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普通心理学(1)-第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普 通 心 理 学 
? 219? 
平均数,规定了一系列不同波长的颜色的感受性的相对数值。 
这个数值就叫视见函数。在昼视觉下,人眼对波长为555毫 
微米的光最敏感。以这一波长的相对感受性为1时,即可相 
对地求出其它波长的相对感受性。以波长为横轴,以相对感 
受性的值 (视见函数)为纵轴,即可作出曲线。 
在可见波长范围内,眼睛对波长细微不同的辨别能力,决 
定人对不同色调的辨别能力。在这里,和在强度的差别阈限 
中要找到  II一样,首先要找到  IJ   J 
刚能引起色调差别感觉的最小的波长变化量。实验研究表明, 
在可见光谱的不同区域,I   的数值不同。J 

  实验表明:对不同颜色的感觉的发生速度不同,因此达到最 
大感觉所需要的时间也就不同。其中绿色最快,红色次之,蓝色 
最慢,一个有趣的实验可以表证这个现象。以不大的速度转动分 
为白色和黑色扇形的圆盘,可在圆盘的外圈上看见一种淡红色的 
薄层,而在圆盘的中部则看见淡蓝色;当转动加快时,淡红色便 
向圆盘中部转动。因为在圆盘中外围白色作用的持续时间较短, 
所以在慢转时外国可见感觉速度较快的红色,而内圈可见感觉速 
度较慢的蓝色;转速加快后,外圈中白色持续时间已来不及让红 
色感觉建立,红色转移到内圈。 
网膜的边缘和中央的彩色感觉不同。网膜的最外周是不能分 
辨颜色的。能分辨黄色的区域较大,其次是蓝,再其次是红,能 
分辨绿色的范围最小。实验中可以测定能分辨不同的色调的范围 
而绘制出色域图。 

(三)适应 
(以   代表波长),即测定 
 
 
? 310? 
普 通 心 理 学 
分析器的感受性由于感受器受到的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 
发生的变化现象,叫做适应。适应可以引起感受性的提高 
(刺激物由强向弱过渡,如对暗适应),也可以引起感受性的 
降低(刺激物由弱向强过渡,如对光适应)。感觉过程中的适 
应现象具有很大的生物学意义。因为人的周围环境的变化幅 
度十分巨大,例如在星光之下和在太阳光之下亮度之间相差 
达数百万倍,假如没有适应机制,人就不容易在变动着的环 
境中进行精细的分析,对环境条件的反应就会发生困难。所 
以,感觉器官的适应能力是动物在长期生活中跟环境相互作 
用时形成和固定下来的。在劳动生产活动中,许多场合要考 
虑适应问题。例如车间照明,必须考虑工作范围内照明的差 
异,以免由于视觉适应上的困难而影响产品质量。在交通运 
输业中驾驶室照明通常与外间在照度上有比较大的差异 (特 
别在夜间),因此要研究如何使视觉适应进行得更快更好。 
视觉适应现象是日常生活中经常体验到的。当从亮处走 
进暗室,开始什么也看不见,经过相当时间,视觉才能恢复。 
这就是对暗适应现象,这是环境刺激由强向弱过渡,因而出 
现光分析器对弱光感受性的不断提高。反之,从暗处走向明 
处,在最初一瞬间会感到耀眼发眩,什么都看不清楚,要经 
过几秒钟才能恢复正常,这就是对光适应现象。这时,是环 
境刺激由弱向强过渡,出现分析器对强光感受性的迅速降低。 
用暗适应计可以测定对暗适应的整个过程。对光适应过 
程的延续一般比较迅速。由于所用的测定方法不同,结果不 
尽相同。不过,一般说来在最初半分钟内感受性下降很快 
(即所谓?适应部分),以后发展较慢(?适应部分),2—3分 
 
