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分三,其道一也。
所以,《性命圭旨》的“大道说”,主要是言明“大道”的层次,依次为炁、人、性命。
2、三教合一说
中国传统哲学讲的是用“天地人合一”哲学结构图,改造成“社会、精神、自然合一”的学理性哲学结构图示,对照《性命圭旨》“大道说”的哲理性,从中发现许多不同之处:
其一、哲学结构图是一个体系,包括着全部哲学内容的的形式;《性命圭旨》只是一个纵向组合,如天地人合一之“人”,“人”之下言“真人”,又是个名符其实的“养生之道”,是形式之中某个具体的内容。
其二、现实中的三教是一个发展变化的宗教,各自承担着社会的不同职能和道义,如在“社会、精神、自然”的模式,也可以寻找出三教相对应道义的缩影,如“儒教——社会、佛教——精神、道教——自然”的对应关系;《性命圭旨》将三教合为一起,不能承当全部的职能和道义,只是突击“人道”中养生部分,突出养生之道中的“性命”。
其三,三教因自身的变化,而改变了原有的宗旨,如道教的《道德经》对“社会、自然、精神”都有阐述,后来只专注于人的修炼;佛教从专注人的精神修炼,发展为社会型的修养行为;儒家也因教育功能,改变成社会道德伦理道义;《性命圭旨》中三教合一,只是归纳了人的性命学说,却达不到“合一”的实际效果。
三教的产生是不同时期发展的历史产物,在未提出“合一”的之前,“分”是三教存在的主要形式。儒家讲究“天之理”,如南宋朱子的理学,后来,明代王明阳发展了心学,才打破了明代儒学的局面,与道教和佛教在“心”的道理中找到共同点,在人的“性命”之中找到共同的语言,《性命圭旨》正是顺应了历史的需要,将人的养生之道引进三教的理论,将 “天理”转到“人心”,从而完成三教能够“合一”的理论根据,并依此提出“性命”双修的指导思想和实践方法。
《性命圭旨》认为,儒释道三教的精髓皆在性命理论,三教创立的目的,皆在以性命之学化导众生,以成善类。
儒家以“天命之谓性”为性命学纲领。天命是性也是理,儒家著作中《书》谓“安汝止”,《易》谓“艮其止”,《诗》谓“缉熙敬止”,《大学》谓“在止至善”,皆性命之学,儒家修养的(一切)方面都是教人回归造化赋予人之命、性、理。此即“顺性命以还造化”。
佛教以生命为虚幻,以真如为究竟理地。三藏十二部经,无非教人斟破假有,认识真空,超出生死轮回,成就佛乘。佛教的(一切)修为,都是为了使人觉悟,而教内各宗派虽教法义理、修行路径不同,但根本目的是一致的。经是佛言,律是佛戒,论是佛意,皆教人觉悟佛教根本义旨。而超脱生死轮回,成就佛道,较之世俗的富贵利达等其立意不可谓不高。
道教鄙弃人的世俗追求,在佛家修心的基础上修炼性命。尽管道教各派对长生的理解不同,也并非所有的道教中人都认为肉身可以不坏,都相信拨宅飞升、尸解蝉蜕、祷睛祈雨、去祸免灾等等神通,但提倡通过内外丹功超出自然生命,追求理想的身心形态却是道教的基本教义。所谓玄牝之门、呼吸之根、金丹之母、玄关之窍等,无非为性命而设。(引自《明代哲学史》第671…672页)
上文中的“(一切)”是书中原话,但是太绝对了,故用引号注明。“三教合一”不等同于“天地人合一”,后者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理论和结构模式,前者是后者形式之中的具体内容,具体为“真人”哲理性的说教。
3、性命说
“三教合一”直指人的根本修为,使人超脱外在束缚,直究人的最本质要素——性命的学说,使人达到生命的理想境界,其义旨不可谓不切。《性命圭旨》由此得出结论,心性是世界本性,也是人的本体,“大道说”有:
7
张雪松《性命圭旨》哲学考证
张雪松《性命圭旨》哲学考证
儒曰:存心养性。道曰:修心炼性。释曰:明心见性。心性者,本体也。 儒之执中者,执此本体之中也。道之守中者,守此本体之中也。释之空中者,本体之中本洞然而空也。 道之得一者,得此本体之一也。释之归一者,归此本体之一也。儒之一贯者,以此本体之一而贯之也。
