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五为群。死无虚日。千百一 。埋藏不深。掩盖不浓。时至春和。地气转动。浮土塌
陷。白骨暴露。血水汪洋。死气尸气。浊气秽气。随地气上升。混入苍天清净之气。而
天地生物之气。变为杀厉之气。无形无影。无声无臭。从口从鼻而入。直犯脏腑。正
气闭塞。邪气充斥。顷刻云亡。莫可救药。说文云。疫者。民皆病也。厉鬼为灾。斯名疫
耳。礼记月令云。孟春之月。先王掩骼埋 。正以是月天气下降。地气上升。诚恐
骼秽恶之气。随天地之气升降。混合为一。有害人物。故掩埋之。此预补造化。大有
功也。盖以人在气交之中。如鱼在水。一毫渣滓。混杂不得。设川泽泼灰。池塘入油。
鱼鲜有得生者。人受疫气。何以异此。是以自古圣君贤相。参赞化育。变理阴阳。消
弭疫端于平日。捍患御灾。煮粥施药。救济疫害于临时。人无横夭。世跻雍熙。文人
解为泽及枯骨。失其旨矣。讵春月当泽及枯骨。而夏秋冬之枯骨。遂不当泽及哉。
近有好事之辈。设立坛厂。每于小儿出痘之年。购求夭亡尸骸。虽经埋痤。亦必刨
出。堆集如山。架火烧焚。烈焰张炽。腥闻于天。神人掩鼻。毒瓦斯熏蒸。恶味氤氲。流行
传染。以致婴孩生出一等怪证。似痘非痘。似疹非疹。似斑非斑。一二日间。即涉危
笃。虽有良医。莫敢措手。共相诧谔。咸谓天生异灾。不知致此之由。频年以来。冤枉
赤子。何啻数万。离城二三十里。即无此证。岂非明验与。嗟嗟。异端妖术。惑世诬民。
昧者反以为善。聚众哗之。敛财助之。此倡彼和。奔走若狂。揆之先王掩骼埋 之
义。不大相乖舛耶。因序疫证而并及之。以望世之学医者。加之意焉。渔阳林起龙
北海识于补拙斋。
卷四·疫病方论疫病论
附喻嘉言瘟疫论
属性:喻昌曰。圣王御世。春无愆阳。夏无伏阴。秋无凄风。冬无苦雨。乃至民无夭札。物无
疵疠。太和之气。弥满乾坤。安有所谓瘟疫哉。然而周礼傩以逐疫。方相氏掌之。则
瘟疫之由来。古有之矣。乡人傩。孔子朝服而致其诚敬。盖以装演巨像为傩神。不
过仿佛其形。圣人以正气充塞其间。俾疫气潜消。乃位育之实功耳。古人元旦。汲
清泉以饮芳香之药。上已采兰草以袭芳香之气。重涤秽也。后汉张仲景着伤寒
论。欲明冬寒春温夏秋暑热之正。自不能并入疫病以混常法。然至理已毕具于
脉法中。叔和不为细绎。乃谓重感于寒。变为瘟疫。又谓春时应暖而复大寒。夏时
应大热而反大凉。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
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又谓冬温之毒。与伤寒大
异。冬温复有先后。更相重沓。亦有轻重。为治不同。又谓从春分节后。至秋分节前。
天有暴寒者。皆为时行寒疫也。盖以春夏秋为寒疫。冬月为瘟疫。所以又云三月
四月。或有暴寒。其时阳气尚弱。为寒所折。病热犹轻。五月六月。阳气已盛。为寒所
折。病热则重。七月八月。阳气已衰。为寒所折。病热亦微。后人奉此而广其义。谓春
感清邪在肝。夏感寒邪在心。秋感热邪在肺。冬感温邪在肾。埙篪递奏。举世若狂
矣。嗟嗟。疫邪之来。果寒折阳气。乘其所胜。而直入精神魂魄之脏。人无 类久矣。
更有谓疫邪无形象声臭。定时定方可言。是以一岁之中。长幼莫不病此。至病伤
寒者。百无一二。治法非疏里则表不透。非战汗则病不解。愈摹愈远。究竟所指之
疫。仍为伤寒伤温伤暑热之正病。疏里则下早可知。战汗则失表可知。只足自呈
败阙耳。夫四时不正之气。感之者因而致病。初不名疫也。因病致死。病气尸气。混
合不正之气。斯为疫矣。以故鸡瘟死鸡。猪瘟死猪。牛马瘟死牛马。推之于人。何独
不然。所以饥馑兵凶之际。疫病盛行。大率春夏之交为甚。盖温暑热湿之气。交结
互蒸。人在其中。无隙可避。病者当之。魄汗淋漓。一人病气。足充一室。况于连床并
榻。沿门阖境。共酿之气。益以出户尸虫。载道腐 。燔柴掩席。委壑投崖。种种恶秽。
