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24-温热暑疫全书-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伤寒病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 
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周注。吐下后至七八日不解。知误治而热邪不为吐下少衰。反因吐下转甚。时恶风者。阳外 
虚也。舌燥而烦渴。饮水至数升者。阴内亡也。舍人参白虎。将何以解其表里。补其津液耶。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周注。桂枝辛热药也。热病本汗。或疑为风。饮以此汤。不更益其热。而大汗淋漓 
乎。如是则津液益伤。烦渴益甚。洪大转增。当与本汤加人参也审矣。 

卷二·热病方论
夏热集补证治并方
属性:交夏至后。炎暑司令。相火用事。人有发热身疼不恶寒。但大热而大渴者为热病。 
仲景以白虎汤为主治。今人以此汤治伤寒者误也。热病下发上。内发外。必经阳 
明。故无论三阳。总以石膏之辛凉。乘势升散。知母之苦寒。靖少阴伏邪之源。甘草、 
粳米。维持中气。一了百当。至伤寒既非其时。复非其病。邪自外来。未入者解表。已 
入者下夺。石膏本非表药。又非下药。即欲解热。热何从解。况有知母。引入少阴。为 
害不浅。理自如此。达者自会。愚不敢好与今人辩也。故除以上见证正方外。补集方治。 
一法。热病之脉本洪大。若见浮紧。是又感夏时暴寒。谓轻举见紧。略按则仍洪盛。 
以内伏已发也。治宜通解散。去麻黄、苍术。或加葱白、香豉。或先以连须葱白香 
豉汤。减生姜撒其外。后用白虎加人参汤。 
一法。热病凡客邪所感。不论脉浮紧。恶风恶寒。宜解不宜下者。通用双解散去硝 
黄。于中加减。如去白术、芍药、桔梗二三味。加知母葱豉最妥。 
一法。凡温病之发。因暴寒者居多。热病之发。兼暑 者为盛。若始病见谵语面垢 
遗溺。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 
一法。若本病兼衄。于本汤中加生地黄、牡丹皮。喘加栝蒌根、浓朴、杏子仁。 
一法。若恶热烦渴腹满。舌黄燥或黑干。五六日不大便。凉膈散或三一承气汤。 
一法。若本病兼暑湿者。或凉膈合天水散。若小便不利者。竹叶石膏汤倍石膏。 
一法。若兼风痰者。用双解散。煎一大豌。先饮半作探吐。法以引痰出外。再尽剂。微 
以被覆。令汗出解。盖用凉药热饮。发汗百无一损也。河间制双解散。子和演为 
吐法甚妙。 
一法。误用辛温药。致发斑谵语。喘满昏乱者。黄连解毒汤加减。 
一法。屡下后热势犹盛。不便再下。或诸湿内盛。小便黄涩。大便溏。小腹痛者。欲作利也。宜黄连解毒汤。 

卷二·热病方论
总论温热死脉死证
属性:周禹载曰。内经刺热云。太阳之脉色荣颧骨。营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时而已。与厥 
阴争见者。死期不过三日。其热病内连肾。少阳之脉色荣颊前。热病也。营未交。 
曰今且得汗。待时而已。与少阴脉争见者死。太阳之脉色属赤。初起时其色止 
荣颧骨一处。不交他处。纯是赤色。曰今且得汗者。谓邪势渐从外解。即余证未 
靖。少待而自解。言无害也。至于厥阴争见者。死不外三日。是为交已。热病大热 
烦渴汗出。反见厥阴肝经之脉色。争见赤紫晦滞。已为主死。况争见青黑之色 
耶。何者。少阳青色。少阴黑色也。争见者。命期甚促矣。又评热病论云。帝问曰。有 
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夫帝既曰病 
温矣。复曰病名为何者。正欲知病之本于阴阳也。岐伯曰。名阴阳交。交者死。何 
也。交则不解也。谓人所以汗出者。生于精气也。精气者谷气也。邪正交争而得 
汗者。是邪退而精气胜也。精气胜则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胜。则是汗出不 
为汗衰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病而留。其寿可立而倾也。故热病曰。汗出脉尚 
躁盛者死。脉既不与汗应。此不胜病矣。其死必矣。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今 
见三死。不见一生。虽愈必死也。此段论温。独创谷气之旨。谷气为精。精气为汗。 
故藏精者不病温。其病温者。咸不藏精之人也。而有生有死者。不藏精甚与不甚之分也。 
二阳搏。病温者。死不治。虽未入阴。不过十日死。二阳者。手足阳明也。 
温病发于三阴。脉微足冷者难治。 
温病大热。脉反细小。手足逆冷者死。 
温病初起大热。目昏谵语。脉小足冷。五六日而脉反躁急。呕吐昏沉。失血痉搐。舌 
本焦黑。脉促结代沉小者皆死。 
温病汗后反热。脉反盛者死。 
温病误发汗。狂言不能食。脉躁盛者皆不治。(以上春温死证) 
热病七八日。脉微小。溲血。口中干。一日半而死。脉代者。一日死。 
热病七八日。脉不躁或躁不散数。后三日中有汗。三日不汗。四日死。 
热病已得汗。脉尚躁。喘且复热。喘甚者死。 
热病不知痛处。耳聋不能自收持。口干阳热甚。阴颇有寒者。热在髓。死不治。 
热病汗不出。大颧发赤。哕者死。 
热病泄甚。而腹愈满者死。 
热病目不明。热不已者死。 
热病汗不出。呕吐下血者死。 
热病舌本烂。热不止者死。 
热病咳而衄。汗出不至足者死。 
热病热而痉者死。腰折螈 齿噤 也。(以上夏热死证) 

