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31-中风论-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愈,尚可以约略言之,今并附数则于下。 
一、偏枯日久,以致骨节之间、肌肤之内,渐生痰涎,外见浮肿者,难愈。人身生气寄 
于津液,亦犹天地生气寄于水也。凡天下之无形而有形者,皆水也。《易》曰∶天一生水。试 
看 
体必瘦。若津液停而为痰涎,注于肢节、肌肤之间,则必始瘦而后肿。《内经》谓∶风气客 
于诸经之络,迫切而为沫。又谓∶沃沫聚之则极,肌肤而为肿者是也。沃沫即痰涎也。俗书 
不知此理,或指为寒湿,或指为脾虚,误矣。殊不知此症多生于热,譬如以水擦手,热则生 
泡,以火炙肌,亦生水泡。可知热从风生,沃沫微聚亦如水泡而已。此因日久,卫气大耗, 
一时难于复旧,故难愈。若无此,则易矣。 
一、偏枯日久,手足拘挛,不能屈伸者,难愈。《内经》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 
养筋。筋虽为血所养,必得卫气以温之,而后舒卷自如。《难经》谓∶血主濡之,气主煦之 
。若日久,卫衰营血耗,无以养筋,是由气分而累及血分,由浅入深,故难治。 
一、偏枯日久,脉见沉细数急者,难治。凡中风之脉,必浮大而缓。考之《灵》、《素 
》、 
独见四时平脉者,有变见迟脉者,皆属易愈。惟变成沉细数急者,最为难愈。所以然者,以 
其病已分入血分也。沉主血分,细为血少,数急为有气无血。盖脉本宗气,领营血而行,宗 
气无形而悍急,营血有形而迟缓,二者相配,而后脉均。若无血,则宗气独行,故数急也。 
血不足以充之,故细也。一见此脉,便是营血已伤,故难愈。凡病已入营者,为重也。 
以上皆节取大概言之,尚有风痱、风懿、风痹等名,未能详及。然而中风诸义,则已括 
尽无遗矣。其左瘫右痪等名目,皆立自后人,徒有其名,羌无实义。夫营卫行度,经络浅深 
,《灵》、《素》、仲师皆言之甚详,后人不知,此处探求,辄暗中摸索。或谓中风为虚,或谓 
为火,或谓为痰,或谓为气,或谓为风、痰、气三者并合,或谓风、痰、火诸邪夹发,究不 
能得病源实在。更有以中魔、中暑、中毒,一切混杂邪病,而分为类中、直中者,此皆源流 
不 


论风脉
属性:中风之脉,其起首必浮大而缓。考之《灵》、《素》、仲师,其言既同,验之诊候阅历 
千人如一。浮以手指轻重取之,大以脉之形状取之,缓以脉之至数取之(至数即一呼四至也 
。)盖风则伤卫,风为阳邪,故大;卫行脉外,故浮。病初起时,但在脉外之卫分,未入脉 
内之营分,其脉中之营血、宗气依然照常行度,故缓也。缓是脉之动数。宗气领营血而动, 
宗气一呼,营血二动;宗气一吸,营血二动;一呼一吸,脉凡四动,是名为缓,乃是无病平 
脉。因中风但伤卫,而不伤营,故脉应照常缓也。然则何以辨邪风之轻重?曰∶浮大异常者 
, 
为病脉也。缓为平人之脉,故不可作病看。然则但言浮大足矣。何必又言缓?曰∶古人言此 
,正以明病不在营耳。若入营,则不能缓矣。后人不识此理,往往将平脉混入病脉,此脉学 
之所以晦也。 
其八风之邪,则又从浮大中兼见之脉别之。如风从东来者,为木邪,主温化,其大中必 
兼弦象;从南来者,为火邪,主热化,其大中必兼滑象;从西来者,为金邪,主燥化,其大 
中必兼涩象;从北来者,为水邪,主寒化,其大中必兼紧象;从中央来者,为土邪,主湿化 
,其大中必兼濡象。其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维相并而来者,则各以其方之脉兼见也( 
如见其弦象、滑象错出,则为风从东南来之类)。凡此诸脉,历断千人,无一遁者,孰谓脉法 
难凭耳? 
