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24-温热暑疫全书-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亢。亦无由以伤之。彼避暑于深堂大厦。得头痛恶寒等证者。盖亦感冒微风。或 
静夜着凉耳。不可以中暑名之。其所以烦心与肌肤火热者。非暑邪也。身中阳气。 
受外邪所遏而作也。既非暑邪。其可以中暑名乎。苟欲治之。则辛温轻扬之剂发 
散可也。夫大顺散一方。甘草最多。干姜、杏仁、肉桂次之。除肉桂外。其三物皆炒者。 
原其初意。本为冒暑伏热。引饮过多。脾胃受湿呕吐。水谷不分。脏腑不调所立。故 
甘草、干姜。皆经火炒熟。又肉桂而非桂枝。盖温中药也。内有杏仁。不过取其能下 
气耳。若以此药治静而得之之证。吾恐不能解表。反增内烦矣。今世俗往往不明。 
类曰夏月阴气在内。大顺散为必用之药。吁。其误也。不亦甚欤。夫阴气非寒气也。 
盖夏月阳气发散于外。而阴气则在内耳。岂竟视阴气为寒气。而用温热之药乎。 
阴果为寒。何以夏日则饮冰乎。然则苍术白虎汤。岂可视为通行之药。必参之治 
暑诸方。随所见之证而用之。然后合理。若夫所谓静而得之之证。虽当夏月。即非 
暑病。宜分出之。勿使后人有似同而异之惑。 

卷三·暑病方论王安道中暑中热辨
附医案十三则
属性:罗谦甫治蒙古百户。因食酒肉。饮潼乳。得霍乱吐泻证。从朝至午。精神昏愦已困。 
急来告。罗视之。脉皆浮数。按之无力。所伤之物已出矣。即以新汲水半碗。调桂 
苓白术散。徐徐服之。稍得安静。又于墙阴掘地约二尺许。贮以新水。在内搅动。 
待一时澄定。用清水一杯。再调服之。渐渐气调。吐泻遂止。至夜安卧。翌日微烦 
渴。遂煎钱氏白术散。时时服良愈。或曰。用地浆者何也。曰。坤属地。地属阴。土平 
曰静。顺感至阴之气。又于墙阴贮新汲水。以收重阴之气也。阴中之阴。能泻阳 
中之阳。霍乱因暑热内伤所得。故用地浆治之也。 
又治提举公年近八十。至元丙寅六月初四日中暑毒。霍乱吐利。昏冒终日。不省 
人事。时夜方半。请罗治之。诊其脉洪大而有力。一息七八至。头热如火。足冷如 
冰。半身不遂。牙关紧急。因思内经五乱篇中云。清气在阴。浊气在阳。营气顺脉。 
胃气逆行。乱于胸中。是谓大 。乱于肠胃。则为霍乱。于是霍乱之名。自此而生。 
盖因年高气弱。不任暑气。阳不维阴则泻。阴不维阳则吐。阴阳不相维。则既吐 
且泻矣。前贤见寒多以理中丸。热多以五苓散为定法。今暑气极盛。阳明得时。 
况因动而得之。中 明矣。非甘辛大寒之剂。则不能泻其暑热。坠浮溜之火。而 
安神明也。遂以甘露散。甘辛大寒。泻热补气。加白茯苓以分阴阳。约重一两。冰 
水调灌。渐渐省事。而诸证悉去。后慎言语。节饮食三日。以参术调中汤之剂增 
减。服之理正气。逾十日后。方平复。 
又治一仓官。季夏时病。胸项多汗。足逆冷谵语。医者不晓。杂治经旬。罗诊之。关前 
濡。关后急。当作湿温治。盖先受暑。后受湿。暑湿相搏。是名湿温。先以白虎加人 
