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24-温热暑疫全书-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六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顿服之。老小再服取汗。阴毒去雄黄、蜀椒。 
x阳毒升麻汤x 
升麻 犀角(各一钱半) 射干 黄芩 人参 甘草(各一钱) 
上水煎温服。温覆手足。汗出则解。不解再作。 
x阴毒甘草汤x(即前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加桂枝)x犀角黑参汤x(方见前) 
x附子理中汤x 
人参 白术 甘草(炙) 干姜(各三两) 附子(一枚炮)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x附子散x 
附子(七钱五分炮) 桂心 当归 白术(各五钱) 干姜(炮) 半夏(各二钱五分洗) 
上为散。每服三钱。加生姜三片。水煎温服。暖覆取汗。不汗再服。 
x人参三白合四逆汤x 
人参(二钱五分) 白术(蒸炒) 白茯苓 白芍药(各一钱五分) 
生姜(三片) 大枣(三枚去核) 干姜 附子(炮) 甘草(各一钱炙) 
上九味。水煎冷服。 


卷三·暑病方论
属性:太阳中 。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 
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其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 
赵注。此证属阴阳俱虚。脉弦细者阳虚也。芤迟者阴虚也。所以温针复损其阴。 
汗之复伤其阳。惟宜甘药补之。以解其热耳。即灵枢所谓阴阳俱不足。补阳则 
阴竭。补阴则阳脱。可以甘药。因是知白虎汤中石膏之甘寒。粳米、甘草之辅正。人参之益元。 
为的对之药矣。虽知母之苦寒。为除足阳明及手太阴气分之热。并可益肾。以除烦躁耳。舍此其谁与归。 
太阳中热者。 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方见前) 
周注。赵氏引成注一段。因表里不明。足以惑疑后人。故删之。赵云。此证为令火 
之气酷其金。肺主气者也。肺伤则气虚。然太阳膀胱属水主表。肺金之子也。母 
虚而子亦不足。卫虚表不足。由是汗出身热恶寒。内经曰。心移热于肺。传为膈 
消。膈消则渴也。皆相火伤肺之所致。此可知其要在救肺也。石膏虽能除三焦 
火热。然仲景名白虎者。为石膏功独多于清肺。退金中之火。是用为君。知母亦 
就肺中泻火。滋水之源。人参生津液。益所伤之气而为臣。粳米、甘草补土以滋 
金为佐也。愚按冬月有寒。则能伤人名中寒。夏月有热。亦能伤人名中热。此是 
外来之热。故曰中。非即伏寒发出。夏必病热之热也。然而同用白虎者。总以所 
伤在气。则所主在金。所病在热。生金者土。金生者水。金病则我母我子俱病。故 
与伏气之在少阴发出之由阳明者无异。要皆并主一汤。全不因冬月之伏。与 
夏月之中。为二义也。又全不以伏气之渴与今病之渴为稍异。而必主人参也。 
呜呼。圣人于此。有意立方。无心表异。以千古之前。自有此理。万世之下。自有此 
悟。不意今之学人。不知冬月伏气。与暑月中热。同治之旨。反当以此汤治伤寒。 
每至投而辄毙。光与盏落。反疑圣人有未尽善者。何可胜悼。 
太阳中 。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夏热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汤主之。 
x一物瓜蒂汤x 
瓜蒂(二七个) 
上锉。以水一升。煮取五合。去渣顿服。 
周注。脉虚身热。得之伤暑。今身热脉微弱者 也。身体疼痛者水也。夏因暑热。 
以水灌洗而得。一物瓜蒂汤吐之。常观仲景。 病惟出三证。岂偶然哉。举其端 
为万世准绳。一者明其表里俱虚。一者言其 中表之热。而此言水邪郁令火 
而成中 也。若邪郁令火。比类而推。其因殆有不可胜言。如取风凉者。感雾露 
者。食生冷者。素有积热者。阴血素虚。不胜大热者。宿邪感而动者。处阴地者。凡 
此之类。皆足以郁其令火。为中 之由。或轻或重。或表或里。或虚或实。随证发 
现。若论治邪退热。较量权衡。何可一言尽哉。诸集类方论。徒多其证。聚其方。未 
有明言其脉证。属于何因。害于何经。用何药为君以主之。何药为臣以佐之。苟 
不潜心仲景书者。吾未信其泛然方证。果切病情否也。瓜蒂本草谓其主胸腹 
邪气。皆吐下之。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而皮中者岂非属表。何乃用是药 
去胸中之水乎。盖形寒饮冷则伤肺。皮乃肺之合。胸中又肺之部。内外相应。且 
瓜蒂又治四肢浮肿。下水而冷。水之在皮中者。不惟灌洗得散。而饮冷所伤者。 
亦得散于皮中。故两者皆得而用之。 
喻嘉言合论白虎加人参汤、瓜蒂汤二方云。金匮治 病。止出二方。一以白虎 
加人参专治其热。以夏月之热淫。必僭而犯上。伤其肺金。耗其津液。用之以救 
肺金。存津液也。孙思邈之生脉散。李东垣之清暑益气汤。亦既祖之矣。一以瓜 
蒂汤专治其湿。以夏月之湿淫上甚为热。亦先伤其肺金。故外渍之水。得以聚 
于皮间。皮者肺之合也。用以搐其胸中之水。或吐或泻而出。则肺气得以不壅。 
而皮间之水。得以下趋也。何后人但宗仲景五苓散为例。如河间之通苓散。子 
和之桂苓甘露饮。非不得导湿消暑之意。求其引伸瓜蒂汤之制。以治上焦湿 
热而清肺金。则绝无一方矣。抑知无形之热伤其肺金。则用白虎加人参汤救之。有形之湿伤于肺金。则用瓜蒂汤救之。 
各有所主也。 

