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从头到脚读心术-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圆”就是不呆、不滞、不死板,就是要圆润、生动、飘然。

    曾国藩所称道的上佳胡须有六种,分别是:

    第一种,“卷如螺纹”。指人的胡须如同长江大河奔腾之势,在转弯或汇合处时激起的漩涡,即象其势,此种胡须的人高瞻远瞩、心胸宽广、胆识过人。所以说其人“聪明豁达”。

    第二种,“长如解索”。指人的须相如同江河之水源远流长,波涛起伏,又如破裂之绳,索身多小曲,即象其形。有此人爱美好色、风流倜傥却不淫乱不乱,所以说其人“风流显荣”。

    第三种,“劲如张戟”。是指须相如两军对阵时的剑拔戟张之气势,有这种须相的人,有魄力、有胆识、有作为,必能成大器,所以说这样的人“位高权重”。

    第四种,“亮若银条”。是指须相如生命初成,生命力旺盛,气色润朗,一片生机,即象其气。这样的须相,主人文秀多才,超凡脱俗,所以说其人“早登廊庙”。

    当然,这四种须相不一定能决定某人“聪明豁达”、“风流显荣”、“权重位高”、“早登廊庙”,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这四种须相都是身体健康的表现,其原因是中国医学认为须相上佳,表明精力充沛。

    第五种,“紫须剑眉,声音洪壮”。这样的配合叫金形得金局。

    第六种,“蓬然虬乱,常见耳后”,是气宇轩昂,威德兼具之相。此二者本为佳相,如能配清奇的神和骨,乱世可成霸才,治世能为良将。

    成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指的是三国末期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要夺曹魏政权为己的野心。司马昭这个人很厉害,识人也有一手。他有一个得力助手,叫魏舒。魏舒年少时,迟钝质朴,不爱讲话,乡里人都不看好他。他叔叔魏衡,有名当世,也不看好他,让他去守水磨房。魏舒口不能言,但不以为意,也不因此自弃或报复、心怀别念。惟有太原王义认为魏舒是个人才,经常鼓励他,并救济许多钱财,魏舒也不推辞。到40岁,仍不得显扬才华,只为别人做点参谋工作。后因机缘,他以凑数的身份参加一个会议,魏舒容范闲雅,娓娓而论,举座皆惊。时人推荐他到司马昭处,一谈,司马昭“深器重之”,拜为相国参军,里外小事,还不见其才华,凡有兴废大事,众人不能处理的,魏舒却能理得清清楚楚,断得明明白白,见解多出众人之上,于是世人共服。据传,魏舒的胡须就不多,但是有“光、健”的特点。他40开外,还给人当参谋,如非大气在胸中,大器晚成,也许早已心灰意冷、聊度一生了。第3章

通过说话读懂人心 通过说话读懂人心(1)

    通过说话读懂人心

    语言能充分展示出人的职业、身份、知识水平。我们根据一个人的话语,能判断出他每天的工作成绩、效率,更能了解他的情绪如何。张口说话,就是为自己画像。

    一、说话内容

    (一)从谈论的话题洞悉对方真意

    我们有理由认为可以通过一个话题,探索到对方的深层心理,其方式有两种:一是根据话题内容来推测对方的心理秘密;二是根据谈话展开方式洞察对方的深层心理,以了解此人的个性特征。

    客观地说,谈话的种类千奇百怪,如果要想知道对方的性格和气质,最容易着手的办法,就是观察话题与说话音本身的相关情况。

    比如,他们谈话的内容不仅以自己本身的话题为主,也会涉及其家庭、工作以及与家庭有关的事情,常常在话题里出现的人物往往就是自己的身边人。

    在交往的谈话中,女人们喜欢谈论别人的风流事以及自己丈夫的一些脾性,这种情况通常表明她们关心对方到了相当强烈的程度,甚至把这个男人当成是自己的化身,她们谈论这个男性的各种情况就像谈论她们自身一样。

    1。倾听谈话

    以这种谈话方式出现的人,其表现是支配者的形象。这种人物的谈话从不涉及自己的事,或有关自己身边的人,他们的话题反而是涉及别人的一些琐事,或对方的隐事秘闻,甚至对对方的一举一动或每条花边新闻都捏着不放手,这是完全地侵犯别人的隐私。

