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汤。如汗后虚寒不得眠。筋惕内 。内有热。用加
味温胆汤。
x加味人参养荣汤x
人参(君) 白术(臣) 麦冬(佐) 熟地(臣) 当归(臣) 茯苓(佐)
甘草(佐) 川芎(使) 五味(使) 肉桂(佐) 黄 (臣) 生姜(使)
大枣(使)
如阴虚相火动者。加酒炒知母黄柏。若阳虚下寒脉微者。加熟附子。肉桂倍之。不得眠加远
志枣仁。
x加味温胆汤x
人参(君) 生地(君) 白芍(臣) 当归(臣) 川芎(佐) 枣仁(臣)
柴胡(臣) 黄连(使) 茯苓(佐) 橘红(佐) 半夏(佐) 甘草(使)
上加竹茹生姜。
卷七西塘感症(中)
感症变病
属性:循衣摸床撮空。多是大虚之候。乃精神耗散。不能主持也。不问伤寒杂病。以大剂补之。多
有生者。伤寒论云。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此乃以脉之弦涩。辨
胃气之存亡。缘脉弦则迢迢而
长。知其胃气尚在也。故可以大承气下之而愈。然亦危极矣。必脉实症实者。方可行之。(下后
即宜大补。)
卷七西塘感症(中)
感症变病
属性:如经发表多者。用逍遥散加熟地。若发热至八九日外。舌黑。脉洪数无伦。已成败症者。竟
用人参一两。熟地一二两救之。甚者加煨姜三片。如经攻里多者。轻则四君子加归芍。或补中益气
大剂与之。甚者竟用人参一两。附子三钱。煨姜三片。以发其汗。然后用四君归芍调理。如病患
素虚。又发表攻里之未当。六七日后。面黑大喘。舌卷直视。 语。舌滑而胎。脉软无力。按之
空虚者。以独参汤一两与之。(鼻梁尖上。涓涓如水。是其应也。)次用大剂疏肝益肾汤。汗大出
而解。如舌黑唇焦。大渴引饮。或兼大便溏泄。小便不利者。此必攻伐寒凉过多也。左归饮(不
用茯苓) 加归芍救之。(阴亏甚者。其脉沉细而数。此时胃气将绝。更当重加参 。)如遇粗
工发表攻里过当。真阴耗竭。燥结不出。将成败症者。一味养气补血。宿物自下。(至理名言。
读者宜细玩。轻者逍遥加熟地。或甘露饮。气虚者大剂补中益气汤。甚则竟用人参两许。熟地一
二两。)
x四君子汤x
人参(君) 白术(臣) 茯苓(佐) 甘草(使)
一方无甘草。有黄 。各等分。
卷七西塘感症(中)
感症变病
属性:有一种遇粗工攻伐过当。胃阴大伤者。浓煎六味饮与之。虚热者。合生脉散。中气虚者。六君
理中建中补中益气选用。
卷七西塘感症(中)
感症变病
属性:有一种不便而不食者。粗工必主便则邪去而膈清。才能思食。我独曰不然。必须养胃以助正
。助正以去邪。如养未到。邪不即去。不食不妨也。
卷七西塘感症(中)
感症变病
属性:有不能便而能食者。推陈致新。仓廪盈溢。自能通利。不便无忧。
卷七西塘感症(中)
感症变病
属性:心烦不安。身痛如束。或足冷耳聋。或咳或呕。乃是发 之候。升麻葛根汤。(脉弱者可加人参。
食少大便不实者。倍用白术。)血热者。犀角地黄汤。俱可入酒芩连桔梗连翘元参薄荷叶天花粉
之类。热甚者。(口干舌燥。黄胎。)合白虎汤。以 尽为度。脉伏心烦。谓之欲 。烦止神静。
肌肤中无隐隐之状。始为 尽。 已出而口干脉洪者。竹叶石膏汤化之。或配凉药一二味。生地
丹皮之属。洪而无力。兼体虚烦渴。本方加人参麦冬知母。令汗出自愈。呕者。大半夏汤加减。
脉洪数有力。心下硬痛。口干而胎色渐黄黑色。乃燥矢为患也。大承气汤或大柴胡汤。看微甚而
下之。更衣舌润为愈。如未可下。有潮热烦渴者。且与小柴胡去半夏。合解毒。加栝蒌根主之。
或加大青亦佳。(大青味苦。大寒之物也。解心胸热毒。治伤寒发赤 烦痛。)有内伤元气不足
之症。误作外感。虚火游行于外。亦发 。第脉虚大。倦怠。懒于言动。自汗。为异耳。(因气
血虚。亦身痛心烦作热。若作有余治。立危。速进补中益气。熟睡热止为愈。)内伤发 者。胃