参汤。次以白虎加苍术汤。病渐退。足渐温。汗渐止。三日愈。此名贼邪。误用药。有 
死之理。心病中暑为正邪。中湿得之。从所不胜者为贼邪。今心受暑而湿邪胜 
之。水克火。从所不胜是也。五邪中之最逆也。经曰。湿温之脉。阳濡而弱。阴小而 
急。濡弱见于阳部。湿气搏暑也。小急见于阴部。暑气蒸湿也。暑湿相搏。名曰湿 
温。是谓贼邪也。予亦素有停饮之疾。每至暑月。两足 。未常干。服此药二三 
服即愈。 
滑伯仁治一人。病自汗如雨。面赤身热。口燥心烦。盛暑中且帷幕周密。自以至虚 
亡阳。服术、附数剂。脉虚而洪数。舌上苔黄。伯仁曰。前药误矣。轻病重治。医者死 
之。素问云。必先岁气。毋伐天和。术、附岂可轻用。以犯时令。又云。脉虚身热。得之 
伤暑。暑家本多汗。加之刚剂。脉洪数而汗甚。乃令撤幔开窗。少顷渐觉清爽。以 
黄连人参白虎。三进而汗止大半。诸证亦减。兼以既济汤。渴用冰水调天水散。七日而愈。 
丹溪治一人。夏发大热大汗。恶寒战栗。不自禁持。且烦渴。此暑病也。脉虚微细弱 
而数。其人好赌。致劳而虚。以人参。竹叶作汤。调辰砂四苓散。八帖而安。 
又治一人。年五十。质弱多怒。暑月因怒后患痢。口渴自引蜜水。病缓数日。后脉稍 
大不数。朱令以参术汤调益元散。饮之利减。数日后倦甚。发咳逆。知其久下阴 
虚。令守前药。利尚未止。以炼蜜与之。众欲用姜、附。朱谓阴虚。服之必死。待前药 
力到自愈。又四日。咳逆止利除。 
吴茭山治一妇。冬月感病。洒洒恶寒。翕翕发热。恶食干呕。大便欲去不去。诸医皆 
以虚弱痰饮治之。以二陈补心等药服不效。延及半月。吴诊其脉。虚而无力。类 
乎伤暑。众不然之。究问病因。其妇曰。因天寒换着绵衣。取绵套一床盖之。须臾 
烦渴。寒热呕吐。延绵至今耳。吴曰。诚哉伤暑也。盖绵套晒于盛暑。夹热收入笥 
中。必有暑气。尚未开泄。今人体虚。得之易入。故病如是。其妇曰。然。遂制黄连香 
薷饮。连进二服而愈。 
陈斗 治伦司成。舟中昏晕不知人。自汗螈 。医以为中风。陈曰。人迎脉过盛。病 
因饮后便凉。痰火妄动。非中风也。以清暑益气汤。一剂而愈。 
汪希说治一壮男子。形色苍黑。暑月客游舟回。患呕哕。颠倒不得眠。粒米不入六 
日矣。脉沉细虚豁。诸医杂投藿香、柴、苓等药不效。危殆。汪曰。此中暑也。进人参 
白虎汤。人参五钱。服下呕哕即止。鼾睡五鼓方醒。索粥。连进二三服。乃减参。稍轻。调理数剂而愈。 
汪石山治一人。年三十余。形体瘦弱。病上吐下泻。水浆不入口者七日。自分死矣。 
汪诊脉八至而数。曰。当夏而得是脉。暑邪深入也。吐泻不纳水谷。邪气自甚也。 
宜以暑治。遂以人参白虎汤。进半杯。良久复进一杯。觉稍安。三服后。减去石膏、 
知母。以人参渐次加至四五钱。黄柏、陈皮、麦冬等。随所兼病而佐使。一月后平复。 
又治一人年三十余。忽病渴热昏闷。面赤倦怠。汪诊之。脉皆浮缓而弱。两尺尤甚。 
曰。此得之色欲。药宜温热。其人曰。先生之言诚然也。但病热如此。复加热药惑 
