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45-灵素节注类编-第4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得定处,与营卫俱行,而与魂魄飞扬,使人卧不得安而喜梦。气淫于腑,则有余于外,不足于内;气淫于脏, 
则有余于内,不足于外。帝曰∶有余不足有形乎?岐伯曰∶阴气盛,则梦涉大水而恐惧;阳气盛,则梦大火而 
燔;阴阳俱盛,则梦相杀;上盛,则梦飞;下盛,则梦堕;甚饥,则梦取;甚饱,则梦予;肝气盛,则梦 
怒;肺气盛,则梦恐惧,哭泣飞扬;心气盛,则梦善笑恐畏;脾气盛,则梦歌乐,身体重不举;肾气盛,则梦 
腰脊两解不属。凡此十二盛者,至而泻之立已。 
泮衍者,漫溢延绵也。正邪谓寻常风寒,而非虚邪贼风之猛厉者,故受之而不甚觉,其邪从外袭内,未有 
定舍定处,与营卫之气混淆,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邪气混乱,而与魂魄飞扬,使人卧不得安而发梦。以 
邪淫之处为有余,无邪之处为不足,脏为阴为内,腑为阳为外,邪或在阴在阳,则使阴阳偏亢不和,而心神亦 
必不宁。盖神无形而气有形,神者气之体,气者神之用,故气和则神定而安,神动则气乱不顺,是以邪扰其气, 
则神变幻而成梦,情欲动神,则气耗伤而致病,以神气本为一物,而分体用者也。 
厥气客于心,则梦见丘山烟火;客于肺,则梦飞扬,见金铁之奇物;客于肝,则梦山林树木;客于脾,则梦 
见丘陵大泽、坏屋风雨;客于肾,则梦临渊,没居水中;客于膀胱,则梦聚邑冲衢,客于胆,则梦斗讼自刳; 
客于阴器,则梦接内;客于项,则梦斩首;客于胫,则梦行走而不能前,及居深地 苑中;客于股肱,则梦礼 
节拜起;客于胞 ,则梦泄便。凡此十五不足者,至而补之立已也。 
上言客邪之病,故泻之可已。此言厥气者,以自伤本元之气,致阴阳厥逆不和。故凡此十五种梦,皆为不 
足之病,而当补其虚,调其阴阳和平,立已也。 
《素问·脉要精微论》云∶短虫多,则梦聚众;长虫多,则梦相击毁伤。 
短虫、长虫,腹内之蛔虫也。余与《灵枢》同。 
《素问·方盛衰论》曰∶肺气虚,则使人梦见白物,见人斩血籍籍,得其时,则梦见兵战;肾气虚,则 
使人梦见舟船溺人,得其时,则梦伏水中,若有恐畏;肝气虚,则梦见菌香生草,得其时,则梦伏树下不敢 
起;心气虚,则梦救火阳物,得其时,则梦燔灼;脾气虚,则梦饮食不足,得其时,则梦筑垣盖屋。此皆五脏 
气虚,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合之五诊,调之阴阳,以在《经脉》。 
前《灵枢》章言五脏气盛,是邪盛也。此言虚者,本脏阴气不足,阴不足则阳有余,阳主动而变幻成梦也。 
盖以五脏禀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性,故其梦亦各随性之所变现而不同,则必按五行生化之理,延医而调之,其 
阴阳方和,要在使经脉流行升降,循度不失而后已。言得其时者,得时令之旺气也,如肺金旺于秋,或遇庚辛 
之日时,虽非秋令,亦为得其时,余脏皆然。而 
《灵》、《素》各篇,皆有言因病发梦,大同小异,总不外阴阳五行之气偏亢不和之所致,而其因则有外邪、 
内伤,或虚或实之异,故临证者亦可因其梦象,以察识其所病,故汇集以广延医之法也。 

