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易同。亦用烧 散。以安正气。正气安。余邪自平矣。
琥按上张氏论。反复圆活。可谓发仲景之未发。要之既病易。复挟外感者。未必无之。此亦不可执也。
琥又按仲景止言阴阳易。而千金复增女劳复证。昔贤相传。阴阳易犹可生。若女劳复。必死者何也。愚以复病。由
病后正气大虚。余邪不能传易于人。因而自病。则多死。以其人不堪再病。故也。易病由病患正气稍复。不病之人。正
气反虚余邪遂至传易因而忽病。然犹可生。以其人病尚初发也。倘两人正气皆不虚。虽合阴阳。复者不复。易者。亦不
易矣。两人正气皆虚强合阴阳复者。自复。易者。自易。有同时而病者矣。巢氏病源云。易者。阴阳相感动。其毒度着
如人之换易也。若二男二女并不相易。愚又以二女。或不能易。若二男。亦有强相合者。焉知其不易也。古人着书。言
不尽意全在后学。以意会之。
琥又按烧 散一方。海藏云。若果得阴脉。各随三阴经。用四逆等汤调送下。此热因寒用也。吴仁斋以竹皮汤合主
之。此寒因热用也。娄全善煎人参汤调服。此虚者补之也。信哉。用药炎不可执也。
医林云离经脉见。多主死。太过曰至。一呼三至曰至。不及曰损。一呼一至曰损二脉。惟阴阳易病有之。
琥按脉一呼三至由可不死。余脉皆死。
(琥)总按伤寒阴阳易并瘥后病。仲景止引其端至诸家方论。各有变通。是皆彼此祖述。互相发明者也。至于瘥后
病。愚曾细阅病源千金外台等书证。非一候治亦多方。兹不能尽采附焉。
卷之十二
辩误汗吐下火灸温针逆病脉证并治法
属性:(此系仲景原文。散见太阳少阳少阴等篇。今集于此)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中去声。成注云。太阳病三日中。曾经发汗吐下温针。虚其正气。病仍不解者。谓之坏病。言治不对证。为医所坏也。
桂枝不中与者。以其初。本系太阳。中风乃桂枝汤证。至此则其病已坏。桂枝汤不中与也。更当审其脉证。知犯何逆。
随其逆而救之。愚按此条论。仲景无救逆之法。补亡论亦不言及。惟准绳云。逆者谓汗下皆不顺于理也。随证治之者。
即仲景原论中云汗后病不解。及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某汤主之类是也。后条辩又云有如汗后亡阳动经渴躁谵语。下后
虚烦结胸痞气。吐后内烦腹胀满。温针后吐衄惊狂之类。变证多端。治非一法。仲景恐人以桂枝汤证误治。仍执定一桂
枝汤。故令医人舍汤辩脉。另寻一看证之活法耳。学人须以意会之。)
太阳病二日。反躁。反熨其背而大汗出。火热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此为
欲解也。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呕。欲失溲。足下恶风。大便硬。小盒饭数而反不数。及不多。大便已。
头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热。谷气下流故也。(此为欲解也。也字当在故字之下。太阳病止二日。邪犹在表。不当躁而反
躁者。此必是大青龙汤证。故无汗成注云。躁者。热气行于里也。医人不知。反用火熨其背。强发其汗使之大出。火热
之邪。因而入胃。胃中之水告竭。阴不胜阳。其发躁烦谵语之证必矣。至十余日。正气渐复。阴与阳争。故作振战悚栗
之候。自下利者。火邪由大肠而得泄。此为欲自解也。其有不自解者。必在前所熨之汗从腰以下未出。成注云。此为津
液虚。不得下通。故欲小便并不得也。津液既虚。火邪上逆。其势不惟躁烦而反增呕。欲失溲者。此是形容不得小便之
状。足下恶风者。腰以下无汗风邪犹郁于下部。故恶风也。大便硬者。胃中水竭之故。此非津液偏渗。故小盒饭数。而
反不数。及不多也。凡此者。实由大便硬。不自下利。皆未解证也。法宜用药以通其大便。大便已则火邪自泄。阴气得
复而上升。头必卓然而反空痛。阳气得伸而下降。足不恶风而其心必热。此是谷气下流故也。谷气者。食气也。食气下
流。则胃中输转。火邪皆去而病即愈。按此条论。仲景无治法。补亡论常器之云。可与白虎加人参汤。五苓散。调胃承
气汤郭白云云。推常氏之意。谓火气入胃。胃中枯燥。故用白虎加人参汤解之。然须无表证。渴饮水者。可服。小便不
