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49-重订广温热论-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兼利水亦可。水停心下者,乃脾虚不能消水也。与食滞异者,心腹无硬痛处,而小便必不利也。须实脾利水, 
宜白术、米仁、浙苓皮、泽泻、车前、木通之类,利其小便而愈,或苡仁、糯米煮粥食亦佳。气复未归者,温 
热大伤阴气之后,由阴精损及阳气,愈后阳气暴复,阴尚亏歉之至。切忌消利。吴又可所谓∶病后气复血未复, 
气无所归,故暂浮肿;不可治肿,调其饮食,节其劳役,静养自愈,吴鞠通则曰∶余见世人,每遇浮肿,便与 
淡渗利小便方法,岂不畏津液消亡而成三消证,快利津液为肺痈肺痿证,与阴虚咳嗽、身热之痨损证哉。余治是 
证,悉用复脉汤,重加甘草,只补其未足之阴,以配其已复之阳,而肿自消。千治千得,无少差谬,敢以告后 
之治温热气复者。暑温、湿温不在此例。至其辨法,气肿异于停水、食滞者∶停水身重 
而小便不利,气肿身轻而小便自利;食滞腹中有结,气肿腹中自和也。 
x二、瘥后皮肤甲错x 温热愈后,身体枯瘦,皮肤甲错者,乃热伤其阴,阴液不能滋润皮肤也。治法以养 
阴为主,吴氏人参养荣汤、清燥养荣汤酌用,叶氏加减复脉汤尤效,亦有粥食调理自回者。 
x三、瘥后发疮x 温热新瘥,发疮者最多,乃余热淫于肌肉也。若照寻常疮症,温托妄施,断不能救;惟 
多服清凉解毒,兼养气血药自愈。 
x四、瘥后发痿x 四肢不能动移者,热伤筋脉也。吴氏诸养营汤酌用。轻者,粥食调理自愈。 
x五、瘥后发蒸x 蒸蒸骨热如痨瘵者,乃余热留于阴分也。不可以其羸瘦,而遽用虚损门治法;必察其六 
腑有结邪,则仍以攻邪为主;次察其筋络有壅瘀,仍以通瘀为主也;次察其气道有痰涎,仍以祛其痰涎为主。 
数者俱无,方可清热。或无邪而阴伤,方可纯用养阴之药;或分其余邪之轻重,亏损之多少,而兼用养阴清热 
药,进退加减以和之更妙。 
x六、瘥后耳聋x 温热症身凉后,尚有耳鸣、耳聋等症者,其因有三。一因余邪留于胆经,宜温胆汤加柴 
胡、菖蒲、钩藤、池菊、通草、荷叶之类,以清解少阳之郁。二因痰火上升,阻闭清窍,其耳亦聋,宜导痰汤 
去半夏、南星,加栝蒌皮、京川贝、枇杷叶、杜兜铃、通草、鲜石菖蒲之类,以轻宣肺气之郁。三因肾虚精脱, 
则耳鸣、而聋,宜常服耳聋左慈丸或磁朱丸等,以滋阴镇逆。此二症,不关少阳,皆禁用柴胡升提。外治惟耳 
聋神丹,丝棉包裹,纳入耳中多效。 
x七、瘥后发颐x 俗名遗毒,乃余邪留滞络中而成毒也,因汗下清解未尽,其邪结于少阳阳明二经。发于 
两颐者,阳明部 
位也;发于耳之左右者,少阳部位也。治法以解毒清热、活血疏散为主,误则成脓不出,而牙关紧,咽喉不利, 
多不能食而死。毒内陷而复舌燥神昏,亦死;出脓后,气虚血脱,亦死。故宜早治也。古方以普济消毒饮为主; 
