。水虚火实。肾热所致。宜用竹叶石膏汤治之。 
【介按】伤寒传热入里。则舌苔变黑。有自舌中黑起延及尖根者。亦有自尖根黑起延至中心者。治宜急清阳明之热。 
以救胃中之燥。故以竹叶石膏汤主之。倘如热邪炽甚。则变芒刺干焦。急宜犀角地黄汤去芍,加花粉、麦冬、石斛等味。 
以养胃液而退邪热。庶几外可得汗而解。内可热清而愈。然亦有仿用承气之例。而急下以救液者。盖因肾为胃关。开窍 
于二阴。故宜急清胃热而存肾液为治也。 
x竹叶石膏汤x(从伤寒论新补) 
竹叶(二把) 石膏(一斤) 半夏(半升洗) 麦门冬(一升) 人参(三两) 甘草(三两炙) 粳米(半升) 
上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纳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介按】此张仲景先生治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急欲吐之方也。张隐庵曰。“竹叶凌冬青翠。得冬令寒水之气。半 
夏生当夏半。得一阴之气。参草粳米。资养胃气以生津液。麦冬通胃气之络。石膏纹肌色白。能通胃中之逆气。达于肌 
腠。总令津液生而中气足。虚热解而吐自平矣。”兹治舌见红色而尖见青黑者。是清胃热而存津液也。 


第七·里圈舌
属性:舌见淡红色,而中有一红晕。沿皆纯黑。乃余毒遗于心胞络之间。与邪火郁结。二火亢极。故有是症。以承气汤下之。 
r里圈舌图pt101a7。bmpr 
【介按】舌苔淡红而起重晕者。乃是温病热毒传内之证也。热毒传内一次。舌增红晕一层。一晕尚轻。二晕为重。 
三晕必死。因其邪热上乘胞络。外证必有神昏谵语。烦躁不宁。或发斑疹等证。症极危险。故先治以调胃承气汤。速清 
热毒而存液也。 
x调胃承气汤x(方见前) 
炙甘草(三钱) 大黄(六钱) 硝(二钱) 
上 咀,用水一钟半。先煎甘草、大黄,将熟去渣。下芒硝。再煎三五沸,顿热服。 
【介按】内经云。“热淫于内。治以咸寒。火淫于内。治以苦寒。”故君以大黄之苦寒涤热。臣以芒硝之咸寒软坚。 
更佐甘草之甘缓。俾留硝黄于胃中。清热而解毒也。 


第八·人裂舌
属性:舌见红色。更有裂纹如人字形。亦有此形者。(介按∶此句指图形而言。)乃君火燔灼。热毒炎上。故发裂也。宜用 
凉膈散治之。 
r人裂舌图pt101a8。bmpr 
【介按】年老之人。辄有舌中开裂。其苔则滑腻。或滑而微白。乃是津液干枯之体。而患寒湿之象。治疗适当。尚 
属不妨。惟不论男妇老少。凡患暑温燥热之症。而见苔色焦黄。或兼灰黑燥刺。致有裂纹如人字。或如爻字。外证身热 
口渴。甚则神昏、谵语。治宜亟与白虎汤合承气汤。以急下而救液。今治以凉膈散者。是使热降清升。上下通治之义也。 
前贤梁特岩云。“不论白、红、黄、黑各舌,若中有裂纹。如川字、爻字、人字不等。或裂字直槽者。多由实热人误服温 
补药。热火在脏腑相争所致。大承气虽能下毒。而未能凉沁肠胃。宜以白虎汤合与承气。循环急服。不知者以为太重。 
实则力求周密之策也。”凡实热内逼而见此舌。皆宜如此以治之。 
x凉膈散x(方见前) 


第九·虫碎舌
属性:舌见红色。更有红点如虫蚀之状者。乃热毒炽甚。火在上、水在下,不能相济故也。宜用小承气汤下之。 
r虫碎舌图pt101a9。bmpr 
【介按】舌绛碎而有深红之点者,是属热毒蕴久不宣。熏蒸上达之候。故宜小承气汤以荡涤之。然亦可用白虎合犀 
角地黄汤加减而治之。藉清热毒而滋津液。庶或有济至于红色虫碎舌。是红舌中更有红点如虫碎之状者。热毒炽盛也。 
宜用小承气汤下之。如不退,再用大承气汤攻之。惟邵仙根谓。“舌绛碎而有黄白腐点者。此湿热邪毒蕴伏不宣。蒸腐气 
血。化为瘀浊。得风木之气化而成虫也。”但《金匮要略》有“蚀于上部则声嗄。甘草泻心汤主之”之证。则邵氏之言。 
又为疳蚀之症矣。 
x小承气汤x(从伤寒论新补) 
大黄(四两) 浓朴(二两,炙去皮) 枳实(三枚大者炙)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介按】唐容川曰。小承气汤、重在小肠。故仲景提出“腹大满”三字为眼目。盖小肠正当大腹之内。小肠通身、 
接连油网。油是脾所司。膜网上连肝系。肝气下行。则疏泄脾土而膏油滑利。肝属木。故枳朴秉木气者。能疏利脾土。 
使油膜之气。下达小肠而出也。又用大黄归于脾土者。泻膏油与肠中之实热。此小承气、所以重在小肠也。其不用芒硝。 
以小肠不秉燥气。不取硝之滑润也。 


