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用他极其平和的性格。人的世界,往往是很奇妙的;药物的世界,同样如此。凉,固然能够泻热;然而,让人体更好地恢复平衡的,却并非为凉,而是更为平和的东西。
《本草纲目》记载麦冬的主治:
本经:心腹结气,伤中伤饱,胃络脉绝,羸瘦短气。久服轻身不老不饥。
别录:疗身重目黄,心下支满,虚劳客热,口干燥渴,止呕吐,愈痿蹶,强阴益精,消谷调中保神,定肺气,安五脏,令人肥健,美颜色,有子。
藏器:去心热,止烦热,寒热体老,下痰饮。久服轻身明目。和车前、地黄丸服,去湿痹,变白,夜视有光。
大明:治五劳七伤,安魂定魄,止嗽,定肺痿吐脓,时疾热狂头痛。
甄权:治热毒大水,面目肌节浮肿,下水,主泄精。
元素:治肺中伏火,补心气不足,主血妄行,及经水枯,乳汁不下。
抄录《本草纲目》的药效在这里,是给大家参考。当我们从药物的生长环境、自身特性推导出药效时,可以来看看这些古人所记载的药效,是否也在你所推导的范围之内。就仿佛先设定了一个理论,然后我们找些相关的例题来,看看由你的理论能不能够刚好说明这些例题,如果理论完全能够解释这些具体的事例,那么这个理论就没有错,以后我们可以放心地在别的地方使用,甚至远远超出这些例题的范畴。
麦冬看过,来看地黄。地黄,四大怀药之一,是中医最常用到的药物。
产地分布:主产河南省。辽宁、河北、山东、浙江亦产。
药材特征:
鲜地黄:呈纺锤形或条状,长8~24厘米。外皮薄,表面浅红黄色,具弯曲的纵皱纹、芽痕、横长皮孔及不规则瘢痕。肉质,易断,断面皮部淡黄白色,可见橘红色油点,木部黄白色,导管呈放射状排列。气微,味微甜、微苦。
生地黄:多呈不规则的团块状或长圆形,中间膨大,两端稍细,长6~12厘米,直径3~6厘米,有的较细,长条状,稍扁而弯曲。表面棕黑或棕灰色,极皱缩,具不规则的横曲纹。体重,质较软而韧,不易折断,断面棕黑或乌黑色,有光泽,具黏性。味微甜。
熟地黄:为不规则的块片、碎块,大小、厚薄不一。表面乌黑色,有光泽,黏性大。质柔软而带韧性,不易折断,断面乌黑色,有光泽。味甜。
生长习性:地黄喜温和稍微有点湿润的气候,喜光、喜肥、忌积水,栽培时易选择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黏土地根茎瘦细、质量差,不宜重茬,连作要在3年以上,前茬作物忌萝卜、油料等。
繁殖栽培:亳州地区以根茎繁殖为主,秋季采挖时,选指头粗细的种根沙埋贮存,到来年开春后大地化冻,施足基肥,整平土地,将种根截成3~5厘米的小段,以行株距30厘米×30厘米开穴,每穴大根放一段,小根放两段,撒少许草木灰(石灰亦可)覆土6厘米,15℃~20℃时10天可出苗。
采收及加工:秋季10月份,地上叶片逐渐枯黄,选晴天挖出根茎,抖净泥土,除掉须根,如用鲜地黄,即可沙埋贮存待用,干地黄生晒、火烘均可,边烘晒边发汗,至根块无硬心,质地柔软为止。
熟地制法:将生地黄洗净晾干,泡入黄酒中,约3~5天,然后放锅内加清水煮,每百斤鲜生地用黄酒10斤,清水30斤,待酒味浸入地黄后,一般需2~3小时,然后捞出地黄稍凉后放太阳下曝晒,至干燥即为熟地,一般折干率30%左右。如遇阴雨天不能晒用急火快烘,边烘边将地黄块茎压扁,小心切勿压烂,以防浆汁外溢,影响产量,降低药材质量。压时要轻,切忌独压,一次压不好,最好要隔一段时间再压,三次五次均可,以后慢慢干燥。因生地含糖性较高,干的程度以挡手不粘,手摸为干硬为主,否则将为湿货。切忌用硫黄熏蒸,以防降低药效!
