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请看一封患者来信:
“……。人最宝贵的是什么?都说是生命,依我看人最宝贵的是要有一张完美的嘴,人生对一个口吃患者说,生命可以置之度外,对象可以不找,恋爱可以不谈,工作可以任劳任怨,名誉可以不要,耻辱可以忍受,冤枉可以强咽,疾病可以不治,痛苦可以不管,莫须有的打击可以不予理睬,总之,一切都可以不要,可以任意抛弃,但口吃不能有”。
亲爱的患者们:你们听了这段话有什么感想?不觉得太夸张了吗?不觉得滑稽可笑吗?要知道,你们就是这样,只不过是程度上有些不同罢了,这种人不患口吃病谁患口吃病?这种人若不把这种错误改变过来,口吃病的根治是很难期待的。
口吃真的会严重地影响生活和工作吗?一个接电话口吃的人,一天外单位来长途电话联系工作,他不敢接就偷偷地溜掉了。一个患者去买四十码皮鞋,因“四”字说不出来就他改说三下九,买回去穿了一会儿把脚挤痛了,气得不得了。一个学生怕出现口吃,有问题不敢向老师提问。这样的例子很多。看来口吃确实给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和损失。可是想想看,究竟是什么给工作和生活带来这么大损失的?是口吃本身吗?这个接电话口吃的人完全能够完成接听电话的任务,只不过是结巴几句而已,因怕别人讥笑,宁肯不接这个电话,也不愿意当场丢丑。那个“四”字说不出的患者,完全可以或借助手势把“四”字结巴出来,可硬是不肯暴露自己是一个结巴子。可见,真正给工作和学习带来损失的决不是口吃本身,而是对口吃的错误态度。
口吃病患者的头脑好像有一块口吃的磁石,什么事都与自己的口吃联系起来,什么事都归罪于自己的口吃。
别人的窃窃私语、一笑、一邹眉,任何一个异样的表情和动作都以为他们在谈论和讥笑自己的口吃,他们就是这样过多注意别人的反应。
没考进大学怪口吃,没提职,没提薪怪口吃,以为领导看我不善于讲话好欺负,谈朋友没成怪口吃,……一切归罪于口吃,无知之甚!难道除了口吃之外,就没有其他原因吗?在其他方面就没有缺点或值得挑剔的地方吗?大学生里不是也有口吃病患者吗?不是很多患者被提职提薪了吗?正常人谈朋友能一谈就成吗?
一旦发生了口吃,周围人们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骚动,这会给患者一定的不良影响,可是更有害的是患者内心的骚动。我在青少年时期,在课堂里因口吃引起同学们的哄笑,就会好几天在课堂里抬不起头,内心要翻腾好几天。
口吃病患者在别人面前忌讳谈论口吃,可是在我们医生面前或患者之间会展开没完没了的讨论,在我们面前要述说自己的口吃,说得既详尽又冗长,一遍又一遍地唠叨起来没完,左一个问题,右一个问题地提起来没完;患者之间也是你怎样我怎样地讨论,这样只能加深了对口吃的执着。关键是不评价,因为你对口吃给予了过高的评价,错误地把口吃当成天大的大事,才可能持批判态度,才可能引起你没完没了的讨论和骚动,因而改变对口吃的过高评价是当务之急。
有一次和邻居们在闲谈中谈及了口吃,他们问:“你们矫治班的这些人都是哪儿来的“?我说:“来自全国各地”。他们吃惊地问:“来上海出差顺便矫治吧”?我答:“不,是专程来矫治口吃病的”。他们更加吃惊地问:“费用都能报销吧”。我说:“不一定,有的能报销,有的是自费,还有个别人是请了事假扣工资、奖金来的”。这回他们不是吃惊而是迷惑不解地说:“为了这么点口吃,值得吗?口吃不痛不痒,又死不了人,说话有点口吃算什么,真是精神病”。有一班上课时,我把这段对话讲给患者们听,并问谁对?是他们对还是我们对?