卷八
惑病
属性:《灵枢·大惑论》岐伯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 
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为系,上属于脑, 
后出于项中。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其入深,则随眼系以入于脑,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 
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邪其精,其精所中不相比也则精散,精散则视歧,视歧见两物。目者,五脏六腑之精也, 
营卫魂魄之所常营也,神气之所生也。故神劳则魂魄散,志意乱。是故瞳子、黑眼法于阴,白眼、赤脉法于阳, 
阴阳合敷而精明也。目者,心使也,心者,神之舍也,故神精乱而不转,卒然见非常处,精神魂魄,散不相得, 
故曰惑也。心有所喜,神有所恶,卒然相感,则精气乱,视误故惑,神移乃复。是故闻者为迷,甚者为惑。 
此详言目由五脏六腑之精气聚会而成者也。其瞳子为骨之精,是根于肾,乃髓之光华,而神寓于中,故能 
见物。若瞳子散 
大,神光不聚,虽有黑珠,即不能见物矣。脑为髓海,故目珠之脉系上属于脑也。太阳经脉上连脑,下循项, 
故邪之中项,因其体虚而脑不足。其邪入深,则随眼系以入于脑,则脑因邪气而转动,牵引目系紧急,则目 
因之眩以转,故病患视物转动者,物本不动,由目光动也。目精受邪,其气血乱而不相比洽,则精华散而视歧, 
见一物成两物,此言因外邪所伤者也。盖目由脏腑精华、营卫魂魄之所营聚,神气之所生者,故神劳则魂魄散, 
志意乱也。瞳子黑珠在里法于阴,白眼血脉在表法于阳,阴阳之气合敷而精明也。然其所主在心,故目为心之 
使,即神之用也。心者神之舍也,故神精散乱,则目光闪烁,卒然见非常境界,反动其心,使精神魂魄散不相 
得,故曰惑也。如其心有所喜,神有所恶,而喜恶之事,卒然相感,则精气乱而视亦歧误,故惑;久之神定情 
移,忘其喜恶,乃能复元。是故耳闻而情动不甚者为迷,目见而情动甚则为惑矣。此言皆由心志妄动,精散神 
移,致目见异物,以成迷惑,如重即变痴癫痼疾,非因外邪之所致也。 

卷八癫疾
癫疾
属性:《素问·通评虚实论》帝曰∶癫疾何如?岐伯曰∶脉搏大滑,久自已;脉小坚急,死不治。帝曰∶癫疾之 
脉,虚实何如?岐伯曰∶虚则可治,实则死。 
此明癫疾之轻重死生也。由外邪痰浊胶结于血脉,血脉心所主,故蒙蔽心窍而神昏乱,其腑气流通,故食 
便如常而不死。邪居阳分为狂,杀人放火;邪居阴分为癫,不省人事。以其邪实,故脉大搏指而有力,滑者, 
气血尚活而流行,久久邪衰痰化,可以自愈;若脉小,则元气已戕,坚急,则邪气痼结,必死不能愈 
矣。如不搏大而虚者,邪结不甚,尚可助正以解邪;如不滑利而但坚实,则邪结甚而无阳和之气,故死不可治。 
诸厥篇中有怒狂一证,用铁落饮者,以阳邪亢极而名阳厥,宜与此合观之。 
《灵枢·癫狂篇》曰∶癫疾始生,先不乐,头重痛,视举目赤甚,作极,已而烦心,候之于颜。取手太 
阳、阳明、太阴,血变而止。 
癫病在手经,邪结血脉,其始发也,郁热上冒,故先不乐而头重痛,目皆赤,发作极而心烦也。颜者, 
阙庭,心肺之部位,故当候之于颜,观其色泽之浮沉明晦,以辨邪之轻重、正之虚实也。取手太阳小肠经、 
阳明大肠经、太阴肺经以泄其邪,视其血变正色,则邪去而愈。此言针法,如用药亦当从三经治之矣。 
癫疾始作,而引口啼呼,喘悸者,候之手阳明、太阳,左强者,攻其右,右强者,攻其左,血变乃止。 
此痰闭风动,癫而兼痫者也,故口牵引啼呼而喘悸,其肢体或左或右而强急。候其大肠、小肠两经而针 
治之,邪在左,则右强,故攻其左,邪在右,则左强,故攻其右,以邪闭经脉,而血气不得流注于无邪之处, 
故筋脉燥急而强也。 
癫疾始作,先反僵,因而脊痛,候之足太阳、阳明、太阴、手太阳,血变而止。 
反僵者,如角弓反张,因而脊痛,以足太阳经行于背,邪闭其经,故反张而脊痛。兼治脾胃经者,以其统 
一身之阴阳也。然仍不离于手经,故皆当取之,以小肠为心之腑,心病必泻其腑也。 
治癫疾者,常与之居,察其所当取之处。病至视之,有过者泻之,置其血于瓠壶之中,至其发时,血独 
动矣,不动,灸穷骨二十壮。穷骨者, 骨也。 
癫邪结在血分,治之必刺出其血,置于瓠壶中,至病发时而血动,亦铜山西崩,洛钟东应之理。其能应 
而动者,其人元气未败,可治;如不动,灸其 骨,助督脉之阳,以开其结邪也。按以上诸证,皆言时发时止, 
即世俗所称羊癫风之类,非痴癫之病,而无心清之时也则伤肝、 
肾、心三脏,其又呕沫,气下泄,是脾胃俱败,故死不可治也。 
癫疾,疾发如狂者,死不治。 
邪居阴分为癫,居阳分为狂。本居阴分而疾发如狂者,则邪遍阴阳而元气败矣,故死不可治。 