从上面的说明中,我们可以看到:
地黄生长于沙质土壤里,味甜。所以,地黄主要作用于胃。
采收时地黄的生长经过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主气的区间,从而地黄之气能够进入这些经络。经过肾的经络为足少阴肾经,所以地黄一向是补肾阴的传统药物。
鲜地黄“断面皮部淡黄白色”,生地黄“断面棕黑或乌黑色”,熟地黄“断面乌黑色”。白色是坎水之色,所以鲜地黄能入胃与肾交界的区域;黑色为坤土之色,所以生地黄、熟地黄还入脾土。
鲜地黄表面浅红黄色。黄色是艮土之色,浅红为兑泽之色,鲜地黄之气还通于肺,入太阴肺经。
归纳上面的几点,我们知道:地黄,主要作用于胃,滋补胃阴;生地黄、熟地黄还入脾、肾,滋补脾阴和肾水。能够进入的经络为: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
《本草纲目》关于地黄的主治记载如下:
干地黄主治:
本经: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疗折跌绝筋。久服轻身不老,生者尤良。
别录:主男子五劳七伤,女子伤中胞漏下血,破恶血,溺血,利大小肠,去胃中宿食,饱力断绝,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益气力,利耳目。
大明:助心胆气,强筋骨长志,安魂定魄,治惊悸劳劣,心肺损,吐血鼻衄,妇人崩中血运。
甄权:产后腹痛。久服变白延年。
元素:凉血生血,补肾水真阴,除皮肤燥,去诸湿热。
好古:主心病掌中热痛,脾气痿蹶嗜卧,足下热而痛。
治齿痛唾血。
生地黄主治:
别录:大寒。妇人崩中血不止,及产后血上薄心闷绝。伤身胎动下血,胎不落,堕坠腕折,瘀血留血,鼻衄吐血。皆捣饮之。
甄权:解诸热,通月水,利水道。捣贴心腹,能消瘀血。
熟地黄主治:
时珍:填骨髓,长肌肉,生精血,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利耳目,黑须发,男子五劳七伤,女子伤中胞漏,经候不调,胎产百病。
元素:补血气,滋肾水,益真阴,去脐腹急痛,病后胫股酸痛。
导读:中医在历代的发展中,诞生了许多方剂。这些方剂至今仍有效地应用在临床上。那么,我们的祖先是怎样创制出这些方剂的呢?倘若能够知道他们创制这些历经千年还能在临床有效运用的方剂的方法,我们就可以更准确和灵活地使用这些方剂,并且,自己也能够创制出类似的方剂来。本节,就此作些探索。
桂枝汤被誉为伤寒第一要方。所以我们首先来看看桂枝汤。我们的老祖宗怎么就想到把这几味药物给放到一起组成桂枝汤的呢?
要研究桂枝汤,当然《伤寒论》的条文最为权威。在《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中有下述的条文: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方一。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方二,用前第一方。
从上面的条文中,我们看到,桂枝汤是用来治疗太阳中风的。可是,什么是太阳病呢?在晋·王叔和《伤寒例第三》中,有下述的条文:
从霜降以后至春分以前,凡有触冒霜雾,中寒即病者,谓之伤寒也。
从霜降至春分,那是太阳寒水主气的区间,而太阳寒水,相应于人体,是手太阳小肠经和足太阳膀胱经。
该篇中还有下面的条文:
凡伤于寒,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若两感于寒而病者,必死。
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
尺寸俱长者,阳明受病也,——
尺寸俱弦者,少阳受病也,——
尺寸俱沉细者,太阴受病也,——
尺寸俱沉者,少阴受病也,——
尺寸俱微缓者,厥阴受病也。——
在这一段中,人体经络的名称依次出现,且不多不少,正涵盖了人体所有的十二正经。所以,很明显,《伤寒论》中所说的太阳病,就是人体太阳经为风寒之邪侵袭,致生疾患。上述桂枝汤条文中的太阳中风,也是指的风寒之邪入侵了人体的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
人体太阳经为风寒之邪入侵,出现的症状为:发热,汗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鼻鸣干呕,头痛等。
从症状上判断:汗出、恶风,那必然是风邪开了皮毛,使得经络中津液外泄。自然界风的特性是风为百病之长,其性开泄。风邪入侵人体,能够开人皮毛的。啬啬恶寒,那是同时也受寒的缘故,冬天么,天气寒冷,风邪入侵,必裹挟着寒而来,只是风在扮演主要角色罢了。
要除人体太阳经的这种风寒,且从皮毛入侵的风寒,什么药物最合适呢?