上混苍天清净之气。下败水土物产之气。人受之者。亲上亲下。病从其类。有必然
之势。如世俗所称大头瘟者。头面腮颐。肿如瓜瓠者是也。所称虾蟆瘟者。喉痹失
音。颈筋胀大者是也。所称瓜瓤瘟者。胸高胁起。呕汁如血者是也。所称疙瘩瘟者。
遍身红肿。发块如瘤者是也。所称绞肠瘟者。腹鸣干呕。水泻不通者是也。所称软
脚瘟者。便清泄白。足重难移者是也。小儿痘疮尤多。以上疫证。不明治法。咸委劫
运。良可伤悼。大率瘟疫痘疹。古昔无传。不得圣言折衷。是以堕落叔和坑堑。曾不
若俗见摸索病状。反可顾名思义也。昌幸微窥仲景一斑。其平脉篇中云。寸口脉
阴阳俱紧者。法当清邪中于上焦。浊邪中于下焦。清邪中上。名曰洁也。浊邪中下。
名曰浑也。阴中于邪。必内栗也。表气虚微。里气不守。故使邪中于阴也。阳中于邪。
必发热头痛项强。颈挛腰痛胫酸。所谓阳中雾露之气。故曰清邪中上。浊邪中下。
阴气为栗。足膝逆冷。便溺妄出。表气微虚。里气微急。三焦相溷。内外不通。上焦怫
郁。脏气相熏。口烂蚀龈也。中焦不治。胃气上冲。脾气不转。胃中为浊。营卫不通。血
凝不流。若胃气前通者。小便赤黄。与热相抟。因热作使。游于经络。出入脏腑。热气
所过。则为痈脓。若阴气前通者。阳气微厥。阴无所使。客气内入。嚏而出之。声 咽
塞。寒厥相逐。为热所拥。血凝自下。状如豚肝。阴阳俱厥。脾气孤弱。五液注下。下焦
不阖。清便下重。令便数难。脐筑湫痛。命将难全。凡二百六十九字。阐发奥理。全非
伤寒所有事。乃论疫邪从入之门。变病之总。所谓赤文绿字。开天辟地之宝符。人
自不识耳。篇中大意。谓人之鼻气通于天。故阳中雾露之邪者。为清邪从鼻息而
上入于阳。入则发热头痛项强颈挛。正与俗称大头瘟虾蟆瘟之说符也。人之口
气通于地。故阴中水土之邪者。为饮食浊味。从口舌而下。入于阴。入则其人必先
内栗。足膝逆冷。便溺妄出。清便下重。脐筑湫痛。正与俗称绞肠瘟软脚瘟之说符
也。然从鼻从口所入之邪。必先注中焦。以次分布上下。故中焦受邪。因而不治。中
焦不治。则胃中为浊。营卫不通。血凝不流。其酿变即见中焦。俗称瓜瓤瘟疙瘩瘟
等证。则又阳毒痈脓。阴毒遍身青紫之类也。此三焦定位之邪也。若三焦邪混为
一。内外不通。脏气熏蒸。上焦怫郁。则口烂蚀龈。卫气前通者。因热作使。游行经络
脏腑。则为痈脓。营气前通者。因名客邪。嚏出声 咽塞。热拥不行。则下血如豚肝。
然以营卫渐通。故非危候。若上焦之阳。下焦之阴两不相接。则脾气于中。难以独
运。斯五液注下。下焦不阖。而命难全矣。伤寒之邪。先行身之背。次行身之前。次行
身之侧。由外廓而入。瘟疫之邪。则直行中道。流布三焦。上焦为清阳。故清邪从之
上入。下焦为浊阴。故浊邪从之下入。中焦为阴阳交界。凡清浊之邪。必从此区分。
甚者三焦相溷。上行极而下。下行极而上。故声 咽塞。口烂蚀龈者。亦复下血如
豚肝。非定中上不及下。中下不及上也。伤寒邪在外廓。故一表即散。疫邪行在中
道。故表之不散。伤寒邪入胃腑。则腹满便坚。故可攻下。疫邪在三焦。散漫不收下
之复合。此与治伤寒表里诸法。有何干涉。奈何千年愦愦。试折衷以圣言。从前谬
迷。不涣然冰释哉。治法。未病前。预饮芳香正气药。则邪不能入。此为上也。邪既入。
则以逐秽为第一义。上焦如雾。升而逐之。兼以解毒。中焦如沤。疏而逐之。兼以解
毒。下焦如渎。决而逐之。兼以解毒。营卫既通。乘势追拔。勿使潜滋。或问春夏秋蒸
气成疫。岂冬温独非疫耶。余曰。冬月过温。肾气不藏。感而成病。正与不藏精之春
温无异。计此时有春无冬。三气即得交蒸成疫。然遇朔风骤发。则蒸气化为乌有
矣。是以西北土高地燥。即春夏气难上升。何况冬月之凝冱。东南土地卑湿。为雾
露之区。蛇龙之窟。其温热之气。得风以播之。尚有可耐。设旦暮无风。水中之鱼。衣
中之虱。且为飞扬况于人乎。蒸气中原杂诸秽。益以病气死气。无分老少。触之即
同一病状矣。此时朔风了不可得。故其气转积转暴。虽有熏风。但能送热。不能解
凉。盛世所谓解愠阜财者。在兵荒反有注邪布秽之事矣。叔和以夏应大热而反