    从男女关系的角度来看,表示你很关心对方,或者极度爱慕对方,是个忠诚的倾听者。

    像这样的倾听者,非常喜欢把话题的重点放在跟自己完全无关的人身上。名人、歌舞影星的花边新闻轶事方面,这说明此人的内心是一种起支配的欲望。

    由此可见,此人是个实在太沉迷于闲谈名人或明星风流韵事的人,这说明此人很难结交真正的知心朋友。或许是内心太孤独、太无聊了。只要关于别人的私事,即使对方跟他并不熟悉,而他却非常热衷于去谈论他们,这些都表示内心的孤独和空虚。

    2。不满的谈话

    凡被压抑在内心深处的意愿,并不止限于情感方面的问题,其实对于工作方面的欲求得不到满足,也是非常之多的。关于这一点,一般来说大体上会采用发牢骚或埋怨的方式表示出来。我们从这些埋怨的话题里,就能够探究有关欲求不满的实质。

    当你经常对别人诉说你对工作环境不满的牢骚话,以及对人事方面的埋怨。为什么你的话题谈来谈去总是离不开抱怨呢?或许你不愿承认自己的无能,而把责任推给单位。

    那就是说你通常不会承认失败等不愉快的经历,也极力否认内心的自卑感,反而会设法找出适当的理由替自己辨护。

    也许,在你发牢骚和抱怨的话题里,不少是关于上司的问题,从表面上看,你这个埋怨者对自己的顶头上司非常不满。其实,你的内心却有一股极想出人头地的欲望,就好像火焰一样在热烈地燃烧着。

    无奈,自己偏偏没有这份才干,得不到上司的提拔。于是,就找出一套自欺欺人的逻辑,同时,为了使自己的心里能够接受这一套道理,便不得不责备上司的无能和忌贤妒才,使自己的观点合理化。

    朋友和同事们很难接受这种抱怨,甚至反感这种怨天尤人的做法。

通过说话读懂人心 通过说话读懂人心(2)

    3。怀旧的话题

    你是不是经常表现出自吹自擂的样子?不管在任何场所,你和别人谈话时,都爱把话题引到自己的身上,吹嘘自己当年如何奋斗的经历?你可能不了解,当旁人看见你那副兴高采烈的模样,实在是很难做到与你感同身受。脾气好的人不得不听你的自我吹嘘,而厌烦的人会马上离你而去,把你搞得尴尬不堪。

    其实,从某方面来分析,当你不想直接表现出怨言和欲求不满的意思,没有采用愤愤不平的表达方式,相反地,却是以自吹自擂的方式表达出来。当你所倾谈的对象是涉世不深的年轻人时,你很难记住那句格言:好汉不提当年勇。

    事实上,你还不知道这种自我吹嘘的行为,是很难适应时代的变化的。或许你真的上了年纪,或许你是个不折不扣的失败者,完全靠怀旧来过生活。

    不过可以看出你确实陷入某种欲求不满的环境中,可能你的升级途径遭受阻碍,或者无法适应目前所处的环境。所以你希望忘却现实,喜欢追忆往事来弥补现在的境遇。

    对你来说这是一种倒退现象,因为眼前的情况是如此的残酷,所以,你仍用变幻般的表情来谈话。当然从你的话题里,别人会发现潜藏在你的内心深处的一股无可救药的欲求和不满的情结。

    4。自我心中的话题

    分析一个人的内在表现时,他的潜在欲望不但隐藏在话题里,也存在于话题的展开方式上。在聚会上,大家彼此正在交谈时,突然有人竟然不顾别人的谈话,而突然插进毫不相干的话题,这是相当令人讨厌的一种转移话题的方式。

    你是不是这种心血来潮的人?在和别人谈话时,经常把话题扯得很离谱,或者不断变换话题,让别人觉得你很莫名其妙。其它从某方面来讲,你的支配欲和自我表现欲都特别强,你根本不把对方看在眼里,而完全摆出我行我素的样子,觉得大家都得听从你的主张。

