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张天师的兴起与没落-第2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什么是“黑眚”呢?据《汉书》记载,“蚍蜉之有翼者,食谷为灾,黑眚也。”原来是一种吃粮食的小虫子。

陶仲文的灭虫办法是大摆香案,施法符水。结果还真的有效,“绝宫中妖”。当时的皇宫上下,无不对陶先生的符水大法佩服得五体投地。但后人怀疑,真正起作用的,可能不是符水,而是香案。蚊虫都怕烟熏,这个常识现在大家都懂。

二、庄敬太子患了水痘,请陶仲文来禳解,后来果然就好了。

“水痘”这病症,说厉害也厉害,严重时可以要人命;说不厉害也不厉害,大多数小孩子都患过,只要护理得当,基本上没有事。虽说明朝时期的医疗水准不如现在,当宫中的条件还是比老百姓家要好得多。陶仲文这次的治病大功,怕是还不如元朝的张留孙先生。

三、成功地预告了一场火灾,但没有成功地阻止它的发生。

有一次,嘉靖皇帝出游,忽然车驾之前,刮起了一阵小小的旋风。众所周知,如果是包拯包青天出游,刮起旋风,就表明有不甘心的冤魂前来告状了。但嘉靖皇帝算什么东西?别人就算冤枉了,也不会跑到你这个昏君前面来晃悠呀!

好在嘉靖皇帝这点自知之明还是有的,没有冒冒失失地问,“前方乃何处冤魂,可以状纸递上?”他只是回头去咨询陶大仙人,“此何祥也?”——这旋风象征着什么呀?

陶仲文断言道:“主火!”

果然,当天晚上皇帝的行宫便燃起大火,烧死宫人太监无数。嘉靖皇帝对伤亡数字一点都不在意,他只是不停地感慨:陶先生的先见之明怎么这么厉害啊!于是,不敢怠慢,赶紧封他一个“神霄保国宣教高士”。

——但这场大火又是怎么来的呢?有好事者事后考证,得出的结论是:陶仲文那一伙妖道的嫌疑最大。

陶仲文先生还有其它仙术吗?很遗憾,就这些,没有了。

后世学者读到这里,心中不觉有些失望:这姓陶的就这两下子,算得了什么?我们大家都清楚在两汉南北朝时期,随便拉一个道士出来,玩出的花样也比他多嘛!凭什么嘉靖皇帝就对他这么好,给官给位给银子,伺候得比个亲爹还周到?

原因很简单,陶仲文先生那“简单易行的好法子”真的管用了。嘉靖皇帝以身作则,亲临科研第一线去试验过的,哪还能有假?

不过,我们很遗憾地发现,嘉靖皇帝在这里犯了个“偷换概念”的错误。很明显的,他把“长生不老药”和“春药”这两个概念搞混淆了。陶仲文先生把药给献上去,嘉靖皇帝晚上一试,哟,好东西!爽翻天了这是!好药啊好药,药效的确是很惊人呀!

嘉靖皇帝龙颜大悦,第二天一早便宣陶仲文先生觐见,一见面就握手赞叹不已:好药!好药!药效的确不错,俺试过了,的确不错!……

人常常会犯这种“买椟还珠”的毛病,只管药有没有效,而把吃这种药的目的给忘了。

我曾经亲眼见过在街上跑滩卖“虎骨”的,见人就宣称治风湿有奇效。人不信,“俺怎么知道你这是不是真的虎骨,——且虎骨治风湿有效乎?”

卖虎骨者不答言,他拿出一个锥子,顺手操起大骨一只,钻下粉末若干,往持怀疑论者的手心一抹,“凉否?”

“嚯!凉,真的凉啦!好东西,果然不是牛骨头。”

“那就证明了俺这是正牌的虎骨,掏钱吧您呐?”

……

那点奇怪的“凉意”(其实是跑滩匠偷偷抹的清凉油),便成功地使人们忘了探究“虎骨”和“凉意”之间的关系,以及“虎骨”和“风湿病”之间的关系。嘉靖帝的错误与此完全类似,陶先生的药是有效,是“爽”。——但是,和“长生不老”之间,到底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呢?

陶仲文躲在一旁窃笑,想长生不老?嘿嘿,等您老兄要死的那天再说吧!不过,到了那时,明白了怕也都晚了。还是抓紧时间爽去吧您呐!

嘉靖皇帝也罢,世上的其他男人也罢,大多不外如此:为了一时之“爽”,哪里还管它什么死活?