气极虚。一身之火。游行于外。宜补以降之。大建中汤。内有伏阴。或误服凉药。逼其虚阳浮散
于外。而为阴 。脉虽洪大。按之无力。或手足逆冷。过乎肘膝者。先用炮姜理中汤。以复其阳
。次随症治。
x大半夏汤x
治诸呕要药。
赤茯苓(臣) 半夏(制君) 陈皮(佐) 生姜(使)
x大建中汤x
黄 (君) 人参(臣) 当归(臣) 白芍(佐) 桂心(使) 黑附子(
制使) 甘草(佐) 半夏(佐) 生姜(引) 大枣(引)
卷七西塘感症(中)
感症变病
属性:伤寒热湿伤脾。则身发黄。黄如橘皮而明者。热多。脉必数。(一身不痛。)解热为主。黄
如熏黄而暗者。湿多。脉必沉缓。(一身尽痛) 渗湿为主。初起脉有力。能食不大便。茵陈大黄
汤微利之。(或仲景茵陈蒿汤) 次用茵陈五苓散。以渗湿解热。稍久宜固脾胃。本方倍白术。
气虚。脉缓弱体倦。加人参。或参术健脾汤。伤寒发汗不彻。有留热。身面皆黄。多热。期年不
愈。食不减者。用茵陈栀子各三分(二钱五分为一分)升麻秦艽各四钱。共末。水煎服三钱。以
知为度。(秦艽退黄极妙。以性能退阳明经湿热邪气也。无湿热者。恐伤燥。宜慎之。)水湿伤
脾。脾寒。色见于外。为阴黄。脉沉身冷是。四苓散。(即五苓去桂)加炮姜茵陈。重者加附子
。从阴症治。伤冷中寒。脉弱气虚。变为阴黄。理中汤加茵陈服之。海藏云。伤寒病。遇太阳太
阴司天。若下之太过。往往变成阴黄。一则寒水太过。水来侮土。一则土气不足。水来侵之。(方
治如下)发黄。小便不利。烦躁而渴。茵陈汤加茯苓猪苓滑石当归官桂主之。(韩氏名茵陈茯苓
汤)发黄。烦躁喘呕不渴。茵陈汤。加
陈皮白术生姜半夏茯苓主之。(韩氏名茵陈陈皮汤)发黄。四支遍身冷者。茵陈附子甘草主之。
(韩氏名茵陈附子汤)发黄。支体逆冷。腰上自汗。茵陈汤加附子甘草干姜主之。(韩氏名茵陈
四逆汤。)发黄。冷汗不止者。茵陈汤加附子干姜主之。(韩氏名茵陈姜附汤)发黄。服前姜附
诸药未已。脉尚迟者。茵陈汤加吴茱萸附子干姜木通当归主之。(韩氏名茵陈茱萸汤。)赵宗颜
因下之太过。生黄。脉沉细迟无力。次第用药。至茵陈附子汤大效。(次第用药者。谓先投茵陈
茯苓汤。次茵陈陈皮汤。又次茵陈附子也。后赵秀才下早病黄。寸微尺弱身冷。次第用至茵陈四
逆汤。)有瘀血发黄。脉必微而沉。或沉结。不若瘀热之脉。浮滑紧数也。又外症必有如狂。腹
满。小便自利等候。宜于蓄血条求之。
x茵陈大黄汤x
治伤寒发黄。面目俱黄。小便赤。
茵陈(君) 栀子(臣) 柴胡(佐) 黄柏(佐) 胆草(使) 大黄(炒使)
升麻(使) 黄芩(使)
上 咀。水煎。早晚食后温服。
x茵陈五苓散x
上以茵陈浓煎汤。调五苓散二钱服。日三四次。黄从小便下。以小便清为度。
x茵陈蒿汤x
茵陈(君) 大黄(臣) 栀子(佐)
x参术健脾汤x
人参(君) 白芍(臣) 茯苓(佐) 陈皮(使) 当归(臣) 白术(君)
甘草(佐) 大枣(使)
食前服。
卷七西塘感症(中)
感症变病
属性:凡感症复发。世俗必作有余治。必曰因食而起。殊不知有余不尽之邪。留滞阳明胃经也。盖
缘战汗后。元气亏损之甚。即以补阴得汗。力只及得七八分便住。表既得解。便能清爽。其不尽
者。复归阳明。加以一二日之饮食。与邪相蒸。复腾腾而作热矣。治之当何如。曰。舍补正气无
由也。当此之时。大汗一出。元气骤损。饮食入胃。生化迟缓。于是所留之邪。与新入之物。合
而为火。如根据时师。再作攻邪。元气益虚。热邪益炽。索然而死矣。唯以六君子汤。加当归投之
。纵有病愈增而热似甚者。乃是邪与食为元气所攻发。将出之候
也。守不过三日。复战而汗解矣。或于六君子汤中。加酒芩连朴更稳。中气虚而热甚者。补中益
气汤。加酒芩连。或曰。汗至七八分。而余邪何以复归阳明。曰。胃主肌肉。而元气薄故也。如
元气浓者。无此病也。如留泊肌肉筋骨。则为余毒。治法亦先补正。有阴虚劳复。微扶风寒与食
者。生地黄饮子主之。若其人素壮实。平日多火症。愈后劳复者。亦不得用攻伐。七味葱白汤主