    或许你是个行政长官或者一个公司的主管,你已习惯于滔滔不绝谈个没完。其实,你这样做的目的,不外乎是担心主导权落人别人之手,而你是个自始自终都喜欢占据优势的人。

    话题的内容不断变化固然是个好现象,但如果话题很离谱,一切都显得毫无头绪,那就会使听众感到索然无味。倘若你是个普通人,总谈些没有头绪的话题,或者不断改变话题,东拉西扯,那就表示你的思想不集中,给别人留下支离破碎的印象。这说明你是个缺乏理论性思考的人。

    当然一个优秀的谈话者,是很少谈及自己的东西的,而是将对方引出来的话题进行分析、整理,不断地从对方身上吸取许多知识和情报。在一些情况下,有的人将全部注意力放在倾听对方的谈话上,从性格上讲,这一类型的人很能理解别人的心思,而且具有宽容的精神,有真正的君子。

    5。爱用“我”的谈话

    语言可以表示一个人的教养,同时,语言对于一个人的性格形成也有重大的影响。语言的表达可以代表一个人的社会地位、阶层、以及所处的地理环境,同时也能代表一个人所受的教育程度。当然,语言是自我表现的一种手段,而且在不知不觉中也能反映一个人的各种曲折的深层心理。

    人们在谈话中首先就要使用人称用语,这是自我称呼的代名词。这个词不仅可以反映出说话者的意识,而且也能表征出各式各样有关性格的情况。例如我们在电视或报纸上常常看见大人物们的谈话,他们在每句话里不断用“我”这个字。我们可以从对这个字的使用发掘出说话者的真实个性。

    现代社会里,年青人比较喜欢把自己称呼“我”,当上了一定年龄时,尤其是在公开场合里,就不那么使“用”我“这个词了。我们经常听见有人使用第一人称的单数”我“。如果听见一个人老是用这样的语气:“我说……”或者“我教导过你们……”,他开口闭口都在强调自己。由此可见,这种人的自信心一定很强,自我欲望也比较重。

    另外,凡是爱用第一人称单数“我”的人,即表示这个人的独立性或主体性极强。而喜欢使用复数代名词“我们”的人,大部分是没有个性的集团埋没型,或者属于附合雷同型。如果一些人在谈话时,开口闭口喜欢说:“我们……”这类的开场白。他们的心理状态就跟上述情况相符。

    当你平时与人交谈时,在使用第一人称时,是用单数?还是复数呢?使用“我”字多的人,表明这人的自我表现欲特强。而有的人不常用“我”,但却爱用“我们”这个词,这表明他们具有雷同的性格。

通过说话读懂人心 通过说话读懂人心(3)

    6。爱用典故的谈话

    喜欢使用名人的用语和典故的人,一般来说大部分都属于权威主义者。

    对于使用借用语的问题,不但是使用别人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而且还透露一种超越自己以上的东西,一种自我扩张的表现欲。

    假如你开口闭口就爱抬出一大堆晦涩难懂的语句或外国谚语,使得别人产生一种走错庙门的感觉。事实上,你只是把语言当做防卫自己弱点的工具。你之所以这样做,目的是为了加强说话的份量,同时表示自己见多识广,来抬高身份和扩大自己的影响。

    总的来说,喜欢借用名人的语句或典故,是狐假虎威式的权威主义,说明你很憧憬权威,结果就养成了喜欢使用典故或借用语。如果你是位女性,那你就会常常借用你母亲的话,来表示自己的意思。例如“妈妈说他是一位好人。”说这句的含义,无非是借重母亲的威望,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不过如果你过分借用母亲的话语,那也表示你跟母亲是同一层次上的人,表明你的依赖心还太重。总的来说,你这种人在精神上一直是处在母亲的怀抱里,给人一种乳臭未干的模样,至少可以说明你在精神上还很幼稚。

    7。使用恭敬语谈话

    你知道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能处事得体,那么恭敬语在言语中一直担任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然,如果故意使用不自然的恭敬语,表示你在心理上有某种不平衡。

    在一些无关紧要或熟悉的人际关系中,一般没必要使用恭敬语句。不过,当和你关系很亲密的人碰见你时突然用恭敬的语句,那么你就不得不小心着点。比如你的配偶和你谈话时,突然使用亲切的措辞时,那么你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