 
普 通 心 理 学 
? 311? 
钟内即可达到稳定水平。光线较强,达到稳定水平也较迅速。 
视觉适应现象和感光的化学物质的分解与合成活动有密 
切联系。在体内甲种维生素缺乏的条件下,对暗适应中感受 
性提高的水平大大降低,表明圆柱细胞的适应功能由于视紫 
红质缺乏合成所必需的物质而大为降低。不过,中枢机制也 
参与适应活动,因为实验证明:在对暗适应的情况下,短时 
间给受试者的一只眼睛以亮光,结果另一只眼睛的感受性也 
受影响。上述无论对光或对暗适应过程都包含两个变化部分 
这一事实,是视觉两重作用学说的又一个证明。 
(四)颜色混合、色盲和色觉学说 
人很少看见单纯的只有一种波长的光波,绝大多数情况 
下都是不同波长的光波混合起来的光。从牛顿时代开始,人 
们就研究颜色的混合并企图找出说明颜色混合现象的规律。 
已肯定的比较重要的有下述三条: 
1.每一种颜色都有另一种同它相混合而产生白色或灰色 
的颜色。这两个颜色称为互补色。例如红色和浅青绿色、橙 
黄色和青色、黄色和蓝色、绿色和紫色等,都是一对对互补 
色。两个互补色波长之间的关系,根据国际照明会议的规定 
如下: 
(  K—565.52)  (497.78-K 
其中 K   K 
调的波长。这个公式是一个经验公式,并可以用坐标式图示。 
从图示可见,除了497.78—565.52这一段外,其它任何彩 
色都可以根据公式或按图找出它的互补色。 
2.混合两种非补色的时候,便产生一种新的、介乎它们 
1 
1及 
2)=223.02 
2的单位为毫微米,分别代表两个互补色色 
 
 
? 312? 
普 通 心 理 学 
之间的中间色 (如蓝色和红色相混合产生紫色,红色和黄色 
相混合产生橙色)。这个新彩色的色调由两个参加混合的色的 
强度比例所决定。波长短于560毫微米的色混合获得的新彩 
色要比光谱中相似的色有较小的饱和度。 
3.混合色的颜色不随被混合的颜色的光谱成分而转移。 
不同颜色混合后产生的相同的颜色可以彼此互相替代 (如纯 
的光谱黄色或由其它颜色混合而产生的黄色跟蓝色混合,能 
产生同样的灰色)。 
选择三种基本彩色以不同的比例混合,可以得出眼睛所 
能见的一切颜色。这个规律可以用如下公式表示: 
U=?K+?+? 
其中K, , ,分别代表红、绿、蓝三种基色。可实验地求出 
以这三色为基色时光谱全部可见色调相应的?,?,?值。所获 
得的曲线。 
从三色可以获得一切颜色这一事实出发,罗蒙诺索夫 
(M .B  KHNHOHPHE)首先提出三色理论来解释色觉现象。他. 
当时假定有三种不同的以太运动,产生三种不同的基本颜色, 
即红、黄、蓝。这三种颜色按不同比例混合产生一切其它颜 
色。以后,杨格(T.Young)和黑尔姆霍兹推定三种基本色 
为红、绿、蓝。这个学说就叫色觉的三色学说。它的基本假 
定是:在网膜中存在着三种不同的感色器官,分别感受红、绿、 
蓝三种不同的光波。当各个器官被孤立地以相应的波长的光 
刺激时,产生单色的红、绿、蓝感觉。当复杂的光波以不同 
的强度比例作用于各器官时,将根据色混合的规律得出不同 
的颜色,当各波长的强度相同时,产生白色或无彩色的感觉。 
L M 
L  M 
 
 
普 通 心 理 学 
? 313? 
目前还未能从组织解剖方面找到三种不同的圆锥细胞, 
但这一学说比其它色觉学说能较圆满地解释许多色觉现象并 
在电生理学方面获得一些证明。不过,无论三色学说或过去 
关于色混合的研究,都对中枢过程缺乏必要的注意。色混合 
中包括中枢过程,可以由所谓双眼色混合的事实所证明。 
色觉的失常产生全色盲或局部色盲。色盲的研究对色觉 
理论和实践的要求,都有重要的意义。 
色盲一般被区分为两大类:(一)全色盲:即把一切颜色 
都看成灰色的。全色盲患者有程度上的不同,有些全色弱的 
患者在颜色鲜明时对全部彩色都能分辨。(二)局部色盲:表 
现为对某些主要色调的感受性显著降低。局部色盲大致有红 
绿色盲和紫色盲,分别与对光谱中红、绿、紫色部分感受性 
的降低或丧失相联系。红绿色盲患者把整个光谱感知为两种 
基本色调:黄色 (把光谱的整个红—橙—黄—绿部分都看成 
黄色)和青色(把光谱的青—蓝—紫部分都看成青色)。紫色 
盲的患者把整个光谱感知为红和青绿色调。 
全色盲在总人口中占的数目极少。但红绿色盲或色弱则 
占相当大的比例。根据调查,我国色盲患者中,男子占5— 
6%,女子占0.5—0.8%。色盲患者不宜于做必需精细分辨 
颜色的工作。不过,应当注意,上述统计中所谓色盲患者中 
绝大部分是色弱类型的。具体考虑职业选择时应考虑色盲的 
多样性,按不同职业对色觉能力提出不同的要求。 
(五)视觉后象和闪光融合 
当刺激停止作用以后,感觉并不立刻消失,这种现象叫 
做后象。后象的发生,是由于神经兴奋所留下的痕迹作用。 
 