之。损庵用麦门冬斤许。入淡竹叶香豉。频频饮之佳。海藏麦门冬饮子亦可。
x生地黄饮子x
生地(君) 熟地(君) 枸杞(臣) 地骨皮(臣) 黄 (臣) 白芍(臣)
天冬(佐) 黄芩(佐) 甘草(佐) 枳壳(使) 防风(使)
x七味葱白汤x
治伤寒或因起动劳复。或因吃食稍多。皆成此候。若复甚者。一如伤寒。初有此症。宜服此
方。
葱白(连须君) 干葛(君) 淡豉(半合臣) 麦冬(佐) 熟地(臣) 生姜(使)
流水(以杓扬之)七味。用清水煎。去滓分二服。渐渐服之取汗。
x麦门冬汤x
治劳复气欲绝者。用之有效。能起死回生。易老加人参。尤妙。
麦冬(君) 甘草(佐) 粳米(臣)
先煮米令熟。去米。入药五钱。枣二枚。竹叶十五片。温服。(此方当有半夏。)
卷七西塘感症(中)
感症变病
属性:伤寒以咳嗽为轻。盖风寒暑湿。先自皮毛而入。皮毛者。肺之合也。虽外邪欲入脏腑。必先
从其合而嗽也。肺主气。形寒饮冷则伤之。使气逆而不散。冲击咽膈。令喉中淫淫如痒。习习如
梗而咳也。(或云咳则有声无痰。嗽则有声有痰)。初起脉浮紧。头痛拘急。恶寒发热无汗者。
冬月十神汤加减。余月芎苏饮加羌活。(二方轻重得宜。凡非时之气。皆可用。)如火盛者。加
凉药一二味。枯芩知母花粉地骨之类。如胃热熏蒸其肺而嗽者。合白虎。挟虚者。加人参。或人
参石膏汤。(若脉浮自汗。头眩眼胀。鼻塞清涕者。伤风候也。亦以十神芎苏二方分治。)脉弦
口苦。发热而咳者。少阳也。小柴胡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干姜主之。若发热胸中烦满而咳
者。加炒栝蒌。若胸胁痞满。发热而咳者。加枳实。如下利呕渴。心烦不得眠而咳嗽者。猪苓汤
。四肢厥逆。腹中痛。泄利下重而咳者。四逆散。加五味子干姜。停饮与表寒相合者。小青龙汤
。(仲景谓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是也。)停饮与里寒相合者。真武汤去芍药。
加五味子干姜细辛。(仲景谓四
肢沉重疼痛。小便如常。大便自利而咳是也。)有手足逆冷。(上过乎肘。下过乎膝。)脉沉
细而咳者。阴症也。四逆汤加五味子。有病伤寒咳嗽。喉中声如 。与独参汤一服而 声除。至
二三帖。咳嗽亦渐退。服二三斤。病始全。今人因右寸脉大。不知分别有力无力。妄投泻剂。死
者多矣。(大是豁大无伦。真空虚阴亡之象。若有余。其大必牢。内经五色奇咳论曰。五脏六
腑皆能令人咳。非独肺也。又云。聚于胃关于肺之旨。乃风寒上袭之初咳症。故辛散温润清滋。使
上焦之邪表散。咳斯愈矣。若后之水气停饮。与夫阴寒厥逆致咳。非温通开合。宗仲景法加减不
可。若套以时派表剂。则速之咎矣。此论反复辨晰次第用药。深得仲景之旨。而于哮喘喉声如
之症。与独参大剂。诚千古之卓识。今之昧此义者。盖多多矣。本草人参有定喘之功能。惜读
者漫不经心而忽之也。况喘症之虚者。由元海无根。致肾气不纳。脉之滑大无伦。斯时重用独参
以回元海。犹虑鞭长莫及。何敢咳药为也。又岂可与凡庸以脉大辄投泻剂而死者。同日语耶。故
揭出以告读是篇者。)
x十神汤x
白芷(臣) 紫苏叶(君) 麻黄(佐) 陈皮(臣) 川芎(佐) 香附(臣)
升麻(使) 葛根(君) 赤芍(佐) 甘草(佐) 生姜(使) 葱白(使)
x十味芎苏饮x
前胡(佐) 葛根(君) 枳壳(佐) 桔梗(佐) 半夏(臣) 陈皮(佐)
桑皮(佐) 杏仁(臣) 川芎(臣) 紫苏(君) 生姜(使) 大枣(使)
准绳方无桑杏前胡。有柴胡苓草。
x人参石膏汤x
治伤寒咳嗽不已。心烦。及风热头疼。精神不利。昏愦。
人参(君) 石膏(臣) 半夏(臣) 栀子仁(佐) 黄芩(佐) 川芎(佐) 茯苓(
臣) 白术(君) 生姜(使) 作一服。
x四逆散x
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