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小艾灸…大养生 遇到意外的急救处理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中记载:“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施灸不仅要考虑季节气候因素,还要根据一天不同时间的经脉气血盛衰和穴位的开合选择施灸的最佳时机。
那么什么时候,那些部位不宜施灸呢?《太平圣惠方?卷一百》有详细的论述,为了大家阅读方便,现归纳列表如下:
十二时忌不宜灸表
时辰 时间 部位 时辰 时间 部位
子时 23时~1时 踝 午时 11时~13时 胸
丑时 1时~3时 头 未时 13时~15时 腹
寅时 3时~5时 耳 申时 15时~17时 心
卯时 5时~7时 面 酉时 17时~19时 背
辰时 7时~9时 头 戌时 19时~21时 腰
巳时 9时~11时 乳 亥时 21时~23时 股
虽然有很多不宜施灸的时间和部位,但是大家也不要失掉信心,还有很多我们可以适宜灸治的好时机和适宜的经脉,给大家归纳如下:
十二经宜灸时间及宜治疾病表
经脉 经气最旺时辰 时间 宜治疾病
肺经 寅时 3~5时 咳嗽、哮喘、痰多、胸闷、心烦
大肠经 卯时 5~7时 腹泻、便秘、脱肛
胃经 辰时 7~9时 胃痛、腹胀、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结肠炎、慢性胃炎
脾经 巳时 9~11时 腹泻、乏力、消瘦、胸闷、呃逆、腹胀
心经 午时 11~13时 心悸、心痛、惊悸、失眠、自汗、精神系统疾病
小肠经 未时 13~15时 发热、目赤肿痛、肩痛,小便短赤、耳鸣、耳聋
膀胱经 申时 15~17时 同上
肾经 酉时 17~19时 遗精、阳痿、不孕、不育、月经不调、痛经、小便不利、腰痛、遗尿、耳鸣、耳聋
心包经 戌时 19~21时 胸闷、心痛、惊悸、胃痛、呕吐
三焦经 亥时 21~23时 发热、目赤肿痛、咽喉肿痛、耳鸣、耳聋、偏头痛、项强
肝经 丑时 1~3时 眩晕、高血压、视力减退、腹痛、胸胁胀痛、急躁易怒
胆经 子时 23~1时 同上
有病自己灸 内科病症…感冒
灸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非药物疗法,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无需处理。但是灸法如应用不当,也可发生意外。如果在施灸过程中出现一些意外情况,也不要惊慌,应该按照正确的方法处理,一般情况下都能够恢复正常。
灸疮的处理
古人认为在体表直接灸治,产生灸疮化脓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称为化脓灸或瘢痕灸,往往认为能够达到神奇的疗效。但是现代人对于化脓灸有一种恐惧心理,怕疼,怕造成严重的后果,实际上对于灸疮大可不必大惊小怪,甚至用抗生素治疗,只要我们认真护理,不会产生不良反应。
对于因施灸过量,时间过长,局部出现小水泡,只要注意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消毒的三棱针刺破水泡,放出水液,或用无菌的一次性注射针抽出水液,再涂以龙胆紫,并以纱布包敷。如用化脓灸者,在灸疮化脓期间,要注意适当休息,加强营养,保持局部清洁,并可用敷料保护灸疮,以防污染,待其自然愈合。如处理不当,灸疮脓液呈黄绿色或有渗血现象者,可用消炎药膏或玉红膏涂敷。
对糖尿病.皮肤病.面部穴位及身体虚弱者禁用化脓灸。若灸疮有继发感染,应积极给予抗炎治疗。
晕灸的处理
晕灸是不多见的一种艾灸不良反应,多为轻症,但也有较严重的应引起注意。晕灸产生的诱因很多,比如体质虚弱,精神过于紧张、饥饿、疲劳,过敏体质,心血管疾病,穴位艾灸刺激过强,体位不当,环境和气候等因素。
晕灸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轻者头晕胸闷,恶心欲呕,肢体发软发凉,摇晃不稳,或伴瞬间意识丧失;重者突然意识丧失,昏扑在地,唇甲青紫,大汗淋漓,面色灰白,双眼上翻,二便失禁。
对于轻度晕灸应迅速停止施灸,将患者扶至空气流通处。抬高双腿,头部放低(不用枕头),静卧片刻即可。如患者仍感不适,给予温热开水或热茶饮服。重度晕灸马上停灸后平卧,如情况紧急,可令其直接卧于地板上,必要时,配合施行人工呼吸,注射强心剂及针刺水沟、涌泉等。