第十·厥阴舌
属性:r厥阴舌图pt101a10。bmpr 
舌见红色。内有黑纹者。乃阴毒中于厥阴经。肝主筋。故舌见如丝之形也。用理中合四逆汤治之。 
【介按】既云阴毒中于厥阴。其苔应当青滑。根据旧说。因肝属风木之脏。主筋而色青故也。至于淡紫青筋舌。则 
淡紫带青而湿润。又绊青黑筋者。乃寒邪直中阴经也。必身凉而四肢厥冷。其脉沉缓或沉弦。可用四逆、理中、等汤以 
温之。如小腹痛甚者,宜回阳急救汤。(附子、干姜、肉桂、人参、白术、茯苓、半夏、陈皮、甘草、五味子)治之。更 
须辨其舌之或干、或润。若舌不湿润而干枯者。乃是实热之证。宜用寒凉之剂以治之。即梁特岩所谓“余以为凡舌色纯 
红兼显黑丝。必非寒证。当是热气结于足少阴。宜用寒凉药”者之候也。 
x四逆汤x 
附子(一枚生作八片) 甘草(六钱二分半) 干姜(半两炮) 
上 咀。每服五钱。水一钟。煎六分。不拘时温服。 
【介按】方名四逆者。言其能治少阴中外皆寒。四肢之厥逆也。取姜附之辛热。助阳以胜寒。因甘草得姜附。能鼓 
肾阳而温中寒。有水中暖土之功。姜附得甘草,能通关节而走四肢。有逐阴回阳之力。俾阳气外达。则四肢转温矣。 
x理中汤x 
人参 甘草(炙) 干姜(炮) 白术(炒) 
服法如前。 
【介按】此为温补中气之要方也。王晋三曰。人参、甘草。甘以和阴。白术、干姜。辛以和阳。辛甘相辅以处中。 
则阴阳自然和顺矣。 


第十一·里黑舌
属性:舌见红色。内有干硬黑色。形如小长舌有刺者。此热毒炽甚。坚结大肠。金受火制。不能平木故也。调胃承气汤下 
之。 
r里黑舌图pt101a11。bmpr 
【介按】苔至黑色而有刺。舌上必然干燥无津。脐腹必然硬满耕痛。大便必然秘结。此是胃中津液将涸。热结大肠。 
故用调胃承气汤。以解邪热而调胃液。但证既如是。不若用大承气汤。奏效较速也。 
x调胃承气汤x(方见前) 


第十二·死现舌
属性:舌见黑色。水克火明矣。患此者。百无一治。右前舌。虽有色图。恐其久而渝淡无辨。故注之。 
r死现舌图pt101a12。bmpr 
【介按】苔见黑色。病必不轻。不论寒热。虚实诸症。皆有此色。惟舌至全黑。病已入里。非脏腑极热。即为脏腑 
极寒。若虚寒而舌黑。则必湿滑无苔。若真寒假热而舌黑。则必全黑而不分经。如全黑无苔而底纹粗涩干焦。刮之不净。 
是为热极之候。如全黑无苔而无罅点。干燥少津而光亮。此为绛色之变态。是肾虚液涸之证。如全黑而有罅有点。是热 
极之实证。惟苔黑腐烂。为心肾俱绝。舌黑卷缩为肝脏已绝。皆为不治之证。兹谓水克火而百无一治者。即是脏腑极寒 
极虚之证也。 


第十三·黄苔舌
属性:舌见尖白根黄。其表证未罢。须宜解表。然后方可攻之。如大便秘者。用凉膈散加硝黄泡服。小便涩者。五苓散加 
木通合益元散加姜汁少许。以白滚汤不拘时调服。 
r黑苔舌图pt101a13。bmpr 
【介按】凡表证如风热暑燥。皆有黄舌。惟伤寒由表入里。传至阳明之府。其舌必黄。由浅转深。今见尖白根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