卷二·热病方论总论温热死脉死证
附湿温
属性:活人书云。先伤于湿。又中于暑。名曰湿温。许学士云。先受暑。后受湿。所言先后感 
受不同。然湿病则缓。暑中则速。由斯以推。先湿后暑者为确也。其证两胫逆冷。 
胸满颈目痛。妄言多汗。盖湿得暑邪。遏抑阳气。故胫冷而腹满。暑挟湿邪。郁蒸 
为热。故头痛妄言多汗。其脉阳濡而弱。阴小而急。许学士以关前为阳。关后为 
阴。纪氏以浮为阳。沉为阴。罗谦甫云。濡弱见于阳部。湿抟暑也。小急见于阴部。 
暑抟湿也。然湿伤血。则必小急。暑伤气。则必濡弱。于此加浮为阳。沉为阴者当 
矣。切不可发汗。汗之名重 死。治宜白虎加苍术汤。如有寒热外邪。加辛凉表药一二味。 
若湿气胜。一身尽痛。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者。加茵陈、香薷。若有寒物停滞。及中寒 
宜温。必小便清白。然后可。如赤涩而少。断不可用。通宜十味香薷饮。清暑益气。合天水散。 
王宇泰云。昔人治湿温。通身皆润。足冷至膝下。腹满不省人事。六脉皆小弱而急。 
问所服药。皆阴病药也。此非受病重。药能重病耳。以五苓合白虎十余剂少苏。 
更与清燥汤调理而安。凡阴病厥冷。两臂皆冷。今胫冷臂不冷。则非下厥上行。 
故知非阳微寒厥。而合用祛热药也。 

卷二·热病方论总论温热死脉死证
附阳毒发斑
属性:阳邪亢极。遂成阳毒。亦有误以辛热与之而成者。金匮云。阳毒为病。面赤斑斑如 
锦纹。咽喉痛。唾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主之。 
虚热炽甚。毒不化者。阳毒升麻汤。大便结。去射干。加酒大黄。热甚去人参。加大青。 
或吐下未当。陷邪内甚。其证壮热。头项强痛。躁闷不安。或狂言骂詈。妄见妄言。或 
面生斑纹。口吐脓血。或舌卷焦黑。鼻如烟煤。或下利黄赤。六脉洪大而数。犀角 
黑参汤。黄连解毒汤。慎不可用下药也。势甚者。以青布渍冷水。搭病患胸膛必喜。热即易之。须臾得睡。 

