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酒醴处方:
当归 桂枝赤芍木通辽细辛通草
淮通血通香通干姜牛膝木瓜
川乌羌活独活灵仙草乌川芎
川断橘络丝瓜络伸筋草防风
血竭猴骨土鳖红花桃仁三棱
莪术海马甘草
以上各10克共为粗末,用白酒五斤浸泡一周后,每晚睡前服10克。
二,丹药方:
生松香四份血竭二份硼砂二份琥珀二份
共为细末,炼制成丹。每周服一次,每次3克。
遵上法服用约五月,病痊愈。1979年8月追访:七年来工作常年在外,东奔西跑,原患肢一直良好。
'按语'本例属厥阴证骨痹。因患者原身体强壮,主要为暴力骨折后,寒湿乘隙深入筋骨,拖延日久,汤剂难达病所。故以酒醴之剂,以助药力,但仍嫌不足,另以不二丹通利关节,散淤除痹以助之。
古“臀”字本从酉(酒),即由酒能治病演化而来。《素问·汤液醪醴论篇》云: “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者,以为备耳。”至今仍有“酒为百药之长”的说法。可见酒醴用之得法,常获著效。
厥阴证寒痹
(坐骨神经痛)
郝×,男,70岁。四川某图书馆干部。
'病史'曾有风湿性关节痛史。1973年冬,臀部及右腿冷痛难忍,不能坚持工作。经××医院检查,诊为“坐骨神经痛”。于1974年3月中旬来诊。
'初诊'少腹及下肢发凉,膝关节以下微肿,行走困难,自右侧臀部沿腿至足抽掣冷痛。神疲,头昏,舌质淡红稍乌暗,苔白滑腻满布,脉细弱。证属厥阴寒痹筋痛。以当归四逆汤加味,养血活络,温经散寒为治。
处方:
当归12克桂枝15克白芍12克辽细辛5克木通12克炙甘草6克大枣20克牛膝12克木瓜12克独活lO克三剂
'辨证'风寒入肝则筋痛,入肾则骨痛,入脾则肉痛。正如《内经))所说: “寒痹之为病也,留而不去”。又云: “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可见本证显系邪入厥阴肝经,寒邪凝滞,气血受阻所致。又本例冷痛,自臀部痛引下肢,小腹及四肢末端发凉。此为厥阴证之血虚寒凝。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 “欲续其脉,必益其血,欲益其血,必温其经”。故不以四逆姜附回阳,而以当归四逆温经散寒,养血活络为治。
'二诊'服上方,肢痛减轻。原方续服四剂。
(三诊'患者可缓步而行,疼痛大减。仍守原方,加苏叶10克,入血分散寒凝;加防风10克,祛经络之风邪。再服十剂。
'四诊'半月后,疼痛基本消失,神疲、头晕显著好转.滑腻苔减。唯下肢稍有轻微麻木感,时有微肿。寒邪虽衰,湿阻经络之象未全解,上方酌加除湿之品,以增强疗效。嘱其再服五剂。
处方:
当归12克桂枝10克 白芍12克 木通12克牛膝12克茯苓15克白术15克苍术10克苡仁15克炙甘草6克一月后病基本治愈,步履自如。
1979年7月15日追访:七年来病未复发,今年已七十七岁,身体尚好。
'按语'以上厥阴骨痹、寒痹二例,虽病情、病位不尽相同,但主证皆因血虚寒郁所致,故皆以当归四逆汤主之。
《伤寒论》所载当归四逆汤,原主治“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其病机在于血虚寒滞。由于血被寒邪凝滞之程度和部位不同,则临床见证各异。后世医家对此多有发挥。范老在临证中,据《伤寒论》之学术思想及后贤经验,灵活运用于多种疾病,常获显著疗效。其辨证要点,从主证看:一是少腹或腰、臀部以下发凉,或四肢末端冷;二是少腹、腰、臀以下疼痛,包括阴器、睾丸、下肢筋骨、关节疼痛,以及痛经等。除以上主证外,还可能出现某些兼证。而脉象多细弱,舌质常暗红无泽,或有淤斑,苔灰白或腻或紧。以上诸证,不必悉具,皆可用之。
后记
医案整理小组的成员,除执笔者外,还有吴贵木、范开明、宁瑞盈和张秀琴同志。协助医案整理工作的,有程继贤、刘元灼、刘元堃等同志。
本书初稿承蒙印会河教授、戴佛延、邓明仲、郭子光、陈治恒、陈潮祖副教授以及洪梦浒讲师审阅,并提出宝贵意见,谨表示衷心地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