利者。固当用五苓散。然亦必渴饮水者。宜服。其大便硬者。用调胃承气汤。亦必小便不利。谵语仍在者。然后可服。
又云。此条论。于诸证未生时。必须先去火邪。宜救逆汤。愚以人参白虎汤犹可用。五苓散断不可用。此系胃中水竭。
津液燥。故欲小便不得。非小便不行也。大便硬。虽小便不数亦系火热燥证。其用调胃承气汤。不若以麻仁丸代之至于
救逆汤。与上条证不合。不必用也。)
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则小便难。
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
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太阳中风。此必是桂枝汤证。医人误以火劫强发其汗。邪风加以火热。以致血气流溢。
失其常行之度。风阳也。火亦阳也。两阳相熏灼。邪热搏于外。则肌肉受伤。脾主肌肉而属土。故身发黄邪热搏于阳明
之经。为阳盛。阳盛则火升。故欲衄。邪热搏于太阳之府。为阴虚。阴虚则水涸。故小便难。水火者。人身之阴阳。实
则气与血也。偏胜者。势必至于交病。故云阴阳俱虚竭也。阴阳俱虚。则前之流溢者。至此而衰耗。身体焉得不枯燥也。
成注云。三阳经络至颈。三阴至胸中而还。剂。分也。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者。邪热炎上。搏阳而不搏于阴也。腹满微
喘者。邪热内郁也。口干咽烂者。邪热上熏也。或不大便者。邪热耗其津液也。久则胃中燥热。必发谵语。甚者。至哕。
则邪热气逆。为病更深矣。四肢者。诸阳之本。邪热亢盛则手足扰乱。甚至捻衣而摸床矣。后条辩云。以上诸证。无非
邪风火热。逆乱其气血。一至于此。乃真阴立亡之象。此际欲治风。则火势蒸腾。欲治火。则风势壅遏。惟有利小便一
法。使小便利。庶几火邪得泄。津液得通。其人病犹可治也。诸家注皆言小便自利。夫上文既云。小便难岂有病剧而反
自利之理。必须用药以探之。其人小便利。犹为可治之证。如其不利。虽治之恐无效矣。此实仲景言外之意。按此条论。
仲景无治法。愚意云。但当利其小便。宜猪苓汤。初亡论云。与五苓散。恐太燥津液。不宜用也。又云救逆。可桂枝去
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汤。亦非对证之药。又云。发黄者宜茵陈蒿汤。愚以此非胃实。有瘀湿。乃干黄也。上药非所宜用。
又云。不大便。宜大承气汤。愚以此非。胃实谵语乃燥热神志昏乱。故手足为之躁扰也。上药更非所宜。但当从小便中
导去其热。而诸证悉平。)
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起卧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伤寒脉浮者。
是伤寒见风脉也。风脉既见。其为表虚可知。医人误以火迫劫之。汗乃大出而亡其阳。成注云。汗者。心之液。亡阳。
则心气虚。心恶热。火邪内迫则心神浮越。故惊狂起卧不安。汤名救逆者。以惊狂不安。皆逆证也。)
卷之十二辩误汗吐下火灸温针逆病脉证并治法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方
属性: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牡蛎(五两熬) 龙骨(四两) 大枣(十二枚擘) 蜀
漆(三两洗去腥)
上为末。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成注云。与桂枝汤以解未尽之表邪。去芍药。以芍药益阴非亡阳所宜也。火邪错逆。加蜀漆之辛以散之。阳气亡
脱。加龙骨牡蛎之涩以固之。本草云。涩可去脱。龙骨牡蛎之属是也。
琥按成注。犹未尽仲景制方之义。夫亡阳者。汗必多。汗为血液。何不用芍药以和营。以方中已有牡蛎之咸寒。龙
骨之收涩。而芍药可不用也。且也。牡蛎龙骨。兼能胜火热之气而镇惊狂。其加蜀漆者。必病患素有痰热结于胸膈。至
此复挟火邪错逆。故用蜀漆之辛以散之也。否则亡阳证。而用此暴悍之剂。大非所宜。又桂枝汤中生姜一味。亦太辛散。