这里的“本体”,即有“本来真实”之意,也有“最高纲领”之意。
《性命圭旨》实际上略去了儒释道三教在心性论上的差别,面直就心性理论在成就理想人格中所担负的使命,就心性之学在三教义理中的基础地位这一根本点着眼。实际上,儒家的心性论侧重道德性、价值性,以此为人的伦理行为的根据。道家的心性论侧重生理属性,以此为炼养身体的理论基础。佛家的心性论侧重心理属性,以此为解脱束缚,达到心灵自由的理论基础。所以存心养性和修心炼性、明心见性之间的分际是决定性的,非名词之争。(引自《明代哲学史》第672页)
《性命圭旨》从“真人”修炼的立场,阐明了三教的性命观,也继承了元明以来道教性命双修的传统。首先,它论证了性命的定义及性与命二者的关系,“性命说”有:
夫学之大,莫大于性命。性命之说,不明于世之久矣。 何谓之性?元始真如,一灵炯炯是也。何谓之命?先天至精,一炁氤氲是也。然有性,便有命;有命,便有性。性命原不可分。但以其在天,则谓之命;在人,则谓之性。性命实非有两。况性无命不立,命无性不存,而性命之理,又浑然合一者哉。
性命本不相离,道释原无二致。神气虽有二用,性命则当双修。
“性命说”情真理切,阐述性命双修,就是修身修心不偏废,性与命、神与气兼修,即精神修养和肉体炼养,方能成就“真人”之道。它们的关系是:性必然表现为心,而心的活动反过来造成对性的役使;命必然表现为身体的活动,而身体的活动反过来累害命。命受身体累害,所以不能长生;性受心的役使,所以不能静定。身心如此,所以不能达到“尽性至命”的理想状态。“性命说”还借用理学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的说法来阐释它的修养方法:
性有气质之性,有天赋之性;命有分定之命,有形气之命。君子修天赋之性,克气质之性;修形气之命,付分定之命。分言之,则二;合言之,则一。其中有理。
修天赋之性,就是《中庸》所谓“率性之谓道”;“克气质之性”就是张载所谓“变化气质”。修形气之命,付分定之命,就是尽人事而听天命。“性命说”强调性命双修,最后与宇宙性命本体合一。又明“君子”,以承“真人”之道,以全“真人”之德:
是以神不离气,气不离神,吾身之神气合,而后吾身之性命见矣。性不离命,命不离性,吾身之性命合,而后吾身未始性之性、未始命之命见矣。未始性之性、未始命之命,是吾之真性命也。我之真性命,即天地之真性命,亦即虚空之真性命也。
君子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主人翁,是对 “天地人合一”之“人”的称谓,君子就是哲学之子,“知行合一”的君子,非“真人”,而似《西游记》里的孙悟空。
4、性命理说
《性命圭旨》元集中亦有“生死说”、“邪正说”,教人性命双修,须明识生别死、去邪归正之理。其后的图理之说,皆为性命双修的概念而设;亨、利、贞三集,针对“真人”的性命双修,主要阐述了修炼行为的理论。
人身之体有三,灵质体、流质体和物质体,在中国传统哲学的之中,三体分别代表了人身三个层次和层面,它们的关系是:一心、三元、五行。一心是心灵,三元是元精、元气、元神,五行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属性喻意,泛指人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
《性命圭旨》为人身定义了统一的名词,汇集了儒、佛、道三教中别名,并对十分重要的概念赋予了动物形象。
“普照图”有灵台、规中、气海三窍,在人体正面腹部腔中,分别代表三元聚居位,内应心、脾、肾三脏,合称前三关,分别直指“心源性海”、“黄中正位”、“气海关元”三窍。
8
张雪松《性命圭旨》哲学考证
张雪松《性命圭旨》哲学考证
“反照图”列出人体后面坐姿有天堂、尾闾两窍,喻意人体生命体系是头顶当天堂、屁股做地狱的宇宙结构和天人体系的。和后背中“双关”合称后三关,分别直指“天谷泥丸”、“夹脊双关”、“尾闾太玄”三窍。