过敏的处理
采用艾灸疗法,有时可以诱使机体出现程度不等的过敏反应。虽然预后一般良好,但有时也可出现较重的证候,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是患者本身具有过敏体质。
临床表现以过敏性皮疹最为常见:局限性(穴位周围区域)的红色小疹,或全身性的风团样丘疹,浑身发热,瘙痒难忍;重者可伴有胸闷,呼吸困难,甚至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脉象细微。
当有局部或全身过敏性皮疹者,一般于停止艾灸后几天内自然消退。在此期间宜应用抗组织胺,维生素C等药物,多饮水。如兼发烧,奇痒,口干,烦燥不安等症状时,可适当应用皮质类激素,如强的松,每日服20~30毫克。
有病自己灸 咳嗽,哮喘
感冒又称伤风,是风邪侵袭人体所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为特征。全年均可发病,尤以冬春季多见。还有一种在一个时期内广泛流行,称为“时行感冒”,实际上是一种病毒性、流行*冒。
感冒为人体虚弱,外邪侵犯肺卫,卫气不固导致发病。
灸治穴位:
大椎,风池,合谷,膻中
灸法操作:
1. 取俯伏坐位;
2. 取一支清艾条,距皮肤2—3cm点燃,在大椎、风池、合谷三穴行温和灸,每一个穴位约5分钟;
3. 然后取仰卧位,暴露胸部膻中穴;
4. 以上等艾绒,制作成底面直径为2cm,高为锥状艾炷,放在附子饼上,置于膻中穴上点燃,待艾炷燃及一半时点燃另一炷备用,每次灸3壮,以局部皮肤出现红晕为宜。
5. 每日灸治1次,直到痊愈。
灸法大义:
治疗感冒一是要恢复卫气的卫外功能,二是要祛散风寒邪气。
艾灸有着天然的温阳实卫、祛风散寒、避秽解毒的功效,及时灸之,则片刻阳气蒸腾、卫气运转,寒气立时消散。督脉主一身之
阳气,温灸大椎可通阳散寒;风池为足少阳经与阳维脉的交会穴,“阳维为病苦寒热”,故风池可疏散风邪;手阳明之合谷穴以祛邪
解表、清利头面,膻中穴借附子、艾叶之力益气温阳固本。
保健常识:
1. 艾灸治疗风寒感冒应越早越好。
2. 如果感冒日久,出现喉咙干痛、鼻流黄脓涕、怕热、口渴等症状时就不要灸了。
有病自己灸 慢性咽炎
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主要症状,一般声痰并见,多见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肺结核等。
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反复发作性疾患。临床以呼吸急促,喉间哮鸣,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为主症。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尤以寒冷季节和气候急剧变化时发病较多。哮喘多见于支气管哮喘、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肺炎、肺气肿、心源性哮喘等。
祖国医学认为,肺和肾共同参与人的呼吸活动,“肺主气,司呼吸;”“肾主纳气,为气之根。”咳喘的发生主要与肺肾相关。
灸治穴位:
天突,肺俞,列缺,关元。
灸法操作:
1. 先取俯卧位,灸肺俞,再取仰卧位灸天突、关元、列缺;
2. 用艾绒做成底面直径1cm,高1。5~2cm的圆锥状艾炷,在肺俞、天突、关元穴行隔姜灸,每穴灸治5壮;
3. 在列缺穴用艾条行雀啄灸,每次大约10分钟;
4. 每日1次,10次一个疗程。
灸法大义:
肺俞为肺气输注之处,能调畅肺气,具有清利、化痰、定喘、止咳的作用。手太阴经列缺宣通肺气,祛邪外出。天突为气道之关口,为一切咳喘之效穴。灸关元,培根固本。
保健常识:
1. 饮食有节,忌食辛辣刺激及肥甘厚味。
2. 避风寒,加强锻炼,保证休息。
3. 预防咳喘可坚持“三伏灸”和“三九灸”。
有病自己灸 冠心病(心悸、心绞痛)
慢性咽炎是由于多种病因引起的咽部黏膜、黏膜下及淋巴组织的弥漫性炎症反应,慢性咽炎属于中医“喉痹”范畴。
灸治穴位:
涌泉。
灸法操作:
1. 取仰卧位,暴露足心涌泉穴;
2. 将清艾条点燃,对准穴位施行温和灸,以患者感觉温热舒适不烫为度,灸治30分钟;