对于“性”这个上天赐予的礼物,中国的古代的男人们都非常地热衷。他们既关心数量的问题,也很在意质量的问题。前者,使中国历来的人口,大多数时间里都居世界各国的前茅;后者,使得中国历史上,各种房中术、春药、色情文化都曾经异常的发达。

最发达的时期,恰好是嘉靖皇帝所在的明朝。邵元节先生是最得力的房中术推动者,而陶仲文先生,则是最卖力的春药研制者。经过多年的研究之后,他郑重地向嘉靖皇帝推出了陶记的独门妙药:红铅丸!

(八十六)

“咱们下手了罢,强如死在他手里!”

——“壬寅宫变”暗杀嘉靖宫女的供词

令人很奇怪的是,中国古代的春药,多出自于那些本不该操心这类事情的和尚、道士等出家人之手。如果我们从这个角度来看,陶仲文献“红铅丸”,还是属于专业领域的工作。

《聊斋志异》中就有这么一个小故事。有个年轻人在街上闲逛,见一个和尚在买药,年轻人开玩笑似的问了一句:“和尚亦卖房中丹否?”哪知道和尚马上回答,有啊!不仅有,而且药效奇佳呢,“弱者可强,微者可巨,立刻见效,不俟经宿。”

年轻人一听大喜,马上掏银子买了一粒,只有小米般大小。不过效果的确很好,过不了多久,便真的增长了三分之一。

故事的结局很悲惨:那个年轻人人心不足蛇吞象,趁和尚睡着时,多偷了几粒来吃。结果,“则几与两股鼎足而三矣!”

和这个和尚从事着同一种买卖的,还有《红楼梦》第八十回中出现的那个道士王一贴。一听贾宝玉问他要膏药,便一脸坏笑地凑过来,说:“我可猜着了,想是哥儿如今有了房中的事情,要滋助的药,可是不是?”

他猜对了一半,贾宝玉的确是有了房中之事。只是小少爷整天都在大观园中关着,几乎被关傻了,听不懂他在说些什么,结果买卖没有做成。如果换成薛蟠那种见过世面的,王一贴的银子早就到手了。

据史书记载,中国最早的春药,应该是汉朝的“慎恤胶”。使用者是汉成帝和著名的美女赵合德,据《赵飞燕外传》记载,可以“一丸一幸”。从这一点来看,功效和现在鼎鼎大名的“伟哥”相似。这种药的名声最终坏在汉成帝手里,他像上文提到的那个买“房中丹”的年青人一样,猴急了一些,最后一次竟然吃了七粒!——各位,听说过有谁一口气吞下七粒伟哥么?结果,经过一夜的奋战,汉成帝终于不支倒下,成为了一个不遵医嘱的典型案例。

但“慎恤胶”这种著名的药物,从此便销声匿迹了。现在我们不得不从美国进口洋药“伟哥”,几百块钱一粒,效果还不一定比“慎恤胶”好。汉成帝一个晚上的过度消费,断送了后世子孙出口创汇的大好商机。

此后,著名的春药还有魏、晋的“五石散”和“回龙汤”(又名“轮回酒”)。“五石散”是当时一种相当流行的药,白领人士们几乎都在服用。吃了后据说浑身燥热,老实一点的就穿件宽大的衣服到处乱走。不老实的,便想其它的门道泄火。其中最厉害的要数东晋尚书仆射周凯先生,看见别人的姬妾漂亮,众目睽睽之下,居然脱了裤子,大喊大叫着就要往上冲!

至于饮“回龙汤”,简单地说,就是喝尿,简化的版本是喝童子尿。效果如何,相当令人生疑。但听说现在还有人在坚持喝,电视上曾经看过一中年大汉,端的是满面红光!他拍着胸脯子说,这“回龙汤”他已经服了几十年了。——中年大汉坚持不用“喝”,而用“服”字,可见他真的把这水当成是了一味药。我们对他的坚持表示谨慎的尊敬。但对“回龙汤”和“满面红光”之间的必然联系,我们又表示谨慎的怀疑。大家都清楚,该大汉除了“回龙汤”之外,还吃了不少其它的东西。

魏晋之后,著名的春药有唐朝的“助情花”,据说,唐玄宗和杨贵妃靠的就是它。宋朝的有“颤声娇””——主要的成分是雄蚕蛾;以及“腽朒脐”,其实就是海狗肾。明朝以前,史书上记载的春药品种不是很多。直到了明朝,这玩意儿才像火山喷出的灰烬一样,飘得到处都是。

