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医必背-第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9。舌以候元气之盛衰,苔以察病症之浅深。 (〔清〕俞根初《重订通俗伤寒论。伤寒脉舌》) 
10。辨舌质,可诀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 (〔近代〕曹炳章《辨舌指南。辨舌总论》) 
11。观舌本,可验其阴阳虚实;审苔垢,即知其邪之寒热浅深也。(〔清〕章虚谷《医门棒喝》)
12。寸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阳;尺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阴。 (〔清〕程钟龄《医学心悟;医门八法。论汗法》)
  十三、辨证要点 
1。 脉病人不病则病重,人病脉不病则病轻。 (〔清〕王孟英《王氏医案译注》 )
2。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移精变气论》) 
3。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至真要大论》) 
4。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素问·至真要大论》) 
5。 诸气膹郁,皆属于肺。(《素问·至真要大论》) 
6。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素问·至真要大论》) 
7。 诸热瞀瘛,皆属于火。(《素问·至真要大论》) 
8。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素问·至真要大论》) 
9。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素问·通评虚实论》) 
10。 有一份恶寒,即有一份表证。(清·俞根初《重订通俗伤寒论·表里寒热》) 
11。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汉·张机《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12。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汉·张机《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1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呕,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汉·张机《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14。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汉·张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15。阳明病,外证。。。。。。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汉·张机《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16。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汉·张机《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17。 脾病身痛体重。(《素问·标本病传论》) 
18。 暴眩为风火与痰,渐眩为上虚气陷。 (〔清〕陈修园《医学实在易》)
19。有诸内必形诸外,观其外可知其内。 (〔清〕周杓元《温证指归。望色论》)
20。呕苦知邪在胆,吐酸识火入肝。 (〔清〕李用粹《证治汇补。胸膈门。呕吐》 )
21。胆热移脑为鼻渊;肝热转肺为鼻痔。 (〔清〕王旭高《环溪草堂医案。;诸窍门》)
22。 凡血枯经闭者,当求生血之源,源在胃也;
  而呕血吐血者,当求动血之源,源在脏也。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血证》)
23。 右脉不足,补气药多于补血药;左脉不足,补血药多于补气药。 (〔明〕汪石山《石山医案。营卫气血论》引朱丹溪语 )
24。诸见血,身热脉大者难治,是火邪盛也;身凉脉静者易治,是正气复也。(〔元〕朱丹溪《丹溪心法。吐血》 )
25。凡治血证,须知其要; 而血动不由,惟火惟气耳。(〔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血证》 )
26。一切不治之证,总由不善祛瘀之故。(〔清〕唐容川《知证论。吐血》)
27。气实者气必喘粗,声音壮厉;血实者血必凝聚,多痛且坚。(〔清〕徐灵胎《杂病源。虚实》)
28。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肿胀》) 
29。别阴阳于疑似之间,辨标本于隐微之际;有无之殊者,求其有无之所以殊;虚实之异者,责其虚实之所以异。(〔元〕朱丹溪《丹溪心法。审查病机无失气宜论》)
30。 辨舌质可验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深浅。 (〔近代〕曹炳章《辨舌指南》 )
31。病不应脉,当思其病;脉不应病,当思其脉;药不应病,当思其药。 (〔明〕杭世骏 )
32。证虽重而门类明白者,不须诊脉亦可议方,证虽轻而题目未定者,必须仔细察脉。(〔明〕李榳《医学入门》 )
33。湿病在表,一身尽痛;湿病在里,一身不痛。 (〔明〕汪昂《医方集解》 )
34。热在上焦,咽乾口糜;热在中焦,心烦口渴;热在下焦,便秘溺赤。(〔明〕李榳《医学入门》 )
35。凡病气重,则小便必涩;病气苏,则便溺渐通。 (〔清〕程杏轩《医述》) 
36。 治病必先辨症,辨症须辨兼症,徐洄溪谓有一症不具,即需审慎者,固难为见病治病、知常不知变者道也。(〔清〕费绳甫《孟河费氏医案》)
37。 卫虚则外寒而栗,营虚则内热而咳;营虚则咳伤肺而唾腥;卫虚则寒入脾而吐涎沫。(〔清〕程杏轩《医述》 )
38。逢节发病,必非议补之时。 (〔清〕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
十四、治则治法 
 1。 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未乱。(《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2。 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3。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4。 其高者,因而越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5。 其下者,引而竭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6。 中满者,泻之于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7。 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8。 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9。 其慓悍者,按而收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0。 其实者,散而泻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1。 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素问·疟论》) 
  12。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13。 温者清之,清者温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14。 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15。 燥者润之,急者缓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16。 坚者耎之,脆者坚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17。 衰者补之,强者泻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18。 燮溲钇涞鞔铮潞推健#ā端匚省ぶ琳嬉舐邸罚