有些人说他们对,也有少数人说我们对,说他们对的人,说明这些人在认识口吃的基础上转变了错误态度,改变了对口吃的“高度”评价,他们的口吃病的病点也一定能被瓦解;说我们对的这些少数人,说明他们还是死抱着对口吃的错误看法和态度,这些人只能通过发音法和口吃现象拼搏下去,好到哪儿算哪儿,想根治口吃病是不可能的,问那些认为自己对的少数人:“为什么你们对”。这些人说;“他们不了解我们,他们不理解我们内心的痛苦”。他们代表多数,你们代表人口百分之一的口吃病患者,他们不了解你们,说明你们的态度是错误的,病态的,与其说他们不了解你们,不如说你们更不了解自己,为了一些正常人不值一顾的口吃,把你苦恼地折腾到这般地步,你自己不觉得可笑吗?且不管谁错谁对,最能说明问题的是他们没患口吃病,而你却患上了口吃病,他们之所以没患口吃病是因为他们说话不口吃吗?当然不是,人人都有口吃,是因为他们能正确对待。
对患者的这种苦恼心情,我决不表示任何一点同情和安慰,因为安慰和同情就证明你的态度是正确的,同时也把你的口吃病的“病源”保护起来了,对根治口吃病非常有害,我们只能运用“批判”向你大喝一声:你的态度是错的,必须改变过来,你这是自作自受。
有的患者可能要问,既然“不加批判”,为什么在讲义的不少地方充满了批判的话语,还要求我们进行自我批判呢?其实并不矛盾,不批判指的是对口吃现象;而批判则指的是口吃的错误态度。在我们门诊治疗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决不使用同情,安慰和鼓励的手段,只是运用说理性的批判,这些批判有时是和风细雨的,但我们更多运用的是毫不留情的严厉的批判,因为不这样就难以触动固执成性的僵化了的患者的错误的主观态度。
口吃病患者所有的心理因素,包括他们所说的正常人不理解的内心的痛苦心情,都是由于对口吃的错误评价而来的。丢失几百元钱还是一分钱呢?百分之九十九的正常人就像丢失一分钱一样对口吃毫不介意。少数患者可能认为它的价值还远不止几百元、几千元,它比生命还宝贵,这是虚构的,夸张的,错误的,是自欺欺人。清醒过来吧,不要再作口吃的“守财奴”了。
十、恐惧心理
口吃病患者都具有怕口吃的恐惧心理。我们知道,人身各部器官,发音器官也不例外,都受心理因素的制约和支配,因而这种恐惧心理就导致口吃现象加重。患者不仅有恐惧心理,还伴有痛苦的心情,思想上消极悲观,情绪上抑郁苦恼。每个患者都有“不要再口吃”的强烈愿望,也有产生完全彻底地矫治好的迫切要求。
时刻提心吊胆地怕再发生口吃,每当说话时第一个跳出来的不是我要说什么,而是我不要口吃,哪句要口吃,怎样能不口吃,费尽心机地耍弄各种小技巧,努力地去防止口吃和逃避口吃,本来说话不需要特别的留意和努力的,可是口吃病患者想起自己的口吃时,就会紧张不安起来,越是不自然地努力回避口吃,结果越加深对口吃的敏感和执着。
这种心理,这种对口吃的恐惧、痛苦、焦虑的心情,对口吃的高度注意,爱面子、敏感、自卑、精神创伤,对这种心理因素的对抗等等,复杂交织的心理活动,就是促发口吃的心理因素。
口吃病患者对口吃的恐惧不是单纯的恐惧,而是预期性恐惧,口吃的发作常常是由于病人确信自己不能不口吃地说话的心理状态而发生的,他们怀着极端不安的心情,等待着口吃的发作,而恰恰是这种心情引起了口吃的发作,这种恐惧心理在一定的条件下,容易以病理性条件反射的形式固定下来,口吃的预料,成为执着,隋性的,并随着“重要”时刻的临近而加强。
不安的预料,加上“不要怕”的努力对抗,也就是强烈控制恐惧和焦虑的心理,更大的恐惧就会在这种对抗中翻腾起来。病人必须理解,对心理活动的自我控制决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再加上想直接克服口吃症状的企图,使他们更加加剧固定的和隋性的紧张心理状态,致使最适当的兴奋灶落到有利地带的另一边去。
正常人虽也常会发生口吃,他们却没有这种心理因素,这就是正常人和口吃病患者之间的主要不同之处。