3. 每日1次,10次一个疗程,至症状消失为止。
灸法大义:
涌泉为足少阴肾经的井穴,为人体的最下部,取其上病下治、引导上越之火循经下行之意。悬灸涌泉穴,热力与肾火同气相求,使上越的肾火向下,退回命门,发挥其原有的温煦作用……艾灸有温阳之效,作用于涌泉穴则有补肾助阳和引火归原两个功效。
保健常识:
1. 忌烟、酒以及进食酸辣等刺激性食物。
2. 避免咽喉过度疲劳。
有病自己灸 消化不良
心悸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类症状,即心脏频率、节律发生异常。多伴有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
心绞痛是指因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缺氧所引起以胸痛为突出表现的综合征。典型的心绞痛为突然发作的胸骨下部后方或心前区压榨性、闷胀性或窒息性疼痛,可放射到左肩臂、左上肢前内侧及无名指和小指(沿心包经和心经)。疼痛一般持续5~15分钟,很少超过15分钟。伴有面色苍白、表情焦虑、出汗和恐惧感。多因劳累、情绪激动、饱食、受寒等因素诱发。
心悸、心绞痛是冠心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中医认为胸阳不振,心脉痹阻为实;气血阴阳亏虚,心脉失养为虚,其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灸治穴位:
膻中,内关,至阳。
灸法操作:
1.取卧位,暴露操作部位;
2.用1g艾绒做成底部直径为20mm的艾炷,置于穴位上点燃,直接无疤痕灸,至患者感觉灼热而不能忍受时更换新的艾炷。每穴灸5壮,约30min。
3.照此操作,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一般连续灸治2个疗程。
灸法大义:
内病外治是中医整体观念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膻中穴既是八会穴,又是心包的募穴,具有理气活血,宽胸利膈的功效,艾灸膻中穴能调养气血,温补心脉,解阴乘阳位之疾;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及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维脉,善治心胸疾病,艾灸可调理心气,活血通络;督脉属阳,统领一身之阳气,有补阳、温阳、通阳之功,灸督脉之至阳,振奋心阳,散寒化浊,温通血脉。三穴合用,由外及内,标本兼治。
保健常识:
1.防治结合,正确用药。
2.避风寒、劳累、情绪激动。
3.适当锻炼,艾灸持之以恒。
有病自己灸 胃痛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脘腹痞闷或胀满,嗳气,泛酸,嘈杂,恶心呕吐,困倦乏力,形体瘦弱,饮食无味或食积不下,胃肠动力学障碍是消化不良基本发病机制。
灸治穴位:
中脘,神阙。
灸法操作:
1. 取仰卧位;
2. 在中脘和神厥穴各切厚约2分许的生姜1片,在中心处回针穿刺数孔,上置大艾炷点燃,直到局部皮肤潮红,胃脘部无胀闷感为度;
3. 每日一次。
灸法大义:
中脘为胃的募穴,灸中脘和神厥可以增强胃肠蠕动,胃肠活动加强,平滑肌张力增加,胃腔内刺激增加;使胃动素释放增加。胃动素有调节胃动力、促进胃排空肠道蠕动等作用。
保健常识:
1. 明确原发病,排除如肿瘤,溃疡等易造成消化不良表现的原发病。
2. 合理、科学膳食。
3. 保持乐观开朗心态。
有病自己灸 慢性腹痛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反复性发作性疼痛为主的症状。常伴痞闷或胀满、嗳气、泛酸、嘈杂、恶心、呕吐等症,发病常与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劳累、受寒等因素有关。胃痛多见于西医学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肠神经官能症、胃粘膜脱垂等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