矣。汪曰。寒极生热。此证是也。肾虚寒者。本病也。热甚者。虚象也。譬如雷火。雨骤 
而火愈炽。日出火斯灭矣。遂以附子理中汤煎熟。冷服三帖。热渴减半。再服清暑益气汤。十帖而安。 
又治一妇。形色脆白。年五十余。忧劳六月。背疮艾灸百余壮。疮散病疟。身热自汗。 
口渴头晕。吐呕泄泻。不进饮食。寒少热多。自用清暑益气汤。病甚。汪诊左脉浮 
微。似有似无。右脉浮小。按之不足。曰。病虽属疟。当作虚治。根据方而用清暑益气 
汤。固与病宜。但邪重剂轻。病不去耳。令以参、术加作五钱。黄 三钱。茯苓一钱。 
陈皮七分。甘草五分。煎服病退。 
石山翁年逾六十。形质近弱。八九月酷热时。往来休歙。外有药剂之劳。内有病者 
之忧。内外弗宁。昼夜不静。至十月初旬。疟作三日。午后一发。寒热不甚。喜热恶 
寒。寒去热来。则觉爽快。口干微渴。临发昏倦嗜卧。左脉沉小而数。右脉浮濡无 
力。亦近于数。独脾部弦而颇洪。疟去则脉皆大小浮沉相等。微觉缓弱而已。初 
服补中益气汤十余帖。病无加减。夜苦盗汗。继服当归六黄汤。黄 每帖四钱。五帖汗止。 
疟如旧。再服白虎汤。人参四钱。石膏三钱。知母一钱。甘草六分。米一撮。煎服十余帖而愈。 
又治一人。病霍乱。欲吐不吐。欲泻不泻。心腹绞痛。脉之沉伏如无。此干霍乱也。急 
令盐汤探吐。宿食痰涎碗许。遂饮与六和汤而愈。 

卷三·暑病方论
暑病论
属性:周禹载曰。仲景本内经病热之旨。申伏气之论。特叙夏月热病。白虎汤之治。可谓 
精矣。乃复出 病于金匮中曰。太阳中热者。 是也。正恐人误认为热病。故又言 
自外来而入。热由内伏而发。实为两途。然暑为夏火之令。伤人之气。脉虚身热。 
遂令人大渴。齿燥汗出而喘。与伏发无异。并治以白虎汤。俱主甘寒去热。苦寒除 
火。甘温益中。益中者。以暑伤气故益之。然津液耗甚者。必加人参。与辛散温散之 
味。不相涉也。或谓伏发自内。白虎宜也。中 既由外而内。何为遽用里药。则以风 
药略兼表散。似无不可。愚谓千古之误。正在于此。虽夏暑与冬寒对峙。而表里则 
大不同也。冬月腠理密。即卫虚而受者。必以渐进何也。外阴而内阳也。若夏月。则 
人身已阳外而阴内。外垣既撤。暑得直入。故风寒必显有余。有余者邪也。暑气必 
显不足。不足者正也。今人以香薷一味。谓伤暑必用之药。不知乘凉饮冷。遏抑阳 
气。或致霍乱者宜之。若强力作劳。内伤重者。清暑益气。庶几近之。苟用香薷。是重 
虚其虚矣。况可以表散辛温之味。加于其间乎。计部张凤逵先生编辑诸书。特救 
其谬。我北海林夫子。申明大义。并集名案。以表其后。不亦胜任而愉快耶。余小子 
又复为之辨者。愿以白虎汤为主治。清暑益气辅之。亦必随证加减。至于天水散、 
甘露饮诸方。皆可引用。如节庵之论。吾未见其可也。设有疑者。请观汗下温针之 
禁。本于仲景圣人。至有夹食而吐利。夹气而胀闷。夹寒而厥逆。兼风而畏寒。要皆 
本于脉以测识。而毋庸混淆。然后知圣人之论者常也。随其所遇者变也。明其常 
则善于处经。通于变而靡不善于用权者。则有昔贤之案在。亦惟洞晓伤寒书者。可以神而明之也。 