虽有寒邪。宜稍减用之。
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者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愚疑以发热二字。当在渴
字之前。形作伤寒。言病患之形。似太阳伤寒。头项强痛。恶寒而无汗矣。及诊其脉。不弦紧而反弱。弱者。风脉也。
风为阳。其人必发热而渴。误被火劫汗虽不出风火相合。热搏于胃。胃中躁烦。必至谵语。然此谵语者。非胃实。不可
下也。还诊其脉。而弱中带浮。邪乃在表。解之之法。当用药使汗出而愈。按此条论。仲景无治法。补亡论辄用救逆汤。
误矣。愚意云。宜大青龙汤。更加凉药主之。)
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清血。名为火邪。(清同圊厕也。成注云。此为火邪迫血而下行者
也。太阳病。本无汗。此麻黄汤证也。医人误以火熏迫之。究不得汗。则热无从出。火邪入胃。以故发躁而不宁也。寒
伤营而汗又为血液。到经不解者。太阳到六七日。为传经已尽。邪仍不解。则胃中所郁火热之邪。将迫血下行而如圊矣。
此名为火邪者。是申明圊血之故。实由火邪所迫而然也。按此条论。仲景无治法。补亡论常器之云。可根据前救逆汤。黄
芩芍药汤。愚以黄芩芍药汤。庶几犹可救逆汤。还宜加减用之。)
脉浮热甚。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而火动。必咽燥唾血。(成注云。此火邪迫血。而上行者也。脉浮热甚。
乃风邪盛于表。此为表实。灸法多补。病惟虚寒者。宜之。今者表有风热而反灸。是以实作虚治也。邪因火动。内搏于
胃。故咽燥而唾血。此条论。仲景无治法。补亡论常器之云。可根据前救逆汤。误矣。愚意云宜犀角地黄汤。)
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脉
微而数。此必是风寒之后。阴虚而热未除也。虚寒可灸。虚热慎不可灸。若反灸之。则热因火入。相搏为邪。上攻则为
烦为逆。且阴本虚也。更追以火。使虚者愈虚。热本实也。更逐以火。使实者愈实。阴主营血而行于脉中。当追逐之余。
脉中已无血聚。故曰散也。艾火之气虽微。其内攻之力能焦骨伤筋。所以然者。盖由血散而难复故也。此条论。仲景无
治法。补亡论常器之云。可根据前救逆汤。其有汗者。宜桂枝柴胡汤愚以二汤俱与病未合。另宜斟酌用药。)
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脉浮者。邪居于表。故宜以汗
解之。医人误以火灸之。邪因火迫。无外出之路而愈盛。邪盛。则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何也。盖汗者。湿热之气也。
今者。邪因火迫。汗不出而热甚剧。则湿气下流而成痹矣。此名火逆者。言此亦由火气所逆而使然也。此条论。仲景无
治法。补亡论郭白云云。宜少与救逆汤。愚意云。虽宜救逆。亦宜兼痹治之。)
欲自解者。必当先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也。(此承上文脉浮而言。成注云。烦热也。邪气
还表。则为烦热。汗出而解。以脉浮。故为邪还表也。愚按此条。是言未灸之先。有不用药。汗自出而解者。则知上条
病。为汗已将出。用火遏其出路。故致湿热之气下流。而成重痹之候。又按补亡论。以此条与上条合为一条甚通。)
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
(病至用烧针发汗。此必是太阳伤寒证也。仲景法。宜用麻黄汤以汗之。今医误用烧针。以令其汗。太阳初得病。为寒
气在表。故其寒邪。即从针孔处。反入于里。在外。则肉肿起如核而色赤。在内必发奔豚。其气从少腹直上冲心也。盖
太阳为寒水之经。肾即为寒水之藏。脏腑相合。经病用针。故引寒邪之气。内入于藏也。成注云先灸核上以散其寒。与
桂枝加桂汤。以泄奔豚之气。)
卷之十二辩误汗吐下火灸温针逆病脉证并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