除了“红铅丸”外,明朝著名的春药还有“秋石散”,这是“回龙汤”的一种升级换代产品,是从童子尿中提炼出来的一种激素类物质。明朝的李时珍先生对陶仲文的“红铅丸”持轻蔑的态度,“愚人信之,吞咽秽滓,以为秘方,往往发出丹疹,殊可叹恶!”——但却认为“秋石散”的确管用,“秋石四精丸,治思虑色欲过度,损伤心气,遗精小便数。”

陶仲文的“红铅丸”原料好像没有什么了不起,但制作的过程相当的恶劣。它是用处女的月信为主要原料。明人张时彻的《摄生众妙方》中说,“用无病室女,月潮首行者为最;次二、次三者为中,次四、五为下,然亦可用。”这是民间的标准,“无病室女”即可,但皇帝要用的,就要讲究得多了。除了“无病”之外,还一定是要身材有身材,要样貌有样貌的女子。嘉靖皇帝并不是一个专心科研的化学家,他可能很在意女孩子们的其它“用途”。这一点大家都懂。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很奇怪的规定:所选择的少女的年龄,年龄最好是5048天!为什么要精确到“天”呢?这是因为古代有种说法,“5048日而得首经”。龚廷贤的《万病回春》中又说:“若得年月日应期者,乃是真正至宝,为接命上品之药。”

陶仲文面临的最大难题是,恰好在这一天“首经”应时而来的几率少之又少。他和嘉靖皇帝一商量,两人阴毒地决定:这个长生不老的项目,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不准时来是吧?没有问题,陶仲文先生有的是各种莫名其妙的药。嘉靖皇帝的手下硬逼着女孩子们服用这些药,企图在第5048天里,准时把“上品之药”的原材料催下来。——如果那一天还是不下来怎么办?是的,人算不如天算,嘉靖皇帝和陶仲文不免有些失望。失望之余,只好退而求其次:只要是经血就行,再灌药催逼!

一而再,再而三地这么折腾,那些可怜的女孩子们,轻者身体大受损伤,重则失血过多而导致身亡。嘉靖皇帝对这些一点都不在乎。不过,这种事情如果让臣下们知道了,毕竟有些不好意思。为了防止炼药的秘密外泄,据说,嘉靖皇帝和陶仲文甚至大量地处死那些“取过药”的宫女,以达到杀人灭口的目的。

——据说,这只是“炼药”一种情况。其它骇人听闻的邪术,还不包括在内!

在嘉靖皇帝和陶仲文的眼里,这些宫女根本就不是人,而是一种简单的物品。不过,在我们今天的人看来,到底是哪些人,才是真正的缺乏人性呢???

“君视臣为手足,臣视君为腹心;君视臣为土芥,臣视君为寇仇。”由于嘉靖帝和陶仲文的倒行逆施,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十月,明朝皇宫中发生了震惊史册的“壬寅宫变”!

(八十七)

中国历史上,死在太监中的皇帝,从秦朝末年的胡亥开始,算下来据说数目很是不少。特别是在宦官专权的汉朝和唐朝。太监杀皇帝有着先天的优势:“悄悄地下手,打枪地不要!”第二天便宣称皇帝驾崩了。宫外的大臣们纵然有千般怀疑,但又有什么办法?谁敢建议说,咱们把皇帝的肚子解剖开来,仔细地研究一下死因?

但宫女下手杀皇帝,千古以来,唯独有“壬寅宫变”一次。那天深夜,趁着嘉靖帝夜宿端妃曹氏宫中,杨金英等十六个宫女,乘世宗熟睡之机,以黄绫系其颈,合谋勒死之。但众所周知,女孩子在技术方面真的很外行,简单一个勒脖子的工作,她们一大群人却把绳子打成死结!

结果嘉靖皇帝逃过了这一大劫。杨金英等参与其事的宫女,以及倒霉的端妃等人,统统凌迟处死。这件事让宫中的太监们笑破了肚皮:什么技术含量这事!如果要俺们下手呀,不仅会成功地系个死结,而且说不定当时灵感一来,还会从容地在昏君的脖子上勾个蝴蝶结、同心结、万字扣什么的,来作为艺术的装饰。

不仅如此,太监们还拍着胸脯表示:到了第二天,保证谁都不知道皇帝老儿是怎么死的。嘉靖睡的那间屋子,将被很好地布置成仙丹吃多了,成功飞升的现场。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全中国有一半的人坚信嘉靖皇帝终究会飞升,另一半的人则干脆天天盼望着他早日飞升。

宫女们选择的工具是一条黄绫带,丝质,柔软,细滑。很适合用在皇帝的身上,却很不适合于勒脖子,这正是她们失败的原因之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气”,这一点是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