发在耳后,以柴胡、川芎为主;在项下,以葛根、白芷为主;在项后或巅顶,加羌活、薄荷。时方以连翘败毒 
散为主,如二活、荆防、连翘、赤芍、牛蒡、桔梗、土贝、蒺藜、薄荷、银花、甘草之类。如元气虚者,须兼 
归、 补托,溃脓后,当大补气血为主。然发于阳明者易治,发于少阳者难治。总之,此症初起,速宜消散,缓 
则成脓,不可轻补于未溃之前,补早则必成脓。尤不可纯用寒凉于将发之际,恐闭遏而毒不得发,故必兼疏散 
为要。外治以葱水时时浴之。 
x八、瘥后额热x 凡温热症热退后,独额热未除,目神似觉呆钝,此胃中余滞未清,额属阳明,故独热。 
宜清疏之,二陈汤,加连翘、黄芩、山楂、神曲之类,清之和之。 
x九、瘥后咳嗽x 凡温热症热退之后,尚有咳嗽未除,此余热在肺也。宜滋养肺胃之阴,其嗽自止,如南 
沙参、麦冬、地骨皮、知母、川贝、川斛、花粉、茯苓、甜杏仁、桑皮、蔗汁、梨汁之类,或加生地、玉竹之 
类。总之,新感风寒,而症见咳嗽,其病为轻;以其邪传入肺,肺主皮毛,邪从外达也。温热多内伤虚症,见 
咳则重;五脏传乘,肺受火刑,水源涸竭,每多死症。 
x十、瘥后自汗、盗汗x 虽皆属虚候,然温热瘥后,多由余热未清,心阳内炽,以致熏蒸燔灼,津液外泄 
而汗出。慎勿骤补峻补。苦坚清养为宜。苦坚∶如当归六黄汤加减,以育阴泻火固表;清养∶如西洋参、生地、 
麦冬、黄连、甘草、小麦、百合、竹叶、茯苓、莲子心之类,择而为剂可也。 
x十一、瘥后惊悸x 凡温热新瘥,触事易惊,梦寐不安者, 
余热挟痰也。痰与气搏,震荡心宫,故惊悸。宜用竹茄、黄连、石菖蒲、半夏、胆星、栀子、知母、茯苓、旋 
复花、橘红等,清余热而消痰。 
x十二、瘥后怔忡x 乃水衰火旺,心肾不交也,宜补水养心,朱砂安神丸最妙,半夏秫米汤合交泰丸尤捷。 
x十三、瘥后不寐x 凡温热症热退之后,夜不欲寐者,胃不和也,温胆汤加秫米和之。惊悸不寐者,心气 
虚也,前方合酸枣仁汤,去川芎清敛之。虚烦不寐者,余火扰动也,黄连阿胶汤清滋之。终夜清醒,目不能瞑, 
或目瞑,则惊悸梦惕者,余邪内留肝胆,胆气未舒,肝魂不安也。宜酒浸郁李仁、炒枣仁、猪胆皮、黄连、焦 
山栀、淡竹茹、冬桑叶等,滑以去着,苦以泄热。 
x十四、瘥后妄言x 凡温热病,每有热退身凉之后,其人如痴,神思不清,言语谬妄,或倦语不思食者, 
此心神虚散不复所致。但当调养气血,兼治其心可也。神复,妄言自止。吴氏安神养血汤主之,薛氏参麦茯神汤 
亦主之。但痰火余邪,内伏包络,亦有此症,当用鲜菖蒲、天竺黄、川贝母、连翘、钩藤、丹皮、淡竹叶、竹 
茹、辰砂之类,以凉开热痰,则神自清而不妄言矣。若犹不应,加万氏牛黄清心丸清宣之。如余热未净,多言 
错语者,宜导赤散,加麦冬、莲子心、朱砂染灯心等,熄余焰而清心神。 
x十五、瘥后语蹇x 凡温热症热退之后,其舌转动不灵,而语言蹇涩者,因心脾肾三经之脉,皆萦绕于舌, 
心肾虚则舌不灵动;痰阻脾络,肝风内扰,则语言蹇涩不清。总是虚风痰火为病。宜导痰汤,加菊花、钩藤、 