八方之风,分为温、热、燥、寒、湿五等,之中温、热、燥居其三,皆热症也。寒则 
仅居其一,湿则有从寒、从热之不同。可知中风一症,热病居多,故南人中风较多于北人。而 
生平疗病,每以凉药奏效,其源皆从此中悟出。近日诸医,但执庸陋俗书,暗中摸索,轻者酿 
成 
偏枯日久,则脉多变矣。然亦一二年其脉仍浮大而缓者,此风邪与卫气相合而不去,如 
银之入汞也(水银为汞),其症必将复中。盖阳邪未去,势必再召新邪也。复中则病加剧,若 
治之得法,不但复中可免,即偏枯亦可愈也。其脉为沉细数急者,难愈;其脉变为迟者,可愈( 
一息三至名为迟);其脉浮大全退,而见四时平脉者,易愈。中风在三阳经,则浮大之脉寸 
部盛于尺部;在三阴经,则浮大之脉尺部盛于寸部;若阴阳诸经俱中,则尺寸俱浮大如一。 
此分辨经络之法。 


论治法
属性:治法无他,专从卫气治之而已。卫气有根本、有枝叶,有表、有里。卫出下焦,为肾间 
动气者,根本也。从少阴之分,间行五脏,则为知觉性灵,间行六腑,则为三焦气化,此皆 
里也 
聪 
附于油也。根本治法,有宜补火者,如灯之添草则光焰益大;有宜补水者,如灯之加油则长 
明不熄。世俗专以补火为事,则油竭者光亦熄矣。其枝叶在经,温于肌肉,则附于汗液,如 
树木之以皮行津,得春夏阳气,而后浆汁盛也。枝叶治法,有宜用散者,如树之津气通则荣 
茂,有宜用收者,如树之皮津泄则枯槁。世俗专以敛补 
为事,则津壅者,树必胀绝矣(如漆树,日久不取漆,则必胀闷而枯。用树皮行津,以比卫 
阳之汗,其理至确。凡过汗亡阳者,即亡卫阳耳)。是以欲卫气之根本强,则当油草并加, 
不可专用热药,欲卫气之枝叶盛,则当散敛兼施,不可专用补药。凡治病养生皆然,不独中 
风也。 
八方之风,虽有寒热之不同,然皆为阳邪,况又从热化者,五居其三。人身卫气,即是 
阳气,以阳邪而与阳气合,则水乳交融,毫无捍格矣。同类相求,而不相争,此偏枯中风者 
,所以无恶寒发热等症也。可知中风之伤卫气,乃邪风与卫气相混耳。其所以知觉运动皆为 
之不灵者,譬如三军之卒,有一军与贼私和,则号令不行,独一军不行也,势必三军皆为掣 
肘,观望不前矣。故善治中风者,必先从而分之,使邪风与卫气相离,而后风可净,而卫气 
仍为我用也。此侯氏黑散,所以用白矾之意。喻嘉言谓,为填塞空窍。夫白矾善消物,岂是 
填塞之药?可谓凿矣。 
凡风之入,必乘卫气之隙,其隙多起于内热。盖寒则卫气敛,故冬时之人多无汗,热则 
卫气散,故夏时之人多大汗,寒则腠理闭,故无隙可入,热则腠理开,故有隙可乘。其内热 
或生于七情,或生于饮食(每见好服温补者,多有中风之病),此所谓以内因而感召外因也。 
后人有所谓胃热生内风而致者,其言甚是,然不知此为卫气之病,究属一得之见。嘉言谓猝倒 
不 
气者,烦劳则张。此论专言卫气,烦劳即内热也,张即开也。此卫气因热起隙之由也。又曰 
∶辟积于夏,使人煎厥。辟亦开也,夏则腠理汗孔皆开也。煎即烦也,厥者逆也,谓气逆于 
上,则多热也。此皆言内热。又曰∶目盲不可以视,耳聋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 乎 
不可止。此即形状中风昏不知人之象也。 
卫气之隙,由于表气不固,则散药似不可用矣。然用温药为散,则不可。若用凉药为散 
,乃 
,为皮痹不仁。卫气痹闭,即麻木也。或用滋阴养血之剂而愈者,缘受病本轻,得此甘寒阴 
药,解其内热耳。若受病稍重者,便难取效。可知此症,非从血治也。其过服温补者,多至 
成废。盖此症本由于内热,而又多外热之邪也(东风温、南风热、西风燥,四方之气,热居 
其三)。 
南方地土温暖,其人腠理常开而卫气疏,故多中风。北方地土寒凉,其人腠理常闭而卫 
气密,故中风者少。惟尊贵人,温暖太过者偶有之,然亦易愈也。南人中风后,赴北方而愈者, 
尝见三人矣(俱服苏合香丸而愈)。《素问》曰∶阴精所奉者,其人寿。《西洋志》∶欧逻巴 
以北,地寒,人多寿;葛淄巴处南,四时皆热,其人不寿。非虚言也。凡久病,必先顾其脾 
胃,以血气之生发,全凭脾胃之运化也。然二者之治法判然不同。脾为阴、为脏,为胃行其 