风属巽木。考察自然界的物产之中,虽然天麻等“有风不动,无风自摇”,常常被认为可祛人体内、外风,但真正的可祛除外风的药品莫过于桂。《吕氏春秋》云:桂枝之下无杂木。桂树是容不得其他巽木在周围存在的,故必能祛风。
桂主要产于南方,南方后天离火之地,所以桂得后天离火之气多,其性热,能驱寒。南方,也是一年四季,也有冬天,虽然短些,但也有太阳寒水主气的季节。桂树经历太阳寒水的季节,故而也能够入人体的太阳经。
取一小截桂枝尝尝,你会发现它的味极辛。前面我们讨论过,辛味,入通于肺,而肺主皮毛,所以辛味的东西都能够到达人体的皮毛。
能入太阳经、能除风、能驱寒、能到达人体皮毛,对于太阳中风,恐怕很难找到比桂枝更确切的药物了。
导读:补中益气汤是中医很寻常的补药方剂,看上去简单平和,却能屡起沉疴。这节,我们来看看这个方剂。
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脾胃论》,方剂组成:黄芪、党参、白术、陈皮、当归、甘草、柴胡、升麻。
从诞生至今,补中益气汤在中医的临床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翻阅《续名医类案》你会发现,看上去这样简单平和的一个方剂,竟被古代医家屡屡应用来治疗危急重症,且疗效神奇。我也曾经数次使用此方,治疗一些慢性的疑难杂症,均收良效。
在出色的疗效背后,必蕴含着深奥的医理。当我在图书馆搜索到西北产道地药材时,对着书上罗列的药材,该处方忽然跃入脑海。
黄芪、党参、甘草、柴胡、当归均为西北产道地药材。
西北,先天艮卦,后天乾卦之地。
在人体而言,胃属艮,头属乾。先天艮卦、后天乾卦之地的西北,所产之药必与人体这两部分有关,所以通常而言的所谓中气,应该是指胃气的。补中益气汤是补益胃气的良药。
在全方剂的八味药中,有五味产于先天艮卦的西北,另三味药物也并非与艮卦无关的。
东北为后天艮卦之地,在网上搜索升麻的产地,果然搜索到一条:主产地,辽宁、吉林、黑龙江。虽然升麻产地颇多,但参考黄芪、党参、甘草、柴胡、当归的思路,该处方中的升麻应该是产于东北的最佳。因为这里的升麻得后天艮卦之气,也作用于胃。
艮为燥土。五行关系中,火生土。白术主产于浙江,那里是东方,先天离火之地。白术得先天离火之气。尤为重要的是,白术不能连续种植,一块地,种植白术以后,要过几年以后才能再种,从而白术,是吸收了大量的相关的地气的,又产于先天离火之地,所以补益釜底之火的作用比较好。陈皮是南方产最好,南方是后天离火之地。
所以,补中益气汤是补益胃土的良方,胃土与人体各个脏腑有关联。补中益气汤里的主药黄芪、党参、甘草均产于西北,西北后天乾卦之地,在人体对应于头部。故黄芪、党参、甘草之气还通于人体头部,从而补中益气汤治疗既与胃又与头有关的疾病疗效更好。
很多疾病是表现为胃与头有关的。比如说头晕伴呕吐,再比如说鼻炎。
头晕伴呕吐的情况颇多,可能是晕车等小疾,也可能是脑炎等重症,这里不去说它。这里着重要提的是鼻炎。
鼻炎并非大病,然而患者却倍感痛苦,鼻塞不通,头晕脑涨,整日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