白蒺藜、皂角炭、石菖蒲、姜汁、竹沥等,熄虚风而清痰火。若因痰热滞于肺络者,宜顾氏清金散加石菖蒲、 
竹沥,清肃之;如因余热耗伤肺阴者,宜清燥救肺汤加岩制川贝、雅梨汁,清养之;若声颤无力,语不接续, 
似蹇非蹇者,阴气大虚,元气无根也,宜贞元饮合集灵膏峻补之。 
x十六、瘥后昏沉x 凡温热症新瘥后,十余日或半月渐至昏沉者,皆缘发汗未尽,余邪在于心胞故也。或 
兼潮热,或兼寒热似疟,宜连翘、栀子、豆豉、麦冬、菖蒲、淡竹叶、钩藤、丹参之类,清解之。然有痰火内 
伏胞络者,亦见昏沉,其人终日昏睡不醒,或错语呻吟,或独语如见鬼,宜用东白薇、天竺黄、京川贝、广郁 
金、石菖蒲、皂角刺、鲜竹叶、细芽茶、朱砂染灯心、厥症返魂丹等,轻清以开达之;甚或万氏牛黄清心丸、 
叶氏神犀丹,皆可采用。 
x十七、瘥后喜唾x 即多吐涎沫是也。审其胃虚而有余热者,宜用乌梅北枣丸噙化之;土虚不能摄水者, 
六君子汤加益智仁摄之。若其稠饮自下焦漾漾而起,溢退场门中者,此肾气不纳,浊阴上泛也,宜都气饮加胡桃、 
补骨脂以纳之,或少加淡附片以收之,或佐白术以制之。 
x十八、瘥后不食x 当辨不欲食、食亦不化两端。不欲食者,病在胃,宜养以甘凉,金匮麦门冬汤主之, 
叶氏养胃汤亦主之。食不化,病在脾,当补以温运,香砂理中汤主之,六君子汤亦主之。虽然,不欲食一症, 
宜分伤食与停食两项。伤食者,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病在不及消化。停食,不论食之多少。或当食而怒,或 
当食而病,在气结而不能化也。治伤食宜偏重于食,或吐、或下、或消。若停食,则偏重在气,惟理气而兼之 
以消,吐下之法不可用也。医者须分别治之。 
x十九、瘥后不便x 凡温热症后,大便不行者,热闭、虚闭居多,风闭、气闭者少。热闭者,热搏津液, 
肠胃燥结,及肠胃素有积热者,多有此疾。其症面赤腹热,大腹胀闷,四肢反冷,或口舌生疮是也。大黄饮子 
最妙,三黄枳术丸、枳实导滞丸、 
陆氏润字丸等,亦可酌用,虚闭有二∶一阴虚,一阳虚也。凡下焦阳虚,则阳气不行,不能传送,而阴凝于下; 
下焦阴虚,则精血枯燥,津液不到,而肠脏干槁。治阳虚者,但益其火,则阴凝自化,苁蓉润肠丸主之;老年者, 
黄汤送服半硫丸。治阴虚者,但壮其水,则泾渭自通,六味地黄汤加淡苁蓉、白蜜主之,益血润肠丸、五仁丸 
等亦效。风闭者,风胜则干也,由风热搏激肺脏,传于大肠,津液燥涩,传化则难;或其人素有风病者,亦多风闭∶ 
或肠胃积热,久而风从内生,亦能成闭。东垣润肠丸主之,加味皂角丸亦主之。气闭者,气内滞而污物不行也。 
其脉沉,其人多噫,心腹痞闷,胁肋膨胀。若用攻药通之,虽或暂通,而其闭益甚矣∶或迫之使通,因而下血者。 
惟当顺气,气顺则便自通矣。苏子降气加枳壳、杏仁主之,重则六磨汤主之。 
x二十、瘥后腹热x 凡温热症身大凉,独腹热未除,此脾火内甚也,养阴药中加生白芍自除。但此症惟伏 