卷二·热病方论总论温热死脉死证
附阴毒发斑
属性:有阴热亢极而成阴毒者。金匮云。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 
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去雄黄蜀椒主之。活人用本方加桂枝。名阴毒甘 
草汤。 
复有阴寒极盛而成阴毒者。自是两种。不可混也。惟阴寒至极。反大热躁渴。四肢 
厥逆。脉沉细而疾。或尺部短而寸口大。额上手背冷。汗不止。或因入房而后着 
寒。或内伤生冷而犯房室。内既伏阴。复加外寒。积寒伏于下。微阳消于上。遂成 
阴盛格阳。阳气上脱之候。后五六日。胸前发出红斑。其色淡。其点小。是为阴斑。 
虽盛夏宜附子理中汤。甚至身重眼睛疼。额冷汗出。呕哕呃逆。或爪甲青。或腹 
绞痛。或面赤足冷厥逆。躁渴不欲饮。身发青黑色斑。目鼻灰色。舌黑而卷。茎与 
囊俱缩。脉沉细而迟。或伏而不出。或疾至七八至而不可数者。急用葱饼于脐 
上熨之。随用附子散。或人参三白汤。合四逆汤。熨后服汤已。手足不和暖者不治。 
刘守真曰。世俗所言阴毒。皆阳热亢极。蓄热深于内。身表似有阴寒。此特指仲景 
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阴热亢极之证。若后世所言阴寒极盛之阴毒。非用 
回阳退阴之药。内温正气。逼邪外出。乌能起死回生耶。 
王安道曰。阴阳二毒。与阴阳二证迥异。仲景书虽有阴毒之名。其所叙证。不过面 
目青。身如被杖。咽喉痛而已。并不言阴寒极盛之证也。沉所治之方。不过升麻、 
甘草、当归、鳖甲而已。并不用大温大热之药。故知仲景所谓阴毒。非阴寒之病。 
乃是感天地恶毒之气。入于阴经。故名阴毒。而非纯阴冱寒。可用热药之比也。 
赵以德曰。按古方书谓阳毒者。阳气独盛。阴气暴衰。内外皆阳。故成阳毒。阴毒者。 
阴气独盛。阳气大衰。内外皆阴。故成阴毒。二者或伤寒初得。便有是证。或服药 
后变而成者。阳毒治以寒凉。阴毒治以温热。药剂如冰炭之异。何仲景以一方 
治之乎。且治阴毒去雄黄、蜀椒。则反去其温热者矣。岂非一皆热毒伤于阴阳 
二经乎。在阳经络。则面赤如锦纹。唾脓血。在阴经络。则面青身如被杖。此皆阴 
阳水火动静之本象也。其曰七日不可治者。阴阳之津气血液。皆消减矣。伤寒 
七日。经气已尽。而此加之以毒。至七日不惟消灭其阴。且火抑亦自减矣。 

卷二·热病方论
夏热病论
属性:周禹载曰。冬伤于寒。夏必病热。则是热病与春温对峙。而非夏时所感之热也。乃 
嘉言尚论天之六气。春秋冬各主一气。独夏月兼主三气。谓为痉湿 者。此仍是 
气感之证。而非伏藏之寒。至夏始发之热也。故人素有伏气将发。复感湿 者言 
之。若但病痉湿 。不得即谓之热病也。故热病自内发出。不论兼见何经。必由阳 
明。并无表证。其有表者。必外受风邪。不得遽投白虎。亦必先撤外邪。而后本汤可用。此亦先表后里之法也。 
又曰。热病即伏寒也。彼冬伤于寒。发于春为温病。发于夏为热病。何彼发于春。此 
发于夏耶。盖感之轻重不同。人之强弱亦异。而触发亦异。有因饥饱力役者。有因 
房室劳伤者。故春时虽行风木之令。使气血不致大亏。感触亦有先后。不即发也。 
至夏则阳气尽泄。火令大行。正属湿土寄旺。尔时邪乌肯伏。故其发源。皆自少阴。 
热病由出之途自阳明。温病由出之途自少阳。虽所合之经不一。要不离乎阳明 
少阳者。各因时令之气也。但为日既迟。为热愈炽。此仲景所以用石膏升凉胃热。 
以知母荡涤肾伏。用甘草、粳米维持中气也。名汤曰白虎者。白属金属凉。风从虎 
且猛。人逢闷热烦躁。无可奈何之际。忽然狂风荐至。偃草扬波。火轮火树。不顿成清凉世界而称快乎。 

卷二·热病方论
热病方四道
属性:x白虎汤 白虎加人参汤 栀子豉汤 猪苓汤x(方俱见前) 

卷二·热病方论热病方四道
附集方一十八道
属性:通解散 
麻黄(去节酒洗) 石膏(碎) 滑石 黄芩(各二两) 苍术(四两去皮泔水浸炒) 甘草(一两五钱炙) 
上为末。每服半两。加姜三片。水煎。温服取汗。陶节庵方加羌活、川芎、葱白、香豉。 
x葱白香豉汤x 
葱白(七茎连须) 香豉(一合勿炒) 生姜(一片) 
上三味。水煎。日三服。覆取微似汗。不汗加苏叶。 
x双解散 承气汤 凉膈散 天水散x(即益元散四方俱见前) 
x竹叶石膏汤x 
竹叶(二把) 石膏(一斤) 麦门冬(一升去心) 人参(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甘草(二两炙) 粳米(半 
升)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x黄连解毒汤x(方见前) x白虎加苍术汤x(即前白虎汤加苍术二两) 
x十味香薷饮 清暑益气汤x(二方见后暑病) 
x金匮升麻鳖甲汤x 
升麻(二两) 鳖甲(手指大一片炙) 当归(一两) 甘草(二两) 雄黄(半两研) 蜀椒(一两炒去汗) 
上六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顿服之。老小再服取汗。阴毒去雄黄、蜀椒。 
x阳毒升麻汤x 
升麻 犀角(各一钱半) 射干 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