卷三·暑病方论
脉理
属性:周禹载曰。夏日暑湿交蒸。人多中暑。证与热病相似。首宜以脉辨之。夫热病之脉 
必盛。中暑之脉必虚。盖寒伤形而不伤气。所以脉盛。暑伤气而不伤形。所以脉虚。 
然又有弦细芤迟之脉者何也。人当暑月必多汗。汗多则脉虚。此其常也。守真曰。 
热为阳中之至阳。以热伤气。则汗自出。病虽为热。脉不能实。而反虚弱也。若汗出 
当风。闭其汗孔。则风与汗湿留泊肌腠。脉故弦细。或虚风不作郁热。表虚仍自汗出者。脉必芤迟也。统 
而言之曰虚。分而言之曰弦细芤迟。其不以浮大之脉。混入虚脉之中。称为暑病之脉也。 
张凤逵曰。刘复真云。暑脉虚而微弱。按之无力。又脉来隐伏。弦细芤迟。皆暑脉也。 
脉虚身热。得之伤暑中 。脉虚而微者是也。寒病传经。故脉日变。温热不传经。故 
脉不变。寒病浮洪有力者易治。芤细无力者难治。无脉者不治。若温热则不然。温 
有一二部无脉者。暑热有三四部无脉者。被火所逼勒而藏伏耳。非绝无也。于病 
无妨。攻之亦易。医人一切惊走不知。照经用辛寒药。火散而脉起。脉起而病愈。徒 
骇何益乎。要在辨之详耳。盖温热病发在一二经。始终止在此一二经。更不传递 
别经者。其一二经或洪数。则别经弱且伏。根据经络调之。则洪者平。伏者起。乃愈征 
也。昔在万历丁未三月间。予寓京师。备员太仓库瘥。忽一日吏部同乡刘蒲亭驰 
报曰。病剧求救。予就其寓。吏部同僚诸公环守之。已备后事。谵语捻衣。不寐者已 
七八日。御医院吴思泉名医也。偕医数人治之。予诊其脉。止关脉洪大。其余皆伏。 
乃书方竹叶石膏汤。诸公皆惊曰。吴等已煎附子理中汤。何冰炭如是。予诘之。吴 
曰。阳证阴脉。故用附子。予曰。两关洪大。此阳脉也。其余经为火所伏。非阴脉也。吴 
厉声相争。予亦动色自任。诸公从之。一剂甫时。即止谵语。就寐片时。予视其脉已 
洪者乎。而伏者起。诸公相视曰。此真张仲景也。又用辛凉药调理痊愈。脉证有相 
合者易知。有相左者难知。脉明而后可以辨证。证真而后可以施药。要在虚心细 
察。不可执已见。而以百药尝试。令命在反掌间也。慎之慎之。 