大寒为疫。讵知大寒。正疫气消弭之候乎。故疫邪炽甚。惟有北方。始能消受。诗恶
人。思欲投畀有北。以熄其焰。析义精矣。
卷四·疫病方论
疾病方一十六道
属性:x达原饮 柴胡清燥汤 茵陈蒿汤x
x瓜蒂散 举斑汤 桃仁承气汤x
x犀角地黄汤 清燥养营汤 栝贝养营汤x
x槟榔顺气汤 普济消毒散 荆防败毒散x
x生犀饮 人中黄丸 清热解毒汤x
x人中黄散x(方俱见前)
卷四·疫病方论疾病方一十六道
附集方一十六道
属性:x既济解毒汤x
黄芩(一钱酒炒) 黄连(一钱酒炒) 桔梗(一钱) 甘草(五分生)
柴胡(五分) 升麻(七分) 连翘(一钱) 当归(一钱酒洗) 大黄(一钱酒煨)
上以水二盏。煎一盏。徐徐温服。
x黄连解毒汤 黄连阿胶汤x(二方俱见前)
x黄连泻心汤x
黄连 生地黄 知母(各一钱五分) 甘草(五分生)
上以水一盏半。煎八分温服。
x黄连龙骨汤x 治腹痛咽痛。体热烦苦。
黄连 黄芩 芍药(各八分) 龙骨(五分为末)
上以水一盏半。煎八分温服。
x黄连犀角汤x 治狐惑。
犀角(三钱磨汁) 黄连(二钱) 乌梅(四个) 木香(三钱磨汁)
上以水一盏半。入黄连、乌梅。煎八分。入犀角汁、木香汁和匀服。
x黑膏x 治疫毒发斑呕逆。
生地黄(二两六钱) 淡豆豉(二两六钱)
上二味。以猪膏六两合煎。令三分减一。绞去滓。取浓汁如膏。入明雄黄豆大麝香少许。和匀分三服。
x犀角消毒汤x
牛蒡子(炒) 防风(各二钱) 荆芥(一钱) 甘草(八分) 犀角(磨汁)
上 咀。每服三钱。水煎。入犀角汁服。
x漏芦汤x 治脏腑积热。发为肿毒。时疫疙瘩。头面洪肿。咽溢堵塞。水药不下。一切危恶疫疠。
漏芦 升麻 大黄 黄芩(各一两) 蓝叶 黑参(各二两)
上六味。为粗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半。煎至六分。去滓温服。肿热甚加芒硝二
钱半。及生甘草、牛蒡子、连翘更神。
x消毒丸x
大黄 牡蛎(烧) 僵蚕(各一两炒)
上为末。蜜丸弹子大。新汲水化下一丸。无时。
x雄黄丸x
雄黄(一两研) 赤小豆(炒熟) 丹参 鬼箭羽(各二两)
上为细末。炼蜜丸如梧子大。每日空心以温水下五丸。虽同床共屋。亦不相染。
x运气五瘟丹x
黄芩 黄柏 黄连 山栀子 香附 紫苏 甘草梢 大黄
上七味生用。于冬至日为末。将大黄三倍。煎汤去滓。捣药丸如鸡子大。朱砂、雄
黄为衣。再贴金箔一丸。取泉水七碗。浸化可服七人。此药乙庚年黄芩为君。
丁壬年山栀子为君。丙辛年黄柏为君。戊癸年黄连为君。甲巳年甘草梢为君。
为君者多一倍也。余四味与香附、紫苏为臣者减半。每年热病。改为小丸。救人甚妙。
x大青丸x
薄荷 山栀子 黄芩 黄连(各三钱) 连翘(六钱) 甘草(三钱) 大黄 白龙骨粉(各八分)
上为末。用青蒿自然汁为丸。绿豆大。雄黄为衣。每服十丸。白汤送下。
x二黄丸x 治大头时疫。
黄连(酒炒) 黄芩(酒炒) 生甘草(各等分)
上 咀。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八分。稍温徐徐呷之。
x救急解毒丸x
甘草 桔梗(各二两) 荆芥 防风 连翘 酒黄芩 酒大黄 薄
荷酒黄连 升麻(各一两) 僵蚕 蒲黄 青黛 盆消 射干(各五钱)
上十五味。共为极细末。罗净。以乌梅汤调柿霜和丸。如圆眼大噙化。煎汤亦可。
x神授香苏散x 治瘟疫。昔有城中大疫。一白发老人教富人合此药施病者。皆愈。疫鬼相顾曰。此老
教三人矣。遂遁。
紫苏 香附(各二两醋制) 陈皮(一两去白) 甘草(五钱)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七分温服。
凡遇天行时气。恐其传染。须迟出早入。腹中常饱。身佩灵符。时焚椒、兰、芷、术清烈
之香。鼻孔涂雄黄最良。老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