 
? 314? 
普 通 心 理 学 
视觉后象表现得最明显。视觉后象有两种:正后象和负 
后象。正后象保持刺激物所具有的同一的品质。在灯前阖眼 
三分钟,睁开眼睛注视电灯两三秒钟,再闭上眼睛,此时可 
见一盏灯的光亮的形象出现在暗的背景上,这种现象就叫正 
后象。电影正是利用了这个生理心理特点。 
随着正后象出现以后,如继续注视,会发现在亮的背景 
上出现黑色斑点,这就是负后象。如果用的是彩色刺激,例 
如注视一个红色的四方形一定时间以后,再把目光移到一张 
灰白纸,那么,在这张灰白纸上可以看到一个蓝绿色的四方 
形。这也是负后象。彩色的负后象是原来注视的颜色的补色。 
视觉后象有一定的延续时间,在这时间内有时还会交替 
出现正负后象。这种正负后象的互换过程可能与基本神经过 
程的诱导作用有关。视觉负后象的产生,是因为对刺激的颜 
色的感受性降低。当视线转移到白纸时,对相应于刺激的波 
长的颜色的感受性降低,相当于从白色中减去先前作用的光 
线,因此,按色混合的规律,就会产生补色的感觉。视觉后 
象延续时间的长短,受种种条件所制约。其中主要的条件有: 
(1)引起后象的刺激明度。刺激的明度越大,后象的延续时 
间越长。(2)引起后象的刺激的延续时间越长,后象的延续 
也越长。(3)一般说来,明度大的刺激落在网膜的中央部分 
的时候,后象的延续时间较长。 
当刺激不是连续作用而是断续作用的时候,随着断续频 
率的增加,感觉到的不再是断续的刺激,而是连续的刺激。能 
引起连续感觉的最小断续频率,叫做临界频率。这种现象的 
产生和刺激的后作用有关。 
 
 
普 通 心 理 学 
? 315? 
在视觉中,这种现象称为闪光融合现象。例如当市电频 
率为50次秒时,日光灯每秒钟闪动100次,但是我们并没有 
感到它的断续。光的强度影响闪光融合的临界频率。它们的 
关系可以下式表示: 
n=alogⅠ+b 
其中n代表临界频率,Ⅰ是光的强度,a、b是常数。也就是 
说,临界频率和刺激强度之间成对数正比关系。公式中a、b 
两常数是因人、因条件而异的,因此,n的数值也因人、因条 
件而异。由于光的波长、光落在网膜上的位置不同,特别是 
由于受试者的生理心理状态不同,就会发生差异。因此,在 
生理心理学中常常把临界频率和感受性一道,看做标志视觉 
机能的重要指标。 

  如果只考虑刺激的后作用,那末,刺激越强,后作用越大,延 
续时间越长,闪光就越容易融合,看来闪光融合频率与光强应成 
反比而不是正比。但事实正好相反。原因是除了考虑两个兴奋的 
重迭相合外,还应当考虑相继的明度差异的辨别也是影响闪光融 
合感觉的条件。当两次闪光明度差别的波动超过明度辨别阈时, 
即可看见光的闪动。当光线越强时,感觉的潜伏期和引起最大感 
觉所需要的时间越短,也就是说,可以在更短的时距内超过明度 
辨别阈限值,因此,从这个条件看,光线越强,闪光融合频率将 
越大。由于这个条件占主导,因而闪光融合频率与光强成正比关 
系。 

(六)对比和其它感官活动对视觉感受性的影响 
同一分析器所接受的其它刺激物以及其它分析器的机能 
 
 
? 316? 
普 通 心 理 学 
状况,都会对感受性产生影响。这就是对比现象和感觉之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