卷三·暑病方论
辨寒暑各异
属性:张凤逵曰。暑证变幻无常。入发难测。不可寻思。彼暴中之激烈。扁鹊不及 指而 
投咀。久伏之深毒。长桑不能隔肤而见脏。最为难察而难救已。即寻常之感。亦难 
于知觉。非若伤寒之有定期定证。可据可疗者。不拘表里。不以渐次。不论脏腑。冒 
暑蒸毒。从口鼻入者。直中心胞经络。先烦闷。后身热。行坐近日。熏烁皮肤肢体者。 
实时潮热烦渴。入肝则眩晕顽麻。入脾则昏睡不觉。入肺则喘咳痿 。入肾则消 
渴。非专心主而别脏无传入也。中暑归心。神昏卒倒。暑伤肉分。周身烦躁。或如针 
刺。或有赤肿。盖天气浮于地表。故人气亦浮于肌表也。冒暑入肠胃。腹痛恶心呕 
泻。伏暑即冒暑。久而藏伏三焦肠胃之间。热伤气而不伤形。旬日莫觉。变出寒热 
不定。霍乱吐泻。膨胀中满。疟痢烦渴。腹痛下血等。自入肝至此。采医学入门并主 
治法。皆以清内火为主。而解表兼之。寒之中人。乘其虚。暑则虚实并中。而实更剧。 
盖气血强盛之人。内已有伏火。加之外火炎炎相合。故焦灼为甚。经虚处寒栖之。 
经实处暑栖之。寒凌其弱。而暑亲其类也。又藜藿常被寒。惟膏粱独能御。若暑则 
不问膏粱藜藿。而咸能胜之侮之。虽广厦累冰。蕙质生粟。轻罗纨绮。泠泠玉树。一 
犯其烈焰。讵能却之乎。是以知暑气之毒盛于寒。乃古人专以寒为杀厉之气。而 
不及暑何也。试观伤寒至七八日方危。暑病则有危在二三日间。甚至朝发暮殆。 
暮发朝殆。尤有顷刻忽作。拯救不及者。如暑风干霍乱之类。然则暑之杀厉之气。 
视寒尤甚。彰明较着矣。且暑证多歧。中热中 中内中外。甚者为厥为风。为颠痫。 
即发则泄泻霍乱干霍乱。积久后发则疟痢疮疡。种种病名。约有十余科。皆暑为 
厉。则杀厉之气。视寒岂少哉。除暴中暴发。久伏后发。不可度量。其余受发。亦有渐 
次焉。盖盛夏之时。热毒郁蒸。无论动得静得。其初入人也。不识不知。外之流火与 
内之阳气。骤遇而争。阳气不服。先昏 倦疲。及火与气合。气不能胜。火力渐强。散 
为外热。烧灼不已。气耗而血枯。故燥渴痞塞腹痛。诸恶证作焉。此其变化。或乍或 
久。人莫自觉。医家亦不能辨。至病深而后施治。故难速愈。宜早辨而早治之。则取效速而易愈。 

卷三·暑病方论
暑中二阳
属性:中 虽云太阳。然亦颇多阳明。汗大出。微恶寒发热为太阳。面赤大汗。烦渴喘急 
为阳明。重者脉或洪大。昏 不省人事。有似热病。但忽轻忽重为异耳。太阳五苓去桂加香薷。阳明消暑丸。 

卷三·暑病方论
常暑
属性:平人偶然中暑。身热背恶寒。汗退场门渴。烦躁闷乱。痰逆恶心。或吐泻转筋。小便闭 
涩。指头微寒。并宜五苓去桂。合益元散。 
脾胃素虚之人。上焦不足。暑湿郁蒸。肢体困倦。头重心烦。饱闷喘促。如在烟雾。早 
晚则寒。日高则热。此气血俱虚也。宜清暑益气。或清燥汤选用。 
暑天汗出过多。风犯汗孔。身体重痛。肢节麻瞀。或渴或不渴。或小便黄涩。此风郁 
汗湿。与暑相搏。宜益元散加葱头。 

卷三·暑病方论
动暑
属性:远行劳役。大热而渴。阳气内伏。热舍于肾。为水不胜火。发热烦渴。气急喘促。日晡病减。此脾 
胃大虚也。宜补中益气去升麻。加麦冬、五味、茯苓、泽泻、黄连、黄柏之类。补益中兼清解渐愈。 
农夫田野。及惯力役之人。过受燔灼。头角额痛。发热大渴引饮。脉洪汗大泄者。急 
作地浆水。煎苍术白虎汤。 
或年高及虚寒之人。不宜用寒凉者。竹叶石膏汤。稍加熟附子温而行之。 
或平昔阴虚多火。不可用温者。白虎加人参竹叶汤。酷暑之时。道途卒倒。汤药不 
便。恐气脱难治。急扶阴凉处。不可卧湿冷地。掬地上热土。放脐腹上。拨开作窍。令 
人溺于其中。索生姜或蒜捣汁。和童便或热汤灌下。外用布蘸榻。俟醒后用药。 

卷三·暑病方论
静暑
属性:避暑深堂。起居不时。汗出烦躁。面垢背微恶寒。或手足微厥。甚则洒然毛耸。腠理 
开则洒洒然寒。闭则蒸蒸热闷。乃心胞之火。不胜时火。故反微恶寒也。或坐卧阴 
凉。表虚不任风寒。自认外感。误医发表。祸如反掌。宜清暑益气汤。 
凉亭水阁。大树浓阴之下。过受凉快。为寒所袭。头疼恶寒发热。肢体拘急。是亦感 
寒之类。脉必弦紧。宜消暑十全散。 
脾气虚弱。汗多恶寒者。十味香薷饮。 
过伤饮食。泄泻呕吐霍乱者。六和汤。或香薷正气散。中暑亦有无汗。脉弦细。此虽 
中暑。必过袭阴凉。身中阳气。被其所遏。所以烦心。肌肤火热无汗。非暑邪也。宜消 
暑十全散。不可全用表药。暑月腠理易开。香薷热服。便能汗出也。倘人迎弦紧而 
气口反大。咳嗽目疼。鼻流清涕。额与眉棱角痛。选奇汤最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