为什么口吃病患者会产生这种恐惧心理呢?我们知道,意识是客观存在在大脑里的反应,客观存在的事物总是要在大脑里反应出来,试想人类若从来不发生口吃,辞典里就不会有“口吃”这个词,我们也不会知道什么是口吃,怕口吃的恐惧心理就无从产生。但是,人们说话总难免会有一些口吃,这个日常生活中一再出现的口吃,就是构成口吃的恐惧心理的基础。
幼儿在刚开始发生单纯的口吃时,虽没有口吃的观念和对口吃的恐惧心理,但如受到别人的提醒或讽刺或家长的责备,内向倾向性格的孩子会受到不易忘掉的创伤,这时,就会意识到自己的口吃,从此就不敢大胆地说话,产生不安心理,进一步为不安为恐惧,又进一步产生回避口吃和恐惧的回避反应,并派生出与口吃无关的动作如说话的努力性,伴随动作,付属症状等。
若出生以来从不发生口吃的人(当然不可能,这样的人是不存在的)决不可能产生怕口吃的恐惧心理,所以我们认为口吃的恐惧心理是口吃经验的积累,即不断地发生口吃的过程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我们说:“人人都有口吃”,又说:“口吃的恐惧心理是口吃所决定的”。那么,为什么正常人有了口吃却没有产生恐惧心理,偏偏这些口吃病患者们有了口吃以后就引起恐惧心理,促使口吃症状固定下来了呢?内因特别是特殊的气质和某些不良性格而引起的对口吃的错误态度才是它的真正原因。
客观存在在大脑的反应,决不像镜子那样,而且“哈哈镜”式的,同一个事物作用于不同的人可以引起不同的态度和情绪反应,拿看足球比赛这件事来说吧,不管对谁来说这个足球比赛都是一样,而不同的人,对这个客观事实就产生不同的反应,有的一会儿兴高采烈,拍手喝采,一会儿叹声惋惜;有的冷静观摩运动员的球技;有的一会儿一看表,盼望球赛赶快结束。听交响乐也是这样,有的陶醉于艺术享受之中,有的却听得枯燥无味,碰到不顺心的事情,有些人怨天忧人地烦恼起来,而有些人却泰然地认为:“不如意事常八九”。有的人能任劳任怨,有的人受点委屈就会患得、患失,大喊大叫起来。生病以后,人们对疾病的态度也不尽一样,有的焦虑不安,优虑重重,而有的人却能“既来之,则安之”。
口吃虽然人皆有之,但由于对待口吃的态度不同,所以就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和后果,正常人虽也不时地发生口吃,他们却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它,对它表现非常的淡漠,不放在心上,一过了之,不久也就忘掉了,没有为此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心理没有疙瘩,不产生恐惧心理,这种心理健康的人是不大容易患口吃病的。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口吃的恐惧心理不是口吃决定的,而是对口吃的错误态度决定的,因而不难找到一个解决这种心理因素的方向,就是扭转口吃的恐惧心理不能依赖口吃现象的消失,而只能依赖改变对口吃的错误态度。
十一、允许口吃
说话的努力性也是患者们的一个特微。口吃病患者为了克服发音困难,就用全身的气力向外进,有时进出声音来却不能把声音变成字,或变成他想发的那个音节。这种“努力”不仅不能把自己“解放”出来,反而增缓了口吃,试想,用力使用筷子,努力地吃饭,或用力迈步走路,将会出现怎样的情形?
心理因素不仅使口吃的机制复杂化,而且使口吃现象加重起来,另外一个促使言语功能障碍的因素是错误的斗争形式说话努力性,把怕口吃,不要口吃的心理活动反应到行动上来,自以为努力一下就可以摆脱发音困难,就象多用一些力就能拿起重物那样,实际上这种努力是徒劳的,它只能导致口吃现象的加重。
“努力”不仅表现在发音器官上,同时也表现在身体各部,甚至全身用力,于是出现了各种莫明其妙的动作和奇形怪状的脸相等伴随运动,口吃病患者感受到说话是最吃力的事,比做任何笨重的劳动还吃力,常见有些患者说完一段话之后,累得满头大汗,筋疲力尽。
口吃病患者所作的“努力”,反而增缓了口吃,它只能是加重口吃现象的因素,这是每个口吃病患者曾体验过的,但是口吃病患者仍是习惯于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