卷三·暑病方论
暑病方二道
属性:x白虎加人参汤 一物瓜蒂汤x(方俱见前) 

卷三·暑病方论暑病方二道
附集方二十九道
属性:x五苓去桂加香薷汤x 
猪苓 茯苓 泽泻 白术 香薷 
上五味等分。水煎。服无时。 
x消暑丸x 
半夏(十二两醋煮干) 生甘草 茯苓(各四两去皮) 
上为末。姜汁煮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二钱。热汤下。 
x香薷饮x 
浓朴(制) 白扁豆(各半斤炒) 香薷(一斤) 
上 咀。每服五钱。水一钟。入酒一杯。煎七分。沉冷不拘时服。热则作泻。香薷须陈者佳。 
x桂苓甘露饮x 
茯苓(去皮) 白术(土炒) 猪苓(去皮) 滑石(各二两研) 
寒水石(研) 甘草(炙) 泽泻(各一两) 肉桂(三钱) 
上为末。每服二钱。热汤冷水任下。入蜜少许更妙。一方加人参、香薷、甘草。 
x益元散x(方见前) 
x清暑益气汤x 
人参(一钱) 白术(五分炒) 黄 (一钱) 苍术(一钱) 
升麻(一钱) 神曲(五分炒) 陈皮(五分) 甘草(五分) 
当归(五分) 麦门冬(五分去心) 黄柏(五分) 五味子(三分) 
葛根(三分) 泽泻(三分) 青皮(三分) 
上水煎。温服无时。 
x清燥汤x 
黄 (一钱五分) 五味子(九粒) 黄连 神曲 猪苓 柴胡 甘草(各二分) 
苍术 白术 麦门冬 陈皮 生地黄 人参 泽泻(各五分) 茯苓 当归 
升麻(各三分) 黄柏(二分酒拌) 
上水煎。服无时。 
x白虎加苍术汤 竹叶石膏汤x(二方俱见前) 
x白虎加人参竹叶汤x(即前白虎汤加人参三两竹叶二把) 
x消暑十全散x 
香薷(二钱) 白扁豆(炒捶) 浓朴(姜汁炒) 木瓜 陈皮(一作半夏) 甘草(炙 
)白术(姜汁炒) 茯苓 藿香 苏叶(各一钱) 
上水煎。热服无时。取微汗。 
x十味香薷饮x 
香薷(二钱) 人参 黄 白术 茯苓(各一钱) 甘草(五分炙) 白扁 
豆陈皮 浓朴(各一钱姜炒) 木瓜(五分) 
上以水二钟。煎七分。欲令汗热服。欲利水冷服。 
如伏暑去人参、黄 。加黄连、藿香、泽泻。 
x六和汤x 
缩砂仁(炒研) 半夏(汤泡七次) 杏仁(去皮尖) 人参(去芦) 甘草(各一两炙) 
赤茯苓(去皮) 藿香 白扁豆(姜汁略炒) 木瓜(各二两) 香薷 浓朴(各四两姜汁制) 
上 咀。每服一两。水二钟。生姜三片。枣一枚。煎一钟温服。 
x藿香正气散x 
大腹皮(黑豆水洗七次) 白芷 茯苓(去皮) 白术(土炒) 浓朴(姜汁炒) 桔梗 紫苏叶 甘 
草(各一两炙) 藿香 陈皮(各三两去白) 半夏(二两汤洗七次) 
上 咀。每服一两。水二钟。姜三片。枣一枚。煎一钟温服。 
x选奇汤x 
羌活(一钱五分) 防风(一钱) 甘草(一钱五分夏生冬炙) 黄芩(一钱酒炒热甚倍用) 
上水煎。食后稍热服。 
x冷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