暑、晚发最多,多属肠胃积热,雪羹送服陆氏润字丸最妙。 
x二十一、瘥后下血x 凡温热新瘥,或十日或半月忽然下血者,由于伏火未净,热伤阴络,而血下溢也。 
治以清营、凉血、和络之法,如生地、丹皮、地榆、川断、槐米、白芍、苡仁、黑荆芥、白茅根、脏连丸治之, 
自愈。阴虚火旺者,脏连六味丸尤捷。 
x二十二、瘥后遗精x 因火动者多,宜清余热,固精封髓丹主之,三才封髓丹加黄连亦主之。以此症黄连、 
黄柏二味,最是要药也。 
x二十三、瘥后调理x 当分补虚、清热二项。补虚有二法∶一补脾,一补胃。如其人中气虚者,病退后,必 
纳谷少,运化迟,或大便不实,或恶心吐涎,宜六君子加减以和中。形寒 
畏冷,宜黄 建中汤温补之,凡此症脉皆缓大,舌皆白嫩可辨。如其人阴分虚者,必有余邪未尽,舌燥口渴, 
二便艰涩,脉兼微数等症,宜小甘露饮、叶氏养胃汤等清养之。清热亦有二法∶初病时之热为实热,宜用苦寒 
药清之∶大病后之热为虚热,宜用甘寒药清之。二者有霄壤之殊。凡人身天真之气,全在胃口,津液不足,即 
是虚;生津液,即是补虚。故以生津之药合甘寒泻热之药,而治感后之虚热,如麦冬、生地、丹皮、北沙参、 
西洋参、鲜石斛、梨汁、蔗汁、竹沥、茅根之类,皆为合法;仲景河间主用竹叶石膏汤、天水散以清虚热,亦 
取甘凉之义也。设误投参、 、苓、术补脾之药为补,宁不并邪热而补之乎?至于饮食之补,但取其气,不取 
其味,如五谷之气以养之,五菜之气以充之。每食之间,便觉津津汗透,将身中蕴蓄之邪热,以渐运出于毛孔, 
何其快哉!人皆不知此理,急于用肥甘之味以补之,临时虽精采健旺可喜,不思油腻阻滞经络,邪热不能外出, 
久久充养完固,愈无出期矣!前哲庞氏安常,有鉴于此,如所云∶凡病新瘥,只宜先进白稀粥,次进浓者,又 
次进糜粥,亦须少少与之;不得早吃肉食,旨哉言乎! 
x二十四、瘥后禁忌x 温热大病后,正气未复,凡饮食起居,俱不可不慎也。如酒肴、甘脆、肥鲜、生冷 
等物,皆不可犯;只宜糜粥自养,少食而频,则易运化,不可过饱,及他有所食,虽思之勿与也。且其气血必 
虚,凡费心费力,过喜过怒,多言多动,皆可因劳而复病也。因劳而动其既虚之血气,生其未尽之余热,热邪 
退而病瘥,热邪生而病复。凡病皆然,温热症为尤甚,病者务宜自重。 

第一卷温热总论
论温热症辨似要义
属性:凡病,俱以虚、实、寒、热四字为大纲,温热症何独不然。 
但虚实寒热之真者易辨,似者难辨。后所列温热各论、表里诸症,皆实邪、热邪,而实热中亦有虚寒。前论遗 
症中,四损、四不足,皆虚邪寒邪,而虚寒中亦有实热。余于逐条下已细辨之矣。然有实症似虚,虚症似实, 
热症似寒,寒症似热者,尤不可不细辨也。故复通论而详述之。 
所谓实症似虚者,即以表症论之∶头痛发热,邪在表也,其脉当浮,症当无汗,而反自汗,脉无力,用发表 
药而身反疼痛,则似虚矣。故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