“时照图”和“内照图”列出任脉、督脉为人体阴阳之总,又列出木龙、火心、土脾、金肺、水肾对应性命双修专门名称,分别是仁龙、姹女、黄婆、仪虎、婴儿,用二脉和五脏发明阳升阴降、四象环中之妙,知道脏化腑生之理。
“火龙水虎图说”、“日乌月兔图说”、“大小鼎炉图说”、“内外二药图说”等,都是针对“元精”和“元气”之根本、神气、心身、阴阳、运行、效果的定义和理论。“三家相见图说”、“和合四象图说”、“五气朝元图说”等,则是指“三元”及“五行”之身、心、意合,达到二物交、三宝结、四象和合、五行攒簇,俱会入中宫而大丹成的定义和理论。
再是双修理论。
《性命圭旨》后三集则是上述概念四个修炼过程和程度的理论和方法,就是前面提到的炼精化气、炼气还神,炼神还虚及炼虚合道,至此,性命双修整个理论从精气神概念开始,到澄神凝气,最后以炼气成丹,与道合一终的“真人”修为。
需要说明的是,《性命圭旨》最高层次的炼丹是一种精神性的金丹,这种金丹不是某种药物,炼此峰实际上是对儒释道三教的根本洞识,从“三元合一”领悟出“三教合一”、“天地人合一”的哲学道理和人生观念,这在《性命圭旨》中还有“中心图说”、“八识归元图说”等等可以得到证明。
虽然《性命圭旨》对道、性命、生死和“三元合一”都作了论证,但它的归宿却是儒释道三教合一,体现的是“三教本一道”,这个“合一”是无上至尊之道,是最上一乘之法,它是修行正途,最后,《性命圭旨》指向了明代后期儒释道合一的社会思潮。
不可思议的是,这样一个满是经文特性的书,却被《西游记》所借鉴,活生生地演绎了“三元合一”的故事,成为中国传统哲学最具说服力、最具有哲学意义的古典小说。
四、《西游记》的哲理性
寻找《西游记》的哲理性,就要突破这个古典小说的文学表现,如它的神魔、故事、文化等特性,直指它的思想性和内在精神,以及通过这种内在精神表现出来的形象特征。
余二十多年前,十年文革无书可读,一部《西游记》成为至爱。当时只是喜爱它的故事情节,看得次数多了,总觉得《西游记》里面藏着点什么。这么多年来,业余研究哲学,特别是研究中国传统哲学,终于找到了这部古典小说的精神及哲理性所在:那就是孙悟空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代言人,戏称“哲学之子”,这里不作专门介绍;再是将整部《西游记》变成了一张画。于是,有心整理《西游记诗词欣赏》一稿,通过诗词形式,表现出它的哲理性,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典籍论证材料。
《西游记》由书变图,自己整理成“再读《西游记》”一文,部分引用如下:
整部《西游记》以唐僧取经为原型,经历了宋元的话本、金元戏曲搬演和元明小说阶段,最终成为明之神魔小说的古典文学名著,四大奇书之首。《西游记》之奇,奇就奇在它的哲理性,其内在魅力可以说新意无穷,百看不厌,“再读《西游记》”,就是从哲学的角度,把整本书变成一幅图,叫“唐僧取经图”,又叫“人之图”。
所谓成图的过程,则是哲学提炼的过程,就是将书中的主要思想精炼成一个符号,这个符号就是还原了唐僧取经故事的原样,已是面目全新,这时的唐僧已不是当年 “舍身求法”时,单纯地求取大乘佛法的唐僧,也不是《西游记》里的“唐僧取经”成功而成佛的唐僧,而是被抽象化了的“人” 之艺术品。当回过头来重新审势《西游记》故事原型的时候,由生活原型向文化转变、又由文化积累走向艺术的定型,这里面就有哲学的功效再起作用,一个由生活原型演译成的古典小说,通过小说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人生修养,归向生活,又高于生活,反映了大中华的人文精神。
9
玄关窍认识浅谈
玄关窍认识浅谈
最近拜读了《气功与生命科学》发表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关于研究人体科学方法论的谈话,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