卷八癫疾
癫狂
属性:狂始生,先自悲也,喜忘,苦怒,善恐者,得之忧饥。取手太阴、阳明,血变而止,及取足太阴、阳明。 
狂病始生,而先自悲、喜忘、苦怒、善恐者,得之贫乏忧饥,抑郁久而勃发也。故取肺与大肠经以通郁 
气,又调脾胃经以和阴阳也。 
狂始发,少卧不饥,自高贤也,自辨智也,自尊贵也,善骂詈,日夜不休。治之取手阳明、太阳、太阴、 
舌下少阴,视之盛者,皆取之,不盛,释之也。 
不卧、不饥、骂詈等证,皆阳邪独盛也。视其血脉之盛者,皆取之以泄邪;如不盛,不必取而释之。其取 
大小肠、肺、肾、心经者,以阳邪亢盛,而从上下阴阳通泄之也。 
狂言,惊,善笑,好歌乐,妄行不休者,得之大恐。治之取手阳明、太阳、太阴。 
此因恐而伤动心、肝二脏,风火鸱张,故现诸证。取肺与大肠经,通金气以制木邪,取小肠腑以泄心脏之 
火也。 
狂,目妄见,耳妄闻,善呼者,少气之所生也。治之取手太阳、太阴、阳明、足太阴、头两 。 
由元气衰少,劳心神散,而妄见妄闻,气不宽舒,而口善呼,治之通其经,以调气安神也。 
狂者多食,善见鬼神,善笑,而不发于外者,得之有所大喜。治之取足太阴、太阳、阳明,后取手太阴、 
太阳、阳明。 
喜则气缓,过喜则心神放逸,以至于狂,其气之散漫更甚矣。取六经表里,以调阴阳之气,使其平也。 
狂而新发,未应如此者,先取曲泉左右动脉及盛者,见血有顷已;不已,以法取之,灸 骨二十壮。 
狂病新发,其势不应如此之重而重者,内挟肝风炽盛之故,当先取足厥阴经之曲泉穴左右动脉,及他脉之 
盛动者,刺之出血,少顷即已;如不已者,再如法刺之,并灸 骨,以通督脉之阳。 

卷八癫疾
婴孩癫疾
属性:《素问·奇病论》帝曰∶人生而有病癫疾者,病名曰何?安所得之?岐伯曰∶病名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 
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癫疾也。 
此言初生时即有癫疾,近时所名癫痫者也。忽然暴仆,昏不知人,手足抽掣,少顷痰涌而吐,吐出痰涎, 
则渐苏。此在胎时,母受大惊而动肝风,儿禀其气,与精气并居,如油入面矣。每遇风气动,则鼓其痰涎,上 
蒙心窍,即神昏暴仆,风动而手足抽掣也。因其气闭不通而作猪羊声,故有羊癫、猪癫之名。其病得之胎元, 
故难治也。 

卷八不寐不得卧喘息
不寐
属性:《灵枢·邪客篇》帝曰∶邪气之客人也,或令人 
目不瞑,不卧出者,何气使然?伯高曰∶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 
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 
应刻数焉;卫气者,出其悍气之 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 
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脏六腑。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 
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 
营卫流行,义理已详营卫经络门。卫气昼行于阳,如日行天,夜行于阴,如日入地,此人身阴阳应天地之 
阴阳而流行也。今厥逆之气客于脏腑,与卫气格拒,卫气不得入阴,则阴阳不交,而阳独盛于外,阴分之气虚, 
阴虚阳盛,故目不瞑也。厥气者,或因外邪,或因内伤,致阴阳厥逆不和,通名厥气。故凡内伤、外感之病, 
皆有不寐者,必审其因而治之,方能见效也。 
帝曰∶治之奈何?伯高曰∶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饮以半夏汤一剂,阴 
阳已通,其卧立至。帝曰∶此所谓决渎壅塞,经络大通,阴阳和得者也。愿闻其方。伯高曰∶以流水千里以 
外者八升,扬之万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苇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为一升半, 
去其滓,饮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为度。故其病新发者,覆杯则卧,汗出则已矣;久者,三 
饮而已也。 
脾胃为中土,阴阳升降之道路也。阳根于阴而主升,脾为阴而气升也,升者,由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