  25。 微者逆之,甚者从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26。 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27。 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滞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28。 急者缓之,散者收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29。 损者温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30。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素问·至真要大论》) 
  31。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汉·张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32。治病必求其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33。 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素问·三部九候论》) 
  34。盛者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灵枢·经脉》) 
  35。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素问·至真要大论》) 
  36。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明·张介宾《类经·标本类》) 
  37。 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38。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 
  39。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清·吴瑭《温病条辨·治病法论》) 
  40。 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清·吴瑭《温病条辨·治病法论》) 
  41。 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清·吴瑭《温病条辨·治病法论》) 
  42。 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清·唐宗海《血证论·吐血》) 
  43。 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44。 体若燔炭,汗出而散。(《素问·生气通天论》) 
  45。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46。 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寒,以酸收之,以苦发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47。 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新方八略。补略》 )
  48。 回阳之中,必佐阴药;摄阴之内,必兼顾阳气。(〔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华岫云按 )
 49。 夫病有宜补,以泻之之道补之;病有宜泻,以补之之道泻之。 (程杏轩《医述。药略》)
50。必先岁时,勿伐天和 。气聚则塞,气散则通。是痛之休作由气聚散也,故治疝必先治气。 (金匮翼)
51。 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
52。若见一证即医一证,必然有失。唯见一证,而能求其证之所以然,则本可识矣。 (〔明〕周慎斋 )
53。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  (〔清〕喻嘉言《寓意草。先议病后议药》 )
54。病经议明,则有是病即有是药,病千变药亦千变。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 (《素问。至真要大论》)
55。阴虚之热者;宜壮水以平之;无根之热者;宜益火以培之。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寒热》 )
56。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 (〔清〕程钟龄《医学心悟。三消》)
57。 治外感如将,治内伤如相。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杂说。治病法论》)
58。 癥者征也,瘕者假也。征者,成形而坚定不移者是也;假者,无形而可聚可散者也。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妇人规。 癥瘕类》)
59。积者积垒之谓,由渐而成者也;聚者聚散之谓,作止不常者也。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积聚》 )
60。积血聚气。积者,推之不移,成于五脏,多属血病;聚者,推之则移,成于六腑,多属气病。 (〔清〕程钟龄《医学心悟。积聚》 )
61。 取心者不必齐以热,取肾者不必齐以寒;但益心之阳,寒亦通行,强肾之阴,热之犹可。 (唐。王冰《素问。至真要大论》注文)
62。 病在于表,毋攻于里,恐表邪乘虚陷入于里也;病在于里,毋虚其表,恐汗多亡阳也。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
63。夫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擨气加诸身,速攻之可也,速去之可也。(〔金〕张子和《儒门事亲》)
64。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去,其病则实。 (王旭高《王旭高医案》) 
65。欲知病之难易,先知病之深浅。欲知病之深浅,先知病之部位。(〔清〕宝辉《医医小草》)
66。凡治病治遗使邪有出路。宜下出者,不泄之不得下也。宜外出者,不散之不得外也。        (〔清周学海《读医随笔》) 
67。考古人用药,有攻病保躬两途,攻病则或凉或温,当取其偏,保躬则适其寒温,宜用其平。   (〔清〕程杏轩《杏轩医案》)
68。 阴症似乎阳,清之必毙;
  阳症似乎阴,温之必亡。 (〔清〕顾松园《顾松园医镜。;格言汇篡》)
69。 〃上下交损,当治其中〃(〔清〕叶天士)
  十五、药物方剂 
  1。 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素问·至真要大论》) 
  2。 补汤宜用熟,泻药不嫌生。(明·傅仁宇《审视瑶函·用药生熟各宜论》) 
  3。 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素问·宣明五气篇》) 
  4。 半夏有三禁,渴家汗家血家是也。(明·缪希雍《先醒斋医学广笔》) 
  5。 附子无姜不热。(清·黄宫绣《本草求真·干姜》) 
  6。 石膏非大剂则无效。(清·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伤寒兼有伏热证》) 
  7。 一味丹参饮,功同四物汤。(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丹参》) 
8。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滋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 (《灵枢。终始篇》)
9。 凡阳虚多寒者,宜补以甘温,而清润之品非所定;
  阴虚多热者,宜补以甘凉,而辛燥之类不可用。(〔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新方八略/补略》)
10。 五味入口,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辛与气俱行,故辛入心,而与汗俱出;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怋。推此,则知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之所起所在也。(〔明〕杨继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