津液者也。其治法宜燥,燥则健;宜补,补则强,故其药宜甘温。胃为阳、为腑,为水谷之 
海。其治法宜润,润则化(凡干土不能腐物,必湿土始能腐物);宜通,通则运。故其药宜清 
凉。喻嘉言谓∶养胃与补脾有天渊之别。叶天士谓∶胃不强者,以凉通之则强;脾不健者, 
以温补之则健。《内经》曰∶胃欲寒饮,肠欲热饮。寒饮即清凉养胃之义,热饮即甘温补 
脾之义。肠即小肠也。为受盛之地(凡水谷之腐化皆在小肠之内),变腐水谷,而后脾始挹其 
精微 
喻氏、叶氏之言,正与《内经》合,特二君皆从治病悟出,故立言不与《内经》同耳。 
脾胃之治不同,然则何以别之?曰∶即以其病别之。其病起于寒症,而不能食者,则宜 
燥补脾土,而用甘温药;其病起于热症,而不能食者,则宜润通胃气,而用清凉药。不独始 
病为然,即久病亦然。譬如偏寒、偏热之病,既退之后,犹不能食,投以凉剂,则胃气立开 
。世俗只知补脾之法,不知养胃之法,往往见热病不食,辄以凉药碍脾,疑而不敢用,其贻 
害者 
其有先患热病,后变寒症者,则用补脾法;先患寒病,后变热症者,则用养胃法。凡病 
久脾胃不旺,仍各从其病为治也。 


论药饵
属性:昔扁鹊但论脉书(即《难经》),未传禁方,故无方论。因未遇传人,而遽遭李谧之害也 
(秦国太医自以技不如扁鹊,使刺客害之)。《神农本经》、伊芳尹汤液又无传书,往往为后世 
所淆乱。张仲师有《金匮方》,亦多散逸。如葛雅川、孙思邈之徒,皆剽窃《金匮方》而自 
为书,究不能明其旨。近世如李时珍之《纲目》,未免太杂(虽小说妄谈,亦为采入,以乱 
其真,故其书太杂)。汪 庵之《本草》,未免太迂(淡竹叶,隰草也,乃隶木部,其他舛谬 
亦多)。方药之道几于晦矣。窃以平生所试验,质诸仲景遗书,充类至尽,固可以意求之也 
。兹择其切要者列下。 
病在卫气,则当从卫分用药。卫气有表里不同,表者行津为汗,温养形体之阳气也;里 
者受命之根,水中之火,即肾间动气也。肾间动气,即卫气之根,出于下焦,附以脂膏,为 
水中之火,其治有四法∶火衰者,温中以益之,如灯之添草也。其药则有附子、肉桂、胡巴 
、故纸、干姜、吴萸,及椒、磺、茴香之属;其方则有四逆、回阳、理中、温中之类。火盛 
者,壮水以制之,如灯之添油也。其药则有地黄、白芍、知母、黄柏、元参、龟胶,及丹皮 
、芩、连之属;其方则有八味(知柏八味)、六味、封髓(古有三方封髓丹)、固精之类。火 
离于水,虚阳外浮者,则先用温中,引阳下归于根,后用壮水恋阳,使不复越,则阴平阳秘 
矣。火郁于水,真阳不伸者,则于益阳之中加以透发,如麻黄附子细辛之意,则阴退阳盛矣。 
卫行脉外,为守邪之神,温于肌肉,运于形体,为肌表之阳,其治有六法∶或表阳外闭 
,无汗烦闷,则发汗以疏之,如麻黄、桂枝、羌活、独活之类。或表阳外泄,汗出不止,则 
固表以敛之,如白芍、龙骨、牡蛎、附子、黄 之类。或表阳太盛,肌热如灼,则凉肌以解 
之,如石膏、知母、胡连、地皮之类。或表阳太虚,厥冷恶寒,则温经以助之,如桂枝、干 
姜、参、 、香、蔻之类。或卫气盛于阳经,而衰于阴经,上逆者,则苦以降之,如龙胆、 
栀子、黄连、芦荟之类。或卫气盛于阴经,而衰于阳经,下陷者,则辛以升之,如升麻、葛 
根、白术、黄 之类。 
以上皆从卫分审病,用药之大略也。若夫中风之治,则又当细辨之。 
风为阳邪,卫为阳气,两阳相合,而不相争,故无恶寒发热等症。阳主开,故有自汗。 
卫为风所淆,则知觉运动俱为之不用,故猝倒不知人。仲景用独活以解外(因其有汗,故只 
用轻表),白菊、秦艽以解风,白芍以固卫气,归身以附营气,白术以安宗气,尤妙。入白矾 
以 
寒、从热之不同,则此方亦有加温、加凉之各异,特孙思邈从《金匮》录方时多遗脱耳。 
中风之从寒化者,何以辨之?曰∶其四肢必厥,必无汗(寒则腠理闭),余症与前同。其 
治宜峻表,如麻黄汤加三生饮之类。尝用防风通圣散而愈者五人。其方则麻黄、桂枝、防风、 
羌活 
中风之从热化者,何以辨?曰∶其舌必枯(干裂如错),四肢必热,必大汗(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